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
(吉林省蛟河市黃松甸鎮綜合服務中心(畜牧獸醫站) 吉林吉林 132505)
大腸桿菌性腹瀉是由大腸桿菌感染機體而導致的以下痢為臨床表現的疾病,多發于抵抗力弱的仔豬,育肥豬和成年豬也能發病,但通常不致命,或感染后短時間內能自行康復,仔豬感染后以黃白痢為特征,對養豬業危害較大[1]。
本病臨床常發類型為仔豬黃痢和白痢,前者死亡率較高,以糞便呈現黃色為特征,后者死亡率較低,糞便呈現灰白色,二者對生產的影響都很大[2]。
仔豬黃痢多發于出生后3 日齡以內的仔豬,由于日糧以初乳為主,而初乳是顯黃色的,大腸桿菌引發腸黏膜對初乳的消化和吸收發生障礙,從而以近乎原樣的性狀排出體外,這是糞便發黃的重要原因。另外,腸黏膜受損使得肝腸循環受到嚴重影響,膽汁無法被重吸收利用,受腸內容物稀釋后也會使糞便呈現黃色。豬群中若發現一頭病豬,會在24~48 h 內感染全群,傳播非常快。疾病早期糞便蛋黃色,之后變為半透明的黃色,有腥臭味,嚴重時能造成肛門松弛,排糞出現失禁,環境被糞便污染后造成整個豬群的體表也都有糞便黏附。隨著疾病的發展,病豬全身開始打寒戰,肛門處不自主流出稀糞,毛色無光,皮膚因脫水而變得松弛,眼睛凹陷,常蜷縮在一角,對外界非常警惕,有人捕捉時尖叫反抗。大多數豬最終以死亡而告終,臨死前走路打晃,渴欲增加,呼吸急促,直至昏迷,整個病程約為24~72 h。黃痢具有發病急,病程短,病死率高的特點,有些豬場報道病死率在90%以上,且治療難度大,即使有幸耐過,后期也會僵化。
仔豬白痢以7 日齡以上的哺乳仔豬感染最為多見,此期初乳已經轉變為常乳,奶黃色消失,外觀為淡黃色或白色,未完全消化的情況下導致糞便顯現出灰白色,故而稱之為白痢。病豬體溫一般正常,部分豬稍有升高,但大都不超過40.5 ℃,初發病時表現精神萎靡,吃乳不積極,被毛粗亂,體表有糞便污染,持續下痢,糞便可含血絲、氣泡或脫落的腸黏膜,呈黏糊狀,伴有濃烈的腥臭味。發病時間久的豬肛門外突或有脫垂現象,尾根、肛門處有稀糞殘留,四肢發冷,喜歡扎堆或鉆入草窩中。隨著疾病的發展,病豬全身蒼白貧血,機體虛弱,脫水消瘦,眼球凹陷,皮膚同樣也出現松弛,彈性下降,行走緩慢且不穩,生長發育受阻。白痢發病一般較緩,病程也長,多數患豬能耐過,病死率較低,但發病過程是一個機體損傷過程,耐過豬進入育肥期后飼料轉化率會下降。
預防本病需采取綜合性的防控措施,加強母豬圍產期管理,仔豬出生后灌服抗菌藥物,加強環境消毒工作,采取針對性措施杜絕病從口入,提升豬場整體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本病雖然主要發生于仔豬,但與母豬也存在著緊密聯系。環境衛生差和經常發生本病的豬場,母豬產前兩周可免疫大腸桿菌苗,血清型選擇O8、O60、O115、O138、O139、O141、K88、K99等,因臨床主發病原就是這幾種。免疫后的母豬在臨產前機體能產生較高含量的抗體,這些抗體能經乳汁進入仔豬體內,即使不慎感染病原這些抗體也能很快將其中和,從而為哺乳期的仔豬提供保護。母豬產后一定做好區域衛生,產床面經常消毒,糞便及時清理,另外,母豬下腹部受糞尿、污漬、泥土等污染嚴重的,必須用0.1%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清洗消毒。
由于黃痢病死率非常高,且病程短,多發于出生后3 日齡之內的豬,一旦發病治療效果往往不佳,建議仔豬出生后先讓其及時吃初乳,之后灌服抗菌藥物。常用的抗菌藥物有硫酸慶大霉素、林可霉素、硫酸粘菌素、安普霉素、利高霉素、氟苯尼考、鏈霉素以及磺胺嘧啶等。這些藥物進入腸道后能對感染的黃痢型大腸桿菌起到殺滅作用,防止其大量繁殖,產生毒素而造成腸道黏膜損傷。需要提醒的是,這些抗菌藥物一般建議一次/d,連用2~3 d 即可,不可高頻率和長時間使用,因哺乳前期腸道微生物菌群需要進行定植,濫用抗菌藥物不利于局部微生態形成,影響后期生長。
本病多流行于環境臟、亂、差的豬場,飼養器具、地面、墻面、料槽、飲水器等都能成為病原傳播的媒介,保持良好的環境能使大腸桿菌失去可依附的載體媒介物,同時做好消毒工作可有效控制本病。科學的消毒方法能使環境中的病原數量保持在安全水平,產床上仔豬活動區域每天上午、下午分別用過氧乙酸溶液和苯扎溴銨溶液噴霧一次。舍內保持環境衛生,每周不低于2 次的環境消毒,消毒劑可使用漂白粉或氫氧化鈉溶液。進入豬舍必須更換舍內專用衣物和膠鞋,出舍時將衣物懸掛于消毒間進行紫外照射消毒,照射時間不低于5 min,膠鞋噴灑碘酊溶液,尤其是鞋底部位,以及時殺滅病原菌。
仔豬哺乳期雖然以母乳為主要日糧,但過一周齡之后就需要開始逐漸讓其識別教槽料,飼料需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進行投放,一是讓胃腸道有個逐漸適應過程,二是確保每次投放后能在短時間內吃完不剩料。如果投放過多,飼料在外界暴露時間過長,很容易受到糞便、泥土等污染,若豬群中恰好有病豬,則糞便中的病原菌就能經飼料感染其他豬。飲水也要衛生,由于哺乳仔豬飲水量不大,建議使用涼開水或自來水,這些水微生物指標一般都是合格的。如果使用井水或池水,筆者建議要么煮沸進行殺菌,要么水中按照0.1%比例加入酸化劑,從而確保飲水干凈衛生。有些豬場有使用仔豬“玩具”的習慣,這些“玩具”為公共用品,也會成為病原傳播的媒介物,建議每天清洗消毒,杜絕病從口入。
臨床常用的治療藥物有化學藥物、中獸藥及其他抗菌類藥物等,豬場需結合本場的實際情況進行用藥[3]。
化藥治療分為對因治療和對癥治療兩個方面。對因治療主要為使用對大腸桿菌敏感的抗生素進行抗菌治療,常用的口服藥物有恩諾沙星、慶大霉素、硫酸黏菌素、新霉素、阿莫西林等,注射藥物有頭孢噻呋、頭孢喹肟、林可霉素、磺胺嘧啶鈉、氟苯尼考等。筆者建議急性病豬采用注射方法給藥,慢性病豬可用口服方法用藥,劑量方面首次用藥可加倍,之后按照說明用量正常治療。需要說明的是,如果采用注射給藥,可將藥物直接注射到后海穴(肛門上方尾根下方的位置),經驗表明,這樣用藥同樣的劑量效果會更優。對癥治療主要是為了改善體溫升高、精神不振、腹瀉脫水等癥狀,肌注對乙酰氨基酚或雙氯芬酸鈉注射液以促使體溫下降,在飲水中加入補液鹽、電解多維等,有助于排出稀糞,同時也能改善水鹽代謝紊亂癥狀。
相較于化學藥物,中藥治療見效相對較慢,但毒副作用小,對腸道菌群不產生傷害。治療時應以健脾燥濕、清熱止痢為原則,按照每10 頭仔豬取黃連、黃柏、黃芩、白頭翁各30 g,訶子肉、烏梅肉、山楂、山藥各15 g,混合后粉碎,加入3~5 倍量的開水沖泡,放涼后調成糊狀,對病豬進行灌服,1 次/d,連用3 d,通常用藥的首日即可使糞便成型,脫水癥狀減輕。也可使用藿香、陳皮、木香、訶子各20 g,白頭翁、連翹、苦參、葛根各24 g,木通、當歸各16 g,山楂炭50 g,滑石60 g,雄黃8 g,甘草12 g,混合后加入4~5 倍量的水文火煎煮,取汁液,按照20 頭仔豬的劑量均分藥量后灌服,1 次/d,連用2 次即可止痢,同時仔豬精神狀態明顯好轉。
除了化藥抗生素外,微生態制劑、植物抗菌精油、溶菌酶、抗菌肽、噬菌體等對致病性大腸桿菌也有抗菌作用,該類產品通常以飼料添加劑的形式推廣應用,多適用于大群發病時的治療,一般根據說明進行拌料或飲水使用。需要提醒的是,微生態類添加劑使用時不可和抗生素進行聯用,以防功效相抵。植物抗菌精油類產品盡量選擇乳劑,這樣可以通過飲水方式給藥,藥物攝入也更加均勻。溶菌酶、抗菌肽屬于有益菌代謝產物的一種,其抗菌效價不如抗生素,使用的療程較長,一般不低于3 d,但這類產品一般無副作用,還兼具一定促生長功效。
養豬生產過程中因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導致的腸炎種類較多,其中細菌性病原所占比例較高,常見的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魏氏梭菌、志賀氏菌等,即使同一種菌也會有不同血清型之分。本病一定要遵循“養大于防、防大于治”的原則,一旦進入治療階段,即便最終病豬未死亡,對保育期的發育會造成一定影響。民間有人通過在教槽料中加入大蒜素等方式對白痢起到了一定預防效果,可作為土方法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