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陽,黃又華
(赫章縣農業農村局 貴州畢節 553200)
豬瘟與非洲豬瘟均為危害豬養殖業的接觸性傳染病,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與差異性,需要養殖人員迅速完成準確鑒別,并及時展開針對性防控,避免養殖豬大量死亡。
1)病原不同。對于豬瘟而言,其病原為豬瘟病毒(CSFV),科屬為黃病毒科、瘟病毒屬,病毒類型為單股正鏈RNA 病毒,基因組長約12.3 kb。而對于非洲豬瘟而言,其病原為非洲豬瘟病毒(ASFV),科屬為非洲豬瘟科非洲豬瘟病毒屬,病毒類型為雙股線狀DNA,基因組長170~190 kb,約是經典豬瘟的15 倍。
2)傳播方式有所不同。對于豬瘟而言,其只有與病豬相接觸后,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才能夠發生傳染現象,更多在小型養殖場內出現,同時,在自然條件下,豬瘟只能夠在豬群范圍內傳染。而對于非洲豬瘟而言,其除了在與病豬相接觸后發生傳播之外,還會通過昆蟲、害蟲等渠道傳播,其中,軟蜱傳播在當前更加常見。非洲豬瘟的感染力相對較強,且并不局限在豬群范圍內傳播,會隨著接觸與昆蟲傳播等方式傳感給其他的家禽,使得家禽轉變為帶有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媒介,最終感染給更多的豬。
3)發病癥狀有所不同。對于豬瘟而言,病豬在發病時所表現出的癥狀相對多樣,包括食欲明顯下降、體溫大幅升高或是時高時低、精神萎靡、行動時的無力感明顯、呼吸加速、便秘或腹瀉且發散出明顯的惡臭等,死亡率相對較高。而對于非洲豬瘟而言,病豬在發病時所表現出的癥狀有著一定的共通性,包括病豬體溫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最高可以達到42 ℃,直至病豬進入死亡前一周后才會呈現出下降趨勢;同時,病豬普遍還會出現停止進食、步態不穩、孕豬早產等癥狀,死亡率比豬瘟更高。
4)防治方法有所不同。對于豬瘟而言,在實際的防治期間,可以投放防治藥劑和飼料攪拌均勻后飼喂防治,通常來說,在兩周以內就能夠觀察到較為明顯的豬瘟防治效果,在當前也可以使用注射的方式完成防治。而對于非洲豬瘟而言,在當前并沒有較為理想且有效的治療措施,更多為預防,一旦發病,對于病豬只能夠迅速隔離并進行無害化處理。
1)溫和型。豬腹部、尾巴、耳朵等處會出現壞死、淤血的現象,但沒有出血點,體溫在40~41 ℃,一般多發于仔豬。
2)慢性型。病豬的食欲表現出明顯下降的發展趨勢,精神萎靡且走路不穩;對病豬的體溫進行多次測量,能夠發現病豬體溫時而較高、時而較低;病豬全身能夠觀察到大量的紫斑;如果發病的為幼齡豬,則能夠觀察到病豬存在腹瀉或是便秘的癥狀,并在持續幾周后可發現病豬體溫進一步提升,最終死亡;如果病豬未死亡,則會產生僵豬現象,包括慢性出血、盲腸或結腸壞死等等,一般多發于仔豬。
3)急性型。病豬的表情呆滯,進食量以及飲水量明顯下降;害怕寒冷;行動期間的無力感明顯,更喜歡趴在地上;病豬體溫有所上升,且在提升至40~42 ℃后停止進食,同時會觀察到病豬產生存在腹瀉或是便秘的癥狀;在病豬的耳朵、四肢、腹部下方等位置存在出血點;如果病豬為母豬,則發生流產問題的概率大幅提升,且死亡概率較高;如果病豬為哺乳期幼豬,則能夠觀察到病豬出現轉圈、抽搐等癥狀。
1)慢性型。慢性非洲豬瘟在臨床表現上主要呈現為病豬呼吸困難,體型逐漸消瘦,發育上出現明顯的遲緩狀況,同時骨骼關節出現一定程度上的腫脹,表皮出現潰瘍和壞死。慢性癥狀下的病豬通常能夠存活數月,但是康復困難。
2)亞急性型。亞急性型非洲豬瘟在臨床癥狀上呈現相對較輕,病豬自身的體溫會持續進行無規律的波動,一般會保持在40.5 ℃以上,呼吸窘迫,伴隨有一定的濕咳。同時病豬關節同慢性型一樣出現疼痛、腫脹。通常亞急性型非洲豬瘟整個冰城會持續數周乃至數月,偶有康復病例或轉為慢性型非洲豬瘟,病死率低[1]。
3)急性型。急性型非洲豬瘟癥狀更加嚴重,病豬的體溫會升高至42 ℃以上,出現厭食癥狀。病豬軀體上在耳部、四肢、腹部皮膚上會出現出血點、發紺。鼻部眼部會出現黏液膿性分泌物。排泄上呈現出兩種極端癥狀,便秘或腹瀉,排出的糞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處于急性病癥的家豬步態上出現僵直,并且呼吸上比較困難,整個急性病癥期持續時間過長還會出現一定的神經癥狀。孕期母豬在感染以后會出現流產。
4)超急性型。家養豬一旦感染超急性非洲豬瘟,無前期預兆癥狀表現,但會出現突然性死亡,死亡率高。
進一步對比豬瘟與非洲豬瘟,能夠發現兩者在表現癥狀方面也有著一定的相似性,一般而言,均能夠觀察到病豬體溫升高、表皮存在出血點、表現出便秘或是腹瀉、孕豬流產、厭食或進食量下降等癥狀,且均會導致病豬死亡。
為更好實現對豬瘟的預防,應當安排母豬每年普免3~4 次,并定期檢查豬瘟抗體水平,若抗體水平不達標需要加強免疫一次。仔豬應當安排在28~35 日齡首免,間隔一個月后加強免疫一次。
在養殖期間,一旦發現豬瘟現象,可以通過藥物治療結合疫苗緊急免疫的方式展開治療,避免病豬大量死亡;可以在發病后給病豬的飲水添加提高機體抵抗力的中獸藥。針對發病豬舍內其他未表現出豬瘟臨床癥狀的豬,要重點提升其免疫力,并隔離飼養[2]。若是發現病死豬,必須迅速對病死豬及其所產生的排泄物、污染雜物等實施無害化處理,嚴禁對病死豬進行非法倒賣。另外,為降低豬瘟感染率,需要養殖戶提前安排豬進行免疫接種,實現對豬瘟的預防。現階段,常用于豬瘟免疫接種的疫苗主要有豬瘟活疫苗(傳代細胞源)、豬瘟活疫苗(兔源)、豬瘟活疫苗(細胞源)等。另外,對于新購仔豬,要在完成隔離觀察且沒發現病害問題的條件下安排入場養殖,避免在養殖場內引發豬瘟傳染與暴發。
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染力較強,且致死率極高,所以需要落實重點防控。實踐中,需要從各個養殖環節入手強化落實對非洲豬瘟的防控。在此過程中,可以在豬場內構建起兩道防線,以此實現對非洲豬瘟傳播鏈的有效阻斷,具體有:①利用堅壁清野、嚴格封場建立起第一道防線。對進出豬養殖場的人員落實嚴格管控,要求任何人員不得隨意進出養殖場,若必須進入養殖場,則要求提前進行消毒。重點對老鼠、飛鳥等污染飼料的問題進行防控,并嚴防蚊蟲、蒼蠅、蜱蟲的叮咬[3];②利用室外360 度無死角消毒建立起第二道防線。盡可能投放生物消毒劑進行豬養殖場內部的消毒,降低化學消毒劑的使用量,以此為益生菌環境的形成提供支持。定期對生產區主干道、生活區主干道實施消毒處理。定期針對豬養殖場的外圍實施消毒水噴灑或是石灰鋪灑處理。定期更換消毒盆、腳踏池。
同時,豬場自制發酵的中草藥,以此實現對豬的細胞免疫墻的構建,讓豬場穩步進入凈化生產。取金銀花、黃芪各100 g,大青葉、香附、白術、枳殼、檳榔、茯苓、澤瀉、水牛角、白芍、側柏葉、丹皮、梔子、甘草、巴戟天各50 g,大黃、地黃、板藍根、貫眾各25 g 粉碎,混合功能飼料發酵劑以及紅糖等將其發酵成為中草藥菌水。提取100 kg 經過發酵的中草藥菌水以及未經過發酵的中草藥原粉5~10 kg,將其混入1 t 豬全價飼料中,再加入500~600 kg 清水,完成濕料的制備,將其投喂給養殖場內的豬,持續時間不低于19 d。
另外,在應用上述操作進行豬場凈化處理期間,只要觀察到養殖場內的豬出現下述癥狀后,就必須要迅速隔離或無害化處理,具體有:相比于正常的豬,存在豬體微微發紅的現象;相比于正常的豬,存在豬體溫高1.5℃以上;孕豬流產;豬耳朵上血管鼓起和血管發暗;豬的食欲明顯下降或是抗拒進食;豬呈現出明顯的病態。實踐中,需要持續7~19 d 對豬場內的豬實施觀察與檢測,一周內只要觀察到豬場內的豬發生上述癥狀,就必須第一時間對該豬實施隔離或直接淘汰。
綜上所述,雖然豬瘟與非洲豬瘟在臨床癥狀方面表現出一定的相似性,但是通過對發病進程、死亡率、癥狀表現等內容的綜合性分析,能夠實現對兩者的鑒別診斷,為豬瘟以及非洲豬瘟的快速排查提供有力支持,提升豬瘟以及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的及時性與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