李慧璟,劉雪瑩,李兆霖,項 鑫,張 童,解相蕊,韋 倩
(長春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長春 130117)
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又稱為勞力性心絞痛,是由于固定的臨界冠狀動脈狹窄導致心肌壓力增加而引起的急性一過性心肌缺血和缺氧的臨床綜合征。它的特點是陣發性疼痛和呼吸困難,主要在胸骨后部,但也放射到前胸和左上肢的尺側。它常常在勞累增加時發生,并可能持續數分鐘,但在休息時或服用硝酸酯制劑后就會緩解[1]。冠心病在中醫學中屬“胸痹”范疇。胸痹最早記載于《黃帝內經》,后由張仲景將其作為病名明確提出,并在《金匱要略》中論述其病機為“陽微陰弦”[2]。近年來,隨著中醫臨床的深入研究,治療胸痹的的各類療法均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胸痹的病機主要為心脈痹阻,病理因素多為氣、血、痰、瘀等,故中醫臨床根據具體的辨證選擇合適的治法。臨床常用治法有益氣活血法、益氣養陰法、益氣溫陽法、理氣活血法及活血化痰法等[3]。
梁永妍[4]對冠心病心絞痛氣虛血瘀證60例患者的臨床研究中,對治療組采用益氣活血類中藥配伍治療,所用藥物有黨參、三七、當歸、白芍、桂枝、細辛、川芍 、路路通 、甘草,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結果顯示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8.33%,治療組總有效率為 90.00%,表明益氣活血類中藥可以發揮通脈止痛等藥效,從而明顯改善患者心絞痛癥狀,提高心絞痛患者的生活質量。馬燦麗等[5]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研究中,選用常規西藥治療為對照組,中藥熱敷內關聯合麝香保心丸為研究組。結果顯示中藥熱敷與麝香保心丸聯合使用,能有效降低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對改善患者的微循環有一定的作用,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研究與發展。劉昌永[6]在中藥治療冠心病勞力型心絞痛的臨床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方法,觀察組采用中醫治療方法,根據不同證型給予患者不同的中藥方劑。結果顯示治療總有效率為97.9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5.71%,表明結合中醫辨證論治的思維進行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可以對癥用藥,增強療效,長期服用也無副作用。龐莉等[7]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觀察心電圖 ST-T 改變的臨床研究中,對治療組給予口服黃芪益參湯,并根據不同中醫證型給予藥物加減,對照組則給予常規西藥治療。結果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7%,且經中藥治療后的治療組心電圖S-T段和T波具體參數均得到明顯改善。楊琴等[8]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研究中,對照組予以常規西藥治療,治療組予以血府逐瘀湯治療,藥物組成有當歸、川芎、天麻、赤芍、桃仁、紅花、紫丹參、檀香、桔梗、烏藥、柴胡 、甘草及牛膝。治療2個月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69.05%,治療組為87.50%,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使用血府逐瘀湯治療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癥狀,并降低心絞痛發作的頻次及持續時間。且聞海軍[9]在臨床研究中發現,患者心絞痛發作時,機體會增加血栓素的分泌,各組織會出現缺氧性損傷,引起血小板活化因子增加,而血府逐瘀湯中的天麻、川芎等有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改善心功能之效,故血府逐瘀湯對于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的治療效果顯著。
郭嬌等[10]通過Meta分析瓜蔞皮注射液治療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的相關文獻與資料后發現:瓜蔞皮注射液能夠有效緩解冠心病穩定性心絞痛癥狀,并明顯改善患者的心電圖。齊勇軍[11]在紅花注射液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研究中,選擇注射復方丹參注射液為對照組,注射紅花注射液為觀察組。結果顯示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9.16%,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83%,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紅花注射液對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有顯著療效,臨床上常采取靜脈注射,起效較快且無毒副作用,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高明[12]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研究中,將臨床納入的100例隨機分為2組,對治療組予以參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療,對照組予以丹參酮ⅡA磺酸鈉治療。結果顯示照組臨床總有效率與心電圖總有效率分別為70.0%、50.0%,治療組分別為92.0%、70.0%,表明參芎葡萄糖注射液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方面療效顯著。此藥物的主要成分是丹參素與川芎嗪單體,其中丹參素的抗氧化功效較好,可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并且能夠降低對心臟組織的損傷,川芎嗪單體則能夠擴張血管、改善動脈壓及冠脈阻力,對于抑制血小板聚集現象也有良好作用,同時還可以降低血液粘度及加快紅細胞流速。
劉利欣[13]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研究中,將10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隨機分為2組,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觀察組采用針刺療法,主穴選取內關、膻中、心俞、厥陰俞,配穴主要選取神門、通里、間使、巨闕、足三里等。治療3周后發現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率分別為62%和30%,觀察組分別為92%和6%,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針刺療法對于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效果顯著,且基本無不良反應。王紅濤[14]在子午流注納甲法結合辨證取穴針刺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效果觀察中發現,在口服西藥的基礎上給予子午流注納甲法結合辨證取穴針刺治療,可以減少患者心絞痛發生的頻次并降低每次發作持續的時間,對比患者治療前后的心電圖可發現相關參數也得到了一定改善。刁雅靜[15]在臨床觀察中,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針刺董氏奇穴,穴位取下三皇(天皇、地皇、人皇)。對比治療前后的數據發現,2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均有改善,且治療組生活質量評分的改善明顯優于觀察組;對比2組的總有效率,其中對照組的為73.33%,治療組的為93.33%,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針刺董氏奇穴配合西醫治療的療效比單純西醫治療更為顯著。
劉鵬等[16]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研究中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其中對照組采用單純西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熱敏灸療法,選取內關、膻中、心俞、膈俞、厥陰俞進行施灸,先通過回旋灸和溫和灸進行探查出熱敏穴,后施以雀啄灸加強灸量。治療8周后,對比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血脂指標等參數,發現相關參數及患者的特異性癥狀均得到明顯改善,且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熱敏灸能夠很好的改善患者的癥狀及各類指標,且此種灸法更注重個體化,能夠充分發揮療效,值得在臨床上深入研究與推廣。曾海燕等[17]在治療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心絞痛藥物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施以隔姜灸治療。治療3個月后,2組的心功能、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等均得到明顯改善,說明隔姜灸能夠很好的改善心絞痛患者的不適癥狀,并能減少疼痛程度、發作時間及頻次,改善心功能,在臨床上療效顯著,操作簡便,價格較低,易于被患者接受。
黃薇等[18]在臨床研究中,將12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再施以穴位貼敷療法,所敷藥物包含丹參、沒藥、乳香、川穹、郁金、花椒、肉桂、附子、佛手,上述藥物磨成粉再用蜂蜜調和成膏狀后使用,貼敷取穴有至陽、膻中、雙側內關、雙側心俞,每次貼敷5 h,每日1次。治療15 d后,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1.67%,表明采取穴位貼敷治療能明顯改善心絞痛的發作時間與頻次,從而提高臨床療效。薛剛等[19]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氣虛血瘀證)的臨床觀察中,對照組予以西醫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自制的中藥復方穴位貼敷治療,其中復方藥物包含黃芪、丹參、川芎、三七及冰片,選取的貼敷穴位有膻中、雙內關、雙心俞,每次貼敷4 h,每日1次。治療4周后得到的數據顯示,2組在心絞痛療效、中醫證侯療效、血脂指標及hs-CRP水平等方面的比較,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馮臻諦等[20]在治療心絞痛的臨床研究中,將臨床收治的120例心絞痛患者運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西藥組與埋線組,西藥組予以常規西藥治療,埋線組在此基礎加用穴位埋線療法,選取主穴有雙側心俞、心包俞、肺俞及內關,配穴根據患者其他伴隨癥狀進行加減。比較2組的各類積分及總有效率,埋線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中西醫結合埋線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心絞痛等癥狀,療效優于單純西醫治療。
楊月等[21]在臨床研究中,對治療組和對照組均給予西醫基礎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加用耳穴壓籽。結果表明耳穴壓籽可有效改善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絞痛的中醫證候及癥狀,對比治療總有效率等可發現,耳穴壓籽聯合西醫治療對心絞痛的發作頻次、疼痛程度及持續時間等的治療效果均顯著,值得臨床上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張燕等[22]在關于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研究中,將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予以常規治療,觀察組予以通陽散結推拿療法,均連續治療12周,對比2組治療前后的心電圖變化情況。結果顯示2組心電圖的ST段和T波均有改善,且觀察組的變化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對比心功能改善情況發現:觀察組的心功能改善情況、左心室射血分數等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研究表明通陽散結推拿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情況,且恢復程度明顯優于常規治療,臨床使用無任何副作用,值得推廣應用。何虹[23]在運用循經絡按摩治療冠心病患者的研究中發現循經絡按摩可以有效疏通經絡氣血,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發作情況,降低心絞痛發生的頻次等。王穎等[24]在治療心血瘀阻型心絞痛的臨床研究中,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治療組在此基礎上施用子午流注擇時循經按摩療法,對比2組的西雅圖心絞痛量表、中醫證侯積分等,發現治療組改善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此研究證明子午流注擇時循經按摩護理對于治療心血瘀阻型心絞痛療效確切。
宋麗波等[25]在冠心病臨床研究中,予以對照組常規中西醫治療與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加用溫灸刮痧療法,此研究發現溫灸刮痧療法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胸悶、胸痛、心悸等癥狀,降低血瘀證積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學者[26]將12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予以常規治療、基礎護理及普通刮痧療法,觀察組接受與對照組相同的基礎護理及常規治療并結合子午流注理論,選擇患者心經的合適時間(11:00~13:00),并固定在該時間對患者進行刮痧治療,2組均使用銅石刮痧板,且刮痧過程、手法、頻次、持續時間均相同。通過研究發現基于子午流注理論的刮痧配合銅石療法治療氣滯血瘀型冠心病心絞痛可提高療效,有效改善心絞痛癥狀,減輕炎性反應,降低血液黏度,且安全性高,該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馬維輝等[27]在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研究中,對照組僅予以基礎治療,治療組予在基礎治療之上加用自擬中藥足浴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心絞痛療效總有效率分別為93.3%和75.0%,中醫證候療效總有效率分別為95.0%和80.0%,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孟克勤等[28]在臨床研究中發現,使用疏肝解郁方足浴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梗死后心絞痛的發生率,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心功能。
中醫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方法有多種,在臨床上配合使用治療效果也頗佳。劉秀敏等[29]在治療心腎陽虛胸痹的臨床觀察中,對照組予以附子理中湯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艾灸治療,其中藥方組成有附子、砂仁、灸甘草、檀香及人參,艾灸穴位有膻中、心俞、關元、內關、腎俞、陰郄等,療程為4周。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5.12%,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93%,表明艾灸聯合附子理中湯能有效改善胸痹癥狀,提高臨床療效。龔顯田等[30]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研究中發現益氣化瘀湯加減聯合心俞穴注射丹參注射液治療能夠明顯提升PO2水平,改善患者各項指標,總體療效顯著,值得臨床借鑒。袁泉英等[31]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氣虛血瘀證)的臨床研究中,對照組采取常規西醫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舒胸益氣湯聯合針灸治療。治療結果顯示2組全血黏度、纖維蛋白原水平及血脂指標等均得到改善,2組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舒胸益氣湯聯合針灸療法對于改善冠狀動脈循環、增強機體新陳代謝具有良好療效。陳會君等[32]在治療氣虛血瘀型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觀察中,對照組予以補陽還五湯劑聯合常規西藥治療,治療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穴位貼敷,湯劑藥物包括炙黃芪、當歸、黨參、赤芍、白芍、全瓜蔞、川芎、紅花及 延胡索,針灸穴位選取神門、內關、膻中、巨闕、足三里,療程均為2周。此研究表明穴位貼敷聯合補陽還五湯能夠改善心絞痛癥狀,減少心絞痛發作的頻次與持續時間,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王蕓素等[33]在治療氣虛血瘀型穩定性心絞痛的臨床研究中,對照組予以常規西藥治療,將治療組分為1組和2組,其中治療1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通心絡膠囊治療,治療2組在治療1組的基礎上加用耳穴壓豆治療,療程4周。結果顯示在改善心絞痛癥狀及中醫證候療效方面,治療總有效率排序為治療2組>治療1組>對照組,表明耳穴壓豆聯合通心絡膠囊對于氣虛血瘀型穩定性心絞痛的治療有顯著療效。
張偉[34]在運用循經刮痧聯合耳穴埋籽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研究中發現,循經刮痧可以通過疏通經絡氣血,達到順氣活血、排瘀泄毒之效,耳穴埋籽可以通過刺激耳部穴位等達到調節心血管中樞之效,從而進一步調節心功能,二者聯合運用能夠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絞痛及其他癥狀,提高臨床療效。陸姝姝[35]在臨床研究中,將84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42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西醫治療配合基礎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加用穴位貼敷聯合耳穴貼壓,對比治療前后2組的SAO評分及心絞痛臨床療效,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研究表明穴位貼敷聯合耳穴貼壓可以提高臨床治療的干預性及針對性,改善患者心絞痛等癥狀療效顯著。李智等[36]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研究中發現,針刺配合推拿治療可以有效降低心絞痛復發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張姝等[37]在臨床研究中,對照組予以常規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加用胸痹足浴方聯合耳穴壓豆護理療法。8周后,觀察2組的臨床證候療效及心絞痛發作情況,治療組均優于對照組。此研究發現胸痹足浴方聯合耳穴壓豆護理療法能夠降低心絞痛的發作頻次,有效改善心絞痛等其他癥狀,值得臨床借鑒與應用。
國家心血管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心血管病現患病人數約3.3億,其中腦卒中1 300萬、冠心病1 139萬[38]。中醫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方法有多種,且經臨床研究證明,各類療法單獨使用或配合使用均有顯著療效,由此為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提供了更多防治思路。目前,中醫治療各類心血管疾病的機理探討較為透徹,在生物分子水平上取得了較大進展。其不足是:目前中醫各類療法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療效已在臨床研究中得到證實,但對具體作用機制的深入探討較少,部分實驗雖有進行作用機理的深入探討,但就人與其他動物的差異性,其理論能否指導臨床應用還有待考量。故如何深入探討中醫療法對冠心病心絞痛的作用機理還需臨床工作者進一步去研究,以及如何將實驗機理應用于臨床實踐還需進一步探討。
分析近年來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研究文獻,可發現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治療逐步傾向于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大量臨床研究的文獻證明中醫各類常用治療效果療法聯合西藥的治療效果較好。但中醫部分特色療法對于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效果還有待被發掘,如腹針療法,目前對于心律失常的治療效果已得到臨床證實[39],且腹針療法刺激感弱、臨床安全性高,患者接受度也較高,但對于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治療效果還尚未被探索研究。故探索和研究此類中醫特色療法對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效果不失為一種新的臨床診療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