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兵
(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畜產品質量安全監察所 遼寧撫順 113200)
沙門氏菌屬于革蘭氏陰性菌,菌體兩端呈鈍圓形,形狀似雞蛋,無莢膜,不能形成芽孢,多數存在鞭毛。沙門氏菌有不同的血清型,并且不同的菌型也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質,但是各菌型之間也存在相似的抗原結構。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地區,往往存在不同菌型的沙門氏菌。豬沙門氏菌主要的傳染源為攜帶病菌的豬,其感染后可通過體液、尿液、糞便等將病原體排出,污染周邊環境和豬群[1]。沙門氏菌對環境具有極高的耐受性,一般的打掃、清洗等方式無法將其殺滅。當未感染的豬食用了被污染的水源和飼料,也會發生感染。
豬沙門氏菌發病原因主要包括豬舍飼養密度大,飼養環境較差以及豬群營養不良等。首先,當豬群飼養密度較大或豬舍空間太小,導致豬舍內空氣流通不暢,此時離攜帶病菌的豬較近的健康豬就極容易發生感染。其次,當飼養密度過大時,單位面積內的濕度較大,容易對豬的鼻腔和呼吸道黏膜產生刺激,給病菌提供了生長繁殖的條件,大大增加了豬感染沙門氏菌病的風險。再次,豬群的生活空間過小時,更加容易出現打斗情況,給一些個體較小或體質較差的豬增加感染的概率。
傳染源主要包括攜帶病菌的豬只,分為無癥狀感染的豬和出現臨床癥狀的豬。無癥狀感染的豬,雖不出現臨床癥狀,但是仍能不斷從體內排出沙門氏菌。并且,不同的豬只潛伏期存在差異,有的會在感染后極短的時間內表現出臨床癥狀;而有的豬只則可以終身攜帶病菌,而不表現任何的發病癥狀。正因為存在無癥狀感染的豬,給沙門氏菌的防控帶來了極大困難,也給健康豬帶來了安全隱患。臨床癥狀特別顯著的病豬,體內存在大量的沙門氏菌,并且病菌能夠隨著體液、尿液和糞便等不斷地排出體外,污染其他豬只和周圍環境,此時的豬為最強傳染源。要對處于此狀態的豬進行隔離,對飼養環境進行徹底的消殺,防止沙門氏菌進一步的傳播。如果不慎讓沙門氏菌連續感染豬群,病菌的毒力會不斷加強,傳播能力更強,從而使病情在更大的范圍內廣泛流行,給養殖業帶來更為嚴重的經濟損失。
在臨床上,豬沙門氏菌病可分為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豬沙門氏菌病又被稱為敗血型,最常見于斷奶前后的仔豬,主要原因在于此階段的豬抵抗力較弱。發病時,病豬體溫持續高熱,一般在40~41.5 ℃,精神不振并且喜歡聚集取暖。除此之外,病豬前期常表現便秘,發病后期常有水樣下痢等腹瀉癥狀。機體迅速消瘦,被毛凌亂且無光澤感,病豬一周內常因多器官衰竭而導致死亡。除急性型外,亞急性型和慢性型沙門氏菌病更為常見。發病時,病豬出現食欲減退、體溫升高、被毛凌亂和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此外,便秘和水樣下痢常呈交替出現狀態。病豬機體脫水,體型逐漸消瘦,持續兩周以上常因器官衰竭而死亡。而有幸康復的豬只,也常因營養不良等原因導致無法正常發育,多成為僵豬。急性型和慢性型沙門氏菌病雖在病程時間上存在差距,但最終結果往往導致病豬器官衰竭死亡,嚴重影響產業生產效益[2]。
根據臨床表現可對病豬進行初步診斷,但確診還需配合病理剖檢等診斷方式。剖檢急性型沙門氏菌病的豬,常看到各內臟器官存在不同程度的病變。全身黏膜和漿膜有明顯出血點;肺臟呈現水腫出血狀態,易發現干酪樣肺炎病灶;肝臟出現灰黃色壞死灶;脾臟和腸系膜淋巴結腫大。亞急性和慢性型病豬的腸壁較厚,黏膜常附著有灰黃色物質,剝離后暴露出紅色糜爛組織。各器官病變狀態與急性型類似。此外,肺尖葉、心葉、心尖和膈葉常出現卡他性炎癥[3]。
豬丹毒、豬瘟和豬沙門氏菌病三者在臨床癥狀上非常接近。就豬丹毒來講,病豬皮膚表面出現丘疹,甚至皮膚出現大面積壞死。首先,對于感染新型豬丹毒的病豬,皮膚表面慢性出血,特別是在耳鼻喉等組織部位。與豬沙門氏菌病一致的臨床癥狀還包括肺臟水腫和淋巴結出血腫脹等,嚴重時都出現心外膜病變。二者一般根據臨床癥狀進行初步區分,但若要確診,還需配合實驗室診斷[4]。其次,對于感染豬瘟的病豬,其臨床癥狀與豬沙門氏菌病尤為接近。病豬體溫升高,皮膚表面出些紫紅色斑點,有些病豬出現下痢癥狀。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豬沙門氏菌病常發生于斷奶前后的仔豬,一般都為4 月齡以下的仔豬,多因斷奶導致此階段的豬抵抗力較弱,易感染沙門氏菌。而豬瘟病則在不同日齡的豬中都有發生。并且,豬沙門氏菌病會出現剖檢腸壁增厚,表面凹凸不平等病理變化,這也是區分豬沙門氏菌病和豬瘟的主要病理變化。最后,除病理剖檢外,實驗室需做進一步診斷進行確診。首先,一般在無菌環境下對病豬進行解剖,摘取病變較為明顯的臟器,對細菌進行分離。用無菌的手術刀切開臟器,取適量組織,放入四硫磺酸鈉煌綠增菌液(TTB)中,在37 ℃恒溫有氧條件下進行培養。培養24 h 后,即培養的第2 天,取出觀察菌體生長情況,并對典型菌落進行革蘭氏染色后鏡檢,確認病菌是否為革蘭氏陰性桿菌。
在平時的飼養管理中,技術人員每日需多次密切觀察豬群狀況,以便第一時間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采取處理措施,防止病情蔓延。發現豬只異常情況后,應結合臨床癥狀和實驗室診斷來確認病情。當病豬確診為沙門氏菌感染后,應立即采取隔離措施并且選用合適的藥物對病豬進行治療。在實際生產中,一般選擇中西藥結合的方式來治療該病,能夠幫助有效地提高治療效果,使病豬盡可能地快速康復。另外,在治療期間,應保持圈舍環境,給病豬提供合適的溫度、干凈通風的環境、營養全面易消化的飼料和干凈充足的飲水。為了保持豬舍干凈衛生,應及時清理病豬排泄物,每日用氫氧化鈉溶液和碘制劑或氯制劑對豬舍地面和墻面等進行噴灑消毒。
對于病豬的藥物治療,一般按體重采取肌肉注射0.5 mL/kg 恩諾沙星,1 次/d,并連續注射5 d 左右,直至病豬情況好轉。同時,可在飼料中混勻加入白頭翁、車前子和黃連各10 g,蒼術6 g/頭豬,連用5d。在使用中西藥結合治療的同時,也可以在飼料里添加維生素等成分,有利于提高病豬免疫力,減少因疾病帶來的應激反應,幫助病豬盡快康復。
豬場發生沙門氏菌感染通常由于引種不當、飼養環境惡劣、影響不良和消殺不到位等原因等引起。因此,需根據每一條可能發生感染的因素,制定合理的措施來有效規避感染風險。
養豬場應盡量堅持自繁自養的養殖原則,盡量減少引入外來豬場品種。確需引種時,應該嚴格做好疾病調查工作,防止引進攜帶有沙門氏菌等病原的豬只。所引進的豬種,必須經過動物檢疫部門檢驗合格后方可引進。當豬種運輸到達本場時,首先應采取隔離措施。在隔離期間,密切觀察豬只健康情況。如若發現異常,應當立即采取措施,防止疾病感染本場豬群。對于隔離期無異常豬只,應在隔離期滿后經實驗室檢驗合格后再混入本場豬群進行集中飼養[4]。
在豬場指定免疫程序時,應結合本地區各傳染病流行情況和本場實際經驗,科學地指定符合本場實際情況的免疫程序。為了保證疫苗質量,應從正規渠道購買疫苗,并且按照說明進行運輸、儲存和使用。對于沙門氏菌高發的地區,必要時可對1 月齡以上的斷奶仔豬使用疫苗進行預防接種。另外,也可以采集本場患病豬的肝臟,由科研單位研制成適用于本場病菌的疫苗,再對健康豬群進行接種。使用這種疫苗,可以更有效地防止沙門氏菌病的傳播和流行。
發現本場有豬患病后,應立即采取相應措施防止疫情擴散。對于患病豬,做好隔離飼養,注意環境保持干凈衛生;對于病死豬,應及時執行無害化處理;對于健康豬群,應更加精心管理,做好豬舍日常消殺工作[5]。同時,還要預防沙門氏菌病傳染飼養管理人員。因此,平時需對飼養人員和技術人員等加強培訓,注意日常的個人防護,防止本病的感染和蔓延[6]。另外,要特別注意養豬場的消殺工作。并且,不可長期使用同一種消毒液,以免病菌產生耐藥性,降低消殺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還需做好殺滅蚊蟲、老鼠、蒼蠅等工作,防止其傳播病原,威脅豬群健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