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盛章
(寧明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廣西崇左 532500)
在生豬養殖的過程中,因為傳染病所引起的生豬呼吸道疾病較為多發,因此需要養殖人員分析病原,從而對生豬出現的疾病進行有效的治療與預防。與其它生豬經常患的疾病相比,呼吸道疾病的傳染途徑更多,不僅可以通過生豬之間的接觸生病,其病毒還可以通過空氣傳播,因此在生豬患病以后,即使將病豬隔離起來,也會由于空氣傳播而使其他健康的生豬患上相同的疾病[1]。經過空氣傳播的疾病較多,例如冠狀病毒感染或者支原體感染等疾病,都是生豬非常容易患上的呼吸道疾病,需要養殖人員進行注意,做好相應的治療和預防工作。
養殖人員應該在生豬出現呼吸道疾病之后就立刻采取措施對生豬進行治療,避免疾病進一步發展,甚至傳播給其他的生豬。但是,有些生豬養殖人員對疾病的防治工作不重視,沒有在疾病高發階段來臨之前,對生豬接種疫苗,導致生豬自身的疾病預防能力較弱,非常容易在春秋季節患上呼吸道疾病。與此同時,當生豬患上呼吸道疾病的時候,養殖人員沒有立刻將其與其他的生豬進行隔離并治療,就會導致細菌進一步傳播,從而使整個養殖場內的生豬都患上同一疾病。
在進行生豬養殖的時候,養殖人員需要注意生豬在一定的環境和季節中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例如,在春季、秋季和秋冬交替季節里,是生豬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因為在這些季節里大風天氣較多,生豬容易受到空氣中的粉塵影響,從而出現呼吸道疾病[2]。而且這些季節空氣較為干燥,能夠加速病毒的傳播,從而導致養殖場內出現大量患上呼吸道疾病的豬。養殖場在進行生豬養殖的時候,生豬的健康狀況和其養殖環境有著較大的關系,如果養殖環境較差,養殖人員不經常進行豬舍的清理和消毒,就會導致豬舍內存在大量的細菌和寄生蟲,使生豬的免疫系統受到破壞,從而出現呼吸道疾病。與此同時,生豬的養殖環境較為封閉,如果豬舍的衛生條件較差,就會導致有害物質的大量滋生,使生豬的呼吸道受到刺激,導致其出現嚴重的呼吸道疾病。如果養殖場的周圍存在屠宰場、豬肉加工廠等場所,這些場所對衛生的把控較差,導致細菌和病毒滋生,就會對附近的養殖場造成影響,使養殖場內的生豬出現呼吸道疾病。
養殖場內的生豬出現呼吸道疾病其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養殖人員對生豬的飼養和管理存在不當的行為,例如豬舍的通風條件較差,使內部空氣無法流通,病毒和細菌大量在豬舍內部堆積,形成了較為封閉、危險的環境。與此同時,養殖人員如果對豬舍內部的溫度沒有進行嚴格的控制,就會造成豬舍內出現早晚溫差較大的情況,使生豬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此外,非“全進全出”式的飼養方式,會導致疾病在生豬之間進行循環傳播,無法阻斷病毒的傳播,難以根除養殖場內部的呼吸道疾病。在生豬養殖產業發展的同時,豬種的流動更加快速,如果在運輸的過程中沒有做好防疫工作,就會造成呼吸道疾病的傳播。
合理進行豬的養殖,保證養殖處于封閉的形式,利用自家繁殖而來的幼豬進行培養,防止引進外豬時帶來感染病原。如需接受外來種豬的繁育,則需要對種豬進行檢查,確保種豬沒有攜帶病毒才能進入繁殖區域。在各個生產環節中,劃分好單元,保證每一批豬的大小基本一致,保證來源相同,在劃分好豬的批次之后,需要進行間隔處理。增加設立消毒設施,更好地維護豬健康。改善環境水平,可以合理控制飼養的密度,保證通風透氣效果,讓豬生活在空氣新鮮的環境中,保證養殖區域的衛生過關[3]。另外,加強人員管理,利用規范的操作程序,在夏天,應該保證豬舍得到降暑處理,冬季應該進行保暖操作,按照規范指導內容,實現均衡營養的喂養模式,制約豬場的規模,依據豬的現實生長情況,不斷改進安全計劃,保證病毒問題得到規避。豬飼料是一項關鍵條件,在選購豬飼料時,應該確保飼料符合標準,需要經過規范檢驗過程,保證飼料安全的同時,也應該確保其中的營養比例合理,保證配比具有科學性,以提高豬的抗病能力;有效開展體質檢查工作,根據現實情況改變飼養方式,從整體方面進行考慮,增強豬的免疫力,能夠以良好的體質抵抗病毒,保證生豬擁有一個健康的狀態。為了提升預防治療的效果,養殖戶需要不斷積攢經驗,多學習新養殖知識,掌握更多養殖方案。
進行生豬的養殖工作時,呼吸道類型的疾病經常會發生,如果豬感染的是上呼吸道,要及時進行隔離,依據具體的癥狀,擇取適當的藥物展開治療,防止疾病大面積擴散傳染。養殖戶應該總結經驗,保證在特定的時間里檢查生豬,完成免疫接種工作,通過遵循具體的標準,聯系養殖的具體情況,有序推進接種工作。養殖戶應該具有正確認知,配合防疫人員的工作,根據免疫程序完成接種工作,保證不同階段的豬可以得到對應的接種工作,讓豬可以擁有健康體質。通過應用疫苗產生抗體,讓豬的體內建立保護屏障,可以減少豬呼吸道等疾病的發生。
對環境的管理是一項重要工作,進行生豬養殖工作期間,應該格外關注環境氣候情況的波動,防止由于環境的突然變化,對豬直接起到刺激作用。對于養豬戶,應該建立適當數量的通風系統,重視養殖環境,保證養殖區域具備良好的環境。要想擁有良好的環境,需要對衛生進行維護,如果養殖區域產生糞便,需要第一時間清理掉,保證養殖區域的衛生過關,整體保持干燥的狀態,解決根本問題,提升疾病預防治理的效果[4]。比如,處于高溫悶熱的環境,且伴有雨水,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更應該加大養殖區域的衛生管理執行力,主要是由于在溫度較高的環境下,生豬的排泄物會產生有害的病菌,最終導致體質弱的生豬感染。對設立的欄面進行清理,保證堆置的雜物垃圾得到及時清理,始終維持清潔的狀態。比如,注重欄內環境的衛生,一般涉及投料槽、水槽等,每天都要進行檢查,保證飼料、飲用水都是干凈的。對于空欄,應該全面清理,如果條件允許,盡量應用智能形式的沖洗設備,這樣可以方便操作,同時利用高壓原理節約水量,貼合環保的理念,同時應該搭配霧化形式進行消毒。在豬欄的周圍,可以看到人行道等,也需要保證良好的清潔形態。在具體的生豬養殖中,養殖場應該采取“全進全出式”的養殖模式,也就是在一個養殖場或者一個豬舍內,仔豬一次性住滿,然后淘汰也是一次性淘汰,這樣在經過消毒之后,就可以避免病毒繼代傳播,使病毒的傳播受到阻隔。養殖場在開展防疫工作的時候,采取此種飼養模式,避免呼吸道疾病在不同的生豬之間進行循環傳播。
養殖場需要在進行生豬養殖的時候,注意生豬出現的呼吸道疾病,除了給生豬及時接種疫苗,養殖人員還需要在春秋季節和秋冬交替季節對生豬進行觀察,當發現生豬出現呼吸道疾病的時候,就要立刻采取措施,對其進行治療。生豬最容易患上的一種疾病就是豬流感,此類疾病的傳播速度非常快,通常出現在晚秋和嚴冬等晝夜溫差較大的季節,此類疾病的死亡率不高。當養殖人員發現生豬出現呼吸困難、體溫較高以及咳嗽等癥狀的時候,生豬可能是患上了豬流感,在確定之后,可以使用黃芪多糖、柴胡等藥物緩解生豬的癥狀。當母豬患上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的時候,一般會出現產死胎、流產和早產等癥狀,而公豬出現此類疾病的時候,會出現精神萎靡和性欲下降的癥狀,仔豬感染此類疾病會出現呼吸困難、耳尖發紫、肌肉震顫等癥狀。養殖人員在發現這些情況的時候,就要立刻對病豬進行治療。可以使用柴胡注射液或者安乃近注射液對病豬進行肌肉注射,使其體溫下降,還可以使用泰樂菌素或者林可霉素等藥物,防止疾病進一步蔓延。當生豬出現豬氣喘病的時候,就會出現氣喘、咳嗽等癥狀,急性型病癥會導致病豬出現呼吸困難、口鼻流沫等癥狀,慢性型病癥與急性型病癥相同,但是發作較慢。養殖人員在對病豬進行治療的時候,可以使用抗生素等藥物,如青霉素、磺胺類藥物、鏈霉素、泰妙菌素、氟苯尼考等。在治療的過程中,如果病豬長時間沒有治愈,則需要替換幾種抗生素使用,避免對病豬產生不良影響。當仔豬患上呼吸道疾病的時候,可以在其飲用的水源中放入補液鹽、黃芪多糖以及多西環素等藥物,2 次/d,服用2~3 d,就會對其病癥有所緩解,如果沒有徹底治愈,則需要繼續服用此類藥物,直到仔豬康復。當病豬死亡之后,養殖人員需要立刻采取焚燒或者深埋的方法進行處理,避免病豬尸體上的病毒在空氣中傳播,從而對存活的生豬造成影響。
在進行生豬的養殖時,養殖人員需要控制養殖場的環境衛生,確保豬舍通風良好,定期清理糞便和消毒殺菌,避免細菌在豬舍內大量滋生。養殖人員需要豬舍消毒,避免細菌和寄生蟲等在豬舍內大量繁殖,從而導致生豬出現呼吸道疾病。在進行養殖場的消毒工作時,養殖人員應該定制消毒時間表,定期對養殖場進行全面的消殺工作,并杜絕外來人員進入養殖場內部,如果種豬需要進入養殖場,則需要對其進行消殺,然后才能進入[5]。豬舍的消殺工作需要持續進行,懷孕配種的豬舍需要進行每周1 次的消殺,分娩保育室需要每周2 次消殺。豬舍和欄內需要進行每天2 次的打掃,將糞便等雜物徹底清除干凈。生豬豬舍需要進行每周2 次的消殺,如果豬舍內存在病豬,則需要進行每天1 次的消殺。在進行主群的消毒時,需要每周定期進行2 次消毒,如果進行帶豬消毒,養殖人員需要先進行豬舍和豬身的沖洗,并且使用霧化消毒液對豬舍進行噴灑。養殖人員在對臨產的母豬進行消殺時,需要使用刺激性較弱的藥物,如高錳酸鉀溶液等,全面清洗母豬的乳房和臀部。當母豬出現呼吸道疾病的時候,需要對其進行每天1 次的消殺,并在消毒前徹底進行豬舍的清掃工作。在生豬養殖的過程中,不同功能分區也想要進行不同程度的消毒,并且還要進行滅蠅等工作。豬舍過道或者趕豬道需要進行每周1 次的清掃和消毒,豬糞池需要進行每周2 次的定期消毒和滅蠅,生產區消毒池需要每周更換,并且確保其始終存在15 cm 深的消毒液體。養殖人員在與病豬接觸以后,也需要進行消毒處理,避免其將病毒帶給其他的生豬。
生豬在養殖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呼吸道疾病,而且這類疾病的致死率很高,給養殖場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養殖人員需要采取科學的措施,對生豬呼吸道疾病進行預防和控制,一方面重視生豬的疫苗接種和豬舍消殺工作,在源頭上消除細菌和病毒,另一方面針對病豬應該做好隔離和藥物治療,使生豬盡快治愈,防止對其它生豬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