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英 張 莉
青少年群體作為“數字原住民”,其接觸網絡的年齡趨向低齡化,短視頻作為熱門的傳播介質,以其低門檻化、互動性強等特點迎來了青少年群體的媒介實踐。尼克·庫爾德利認為媒介實踐研究不始于媒介文本或媒介機構,而是始于與媒介相關的事情,即關注人們在其所處的環境中用媒介做什么。本文借助此視角來研究抖音平臺青少年博主日常生活中利用短視頻技術所展開的日常生活的實踐,解讀其如何使用新媒介技術進行創造,并以此參與社會與文化的建構。圍繞主體性、可見性及身份調適三個方面來分析青少年博主短視頻的敘事策略、形象展示,關注青少年作為行動主體使用短視頻技術的能力、出發點以及此過程對其產生的影響。
研究的對象包括虛擬社區中的內容文本,以及被研究者本人。觀察的內容涉及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交往、情緒和情感等方面,包括屏幕上顯示的文本信息和視聽信息。本文將抖音平臺所選定對象的視頻內容、視頻評論皆歸入文本的范疇,選擇了10位抖音平臺粉絲量不少于百萬的青少年博主,在2023年1月至5月期間進行觀察和記錄。通過對其上傳的視頻并結合年份遠近、評論區的留言內容進行分析,共獲得180 個視頻樣本。在播放量、視頻、數量、評論數等方面都較為符合本研究獲取文本的需要。
青少年正處于兒童到成人的過渡階段,其渴望得到他人贊賞和認可,有較強的主體性彰顯需求。青少年博主媒介實踐的主體性體現在認知和行為兩個層面,具體表現為主體積極自主的思想和行動。在敘事內容的選擇方面,青少年博主具備獨立意識和創造力,在對自我有一定的認知基礎上,驅動其選擇不同的內容主題方向,進一步構成主體性自身特點的再現活動,同時形成親身情感主體性的抒發。如翻唱歌曲、分享跳舞視頻或者廚藝展示,青少年博主圍繞自身能力和興趣出發創作視頻內容,表達情感多樣。同樣是廚藝展示,青少年博主既有偏向甜點及創新類的食品制作,也有偏向于給家人做飯,展示家常菜品的制作過程。二者表達的情感也不同。前者表達制作過程及個人成長的感受,后者則主要在做飯過程中表達對父母的感恩。
在敘事視角上,青少年博主采用主體性敘事,其作為視頻的掌控者和把握者,以“我”為著力點,自己講述自己的故事,以第一人稱進行內聚焦敘事。其聚焦個體視頻中的典型場景,制造出面對面的既視感,與受眾產生交流并引發情感共鳴。而在其短視頻實踐中,自我主體價值感的獲得也是青少年博主主體性提升的關鍵。
①個人成長的記錄者
短視頻技術賦予青少年群體“可見性”,滿足青少年群體自我呈現的個人需求,青少年博主憑借自我的自由表達與個性彰顯實現“可見”。其出于興趣愛好對個人成長過程進行記錄,可以自主地選擇內容來立“人設”,實質是對于個人“可見性”的自我經營與管理。這種選擇性地記錄大多展現了青少年積極的一面,無論是視頻中以笑容為主的積極情緒表達,還是積極樂觀正能量的話語表達,都展現了自律謙遜的優秀品質。筆者通過觀看某青少年博主抖音賬號的255個作品,發現整體視頻的音樂都歡快且具有強節奏感,在進行廚藝展示時也伴隨著充滿能量的講解,如“哇塞”等積極語氣詞時常出現。
青少年博主記錄自己的成長動態大多是在不斷進步的。不管是其媒介技能如拍攝剪輯能力的進步,還是思維方面的成長都通過短視頻展現出來,也包括青少年博主個人身體面貌方面的成長。當下青少年博主的短視頻實踐一方面記錄了個人的成長過程,另一方面實踐也會助推其社會化成長,有助于自我價值實現。
②“擬態陪伴”的提供者
短視頻的蓬勃發展使得短視頻主題更加豐富。青少年博主將自己的日常片段經過加工發布于網絡,吸引著大量粉絲的關注。青少年博主不僅將自己作為視頻主體,也作為視頻的拍攝剪輯者,其以可視化的手段和場景化表達進行自我記錄,同時還通過主體性視角來展現世界。青少年博主憑借其年齡優勢和操作能力“曬自己”,作為主動記錄的主導者,充分表達自我意愿和感受,也讓粉絲在觀看中獲得“擬態陪伴”,緩解生活壓力,獲得輕松愉悅。
③媒介技能的研究者
青少年博主主動參與短視頻實踐中,其擁有一定的媒介操作能力,他不僅了解獲取媒介信息的渠道及辨別媒介信息的真偽,同時作為內容生產者,擁有拍攝、剪輯等多種能力。隨著熱門短視頻的快速更新換代,青少年博主除了保持自己原有的視頻風格,同時也發揮主動性,在操作剪輯等各種方面進行研究學習。具體體現在其模仿熱點視頻的內容生產、采用熱門的音樂以及各種如“卡點”“虛焦轉場”等操作。青少年博主的短視頻實踐不僅從個體層面提高其使用數字媒介的能力,同時變成媒介技能的研究者。
如對比展示廚藝的青少年博主2020年11月27日和2023年4月1日發布的兩種不同甜品的制作視頻,相比之下,2023年4月1日發布的視頻鏡頭穩定,剪輯連貫且使用“加速”等剪輯手法,采用視頻同步字幕,同時自制視頻封面標注關鍵信息提高觀看的興趣。對媒介技能的研究不僅提升其視頻質量,也促使其粉絲的增長。
①“自適應”:自我形象的主動追尋
青少年博主按照自己設定的自我形象認知,以短視頻創作凸顯“青少年”的個性和愛好。
一方面,其按照對自我的認知,通過語言和視覺向觀眾展示“我是誰”,另一方面,短視頻給青少年博主提供了建構自我的機會,同時他們對自我的認知也不斷豐富。青少年博主基于自我呈現需求將自己確立為個人成長的記錄者、媒介技能的研究者以及“擬態陪伴”的提供者等形象。青少年博主在互聯網中擁有新的身份來進行豐富的網絡視頻實踐,網絡已然成為影響個體自我成長與發展的重要環境因素。
②“他適應”:互動機制介入下的形象再生產
通過視頻創作和社交互動不斷進行能動的自我形塑,在學校的現實場景與網絡的虛擬空間中,青少年博主經歷著身份的轉換。短視頻中的互動反饋影響著青少年博主的身份調適與形象重構。青少年博主的粉絲會有陪伴其成長的情感,從評論中可以看到,觀眾期望短視頻中的青少年要適當展現其年齡階段的心智狀態和形式,而不能過于“成人化”。在觀眾眼里,青少年和博主這兩種身份差別較大,因此當青少年進行短視頻實踐時便凸顯了特殊性,其基于興趣而發展的媒介技能促使他們獲得新的身份和認知。
線上反饋如評論轉發點贊等互動也影響青少年博主的身份調適。青少年博主接受著網絡的雙重審視:
一方面,其作為“青少年”,視頻中的言行應符合其年齡特征,不能做出大眾想象中“出格”的事情,要以符合青少年的身份定位開展短視頻實踐;
另一方面,作為“博主”,由于觀看留言者大部分為成年人,他們通過觀看青少年博主的短視頻來獲得陪伴感,其通過成年人的視角來要求青少年博主視頻實踐應該展現出超越同齡人的特長或能力和品質。
①獲得新的體驗和成長
青少年博主相比同齡人在實踐中獲得獨特的體驗感和成長。作為視頻主角和發布視頻的主體運營者,青少年博主發布視頻充分展示自我,從視頻的制作來說,他們在實操中獲得了軟件操作能力和學習歸納能力,更加了解抖音平臺的各種機制,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以及身份角色。同時,青少年在成為博主擁有粉絲的過程中也建立了新的社會關系,在擁有粉絲和流量之后,部分青少年博主也伴隨一些質疑或者爭論,而在經歷這些事件后,他們也會擁有更好的心態,以及積累關于此類爭議事件的處理經驗。無論是制作運營視頻還是和粉絲進行互動,青少年博主都獲得新的體驗,在吸引粉絲和面對質疑中,也獲得了成長和提升。
②滿足自我實現和社交需求
青少年博主的媒介實踐也滿足了自我實現和社交需求。短視頻平臺對于青少年群體來說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展示平臺,他們可以通過短視頻,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滿足自我實現需要。青少年博主通過展現個人的興趣愛好,如唱歌、跳舞、模仿等進行自我表達,向社會展現屬于他們個人的能力和特質,有助于豐富青少年的生活,實現自我價值,拓寬眼界,他們生動的媒介實踐也吸引了粉絲群體的關注和喜愛,他們可以在短視頻評論區同粉絲進行交流,滿足社交需求。
①遭遇不良信息侵害和網絡暴力的風險
青少年博主在抖音平臺虛擬空間進行自我展示滿足了社交需求,提升了個人能力,但遭遇不良信息侵害和網絡暴力的風險也存在其中。青少年博主視頻評論區大多數是正常的詢問和誠懇的意見建議、鼓勵贊賞夸獎,但一些無根據的猜測以及帶著有色眼鏡的網絡暴力同樣出現在評論區。互聯網文化多樣,青少年在網絡中接觸到亞文化的可能性加大。青少年群體在網絡上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
②自我認知不穩定和自我控制能力薄弱
媒介實踐過程中出現的“黑粉”評論,容易讓青少年博主陷入自我懷疑困境,對自我的認知也陷入模糊之中。網絡空間已然成為他們塑造新的自我的重要途徑,在網絡空間中的質疑會逐漸延伸到現實自我認知當中,不利于青少年促進自我發展。
青少年群體現在的主要任務仍是知識學習與品德培養。青少年博主正處于青春期,自控能力薄弱,容易迷失在網絡世界中,分不清社交網絡的真實性與虛擬性。同時,抖音的多樣內容和挑戰容易吸引青少年沉浸其中,而無法控制時間,平衡學習娛樂。
本文通過對虛擬社區中的內容文本,以及被研究者本人進行分析,發現青少年博主以“我”為著力點,展現個人成長的記錄者、“擬態陪伴”的提供者、媒介技能的研究者等形象以及媒介操作能力,給予粉絲以陪伴成長的感受。青少年按照自我認知來呈現個人興趣愛好進行豐富的短視頻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其又獲得新的自我認知,同時短視頻平臺的社交互動也不斷影響青少年身份調適。
青少年博主在實踐過程中,在正面反饋中收獲新的體驗感和成長,滿足自我展示和社交需求,收獲了新的角色和身份,他們清晰表達自我以及剪輯視頻的創意和手法有助于內容的表達,流量的獲取。但在這個過程中,青少年博主面臨不良信息侵害的風險以及不穩定的網絡評價,容易使其陷入虛假的自我認知中。因此,要促進青少年博主在短視頻平臺的良性內容生產,保護青少年在進行媒介實踐過程中得到一種正向的反饋,促進其成長,幫助他們有健康穩定正確的自我認知。平臺應加強對傳播內容的規范,塑造健康清朗的網絡空間。家長應提升媒介素養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價值觀,守好底線。青少年博主個人也應加強自我認知和實踐,正確看待網絡、使用網絡,將媒介實踐的獨特經歷轉化為資源,促進個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