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曦
新時期,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日趨成熟,顛覆與重構了新聞生產與傳播流程。在智媒時代,編輯人員在新聞生產傳播中的重要性逐漸降低,甚至出現了“人工智能將會替代編輯”的話題。但在深度應用人工智能的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一定的問題,如“信息繭房”效應突出、低俗與情緒化內容明顯增多等。為有效應對這一行業(yè)亂象,需充分發(fā)揮新聞人工編輯的價值引領作用,有機統(tǒng)一“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
目前,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的智能編輯得到廣泛應用,在速度、效率、成本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
第一,信息抓取效率高。和人工編輯相比,智能編輯能夠高效處理數據信息,依托大數據等現代技術自動抓取數據,利用算法整合、分析收集到的數據信息,規(guī)?;幚砗A啃畔ⅰ=┠陙恚楷F出較多的聚合類媒體,此類媒體依靠智能編輯自動抓取與整合合作媒體的信息,可顯著提高信息采編效率。
第二,審校時間縮短。相較于人工編輯,智能編輯可以快速掃描作品內容,依托數據庫對語句來源進行識別,高效排查關鍵內容,使編稿、審稿、校稿的時間大幅度縮短。同時,智能編輯能夠依據作品主題,對全媒元素進行自動搜索與運用,促使作品的表現形式得到豐富。以“聞海平臺”為例,依托搜索引擎、分析引擎能夠快速篩校信息,利用可視化組件更好地展示作品。
第三,分發(fā)信息個性化。智能編輯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可高效獲取、細化分析用戶數據,制作涵蓋閱讀偏好、使用習慣等內容的用戶畫像,精準匹配海量信息與用戶,個性化推送新聞資訊。
近些年來,在新聞編輯領域廣泛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業(yè)態(tài)內部的運行范式遭到重塑,新聞編輯流程發(fā)生較大變化。
第一,前編輯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新聞選題的工作流程較為復雜,而在智媒時代,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有效簡化選題流程。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可以對用戶的使用痕跡進行高效獲取,結合用戶偏好信息開展選題策劃工作,有利于增強新聞選題的科學性。
第二,編輯環(huán)節(jié)。過去由人工編輯負責審理與加工稿件,而在智媒時代,逐漸產生了“機器寫手”,打破了新聞編輯的專業(yè)壁壘。通過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可快速完成數據考證、文獻查找等工作,且能夠預判內容的傳播效果,人工智能的“內容分揀”優(yōu)勢較為明顯。
第三,后編輯環(huán)節(jié)。在內容校對環(huán)節(jié)融入人工智能,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快速更正海量新聞信息;在排版、印刷等環(huán)節(jié)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可大幅度降低操作失誤率;在發(fā)行環(huán)節(jié)應用人工智能,可以結合用戶的閱讀傾向智能化分發(fā)新聞內容。
第一,人工編輯責任意識缺失。新聞編輯人員承擔著十分重要的工作,要求編輯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yè)能力與職業(yè)素養(yǎng)。而在智媒時代,越來越多的受眾開始通過新聞客戶端等渠道獲取信息?!八惴ň庉嫛蹦軌蚋痈咝У胤职l(fā)新聞內容,從而解構了新聞人工編輯的中心地位。一方面,智媒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去中心化”,傳者與受者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解構了新聞編輯的中心地位,弱化了編輯的職業(yè)認同感。另一方面,隨著新聞生產傳播流程的重構,傳統(tǒng)編輯逐漸轉變自身角色定位。部分人工編輯將市場利益作為關注的重點,違背了新聞底線。同時,新聞編輯職業(yè)的準入門檻降低,一些編輯人員缺乏較強的專業(yè)能力與新聞倫理意識。
第二,新聞事實核查失效。智媒時代的信息量呈現出急劇增長的態(tài)勢,人工編輯難以認真核查各條信息,而算法編輯無法對內容質量、信息真?zhèn)蔚冗M行準確識別,容易傳播虛假新聞,背離新聞真實性。
第三,“人工把關”讓渡“算法把關”。新聞編輯扮演著“把關人”的角色,負責篩選與過濾新聞信息。智媒時代改變了媒介環(huán)境,人工編輯的把關權逐漸讓渡給算法編輯,看似解放了新聞自由,但容易消解把關的專業(yè)性與權威性。
第四,信息接收空間“窄化”?;谥悄芗夹g的支持,新聞媒體可向用戶個性化推薦新聞信息。此種分發(fā)模式容易縮小用戶的信息接收空間,逐漸形成“信息繭房”。用戶長期在固定區(qū)域集中注意力,觀看與自身觀點、興趣相統(tǒng)一的新聞內容,越發(fā)回避與厭惡不喜歡的內容。由于缺乏觀點交流和思維碰撞,容易產生認知偏頗問題。
和人工編輯相比,算法編輯的效率更高,但容易出現采選不專業(yè)、“標題黨”等問題,導致與新聞傳播價值相背離。
第一,算法編輯采選不專業(yè),影響新聞傳播的輿論引導性。新聞媒體承擔著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職責。人工編輯能夠準確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向用戶推送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時事新聞,而算法編輯著重考慮用戶的閱讀傾向,采集、編輯與傳播用戶喜聞樂見的新聞信息,較少關注新聞內容的輿論引導性與實用性。
第二,算法編輯加工不合規(guī),存在“標題黨”嫌疑。加工新聞內容是新聞編輯的重要職責,在新聞加工過程中,要結合用戶的閱讀習慣與新聞傳播要求,科學加工處理新聞標題與內容。而智能技術并不具備情感性,主要關注新聞傳播效果,容易在加工過程中出現“標題黨”等問題,影響到新聞行業(yè)的良性發(fā)展。
第三,算法編輯話題選擇傾向性強,傳播導向難以把控。為推動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新聞編輯應關注新聞內容導向,多傳播正能量的新聞信息。算法編輯為吸引受眾注意力,往往會側重傳播刺激性話題新聞,影響新聞導向功能的發(fā)揮。
經濟價值并不是新聞傳播的根本目標,如果對“技術理性”過于依賴,則容易一味地追尋經濟利益,導致新聞工作方向遭到迷失。
第一,利用算法偏見獲利。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尚未完全成熟,智能算法并未真正中立,偏見廣泛存在于數據輸入、算法運行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例如,在算法輸入環(huán)節(jié),搜集的數據信息存在著局限性,甚至夾雜錯誤信息,導致產生含有偏見的處理結果。
第二,人工編輯逐利加劇。融媒體時代,新聞媒體面臨著的競爭形勢日益嚴峻。為搶占流量,部分人工編輯過于關注眼前利益,大肆制作“標題黨”新聞,生產與傳播低俗信息,與新聞專業(yè)主義精神相背離。
面對智媒時代產生的亂象,要逐漸平衡“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在應用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充分重視新聞人工編輯的作用與價值,堅守新聞專業(yè)精神,依據相應準則生產與傳播高品質的新聞內容。
針對智媒時代新聞編輯與倫理價值相背離的問題,應從以下方面進行解決:
第一,充分重視人工編輯。在新聞生產傳播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人工編輯的部分工作進行替代,進一步提升新聞生產傳播效率。但如果過度依賴現代技術,則容易出現脫軌失控問題。因此,新聞媒體應全面看待技術的優(yōu)缺點,在引進智能技術的基礎上,避免大幅削弱人工編輯的權力。在具體實踐中,人工編輯既要審核與分發(fā)新聞內容,又要做好原創(chuàng)、策劃等工作,有效彌補技術的不足。
第二,堅守新聞真實。真實性是新聞生產傳播的重要要求,針對人工智能技術在真實性把控方面的不足,人工編輯要將自身的“把關人”作用發(fā)揮出來,在傳播鏈條的前端與后端控制新聞真實性。在前端補位方面,人工編輯要認真核查新聞事實,如果難以保證內容真實性,則要放棄此條新聞。在后端補救方面,新聞媒體可專門建立辟謠機制,設計涵蓋監(jiān)控、求證、辟謠等環(huán)節(jié)的辟謠流程,采用單條新聞、長圖海報等形式在媒體平臺上發(fā)布辟謠結果,讓受眾充分了解事實真相。
第三,打破信息繭房。傳播媒介通過設置議程,能夠對公眾注意的焦點與公眾對社會環(huán)境的認知產生影響,促使信息繭房被打破。人工編輯在選取與傳播新聞內容時,需充分關注新聞的內在價值,依據時新性、重要性與顯著性等原則向用戶推薦新聞。同時,和算法編輯相比,人工編輯具有情感性。在新聞編輯過程中,需融入人性與溫暖,利用新聞蘊含的正向力量引導廣大受眾。
第四,重視專題制作。專題新聞集中體現了人工編輯思想,濃縮展示了人工編輯價值。在智媒時代,新媒體利用先進技術快速生產與傳播新聞內容,對新聞媒體的發(fā)展造成沖擊。針對這種情況,新聞媒體要將人工編輯的專業(yè)優(yōu)勢充分利用起來,整合呈現某一新聞事件的碎片式報道,融入相關領域專家的預測及評論。同時,編輯對相關歷史數據進行收集、整理與分析,向受眾完整地呈現事件脈絡。通過制作新聞專題,能夠對智媒時代調查報道、深度報道缺失等問題進行彌補。新聞專題融合了客觀事件與各方聲音,能夠有效引導社會輿論導向。
為提升新聞傳播價值,需充分發(fā)揮人工編輯的專業(yè)優(yōu)勢,對新聞采選、內容加工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嚴格把控,生產高品質的新聞。
第一,嚴控新聞采選。在采選新聞信息時,要重點關注新聞類型與新聞時效。在新聞類型方面,應結合媒體定位與受眾特點,著重采編對應類型的新聞,避免因新聞類型分布不均而影響到傳播效果。在新聞時效方面,在短時間內推送新聞信息,如果新聞缺乏良好的時效性,則會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陷入劣勢,難以吸引受眾注意力。
第二,重視內容加工。一方面,人工編輯要合理控制新聞標題長度,結合受眾閱讀傾向適當調整標題內容。但要注意的是,需保證新聞標題與新聞正文相符合,否則容易淪為“標題黨”。此外,可在新聞正文后添加與主體內容關聯密切的其他新聞,如此前報道、新聞發(fā)生背景等,幫助受眾對新聞事件全貌進行深入了解。
第三,正向引導輿論?,F階段,一些媒體為吸引受眾關注,往往會設計抓人眼球的新聞標題,大肆傳播刺激性話題新聞,忽視了新聞媒體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對此,新聞編輯要牢牢堅守新聞底線,積極傳播正面導向性新聞,設置中性的新聞標題。同時,引導用戶發(fā)表冷靜客觀的評論意見。新聞內容會對輿論導向、用戶價值觀等產生直接影響,算法編輯容易引發(fā)輿論失控問題,而人工編輯可正確引導輿論,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在智媒時代,利用智能算法只能暫時獲取流量,難以真正形成競爭優(yōu)勢。新聞媒體只有打造優(yōu)質內容,才可以獲取更多的受眾資源,提升經濟效益與綜合競爭力。因此,新聞媒體要改變人工編輯的定位,引導其轉變?yōu)閮?yōu)質內容生產者的角色,充分發(fā)揮編輯的原創(chuàng)能力優(yōu)勢,策劃一系列新穎有內涵的新聞欄目。隨著媒體融合的逐漸深入,信息過剩問題日益嚴峻,媒體平臺傳播的新聞內容存在著高度同質化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優(yōu)質內容成為獲取紅利的重要利器。對此,人工編輯要準確把握行業(yè)生態(tài)變化的本質,在調整自身角色的基礎上,不斷強化專業(yè)優(yōu)勢,編創(chuàng)精品欄目與新聞內容。需注意的是,人工編輯價值的回歸并不是全部奪回智能算法占據的領地,而應對自己的弱項與短板進行全面審視,明確智能算法與自身優(yōu)勢,深入推進人機協作。
綜上所述,智媒時代的到來,對新聞人工編輯的價值造成了明顯的沖擊。一些媒體過度依賴智能技術,在新聞生產與傳播過程中引發(fā)一系列問題,不利于新聞傳媒業(yè)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新聞媒體在應用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的基礎上,應充分明確人工編輯的不可替代性,利用人工編輯彌補智能技術的不足,進一步提升新聞編輯生產水平與新聞傳播效率。同時,新聞編輯要樹立與時俱進的理念,對自己的價值坐標進行動態(tài)調整,積極應用現代智能技術,不斷強化自身專業(yè)優(yōu)勢,適應智媒時代的發(fā)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