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瑤瑤
人工智能概念提出的時間較早,但人工智能技術近幾年才在新聞傳播中得到一定的應用,技術應用還不是十分成熟。目前主要應用于新聞信息采集、新聞內容生產、新聞信息審核監督、新聞分發等環節,在新聞傳播領域應用有著良好的優勢,具有應用研究的必要性。
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信息采集、新聞內容生產中的應用,突破了新聞制作時空維度的限制,重塑新聞制作流程,構建多時空的新聞來源渠道。在新聞采集中,使用新聞事件范圍內的公共傳感器、攝像頭等采集新聞信息,短時間內完成現場信息的全面收集。以地震報道為例,媒體在第一時間就可獲取地震等級、震中位置、地震區域內的人口、自然環境、地理環境、地震現場等數據,采用機器寫作即時出稿,同步完成新聞信息的分發。人工智能技術延伸了新聞制作的深度與廣度,新聞制作更加快速、準確,釋放新聞生產的潛力,節約新聞生產的時間及成本。
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人機交互,在新聞領域衍生出對話新聞模式,基于聲控智媒實現用戶與機器交互,進而達成與新聞的交互,通過語音聲控、語音搜索等,令用戶進一步掌握獲取新聞信息的主動權。比如百度的小度助手、小米的小愛同學等,均是以硬件為載體,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智能服務設備,適用于不同的應用場景,點對點地提供新聞信息服務。人工智能技術在用戶接收與反饋領域也表現出良好的雙向交互優勢,如在新聞審查中,可識別帶有情緒的詞語,可準確識別異常信息、錯誤信息,保證新聞信息的質量,還可用于新聞評論的管理,及時發現錯誤言論與有害信息,甄別謠言,避免錯誤信息在新聞媒介中的存在及傳播。
機器智能生產新聞是在采集新聞信息的基礎上,機器利用圖像識別、視頻識別等技術,理解新聞信息并判斷新聞價值,然后借助大數據處理技術、智能算法技術等,進行新數據與原有數據的關聯、檢索、語義安排等完成新聞內容的生產,也就是機器寫作的概念。機器寫作主要是依靠計算機程序生成新聞內容,利用大數據分析處理,及時生產出個性化、豐富化的新聞內容,適用于數據分析領域的新聞生產,如財經、體育等。
機器寫作改變了新聞內容生產的原始模式,帶給新聞內容生產巨大的調整。
一是生產動態化,產出高效化,動態新聞資訊生產質效良好。二是機器寫作具備自我學習能力,語料庫資源豐厚,新聞敘事語言風格運用貼合實際且豐富多樣。三是大數據處理技術實現海量數據信息的有效管理,以及在專家知識庫的支持下,具有邏輯推理與判斷能力,使機器寫作具備準確識別、判斷、歸納、整理、分檔等功能。四是大數據挖掘技術在機器寫作中的嵌入,并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結合,基于新聞時間點展開空間維度的數據挖掘、關聯,縱橫向、立體化的分析處理數據,最終展示出客觀世界新聞的全貌。
從新聞生產者的角度來看,由機器寫作負責重復煩瑣的信息識別、處理、存儲、分析等工作,自身能有更多的精力與時間投入到深度報道中,并且可建設多個新聞傳播平臺,由機器寫作提供新聞稿件。機器寫作可以長時間不間斷地生產新聞內容,且全天候秒級生產。此外,機器寫作融合了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處理技術、語料庫等,自動化、批量化生產視頻、圖片、聲音及文字等多種形態的新聞內容,同時還可根據用戶需求、喜好等生產相應的新聞內容,甚至是根據用戶的生活場景,提供相匹配的定制化產品。在合適場景、合適地點推薦與用戶需要相匹配的新聞內容和產品,為新聞媒體精細化運營提供支持。互聯網中新聞媒體的用戶基數非常大,通過用戶畫像,精準定位用戶需求,完成精準營銷,對于新聞傳播領域的發展大有裨益。
機器寫作能準確呈現新聞事實,有些新聞信息及資料人工無法辨別真偽,機器寫作基于語音、視頻、圖片等識別技術,對新聞信息進行真實性的辨別,以避免新聞報道失實的發生。雖然機器寫作在質量、速度、準確性上存在優勢,但機器不會像人一樣帶有感情地思考,寫作呈現出機械化、金屬化的特點,生產的新聞工業氣息濃厚,缺少新聞本該有的溫度?,F代人工智能技術水平還難以保證機器寫作的品質與深度。
隨著機器擬人化水平的持續提升,在大數據的支撐下,機器寫作可以模仿人的寫作風格、敘事特點與寫作手法等。目前,新聞傳播領域對于機器寫作的應用還存在著一定的爭議,認為其影響了新聞的公信力,需要在應用機器寫作過程中,明確其應用的邊界,平衡內容結構,人機相互協作,輸出高質量的新聞內容與產品。
智能推薦是當下新聞傳播領域主流的分發方式,利用機器算法重塑傳統的網絡編輯分發機制,集合了網絡編輯分發、搜索引擎分發、社交分發等優勢,由人工智能精準匹配用戶與新聞內容,滿足了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在新聞分發中,由機器算法替代了傳統的人工分發,其成為分發新聞質量的把關者,沖擊了新聞媒體原有的新聞價值選擇標準。機器算法不僅用于新聞的分發,還涉及信息檢索、整合、分析、挖掘等,對于傳統的新聞媒體來說,是一次數字革命、智能革命,推動新聞傳播由“信息傳播”向著“知識傳播”轉型,使機器算法延伸至公共輿論場。
機器算法在新聞傳播領域應用的效果,主要是由大數據及其計算能力決定。在新聞編輯中,算法收集數據,成為新聞信息源,間接作用于社會輿論,甚至影響著社會情感。大數據是算法模型的基礎,具有全網傳播的能力,易引起新聞傳播“窄化”問題。在受眾接收方面,算法決定著用戶接收到的信息,限制了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自由度,影響著受眾對世界的感知。
網絡謠言治理中,專門構建謠言防范機制,建立防范謠言數字模型,給出具體的教育對策?;谟脩舴磻袨閿祿蛟熘{言預測模型庫,用于識別和預測謠言。利用計算機仿真技術,模擬謠言演化過程,確定動態演化規律,制定預防與治理謠言的對策。針對造謠者、易信謠者采取信用分級管理機制,建立相應的數據庫,進行謠言動態實時治理。
在輿論監測中,采用機器算法智能分發新聞信息,根據用戶關心關注的內容推送新聞信息,采用新數據、新方法等,動態監測指導新聞輿論。新聞傳播領域內機器算法可應用的方向較多,智能分發側重于人的感性需求,滿足于用戶對新聞信息真實性、時效性等的基本需要,改善了新聞展現方式,提高了用戶對主流新聞的關注度。
人工智能技術的終端應用為用戶的接收端,基于機器算法的新聞信息與產品的分發方式,實現個性化、場景化的新聞推薦。算法精準定位了用戶需要,吸引用戶注意力,提高用戶對公共話題的關注度,使新聞內容生產與用戶信息消費相互結合、一體化運作,而智能終端設備建立了用戶與新聞生產端的連接,實現用戶的接收。現階段VR、AR技術帶給人們沉浸式的體驗,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實現人機之間的良好交互,比如,智能語音交互、體感交互、虛擬現實等。VR、AR 技術的新聞呈現方式,要求媒體建設良好的媒介環境。當前,VR 新聞內容制作技術成熟度不夠,而聲控智媒發展狀況良好,語音控制實現人機交互,像是智能音箱,用戶通過人機對話查找自身所需的新聞信息,進而為新聞傳播開辟了新的渠道。智能語音助手,建立人與智能設備之間的對話,語音控制實現設備的操作,將“AI 語音+大數據+深度學習”進行了深度融合,適用于多種應用場景。聲控智媒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技術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未來可期。
人工智能評論審核系統具有精準識別信息、權限設置、即時攔截、智能屏蔽、智能糾錯等功能,使用爬蟲技術獲取評論信息及留言數據,利用算法識別審核平臺的內容、用戶轉發的內容等,并基于用戶大數據對用戶進行精準的畫像,完成用戶訪問權限的設置,精準攔截、智能屏蔽異常信息,還可及時糾正評論中的錯別字。在新聞傳播領域,該系統在獲取用戶評論及反饋信息的同時,也具有凈化輿論環境的作用。以智能音箱為例,不同新聞形態之間可以相互轉換,打破了新聞傳播原始的音頻生態,同時突破了領域邊界,為新聞媒體跨界合作創造了條件,智能音箱與物聯網、智能家居的結合,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新聞接收體驗,人機之間智能應答,用戶根據自身喜好及所需接收信息。再者,用戶側的智能接收終端,實時記錄并反饋用戶操作行為、閱覽的新聞信息等,媒體側動態收集用戶大數據,實時接收用戶反饋,為用戶需求分析、智能推薦、用戶畫像等奠定了信息數據基礎保障。
新聞傳播領域在人工智能時代,新聞信息采集在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基礎上,整合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新聞信息的智能化、自動化、實時化采集,進而衍生出新聞傳感器的概念。傳感器本質是一種信息檢測與收集裝置,通過監測感受被測量的信息,經過轉化被測量信息,最終以電信號或是其他信號形式進行傳輸。之所以稱之為傳感器,是因為其延長了人類的五官,具備記錄、存儲、顯示、控制、傳輸信息等作用?;谌斯ぶ悄芗夹g的新聞傳感器,其在新聞傳播領域信息采集中的應用途徑主要有公共設施途徑、“眾包”途徑、政府部門途徑,以及媒體利用現有成熟的商業設備,建設自己的新聞傳感器系統,直接使用傳感器采集信息及無人機途徑。新聞傳感器在實踐應用中,可從原有的傳感器資源與媒體專門打造的傳感器系統中收集數據,實現媒體自主的數據收集及生產,且收集到的數據需使用計算機解讀,其中“眾包”占比較高。
智能傳感器在新聞傳播領域主要有兩個應用方向。一是作為新聞源,主要負責采集新聞信息數據,增加了采集的維度,擴大智能感知的新聞采集范圍,保證數據收集的全面、完整、可靠,然后通過大數據分析與挖掘,預測新聞事件未來發展趨勢,完成預測性新聞報道。如果用于新聞用戶需求、用戶反饋,以及閱讀習慣、基本信息、閱讀行為等的數據分析,完成用戶畫像,則可以為新聞生產提供準確的用戶信息,實現定制新聞、個性化新聞的生產。
二是作為用戶反饋機制,柔性可穿戴的傳感器具有捕捉混合動作、生物反饋、高效靈活分析等功能,可采集用戶心理、生理、情感、情緒等數據,獲取更深層次、更加精準的用戶信息,對于新聞生產的智能化變革來說意義重大。通過公共設施傳感器、媒體自身傳感器系統及用戶側傳感器等,自動收集、處理、分析數據,深挖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從中挖掘出具有價值的新聞線索,為新聞記者提供工作方向,并可提升新聞的真實性,使傳感器成為新聞源、用戶反饋機制,更好地服務于新聞生產。
“傳感器+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已經得到了良好的應用,以新華社發布的“媒體大腦”為例,整合運用機器生產內容(MGC)與人工智能(AI),采用了大數據處理技術、智能算法技術、云計算、物聯網等,具備報道線索、規劃、采訪、生產、分發、反饋等功能,在機器智能生產過程中,使用傳感器、攝像頭、無人機等完成新聞信息的收集,快速、準確、智能化收集新聞線索與新聞材料,實現信息采集更高層次的延伸,幫助提高新聞媒體的生產力。智能傳感器成為記者獲取信息的重要工具,拓展新聞信息采集的維度,彌補人類感官的局限,獲取不同時間維度、空間維度的信息,描述現在、預測未來,動態采集信息,實時展示檢測對象的動態與發展趨勢。處于不同空間的傳感器,檢測信息更加廣闊,新聞事件洞悉視角更加寬廣。
人工智能技術從出現至應用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時間并不長,但卻帶給新聞傳播領域巨大的調整,改變了原始的新聞業態環境,重塑新聞生產模式,實現智能化新聞信息采集,突破時空局限,為新聞生產提供更加全面、準確、及時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