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珈慧,王 旭
(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9)
橋本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是自身免疫甲狀腺炎的經典類型,由于本病以彌漫性淋巴細胞浸潤、間質萎縮、纖維化及腺泡細胞的嗜酸性改變為組織學特征性表現,故也稱為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1]。據文獻[2]報道,該病發病率為1%~2%,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3~4倍,高發年齡在30~50歲,且有家族多發傾向。若將隱性病例統計其中,女性人群的患病率高達1/30~1/10[2]。HT起病較隱蔽,發病初期多數患者無臨床癥狀,僅表現為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陽性[2],少數患者起病時出現甲狀腺毒癥表現,進展時出現甲狀腺腫,隨著病程的延長,最終向甲狀腺功能減退方向進展[3]。甲狀腺功能持續減退不僅會引發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疾病,還可能并發惡性貧血、風濕性關節炎、妊娠期高血壓[4]等,嚴重者可能會導致癌變[5]。有研究[6]指出,各年齡段HT患者TPOAb水平有明顯差異,并隨年齡增長而降低。從月經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漸發育成熟的時期,稱為青春期。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青春期為10~19歲[7]。當代青春期少年的學習生活節奏顯著加快,在疲勞和壓力的作用下,臨床上青春期橋本患者屢見不鮮,多數因發現甲狀腺腫大前來就診。西醫在HT的治療上較為被動,對于甲狀腺功能正常、無臨床癥狀的患者,一般不予干預[8]。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甲狀腺功能減退,或甲狀腺腫大的壓迫癥狀時,則采取甲狀腺激素替代、免疫治療或手術等治療措施[9-14]。中醫藥治療癭病歷史悠久,《諸病源候論》《濟生方》《外科正宗》等著作中均有相關記載,中醫藥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頸部不適、咽部異物感,調節機體免疫力。諸多經典方劑、經驗組方臨床療效觀察及單味中藥藥理學研究都顯示,中醫藥治療HT具有一定的優勢[15-19]。
王旭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師從國醫大師周仲瑛及全國名老中醫許芝銀,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四十余載,學驗俱豐,擅長多種內分泌代謝病的治療,尤其在診治HT炎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王旭教授認為青春期HT總屬本虛標實,病機為肝郁化火,陰虛內熱,或兼脾胃虛弱。治療上主張以疏肝解郁,滋陰清熱為主,兼顧脾胃,臨床療效滿意。筆者有幸跟師臨床侍診,受益匪淺,現將王旭教授治療青春期HT的臨床經驗總結如下。
HT中醫古籍中并無對應之病名記載,但以其發病于頸前甲狀腺,多將其歸入“癭病”“癭瘤”等范疇[16]。有學者[20]認為,HT組織學特征改變符合濁邪膠結稠厚、質黏重濁的特點,故提出“癭濁”這一病名。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癭瘤論》有言:“夫人生癭瘤之證,非陰陽正氣結腫,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也。”[21]這表明本病的形成與瘀血、痰凝有關[22-23]?!短绞セ莘健ぐ`氣咽喉腫塞》記載較為全面,其載:“由人憂恚之氣在于胸膈,不能消散,搏于肺脾也。咽門者,胃氣之道路,喉嚨者,肺氣之往來,今二經俱為邪所乘,則經絡痞塞,氣不宣通,故令結聚成癭。”[24]該論述詳細分析了癭氣發病過程及相關的臟腑,并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與情志內傷、感受外邪、體質虛弱等因素有關。橋本甲狀腺炎總屬本虛標實,病變部位主要在肝、脾、腎,脾腎虛弱為本,肝郁氣滯為標[25]。臨床上青春期HT多為早期,證屬肝郁化火、陰虛內熱,常伴脾虛失運,原因如下。
1.1 青春期生理特點 王旭教授認為青少年較之中老年,一定程度上仍具有兒童的特點,即:生理方面生機蓬勃、發育迅速、臟腑嬌嫩且形氣未充[26];病理方面發病容易、傳變迅速、臟氣清靈且易趨康復。兼之當代家長對孩子的健康頗為重視,大多疾病初起即來就診,故多見病程早期患者。
1.2 性別因素 HT患者以女性居多,青少年之中也不例外。王旭教授在治療處于青春期的HT女性患者時,十分重視女子生理的七七節律及肝這一臟腑對女子的重要性?!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撈份d:“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27]天癸與腎精關系密切,“太沖脈盛”與肝氣的疏泄功能相關。女子以肝為先天,體陰用陽,氣機調暢則體健無虞。當代青少年學習生活壓力較大,久坐多思,情緒難以紓解,飲食多肥甘厚味。肝失疏泄,氣滯化火,郁結于頸部,表現為情緒易激,失眠多夢,頸部飽滿等不適。
1.3 生活方式 王旭教授認為當代人久坐少動的生活方式與病情關系密切?!端貑枴ば魑鍤馄份d:“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盵27]《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更明確指出,“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思傷脾……甘傷肉”[27]。久坐多思損傷脾胃,氣血生化之源受損,周身失之榮養,且中焦氣機升降失常,日久氣郁更甚。同時青春期HT患者多肝郁氣滯證,肝氣橫逆,容易損傷脾胃之氣,運化失司,則出現食少、腹脹、便溏或腹瀉等癥狀。
2.1 疏肝解郁、滋陰清熱 青春期HT患者多處于病程早期,為肝郁氣滯、陰虛內熱之證。肝郁氣滯,易化火傷陰,多表現為情志不暢、激動易怒、頸部飽滿,觸之質軟或韌,舌紅苔薄黃,脈弦細或數等。故臨證時王旭教授多采用疏肝解郁、滋陰降火之法,常選柴胡疏肝散合沙參麥冬湯加減。藥物組成:郁金、香附、白芍、黃芩、生地黃、玉竹、麥冬、南沙參、知母等。其中生地黃、玉竹、麥冬、南沙參、知母滋陰清熱;郁金、香附、白芍、黃芩清熱瀉火,養陰柔肝。臨床伴心慌手抖者,加鉤藤、白蒺藜等鎮肝息風;情緒易激、失眠者,加合歡皮、茯神、百合、檀香等解郁清心安神。
2.2 化痰散結 青春期HT患者多表現為頸部飽滿,部分伴有甲狀腺結節,多處于疾病早期,病情較輕,肝郁化火,痰氣交阻,結于頸前,臨床常用浙貝母、皂角刺、連翹、牡丹皮、赤芍、夏枯草、貓爪草等清熱化痰散結。若僅有自覺癥狀而不伴有甲狀腺腫大或甲狀腺結節,病程伊始可能延誤治療時機,且個人體質不同,不排除首診即辨證為痰瘀互結證或脾腎陽虛證的情況,臨床診治時應靈活辨證施治。
2.3 健脾和胃 青春期HT患者因學習生活壓力易致脾胃損傷,《金匱要略》亦強調“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無論患者是否已經出現納呆、腹脹、便秘腹瀉等脾胃受損的癥狀,治療時都需關注脾胃。治療時可根據患者具體癥狀,靈活合用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半夏瀉心湯和保和丸等,常用藥物有白術、陳皮、茯苓、半夏、薏苡仁、砂仁、雞內金、炒麥芽、焦神曲、山楂等。青春期HT患者正處于生長發育旺盛階段,而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不能忽視脾胃。
3.1 情緒因素 青春期HT患者的發病與情緒密切相關,大怒、焦慮、緊張、精神壓力過大等皆可導致病情反復或加重。同時,青春期的女性HT患者容易因生理周期的激素水平變化而產生周期性情緒波動。故臨證時,王旭教授會參照患者所處的生理周期,靈活加減臨床用藥。王旭教授常囑咐患者和患者家屬放松心態,避免情緒劇烈波動,注意勞逸結合,紓解情緒。
3.2 飲食宜忌 HT患者飲食上要控制碘的攝入量,忌含碘量較高的海產品。青春期HT患者多為肝郁化火,陰虛內熱,故應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性溫熱的食物,如公雞、老鵝等助陽上火的食物亦避免攝入。飲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顧護脾胃之氣。
3.3 適度鍛煉 除調整飲食外,HT患者還應適量增加體育鍛煉,如傳統養生保健功法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運動要適度,過則消耗精氣,適得其反,不利于患者機體調復。適度鍛煉不僅可活動筋骨,還能調理氣機,舒暢情志,疏發肝氣,不致內郁化火。
4.1 病案1 患者,女,16歲,2021年11月23日初診。主訴:發現甲狀腺功能異常7 d。患者因“月經不規則”就診于外院,甲狀腺功能檢查提示:(1)促甲狀腺激素(TSH):<0.01 μIU/mL;(2)抗甲狀腺結合球蛋白抗體(TGAb):488.05 IU/mL;(3)TPOAb:393.26 IU/mL。外院診斷為“橋本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曾予中藥口服治療,具體不詳,未予其他治療??滔掳Y見:頸部飽滿伴腫脹感,怕熱、汗出,情緒易激,時有心慌、胸悶、手抖,面部痤瘡散布,額頭、下巴明顯,脫發。末次月經:2021年11月22日,行經中,色紅量少,無血塊痛經、腰酸乳脹。納寐尚可,小便調,大便不成形,一日二三行。舌紅少苔,脈弦細。既往病史:否認其他慢性病、傳染病病史。過敏史:否認藥物、食物過敏史。查體:神清,精神可,甲狀腺Ⅲ度腫大,質軟,無壓痛,頸部淋巴結無腫大。甲狀腺功能檢查提示:(1)TSH:<0.01 μIU/ml,FT3:5.5 pg/mL,FT4:2.34 ng/dL;(2)TGAb:488.05 IU/mL;(3)TPOAb:393.26 IU/mL。甲狀腺彈性B超提示:甲狀腺彌漫性改變,彈性評分1分,TI-RADS 1類;雙側頸部淋巴結腫大,考慮反應性增生可能。西醫診斷: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橋本甲狀腺炎;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中醫診斷:癭?。ǜ斡羝⑻?,陰虛內熱)。治法:疏肝健脾,滋陰清熱。方選丹梔逍遙丸合四君子湯加減,處方:醋香附10 g,夏枯草10 g,炒蒺藜10 g,焦梔子10 g,炒白芍15 g,連翹10 g,浮小麥15 g,茯苓15 g,太子參10 g,麩炒白術15 g,桔梗4 g,甘草5 g。7劑,1劑/d,水煎服,分早晚溫服。
2診:2021年11月30日,訴諸癥緩解,怕熱汗出、脫發、手抖仍存,納寐尚可,小便調,大便不成形,一日二三行。舌紅少苔,脈弦。心率:80次/min。末次月經:2021年11月22日,7 d凈,量少,色偏暗。無其他不適。予初診方浮小麥增至30 g,加桑葉10 g。14劑,煎服法同前。
3診:2021年12月14日,訴近況尚平,怕熱、汗出較前好轉,脫發、煩躁仍存,納寐尚可,小便調,大便偏軟成形,2次/d。2021年12月11日復查甲狀腺功能。(1)TSH:0.02 μIU/mL,FT3:5.6 pg/mL,FT4:2.12 ng/dL;(2)TGAb:367.41 IU/mL;(3)TPOAb:302.04 IU/mL;(4)促甲狀腺素受體抗體(TRAb):8.03 IU/L。予上方去桑葉10 g,加茜草10 g,雞血藤15 g。14劑,煎服法同前。
后隨訪5個月,患者現狀良好,頸部未訴明顯不適,納食可。2022年3月14日復查甲狀腺功能提示:(1)TSH:0.33 μIU/mL,FT3:2.7 pg/mL,FT4:0.83 ng/dL;(2)TGAb:135.67 IU/mL;(3)TPOAb:117.82 IU/mL;(4)TRAb:2.30 IU/L。2022年5月8日復查甲狀腺功能提示:(1)TSH:0.59 μIU/mL,FT3:3.0 pg/mL,FT4:0.91 ng/dL;(2)TGAb:112.23 IU/mL;(3)TPOAb:61.97 IU/mL;(4)TRAb:1.64 IU/L。諸癥較前好轉。
按語:本案患者診斷為橋本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辨證為肝郁化火、陰虛內熱證。王旭教授認為該患者因長期住校,學習壓力較大,初診時不善言辭,表情嚴肅,兼參頸前腫大,怕熱、汗出,情緒易激,面部痤瘡散布,舌紅,少苔,脈弦細。肝主筋,肝氣郁結化火,煎熬津液,陰虛生風內動,故心慌手抖時作。肝木橫逆,乘犯脾土,脾氣虧虛,運化水濕不利,故大便稀溏。同時,脾虛則無以運化水谷精微,氣血生化無緣,故患者形體消瘦,月經量少。治以疏肝健脾,滋陰清熱。處方中醋香附疏肝行氣,焦梔子清熱除煩,重在清熱疏肝,以暢氣機,共為君藥;夏枯草、連翹清熱散結,四君子湯之茯苓、太子參、麩炒白術、甘草,健脾益氣,運化水濕,共為臣藥;炒白芍養陰柔肝,炒蒺藜鎮肝息風,大劑量浮小麥止汗,共為佐使藥。2診時患者諸癥好轉,唯訴汗出仍多,感脫發較重,故予浮小麥加量至30 g,著重固表止汗。肝風內動、化火上擾故頭皮油膩易脫發,故輔以桑葉清肝疏風。3診時患者訴既往月經量少色暗,欲先行調理,故加茜草、雞血藤活血化瘀調經。全方疏肝解郁,滋陰清熱,兼顧脾胃,活血調經,直切病機,故收效滿意。
4.2 病案2 患者,女,13歲,2021年10月5日初診。主訴:頸前腫大3年余。3年余前發現患者頸前腫大,診斷為“橋本甲狀腺炎”,曾予中藥口服治療,具體不詳,未予其他治療。近期自覺頸前腫大逐漸加重。刻下癥見:頸部飽滿,頸部阻塞感時作,身形瘦弱,易疲乏,情緒易激,學習壓力較大。2021年9月4日月經初潮,7 d凈,量中偏少,色紅,無痛經、血塊、腰酸乳脹,納食一般,夜寐欠安,入睡較晚,小便調,大便欠暢,一二日一行。舌紅苔薄,脈弦細。既往病史:否認其他慢性病、傳染病病史。過敏史:否認藥物、食物過敏史。查體示:神清,精神可,甲狀腺Ⅲ度腫大,質韌,無壓痛,頸部淋巴結無腫大。甲狀腺功能檢查提示:(1)TSH:3.68 μIU/mL;(2)TGAb:905.19 IU/mL;(3)TPOAb:80.82 IU/mL。甲狀腺彈性B超提示:甲狀腺彌漫性改變伴腫大,TI-RADS 1類,雙側甲狀旁腺區未見異常。西醫診斷: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橋本甲狀腺炎。中醫診斷:癭?。ǜ斡籼到Y,陰虛內熱)。治法:疏肝解郁,清熱散結。方選清肝瀉心湯合枳術丸加減,處方:醋香附10 g,郁金10 g,合歡皮15 g,太子參10 g,麥冬10 g,玄參10 g,牡丹皮6 g,浙貝母15 g,皂角刺10 g,白術15 g,麩炒枳實10 g,當歸10 g,黃芪10 g,桔梗4 g,甘草5 g。14劑,1劑/d,水煎服,分早晚溫服。
2診:2021年10月19日,訴無明顯不適,乏力好轉,咽中時有少量黏痰,大便欠暢改善,一日一行。納一般,寐可,二便尚調。舌紅苔白,脈細。予上方加法半夏10 g,陳皮10 g,茯苓15 g。14劑,煎服法同前。
3診:2021年11月2日,訴頸前飽脹較前改善,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易波動,余無不適,納寐可,二便調。舌紅苔薄,脈細。續服2診方,14劑,煎服法同前。
隨訪10個月,患者甲狀腺腫大較前明顯改善,乏力、情緒易激等諸癥好轉。2022年8月23日復查甲狀腺功能。(1)TSH:1.042 μIU/mL;(2)TGAb:504.53 IU/mL;(3)TPOAb:19.13 IU/mL。諸癥較前明顯好轉。
按語:本案患者診斷為橋本甲狀腺炎,辨證為肝郁痰結、陰虛內熱證。王旭教授認為患者因長期肝氣郁結,痰氣交阻于頸前,故頸部飽滿,觸之質韌,頸部阻塞感時作。郁久化火,陰虛內熱,熱擾心神,故情緒易激、心煩失眠。肝氣橫逆犯脾,脾運化水液失司,濕困中焦,納食欠佳,氣血無以榮養周身,故形體瘦弱、易疲乏、月經量少。且中焦氣機升降失司,推動無力故大便欠暢。脈弦細,亦為肝氣郁結、氣血不足表現。方中香附、郁金、合歡皮疏肝解郁,共為君藥;麥冬、玄參、牡丹皮、浙貝母、皂角刺滋陰清熱,化痰散結,共為臣藥;白術、麩炒枳實理氣通便,太子參、當歸、黃芪補氣養血,共為佐藥;桔梗、甘草清熱利咽,且以桔梗為使,載藥上行,甘草調和諸藥。2診時患者諸癥改善,訴咽中時有少量黏痰,故加用陳皮、半夏、茯苓化痰利濕健脾。3診藥效顯著,效不更方。全方共奏疏肝解郁、滋陰清熱、化痰散結、健脾益氣之功,用藥輕靈平和、直切病機,療效顯著。
癭病是內分泌科的常見病,對癭病的治療中醫學早有記載,如《備急千金要方》及《外臺秘要》記載了數十個治療癭病的方劑。中醫治療該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有獨特的優勢和良好的療效,臨床價值不斷突顯。王旭教授對HT的病因病機把握準確,聚焦青春期這一特殊階段,重視患者特殊的生理特點,以疏肝解郁、滋陰清熱、兼顧脾胃為基本治療大法,臨床效果顯著,充分體現了中醫藥治療青春期HT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