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中國水利水電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9)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各行各業發展速度不斷增加,作為電氣領域發展中能源儲備的一項核心技術,儲能技術被廣泛應用在電氣工程領域,在推進我國電氣行業穩步發展的同時,使以往電能儲存與消耗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目前,抽水儲能、蓄電池儲能、空氣壓縮儲能、飛輪儲能是比較常見的儲能技術,在電氣工程中的應用比較廣泛,為電能源生產與傳輸帶來了諸多便利,初步實現了能源消耗的降低,儼然成為當下電氣行業的核心發展技術。
抽水蓄能被公認為是最成熟,且規模較大的儲能方式,主要指在上下游分別建設兩個水庫,這樣在負荷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在電動機作用下抽水儲能設備開始工作,從下游水庫中抽水保存到上游水庫中;而在負荷高峰時段,借助發電機力量開始工作,合理利用上游水庫中所儲存的水來發電,能量轉換效率可達到70%~75%。但就目前來看,抽水儲能技術的應用范圍廣泛,建設周期普遍較長,對于選址要求比較嚴格,動態調節下很難快速響應,這對抽水儲能技術的應用與推廣造成一定限制,目前國際中抽水蓄能電站的總裝機容量達到9×108kW,約占據全球發電裝機容量的3%。
蓄電池儲能技術最早在英國普及應用,主要指在太陽能發電設備、風力發電設備、可再生能源蓄電設備的輔助應用下,對電能源進行有效儲存與排放,后被廣泛應用在各國的電力工程中[1]。以英國蓄電池儲能技術應用為例:PSB 是目前該國家正在使用的儲能技術,在蓄電池儲能原理下,修建一座15/120MW·h 的儲能電站,整體運行效率將高達75%;而另一種NaS 蓄電池,整體應用優勢更加明顯,能夠輸出脈沖功率。也正因為這樣的獨特之處,使得PSB 蓄電池、NaS 電磁成為電氣工程的常見技術手段,在電能負荷調峰、電能質量條件等工作中得到全面應用,有助于電氣設備實用性能的提升。
空氣壓縮儲能技術是一種新型蓄能蓄電技術,最早起源于1978 年,主要借助電網負荷低谷內所剩余的電力壓縮空氣,在75MPa 壓力的高壓密封設施中儲存,然后在用電高峰時期釋放,以此來驅動燃氣輪機發電,也是當下工業大規模應用的技術方式。在電網低谷負荷期應用該技術,合理運用剩余電能,對空氣壓縮機起到重要的驅動作用,通過對山洞、報廢礦井、過期油氣井等高壓密封空氣的存儲,在用電高峰中釋放壓縮空氣,推動燃氣輪機發電,通常適用在燃氣輪機發電設備中。相比于傳統的燃氣輪機,空氣壓縮儲能技術在電力輸出相同的前提下,所產生的資源消耗將有效減少40%,并且通過對空氣進行一定時間的壓縮,最終結合實際需求一并完成燃氣與能量的輸出,具有效率高、響應快、壽命長等優勢,能源轉化效率將高達75%,有著較大的發展潛力。
飛輪儲能主要在電動機作用下,帶動飛輪高速旋轉,是根據用電需求利用飛輪帶動發電機進行發電的儲能方式[2]。通常情況下,飛輪儲能系統中有著圓柱形的旋轉質量塊,在磁懸浮軸承的配合下,支撐系統運行。通過高質量應用磁懸浮軸承,有效控制系統運行期間的能源摩擦損耗問題,進一步提高儲能效率,延長系統使用壽命,減少真空環境下飛輪系統的風阻損耗產生。并且,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飛輪系統的應用范圍逐步拓展,通過與電動機、發電機的深度銜接,介于高質量電子裝置,合理調節飛輪轉速,促進了電網、儲能裝置之間的功率交換,使電網運行得到強有力的支撐。值得注意的是,將飛輪儲能技術應用在電力工程領域,整體設備的使用壽命相對較長,可以進行安全維護,不會對周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整體優勢比較顯著。
脈沖系統是電氣工程中的重要構成,關系到電網整體運行效率與供配電質量,對于儲能技術的應用比較典型,具體應用期間有關部門及人員要給予高度重視。在脈沖功率系統中,涵蓋了負載、開關、儲能單元、波形調制、低功率能源等單元,其中開關、波形調制、儲能單元等,均屬于脈沖功率源。從脈沖功率源的發展趨勢來看,具體可以分為:高輸出功率、高功率密度、高儲能密度、高可靠性、高重復頻率,這在儲能器件的重量與體積減少,輸出功率提高中,在脈沖功率系統運行中有著重大的意義。在脈沖功率系統的具體運行期間,為加快小型化高功率儲能目標的實現,我們需要強化對新型儲能技術與方式的研究,與傳統儲能器件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對超級電容器、電池、傳統儲能器件、高儲能密度器件等不同儲能方式的相互結合,結合當下正在使用的儲能器的靜電、電感、慣性等特征,為脈沖功率系統運行提供有力保障。
共享儲能是以電網為載體,對電網側、電源側、用戶側三大獨立分散的儲能電站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的新型技術,通過電網實現統一協調,以此來全面釋放出源網荷各段儲能的能力,有助于電能源的有效節約[3]。近年來,隨著《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出臺,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明確提出,預計到2025 年,實現新型儲能在現有商業化初期的基礎上,努力向規?;l展轉變,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高達3000 萬kW。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共享儲能成為當下儲能技術應用的重要方向,發揮著削峰填谷、虛擬同步、準確控制等作用。以國網青海電力為例:基于共享儲能的儲能技術應用,對以往實施的“固定晚高峰”充放電模式進行了調整,逐步向“按斷面負載率”方向的轉變,在原有放電模式的基礎上,結合當地能源需求與新能源送出通道的負載情況,在通道滿載時儲能電站開始充電,當負載率≤80%時,系統將自動開始放電,充放電模式不再以“一充一放”式為主,而是強調“多充多放,淺充淺放”,促進了儲能電站運行效率的大幅提升。
在電力產供銷模式升級發展背景下,為深入推進綜合能源系統,強化電力系統的能源配置能力,儲能技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是未來綜合能源系統發展的關鍵環節,能夠在保證可再生能源并網運行穩定的前提下,促進電網資源的優化配置,妥善處理電力系統故障問題,將更穩定的電源輸送至廣大客戶群體。在傳統的電力系統中,儲能技術的形式種類居多,從本質層面來看就是通過對電能資源的轉變,形成其他類型的能源然后進行存儲,在需要時轉變為電能進行輸送與使用。而將儲能技術應用在綜合能源系統中,可衍生為一種多種能源輸入、輸出的儲能方式,通過多種形式能源的集中輸入,經過專業處理后輸出為終端消費的所需能量,該操作方式比較簡便,無須多高成本的投入,轉化速度要明顯高于傳統的輸配電方式,能夠為大功率設備提供可靠的能源支撐。在具體應用過程中,以儲能設備為載體,促進能量輸入、能量轉換、能量輸出等裝置的有機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儲能系統,按照應用場景來看具體可分為電—熱聯合系統儲能技術、電—氣聯合系統儲能技術、電力—交通聯合系統儲能技術三大類,為能源數據采集、統計分析、能效分析、用能預警等提供便利。
伴隨著“雙碳”目標的落地,“光伏發電”等綠色低碳技術在電力行業的應用愈發成熟,儼然成為當下越來越受歡迎的能源選擇,在儲能技術原理基礎上,深度結合了大數據、物聯網、智能控制等技術,實現了對電網運行全過程的有效控制,為光伏儲能技術應用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就儲能技術在光伏并網發電中的應用現狀來看,主要體現在電力調峰、負荷響應、電能質量、微電網等方面。
(1)電力調峰。電力調峰是以滿足峰電時段大功率、集中性等電能需求為出發點,最大限度控制電網負荷,此時儲能裝置結合電網實際運行情況,在負荷偏低的節點中,儲存光伏系統內電能,然后在高峰期釋放能源,使電網功率峰值輸出得到很好的保障。
(2)負荷響應。借助儲能技術,自動化調整電網一些大功率負荷,這樣即便電網負荷處于較高的狀態下,部分電網系統依然能夠交替運行[4]。在此期間,有關部門要高度關注電網負荷響應系統、儲能電站的連接問題,保證至少有一條通信線路得以正常運行,這樣既能規避高功率設備,又能使負荷響應需求得到更好滿足。
(3)電能質量。在光伏發電系統運行期間,應用儲能技術保證光伏電源使用的穩定性,確保系統產生的能源質量得到有效保障,發揮儲能系統的功能優勢,在儲能技術配合下對有源濾波進行調整,在保證電壓穩定性的前提下,將相角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達到電能供應質量標準。
(4)微電網。一般情況下,微電網與電力系統二者屬于獨立運行狀態,以光伏發電系統為載體構成微電網,有助于其自身作用的發揮,為光伏發電提供安全保障。
就現階段的儲能技術應用情況來看,應用成本高是限制儲能技術應用范圍拓寬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控制并降低儲能技術的開發應用成本,提高儲能技術的運行效率,順利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發展目標,是目前電氣行業從業者重點關注的特點話題。并且,作為電氣工程中的常見技術手段,儲能技術的重要性不可忽視,適當提高儲能技術開發與應用力度,發揮其技術應用優勢,有助于電力系統性能與穩定性的提升,因此,儲能設備能量轉換效率的提高,也是當下儲能技術研究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話題。
儲能技術是我國電力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主要分為觸電與儲熱兩大模塊,往往存在于真實的市場環境中,涉及多個技術領域,在電力工程建設及電網運行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就需要在市場環境持續發展與變化的同時,加大儲能技術管理力度,在市場調節作用下,促進電力工程對儲能技術的合理利用,高效管理能量,更好發揮儲能技術在電力行業中的應用價值。
輸電與配電是電力工程的重要組成,因此在輸電、配電領域加強儲能技術應用,在電氣工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在實務中,有關部門要綜合考慮電網工程實際情況,根據儲能技術的類別與特征,對儲能電源進行合理規劃,促進儲能機組與電網的有效連接,提高電網控制與調節技術水平,在保證電網系統穩定運行的前提下,為社會民眾提供更優質的電力服務。
伴隨著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長,能源日趨緊張,傳統能源面臨著嚴重的枯竭問題,對社會各行業帶來巨大影響,針對即將面臨巨大危機,想要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新能源發展早已成為當下能源危機問題的有效解決途徑。因此可以說,在電力系統中適當引入儲能技術,通過對可再生資源與能源的合理利用,能夠進一步控制傳統能源枯竭問題,減少能源危機帶來的幅面影響。然而,目前部分電力企業所應有的供電方式較為陳舊,滯后性明顯,這導致事故與災難發生時很難及時準確地應對,誘發更加嚴重的危害與損失。在這種情況下,電力企業需要提高對儲能技術的重視程度,靈活選擇機械儲能、電磁儲能、電化學儲能三大儲能方式,科學構建可再生資源與能源利用系統,積極創新并優化傳統的供電方式,大力推進分布式供電,改善當下電網系統運行期間的不足之處。如此一來,電網系統未來可逐步形成區域管理模式,供配電過程將更加地具有靈活性、安全及穩定性,借助儲能技術完善供電方式,推進電網系統的穩定運行[5]。
綜上所述,儲能技術是未來能源系統革新發展的前提基礎,也是智能電網構建的重要環節,在我國電力事業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在新時代背景下,各地區電網企業要給予儲能技術高度重視,準確掌握新型儲能技術的應用優勢與具體類型,找準儲能技術應用要點,靈活應用在電力工程的各個領域中,充分發揮儲能技術的應用價值,加大低成本儲能技術開發力度,強化儲能技術管理,構建可再生能源應用系統,為我國電力行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