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平,雷俊芳
(重慶市渝北區古路鎮農業服務中心 重慶 401120)
牛囊尾蚴病是由人小腸內的無鉤絳蟲的幼蟲(即牛囊尾蚴)寄生在牛的肌肉組織中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病,使牛的淘汰率增加。近幾年養牛業的規模有了較大提升,大多數牧區在牛飼養過程中發現的牛囊尾蚴病例也越來越多,嚴重威脅著養殖場的健康發展,因此需要加強對該病流行病學的掌握,并做好針對性防控工作,以便可以提高養殖效益。
牛囊尾蚴病的病原是牛帶吻絳蟲,又稱為無鉤絳蟲,蟲體呈現扁平帶狀,長5~10 cm,最長可達25 cm 以上,約有1 000~2 000 個節片,其中頭節有4 個吸盤,沒有頂突和鉤。牛帶吻絳蟲的成蟲寄生于人體小腸內,蟲體孕節脫落隨糞便排出體外或節片自動逸出至肛門,其會在外界釋放大量蟲卵,污染飼料、飲水或牧場,牛采食了被污染的飼料后,蟲卵會經胃腸液以及六鉤蚴自身的運動作用逸出,鉆入腸黏膜血管內,隨血液運輸到牛的心肌、舌肌、咀嚼肌等運動性肌肉內,經過3~6 個月發育成成熟的囊尾蚴[1]。
牛帶吻絳蟲的分布范圍較廣,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有著廣泛的流行,尤其是有生食牛肉習慣的地區和民族。在我國,主要發生在西藏、內蒙古等有生食牛肉習慣的地區,因此呈現出地方性流行的特征。對牛囊尾蚴病的高發地區進行調研發現,很多牛圈舍與人廁所距離較近,一些養殖戶還會經常使用未經處理的人糞便作為肥料,因此外界環境極易會被大量蟲卵污染,如在該地放牧,牛就會因為攝入被污染的牧草或者水源而發生感染。此外,牛帶吻絳蟲蟲卵對外界環境抵抗能力極強,在牛舍環境中一般可存活56 d 以上,對牛群的危害較大,因此在該病流行地區還需要養殖戶積極做好消毒工作,盡可能地殺滅外界環境中存在的蟲卵,保障牛群的健康。
對病牛的臨床癥狀進行觀察可以發現,大多數病牛在感染的時候癥狀并不明顯,僅有部分病例出現體溫升高、虛弱、腹瀉、食欲下降、呼吸困難等癥狀。隨著病情的不斷加重,病牛表現出腹痛、呼吸加快、貧血等癥狀,還會發生反芻消失等問題,并且會長時間躺臥,有時也可引起死亡。由于其癥狀不明顯,因此往往會在屠宰后才發現其感染了牛囊尾蚴病,在病牛的肌肉組織中有大量的蟲體活動。
該病的主要病變部位是肌肉,這主要是因為牛帶吻絳蟲主要在牛的舌肌、咬肌、心肌、三頭肌、頸肌、臀部肌肉等部位,因此病死牛的肌肉會出現較為明顯的變化。寄生6 個月以上牛的肌肉還會發生鈣化現象。
蟲卵經過消化道進入到牛的機體中,蟲卵的膜會被消化液破壞,卵中的“六鉤蚴”逸出并鉆進腸壁,然后進入血液循環,到達牛全身的肌肉組織中,包括舌肌、咬肌、心肌、三頭肌、頸肌、臀部肌肉,但是在其發育后期成熟階段,一般不會表現出較為明顯的臨床癥狀,這就導致該病在診斷過程中存在較大困難。因此,需要在該病的病發初期結合其癥狀進行初步診斷,一般牛出現腹瀉、發熱、食欲不振、精神不濟等癥狀就可以初步進行診斷牛只感染了牛囊尾蚴病[2]。
由于牛囊尾蚴病的生前診斷較為困難,因此還需要通過實驗室診斷,具體可以采用血清學方法進行診斷,比如間接血凝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一般在牛的肌肉中發現牛囊尾蚴即可確診。但是牛囊尾蚴在牛肌肉組織中存在的相對分散,因此,即使在病牛被屠宰后發現其某一肌肉切面中并沒有牛囊尾蚴,或者只有少數幾個牛囊尾蚴,也需要工作人員對牛的咬肌、舌肌、心肌、肩胛肌、頸肌及臀肌,也可在肺、肝、脂肪等部位進行詳細的檢查。但在一般感染的病例中由于囊蟲的數量較少,且多寄生于肌肉深層組織,因此在檢測時應細致地進行肉品檢測。
在養牛業發展過程中,像寄生蟲這樣的傳染性疾病發生比較頻繁,且往往會大范圍的發病,尤其是牛囊尾蚴病的傳播途徑較多,發病范圍也更廣,而加強養殖管理是降低傳染病發生概率的主要手段。具體來說,需要養殖戶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強牛場的環境控制,比如在養牛場的選址上應該選擇在透風好、地勢高的位置,并且要遠離人群聚居地與其他養牛場,同時在牛場內部環境布置中也需要劃分生產區、生活區、隔離區等功能區域,以便可以為防疫工作的開展營造良好的環境;二是要制定科學的衛生消毒制度,牛囊尾蚴病的發生主要是因為牛群接觸了被蟲卵污染的環境,因此做好衛生消毒至關重要,養殖戶要及時清理牛舍中的糞便、污水,及時更換新的墊草,確保牛舍內的干凈與干燥,還要使用清水沖洗地面,并進行徹底的消毒,從而殺滅蟲卵;三是要加強飼喂管理,養殖戶應該嚴格按照牛生長發育特點以及營養需求供給營養充足且均衡的飼料,保證其營養水平,這對提高牛的機體免疫力也有重要的作用[3]。
牛食用被蟲卵污染的牧草、飼料或飲用帶有蟲卵的污水是其主要傳播途徑,由于我國絕大多數牧區主要采用的是放牧飼養的方式,因此牛群感染牛囊尾蚴病的概率也較高,養殖戶必須掌握這一傳播途徑的嚴峻性,在養殖過程中加強放牧管理。一是要合理地劃分放牧區域,并在養殖區域周圍加裝圍欄,養殖戶要加強對放牧區域的管理,嚴禁使用人的糞便作為肥料種植牧草,放牧區域也要做好衛生清理工作,嚴禁有污水污染牧草等;二是要科學放牧,避免在氣溫較低的情況下進行長時間放牧;三是要注意補飼,要注意礦物質飼料的補充,確保牛群的生長健康。
引發牛囊尾蚴病的無鉤絳蟲的幼蟲終末宿主是人,而且牛感染牛囊尾蚴的原因之一是與周圍環境中的人、狗、貓等糞便隨意排放,以及喜食生肉有密切關系。因為人糞便中有孕節和蟲卵,而這些蟲卵在外界可存活8 周以上,糞便的隨意排放增加了對草原、飼料和飲水的污染,加大了牛感染牛囊尾蚴病的幾率。基于此,在該病防控過程中就是要加強對衛生環境的控制,并改變當地人們不良的生活衛生習慣等。在實際工作的開展中,一是要加強宣傳工作,要求當地的防疫部門、獸醫站等有關部門能夠重視宣傳工作的開展,主要就是宣傳關于牛囊尾蚴病的流行特點、危害等方面,讓養殖戶可以切實認識到該病對養牛業的不利影響,并讓養殖戶可以掌握一些有關該病的防控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養殖水平;二是要做好人和牛的定期檢測工作,掌握當地人們感染牛帶絳蟲病的情況,如果發現患病人群或帶蟲人群需要及時做好驅蟲工作,并加強人糞便的管理,對該地區人的糞便做好無害化處理,要修建好廁所,避免糞便污染牛的飼料、飲水、放牧區域的牧草等。除此以外,還要使用吡喹酮、阿苯達唑等藥物對人類飼養的貓狗等動物進行驅蟲,并妥善處理排出的糞便和蟲體,避免用病牛的內臟喂狗,應該將內臟進行消毒及滅蟲藥處理后深埋,以便可以從根本上切斷傳播途徑,切實消滅病原[4];三是要做好牛肉安全食用的宣傳工作,尤其是在喜好生食牛肉的地區,要倡導高溫烹飪后食用,還可以通過宣傳告知人們生食牛肉的危害,并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
由上文得知,牛囊尾蚴寄生在牛的肌肉組織中,其在發育后期成熟階段通常不再表現任何臨床癥狀,因此在屠宰環節中需要相關管理人員按照防疫要求做好牛肉的檢疫工作,如果發現感染牛,其屠宰后的胴體應采取無害化處理,一般在-10 ℃環境中10 d 或-18 ℃下5 d 可完全殺死牛囊尾蚴。要嚴格禁止售賣含有囊蟲的牛肉,只有經過嚴格檢疫,未發現含有蟲體的牛肉和內臟等才可以直接出場[5]。
綜上所述,牛囊尾蚴病已經成為威脅我國廣大牧區的重要寄生蟲病,其對牛的生長性能會造成較大危害,使得養殖成本上升,繼而給養殖戶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在該病的流行地區還需要加強防控工作,養殖戶要加強學習,掌握其流行病學,明確其傳播機制等,以便可以在此基礎上做好該病的防控工作,降低牛囊尾蚴病發生的幾率,從而保障我國養牛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