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瑜
京劇傳統劇目是民族審美習慣與文化傳統的積淀,其特殊的表演體系與音樂表現方式具有深刻內涵,挖掘傳統能夠為創造性轉化帶來指導意義。京劇傳統劇目音樂分析是京劇音樂研究中的一大基礎,是直觀研究傳統劇目本體的方式和途徑。現對“京劇傳統劇目音樂分析”類文章的現階段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引發對此課題未來研究方向的思考,以期帶來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中對“傳統劇目”的界定為1949 年以前各個歷史時期編演、流傳的戲曲劇目。本文以1949 年以來關于“京劇傳統劇目音樂分析”的文獻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采用在“中國知網”進行文獻檢索為主,對1949 年至2022 年間所有關于“京劇傳統劇目音樂分析”類的學術期刊及學位論文進行檢索。在該平臺上,筆者以“京劇”為主題詞對文獻進行檢索,設置“音樂分析”為關鍵詞,以“全文”作為檢索途徑,進行二次檢索,共得到405 條結果。篩去部分相關度較低的文章,另加上一些“中國知網”未收錄但具有較高學術研究價值的文章,通過人工篩選最終得到符合研究范圍的文獻共49 篇。
關于“京劇傳統劇目音樂分析”課題最早的一篇文獻是1958 年何為發表的《京劇“貴妃醉酒”唱腔分析》,其次為1959 年王震亞所發表的《京劇〈貴妃醉酒〉的音樂分析》,此后20 余年里并無更新成果發表。為更直觀看到文獻發表時期的分布特點,筆者將1949年至2022 年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以1949年、1966 年、1976 年和2000 年幾個時間節點作為劃分起始和終點。可以看到:發文頻率、單位年內發文數量整體皆呈現上升趨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對該課題關注度較低,發表文獻數量較少;進入1966 年后,樣板戲得到更為廣泛的發展,對京劇傳統劇目的關注也受到影響,在這一時期并沒有相關文獻發表;1976 年后,藝術領域發展得到“回暖”,文獻發表數量呈上升趨勢,但發表總數仍較少,僅有7 篇;進入21 世紀后,文獻發表空前活躍,相較于前一階段數量上增加了近三倍,對該課題的研究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
通過觀察涉及劇目的時期分布與數量,可以看到進入21 世紀后劇目種類變得更為豐富,出現了許多過去不曾被關注的劇目。在49 篇文章中,《玉堂春》的關注度最高,其次為《二進宮》《鎖麟囊》《四郎探母》《太真外傳》,對其余劇目的研究文獻則篇數較少。其中,研究次數較高的文獻大多為文戲,武戲數量相對較少,這是由于音樂研究往往以唱腔研究為主,文戲普遍以大段精彩的唱段而著名,因此對于文戲的研究分析居多。由此可以得到結論:就京劇傳統劇目音樂分析研究現狀來看,學者普遍認為文戲的研究價值比武戲更高。
從文獻發表平臺來看,49 篇文章中僅有《從〈鎖麟囊〉看程硯秋唱腔的美學特征》和《京劇〈貴妃醉酒〉唱腔研究》兩篇為碩士學位論文,其余47 篇皆為期刊論文。可見,京劇傳統劇目音樂分析研究課題較為基礎,單從劇目分析視角進行論述很難涵蓋學位論文所要求的學術知識量,無法支撐起學位論文所需要的篇幅及體量。其余47 篇期刊論文中有10 篇發表于藝術院校學報,其余則多為專業學術類期刊平臺,如《戲曲藝術》發布5 篇、《中國戲劇》發布2 篇、《中國京劇》發布2 篇。由此可以得到結論:專業性較強的藝術院校、學術期刊仍占據“京劇傳統劇目音樂分析”這一課題的研究主力。
為更全面認識“京劇傳統劇目音樂分析”研究現狀,研究者需以多樣化的視角和方法來看待、討論此類文獻。筆者將49 篇文章按照研究主體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分為五類:
1.音樂形態研究:此類文章在此次研究范圍內的49 篇文章中占據絕大部分,此類文章往往通過對京劇音樂本體分析以得到對京劇音樂特征(如聲腔系統、板式、流派風格等)更深刻的理解。如1984 年和1989 年王震亞的《京劇〈玉堂春〉音樂分析》《京劇〈二進宮〉的啟示》二文,按照劇情發展進行研究,并對情節、人物形象、情感、唱腔本體、曲牌、伴奏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2019 年劉正維的《“三色”析李艷妃的“打”與“跪”——展示京劇皮黃腔的表現性》說明了徵羽宮三色“三音列”的結構特征與聽覺性格,進一步論證京劇皮黃腔具有“優越性”的表現性能;1995 年安志強于《中國戲劇》發表的《“念就是唱,唱就是念”京劇〈蕭何月下追韓信〉唱腔賞析》就是從京劇依字行腔、詞曲結合緊密的特點入手分析的;2009年李怡的《從〈鎖麟囊〉看程硯秋唱腔的美學特征》,通過分析程派劇目《鎖麟囊》的唱腔與演唱進一步分析程派特點,并最終落腳于美學層面。可以看到,“音樂形態研究”這一視角在任何年代都是研究重點,文獻資料極為豐富,長期以來受到了較高關注。
2.京劇鑼鼓伴奏研究:中國戲曲舞臺上素來有“一臺鑼鼓半臺戲”的說法,鑼鼓伴奏也是京劇劇目音樂分析的一大重點。如2022 年邵業欽于《中國京劇》發表的《京劇打擊樂在伴奏中的作用——以〈四郎探母〉為例》,從打擊樂演員的實踐視角說明了京劇武場伴奏的重要意義;2014 年趙文怡于《中國音樂》發表的《京劇鑼鼓點運用與分類探微——以京劇〈野豬林〉鑼鼓運用為例》,以“鑼鼓分類法”視角對鑼鼓分類提出進一步思考;2020 年宋曉璞于《中國京劇》發表的《京劇〈挑華車〉之鑼鼓淺析》則結合人物形象的塑造與內心情感的分析對劇目的鑼鼓進行研究。但以上幾篇文章的發表時間都較為靠后,可見鑼鼓伴奏研究是一種較為新穎的研究視角。
3.教育視角研究:京劇藝術的教育教學自古采用“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歷史上很少有將戲曲教學傳承記錄成書的經驗,因此從教育視角分析是一個比較新的研究視角。2010 年夏侯玲玲在其文章《戲曲音樂唱腔分析的教學視角——以梅蘭芳〈霸王別姬〉[南梆子]唱段分析為例》中提到了“在戲曲音樂唱腔分析中運用近層和遠層分析的教學設想”,并用于京劇的實際教學當中。該視角文獻具有推陳出新的時代意義,不僅代表著京劇藝術傳承不僅限于采用“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還代表當代京劇教學可通過文獻書籍將好的教學方法進行記錄與推廣,推進京劇后繼人才高質量培養。
4.比較法研究:在檢索結果中,有不少文章采用了比較法進行研究,如2015 年李楠的《京劇四大名旦〈玉堂春〉老唱片文本唱腔比較研究》,是對同一出劇目、不同流派的文本唱腔進行比較研究;2010 年盧愛華和季銀鳳于《戲曲藝術》發表的《京劇〈二進宮〉〈沙家浜〉三人對唱唱段的音樂分析》則是對不同劇目但具有類似特點的唱段進行分析。比較法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研究方式,通過比較研究往往能夠更深刻認識劇目的本質與特點。
5.二次文獻研究:二次文獻是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和精煉后的知識產物,是在前人基礎上的高度濃縮。2002 年司冰琳于《戲曲藝術》發表的《根治傳統 溯本求源——從王震亞的三篇京劇音樂文論談起》,通過王震亞的三篇文章對其研究視角與思維方式進行深度剖析和高度總結,并對王震亞具有開創性的理論建設給予高度評價;2012 年舒丹于《大舞臺》發表的《讓“動態”的戲曲音樂“靜”下來——再讀〈京劇《貴妃醉酒》的音樂分析〉》同樣對王震亞的兩篇文章進行分析,得到了一些新的啟示與思考。由此可見,王震亞的三篇文章在京劇傳統劇目音樂分析研究課題下具有極高的學術地位和意義,同時也體現出該課題后續研究的跟進與豐富。二次文獻研究是對歷史學術研究觀點的再發現、再研究,往往蘊含著不同時代下視角的差異性。
由于京劇藝術表演形式成熟較晚,直至民國仍處鼎盛時期,使得當時的人們鮮有對時下流行的藝術體裁進行文字記載與分析,加之“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工尺譜自身記譜特點等歷史原因,關于京劇傳統劇目音樂分析類專著相對較少。然而對該課題的研究成果往往體現著京劇音樂的發展特點,也是進一步推陳出新、繼承發展的基礎與前提,筆者認為應從對該課題研究現狀的分析引發出一些思考。
通過前文的分析可見,目前關于“京劇傳統劇目音樂分析”這一課題的現狀存在一些問題:該課題發表數量和頻率雖逐年上升,但總體來說發表總數不多,研究基礎需進一步加強;目前該課題的研究視角仍較為單一,文章切入點不夠多樣化,仍然以較基礎的音樂本體形態分析為多數;當前研究所涉及的劇目在數量和種類上不夠廣泛,呈現出名氣大的劇目相關文獻研究也更多,反之則較少;對文戲的研究較多,對武戲的研究較少;介紹科普類文章較少。這或許可以為當代戲曲研究學者帶來一些啟示,例如盡可能擴大學術研究的視角與方向,盡可能挖掘京劇傳統劇目的潛能與深層魅力,擴大該課題的科普類文章數量,一定程度放低京劇入門門檻等,也需要深度思考名氣較大的劇目其經過歷史的洗滌后仍然飽受歡迎的本質與原因,從歷史的選擇中吸取經驗,并作為京劇藝術在當代推陳出新的動力與方向。
同時也可見,進入21 世紀前后文獻發表整體情況存在一個極為明顯的轉折點,能夠看出時代對藝術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意義,國家相關文化方針及重大文藝政策的提出與推行更是對包括京劇在內的中國傳統藝術未來的前進目標與道路有著直接性指導作用。這便對當今戲曲研究學者提出了具體要求,需高度關注國家對文藝事業的引領,積極響應當代良好學術環境與開放的學術氛圍,從當代藝術發展實際需求出發,善于發現提出,樂于分析鉆研。除了站在歷史長河中回望京劇發展歷史,作為戲曲研究學者,看待該課題的視角也應有相應的高度,在置身歷史當中的同時也應該俯視歷史,以雙重視角的歷史站位總結現階段研究成果,并結合對過去的反思來看待未來新時代京劇藝術發展,及時更新成果,避免出現學術研究路途的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