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相宜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
2012 年9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強調,要改革科技管理體系,推進科技項目管理改革,深化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改革形成完善人才發展機制。2013 年11 月,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提出,要對科技活動實施科學的分類評價。高校作為科技研究和發展的主陣地,更是要切實落實好深化科技改革的主要任務。高校科技管理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主要抓手,對科研開展有著組織、監管、服務與激勵的作用。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效率,能夠有效促進整個高校科研水平與能力的提升。然而,目前高校內部科技管理工作方法與組織模式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改進和創新之處,科技管理科學化、標準化與高效性亟待優化。鑒此,本文針對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普遍與共性問題,在科技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創新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進一步的思考方向,探索適合高校科技管理的機制改革與舉措方案。
1.成果類型考核不全面。目前,高校科研成果考核的重點主要在重點項目的申報以及高水平論文的發表數量上,科技管理部門將項目的級別與經費的額度作為績效的重要考核因素。這樣很容易引導教師形成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內容的學術風氣。此外,單一定義論文、基金項目、課題參與度以及專利著作數量等,也存在各模塊考核權重設置不清晰的問題。
2.科研分類籠統單一。高校缺乏分門類的考核評價體系,并沒有根據學科差異與崗位差異進行深化分類,籠統地劃分為自然科學類和人文科學類。但是實際研究存在理工、醫學、法學、藝術等不同門類,其所進行的科研重點也大不相同。單純用一套考核指標進行科研考核不僅有失公平性與準確性,局限了教師的科研方向,也影響了教師科研的積極性。
3.忽視長效性價值。目前的評價考核過于注重短期成效,忽視研究的長效性價值。一方面使科研者過于追求短效研究課題,造成浮于表層的研究風氣,另一方面部分課題研究周期長,短期性評價指標無法完全對長周期研究做出科學評價,在研究各階段中未給予科研者足夠的重視與激勵。
1.科教協調能力欠缺。目前,高校的主要教學隊伍為年輕的碩博士畢業生,他們具有較為深厚的學術理論知識,但欠缺實際教授經驗與科研技巧,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課堂內容的補充與延伸,忽略了實踐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理論學習與實際就業的脫節,造成就業難的問題。
2.成果轉化貢獻不足,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研究表明,發達國家成果轉化率為70% ~80%,而我國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10%左右[1]。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科研者不太關注市場需求,科研成果缺乏市場價值,另一方面考核體系內忽視成果轉化,技術轉移機制不完善,隨之存在的科研學者對于自身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夠,產權成果流失嚴重。
1.堅持多元評價,深化分類標準。針對包含研究橫縱向項目成果、學術論文、著作、專利、軟件著作權、技術標準、科研基地、學術影響力,以及在相關領域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中取得重大成就或顯著社會效益的,可以給予評價獎勵,并充分考慮教師崗位與研究的匹配度。此外,依據清華大學科研管理決策指標體系[2],結合英國REF評價模型[3]構建全面的考核體系一級指標如下表1,考核體系在傳統評價維度上,強調了科研成果的社會意義與經濟價值,原始創新能力與科研轉化貢獻程度。針對不同級別不同學科的科研人員,依據學科特點與研究方向構建分學科類別的二級指標和指標權重。要把科研項目的重大事項決策權、人員組織權、經費使用權和績效分配權下放給學院、科研項目負責人,做到考核科學、公平、合理。同時,高校應該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和目標定位,設定差異化的評價方法,有利于科研聚焦和知識臨界質量點的形成[4],實現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

表1 科研管理考核體系指標設計
2.實行全周期管理評估模式(如圖1所示)。對科研對象實行項目全過程周期性評估,根據評審結果及時調整研究方向和投入力度。針對全過程跟蹤的同時兼顧對重點環節的管理,實時進行彌補與優化。

圖1 科研全周期評估環節
3.建立動態長效評價機制。在周期與時效上延長考核評價過程,針對研究周期較長,成果顯現具有延遲性的科研項目,經評議委員會審核通過后,可以根據情況延長考核周期,采取分階段評估的方式給予一定的評價與支持。在科研、教學等過程中,對于取得重大成果或是做出重大貢獻的高層次人才,可以適當采取免考核政策,提升核心人員隊伍的專注性建設。做到考核機制從研究特點上科學對待,有助于轉變科研者重短期輕長遠的科研思想。
1.打造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平臺。加快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輔相成的科研創新體系。人才、技術與成果等要素在企業與教學間相互流動。支持高新重點的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達成產業技術聯盟平臺,加深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層交流,共建教師培育基地與科研項目團隊,以市場需求作為有效切入點,以專業社會適應性為要義促進學術成果產業化,將理論研究轉為創新創業的生產力。
2.做好成果轉化引導與落地服務。加大橫向項目的投資支持力度,匹配建立綜合技術合作、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產教融合、知識產權與專利等維度的科研評價指標,加大自身知識產權等相關法律與政策的培訓力度,激發科研學者的內在主動性與成就感。科研全周期管理中,在立項環節對應用推廣價值高的項目,集中做好人才、資金、設備等充分保障;在結題驗收環節,做好成果鑒定與轉化指導;在成果轉化環節,做好校企對接與技術反饋。充分形成“成果—轉化—產品和市場—技術更新—成果”的閉環式可持續發展轉化生態[5-6]。
1.優化科技管理組織架構。以科技管理創新改革為核心目標,重新定位管理機構的職能分級與內容確立。建立以橫向科研與校企合作、縱向科研項目、專利與成果轉化、項目與獎勵管理為模塊的分工設置,如圖2 所示。針對科研全周期評估過程建立綜合管理監督平臺,做好監督與服務工作。為實現學術與科研資源合理配置與有效利用,充分打破專業、學院與部門的分界,動態組建跨學科與部門聯合的溝通反饋中心定期開展溝通交流活動,進行培訓、監督、咨詢、指導等服務工作[7]。在全過程形成有效的溝通反饋機制,助力形成閉環式科研生態。

圖2 科技管理組織架構
2.構建合理積極激勵政策。學校根據自身的教學類型與專業發展定位等實際,統籌制定具有科學性和特色性的科研激勵政策。堅持實事求是與以人為本的原則,兼顧學科差異與成果類型因人而異進行獎勵。允許個人獎勵、團隊獎勵、個人團隊相結合的激勵方式,充分尊重科研團隊內所有參與者的實際貢獻,根據按勞分配的原則給予團隊參與者與外部技術支撐和服務人員給予合理獎勵。建立合理的人才聘任機制,優化人才分類聘任方法,實現以創新、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并行開展科研誠信、學術道德相關的評價與管理,確保科研獎勵與人才評聘環境風清氣正。
改變傳統紙質信息收集與郵件傳遞的方式,利用大數據與數據挖掘技術,建立科研管理一站式服務平臺,如圖3 所示。科研管理平臺有效對接財務、人事、機構數據庫等系統,形成科研與財務經費、人事績效管理平臺互通,便于科研原始數據的收集、整合、再利用與共享,避免數據孤島與數據浪費。科技資源共享是實現科技管理信息化轉型的核心基礎,借助該平臺的運行,能夠全面針對所有科研項目的數據進行利用與再處理,配合項目進行全程監督管理。落實學院分級管理模式,形成科技部門統籌各學院執行的分級操作方式,在解放科技部門基礎工作量的同時,促進各級資源的開放共享。

圖3 科研管理系統功能結構
科技管理工作是推動科技發展和科研資源調配的重要模式。重點是要抓好評價制度等基礎改革,加快構建高效的“大數據”管理體制,建立“需求明確—科研立項—評價監督”的完整閉環運行機制和資源利用渠道[8]。本文結合科技管理實踐工作,總結了高校科技管理在考核體系、科教協調與成果轉化、管理機制與成果激勵方面存在的問題,討論了有效提升科技管理效率的工作方法,提出了綜合評價指標多元化、產學研一體模式化、管理機制清晰化、管理過程信息化等的相關建議,為高校科技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借鑒與參考。高校在尋求科技管理標準的同時,也要因地制宜結合學科定位辦學目標,有的放矢,建立適合地方高校自身特點的科技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