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希強
畫面是視頻節目重要構成部分,拍攝者根據主題的需要,在新聞現場準確捕捉那些具有典型價值的視覺和聽覺細節,在綜合運用好攝像各要素的前提下,藝術性地選擇不同景別,以更好強化新聞主題,使不同鏡頭的藝術表現力獲得充分發揮,向觀眾傳遞更多的思想內涵。
由于攝像機與被拍攝物體的距離不同,鏡頭所呈現的拍攝物的范圍及大小就有了區別,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景別。根據視景框內能容納多少內容及大小,景別分為遠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寫。
遠景是視覺中最遠、表現空間最大的一種景別,主要表現自然地理環境以及開闊場景和場面;全景為顯示人物全身或場景全貌的畫面,具有廣闊的空間,能較好地反映人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以及人的整體動作;中景是人物膝蓋以上局部或場景局部的畫面,給觀眾帶來指向性視點,交代人與物總體特征的局部;近景是顯示人物胸部以上或物體局部的畫面,反映人物面部神態、內心情感或物體富有意義的局部;特寫是人體肩部以上的頭像或物體細部的畫面。
特寫鏡頭是電視拍攝人員強調人物或者物體某一局部和細節的一種獨特而有效的攝像手段,特寫鏡頭中展現給觀眾的視距最近。特寫景別經常用來拍攝人物面部表情的變化、神態特征和心理變化,以及近距離看到的物景局部細節。
特寫鏡頭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非常清晰地反映人物或事物的細節局部,使被攝對象的具化特征得以表達。在新聞攝像中運用特寫鏡頭,可以將被攝對象的精神面貌及性格特點充分展現出來,并對被攝對象的心理活動進行細膩刻畫。特寫鏡頭中所拍攝的對象往往充滿整個畫面,比近景拍攝產生的接近感更強。因而,特寫鏡頭極具滲透力,能夠準確地捕捉細節,傳達新聞事實,為受眾帶來刺激、新鮮的視覺感受。特寫鏡頭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點:
第一,畫面范圍小、視距近。特寫的景別由于是推鏡頭拍攝所要表達的人、物,為觀眾呈現極近距離所拍攝的細節,因而畫面范圍被縮小,表現對象卻被放大。
第二,畫面單一。特寫鏡頭拍攝具有較窄的視角,其拍攝的范圍也較小,屏幕中構圖以單一性和直接性為主,對人物或一個事物的局部進行放大,主要占據了整個畫面。由于沒有前景和后景或者前后景基本虛化,特寫鏡頭只讓觀眾看到單一的細節畫面,而沒有其他的內容。
第三,表現力強。在新聞攝像中選用特寫鏡頭可以將具有價值的細部特征有選擇地進行放大,促使受眾對其加以關注,有效分離被攝對象及其附近的環境,形成鮮明的視覺形象。特寫鏡頭不僅能引起受眾感觀上的關注,更能從被攝對象的外在表現對細部認識加以強化,從而達到揭示物體局部特征或者人物情感的目的。
特寫鏡頭在電視節目中可起到大景別不能實現的作用,細節的展示往往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對節目主題起到很好的交代和說明,彌補電視畫面交代的不足。舉例而言,藥能治病,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服用,特寫鏡頭所交代的適用范圍和注意事項,就是對該藥品產品性能的補充說明。
電視節目中有很多轉場方式,利用特寫鏡頭進行轉場是編輯常用的手法。編輯節目可利用特寫鏡頭轉換環境、場景、事物、過去時和現在時。由于特寫鏡頭所展示的內容幾乎占據整個畫面,沒有前景、背景,這就分散了觀眾之前關注的內容而全神注意畫面所交代的內容。
在出現特寫鏡頭時,觀眾的視覺已經完全被畫面中的主體吸引,雖然所拍攝的人物、景物都存在于事件的客觀環境之中,但這時候環境已經處于次要的位置,人們甚至可以忽略環境的因素。因此,用特寫鏡頭進行轉場,可以避免不同場景直接連接在一起時產生的突兀感,觀眾不會覺得有跳躍感,不會受到空間因素的影響,符合人們的心理認同,可使新聞報道在不同場景完成轉換,保證播出的新聞節目順暢連貫,不會讓觀眾在看到畫面后感到困惑。
阜新市傳媒中心拍攝的宣傳片《多彩阜新》就大量利用特寫鏡頭進行場景的轉換。片中介紹阜新蒙古族特色舞蹈和樂器馬頭琴時,就巧妙利用手部的特寫畫面進行場景轉換。之前畫面是身穿蒙古族服裝的姑娘在氈房內載歌載舞的場景,鏡頭由中景切換到雙手特寫,下一個畫面又是手的特寫畫面,而這雙手在馬頭琴上翻飛,之后出現的是一位蒙古族青年在茫茫大草原上嫻熟演奏樂曲《萬馬奔騰》的中景鏡頭。從蒙古包氈房到大草原,這兩個場景就是利用手的特寫巧妙轉場,兩個場景的轉換悄然完成,平滑順暢。這體現了藝術處理手法的高明,而特寫鏡頭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
“軸線概念”指的是攝像師在拍攝時,為交代人和人的位置或者物和物的空間關系,需要在軸線,也就是直線的一側進行拍攝,即在180°范圍內完成正常的規則拍攝,這樣可以保證人物、場景在同一畫面空間內視覺方位達到一致。
在實際工作中,現場可能有多個機位拍攝,而現場的多變性使人的位置隨時發生方位和拍攝角度的變化。特寫鏡頭具有不顯著的畫面方向性。通常情況下,特寫鏡頭不需要對被攝對象和環境之間的聯系進行反映,可以將運動相反方向的沖突感進行減弱,并對軸線兩側畫面連接起到過渡作用。例如,在對多個人物的采訪中,為從不同角度對各個人物之間的狀態進行反映,可以選用越軸拍攝的方式,在后期制作時,將一個特寫鏡頭穿插到兩個越軸鏡頭內,對前后越軸畫面進行有效隔開,以此起到視覺緩沖的作用。
在講述新聞故事時,特寫鏡頭可以很好地調動觀眾的情緒,將整體和局部充分調動起來,讓某些重要的點放大,使整體畫面加入神秘色彩,從而給觀眾帶來視覺沖擊。
在特定的新聞事件中,用特寫鏡頭也可達到制造懸念的效果。運用特寫鏡頭來進行新聞事件的拍攝,一方面增加了畫面神秘感,提高了電視新聞的藝術張力。特寫鏡頭在新聞事件拍攝過程中,將事件整體和局部進行了分隔,這樣特寫鏡頭中空間關系表現不明顯,使鏡頭中的畫面為觀眾帶來了更多視覺享受。另一方面,利用特寫鏡頭來制造懸念是比較常見的制作手法,這樣的技巧成本低、實用性強、效果好,觀眾也比較喜歡,能夠有效提升新聞節目的關注度。比如急速行進的車輪特寫,后續鏡頭交代的環境可以是在車水馬龍的公路上,也可以是在廣闊無垠的大草原上。它既可以表達駕駛者歸心似箭的急迫心情,也可以交代主人公在大草原上縱情馳騁的自由灑脫。將局部畫面進行強調放大,會帶給觀眾遐想和懸念,進而讓畫面更有藝術表現力。這些鏡頭的出現吸引著觀眾好奇心,為節目的之后內容留下懸念。
細節決定成敗。在電視畫面中,特寫鏡頭所展示的細節內容更能展現節目中人物性格或者物體的細小內容。
為了能夠實現電視新聞攝像的最佳播出效果,攝影師會選取不同的角度,運用特殊的技巧構圖,拍攝一些不一樣的畫面。特寫鏡頭內容集中,注重細節描寫,對有價值的細節內容進行放大,能夠突出體現新聞報道的主題和中心思想。特寫鏡頭具有極強的震撼力,將細節全部展示在觀眾面前,讓人不得不仔細觀看。
細節是電視紀錄片的血肉。一個精彩的細節、一個經典的畫面其含金量遠遠勝過一通長篇大論。美食紀錄片中需要大場面、大景象的表現,但片中大量的細節鏡頭更能打動觀眾,讓人垂涎三尺。每一個精心拍攝的細節畫面,讓觀眾感受美食文化之時,更能感受到生活的流轉、家鄉的味道。
視頻帶給受眾的運動感、節奏感,很多時候就是特寫鏡頭的切換與組接、鏡頭轉換的速度所產生的。它是由于視覺和運動的快速變化,作用于人的情緒,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激發出情感共鳴而帶來的韻律。
在新聞報道中,借助特寫鏡頭能夠很好地表現節奏,增強新聞事件的傳播力。比如景別的不斷縮小能夠增強視覺運動感,從而增強節奏效果。多個特寫鏡頭的互相連用,則給人一種比較快的節奏感,增強新聞的吸引力和視覺沖擊。
攝像記者拍攝的視頻是在現場的觀察、思考,然后通過畫面對新聞主題的演繹和表達。在拍攝前,攝像記者盡可能對所選題材進行了解或前期采訪,在確定主題、表現方式及基本結構的基礎上,制定拍攝方案。這就要求攝像記者事先必須對新聞事件、采訪目的、拍攝重點、景物、角度及拍攝方式做到心中有數。
拍攝特寫鏡頭要盡可能地近距離接近被攝體,在無法靠近被攝體時,通過推近鏡頭拍攝畫面。
有的新聞事件可以反復拍攝自己想要捕捉的特寫畫面,而現場直播和一些新聞節目具有稍縱即逝且不可再次發生的特點,要求攝像師在現場必須捕捉到新鮮、真實、生動、感人的特寫鏡頭。這就需要一定的藝術功底。
特寫鏡頭的拍攝,畫面一般不能太滿,否則內容就顯得拘謹、呆板。在進行拍攝時,需要對人物特點或者事物進行詳細了解,并根據現場的光線、位置設定不同部位、景深的特寫。特寫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清晰地反映事物,同時在燈光、布局、影調、色彩上要求也比較嚴格。在拍攝特寫鏡頭時,要特別注意不要超過鏡頭焦距的允許范圍,否則會導致畫面模糊,降低畫面質量。
電視特寫鏡頭對受眾具有強烈的視覺感受,用得恰到好處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拍攝和編輯時要有目的,不要濫用。濫用反而會削弱特寫鏡頭的表現力。在拍攝特寫鏡頭時要注意以下內容:
第一,由于臉部最能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內心變化,對于面部的拍攝要全部進入畫框中,特別忌諱只突出某一部分,如單獨出現眼睛、嘴等五官的一個,這不僅不會突出主題,反倒由于沒有美感影響觀眾的視覺審美。
第二,在拍攝電視專題片時,如果現場允許,為便于后期的編輯,拍攝特寫鏡頭時要根據內容的需要增加錄制的時長,方便剪輯制作。
第三,要準確聚焦,畫面力求飽滿。在遵循空間范圍寧小勿空、形象寧大勿小的原則下,準確聚焦充分展示局部鏡頭和細節內容,虛化前景或者后景,突出局部主體,使所要表達的人物和事物能夠從周圍環境中清晰地凸顯出來。
第四,拍攝時攝影師要做到眼觀六路,眼睛不僅要緊盯攝像機畫面,還要觀察新聞現場的變化,避免因為突出某一局部拍攝而造成新聞事件的缺失。新聞現場信息含量巨大,不同角度拍攝會讓新聞事件耳目一新、與眾不同。工作人員應準確觀察人物動作、面部表情,把握好新聞現場的情況,在求新、求活、求情、求意的要求下,抓拍好能深化節目主題的精彩瞬間,展示出新穎、獨特的畫面構圖。
第五,鏡頭要穩。穩定的畫面給人一種真實、安全、賞心悅目的感覺。如果畫面不穩定、出現抖動現象,就會看不清楚主體,使人心煩意亂。在拍攝時,主體在畫面中的位置不能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甚至出畫。由于特寫鏡頭拍攝畫面被放大地展現在鏡頭中,不論是推鏡頭還是移動地接近被攝體,稍有不當,拍攝的畫面就會亂晃不穩定。攝像師應利用三腳架固定好攝像機,減少長時間拍攝所帶來的疲勞,確保拍攝畫面穩定。特別是在推進鏡頭到特寫畫面時,整個節奏要保障順暢、均勻和穩定。如果現場情況復雜,不能利用三腳架,為獲得穩定的特寫畫面,在肩扛和掌托攝像機時,攝像師要觀察周邊環境,尋找可以依靠的固定物,如樹干、墻、車輛、窗臺,如果現場有桌子,可將攝像機放置到桌面以拍攝穩定的特寫鏡頭。
好的特寫畫面能夠給電視節目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它對于深化節目主題、增強傳播力是其他攝像鏡頭所無法企及的。攝像工作者平時就要不斷摸索、總結、學習,加強攝像技能,提高新聞現場觀察能力和反應力,準確把握對不同主題的畫面表達形式,合理做好特寫鏡頭的攝制。電視攝像工作人員只有守正創新,準確運用好光線、景別、畫面構圖,才能不斷提升電視節目報道藝術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