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曉燕 江蘇省興化市城南路幼兒園
“人生百年,立于幼年。”學前教育作為終身教育的開端,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十二五”以來,我國學前教育經歷了十多年的跨越式發展,目前已進入全面普惠優質發展的新階段,發展重點也從由資源供給逐步轉向內涵提升。
8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草案》共八章74條,對新時代學前教育事業發展進行了全面謀劃和系統部署,明確回應了老百姓對辦好學前教育、實現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這對填補我國在學前教育法律領域的空白具有重大意義,預示著全面開啟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即將到來。
《草案》對各級政府提出“普及學前教育,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總體責任。
學前教育公益普惠性是政府關注民生、順應民意的具體舉措,這項政策的建立與完善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體現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2010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首次明確提出“發展學前教育必須堅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截至2021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9.48萬所,在園幼兒4805.21萬人,毛入園率88.1%,各項指標再創新高,這標志著學前教育事業邁上了新臺階。值得關注的是,學前教育普惠發展同樣取得佳績:全國普惠性幼兒園24.47萬所,占總幼兒園數量的83 %;全國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4218.20萬人,占在園幼兒的87.78%。綜合各項數據可以發現:2021年,我國公辦園持續發展,普惠園穩中有升,民辦園首次出現園所數量、在園人數兩項指標同時負增長,學前教育已經初步形成了“多元普惠”的新格局,這種新格局呈現“公辦園主導、普惠園主流、非普惠補充”這三大特點。
以“普惠性學前教育”作為關鍵詞或主題,在中國知網數據庫檢索,共得到1361篇相關文獻。通過圖1的主題研究分布發表可以看出,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學前教育、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普惠性幼兒園和普惠性學前教育中;通過圖2的發表年份表可以看到,從2010年開始,普惠性學前教育相關研究呈現上升的趨勢,并于2019年到達高峰。分析其原因,我國學前教育“普惠性”這一概念提出于2010年“國十條”中,此前并沒有相關方面的研究,且50%的文獻來源于各地報紙,可見關于我國普惠性幼兒園更多為各地現象與熱議話題探討,系統化、理論化的研究較少,多數研究對象只指向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而到了2018年1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學前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公益普惠屬性,并將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共同納入普惠性幼兒園的范疇,提出到2020年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要達到80%的目標。公益性和普惠性儼然成為當前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主基調。(見圖1、圖2)

圖1 “普惠性學前教育”相關主題研究分布

圖2 “普惠性學前教育”相關發文時間趨勢
通過分析不難發現,我國現階段學前教育普惠性仍普遍存在以下不足:制度保障欠缺、政府監管體系不完善、師資短缺和不均衡、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或不均衡等。同時也提出了一些研究建議,如科學規劃學前教育資源配置、創新幼兒園編制管理模式、構建多元化的辦園經費籌措機制、與高校加強合作,建立校園合作模式等等。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發展也面臨著三個困境,即公益性和逐利性矛盾、賦權尺度與監管力度失衡、保教質量和師資缺乏之間的矛盾。
《草案》的面世,有力強化了政府辦園責任,明確要求“健全規劃舉辦機制,促進資源供給”,明確學前教育事業的公益屬性,對普惠性的“廣覆蓋、保基礎”“基礎性、有質量”“覆蓋城鄉、布局合理”“面向大眾、收費普惠”提供了堅實保障。在關注“普及普惠”的同時,《草案》聚焦“安全優質”,著力提高教育保育質量,為孩子們“上好園”“上安心園”提供制度支撐。
《草案》從多個維度推動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注重加強教職工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素質,提高保育教育質量。《草案》提出,幼兒園應當建立科學合理的一日生活制度,保證學前兒童戶外活動時間,做好兒童營養膳食、體格鍛煉、健康檢查和食品安全、衛生與消毒、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常見病預防與管理等衛生保健管理工作,加強健康教育,促進學前兒童身體正常發育和身心健康。
學前教育強調要基于“兒童視角”,有效支持兒童發展,理解并踐行過程質量是教育質量的核心要素,高質量師幼互動是過程質量的核心命脈。高質量發展的師資隊伍建設是實現幼兒園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礎,幼兒教師隊伍是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和關鍵性力量。《草案》的擬定與審議,意味著立法進程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凸顯出國家對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與方向。作為基層幼兒園,要圍繞《草案》積極探索高質量學前教育師資建設發展的路徑與策略,扭轉“重外評輕內評、重結果輕過程、重硬件輕內涵”非科學和功利化導向,注重自我評估和反思,在促進師資質量的提升和結構的合理化基礎上,聚焦幼兒園過程性質量發展,構建新時代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教師隊伍建設體系,進一步落實學前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
《草案》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面向全體兒童,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幼兒發展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堅持保育與教育相結合,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強化家園協同育人,全面提高保育教育水平。
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的相繼頒布實施,學前教育課程改革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回歸教育的本質與初心,我們要積極探索以兒童為本的保育教育高質量發展路徑,堅持問題導向、實踐導向、研究導向,聚焦幼兒園保育教育的全過程,立足園所實際,實施精準切實可行的“學研訓一體化”制度,支持幼兒深度學習,聚焦過程性質量評估,全力推動幼兒園高質量發展。
游戲材料的投放遵循研究與反思相結合的原則,通過班級階段性游戲課程實踐與反思、三級現場研討、游戲觀摩與記錄分析等活動,從材料的來源、種類、結構、材質等多個維度展開系統研究,充分挖掘低結構、自然的游戲材料,積極探索一種游戲材料的多種玩法,并根據游戲課程的進程不斷豐富與完善游戲材料,同時積極建構暢通、互通的游戲材料共享模式,為幼兒的游戲活動提供適宜、充足的材料保障。
積極踐行新型游戲課程實施路徑:幼兒自主游戲-教師持續深入觀察-幼兒自主表征-教師一對一傾聽記錄-多形式分享交流-高質量師幼互動-共尋經驗生發點和課程生長點-教師有效支持與幼兒經驗獲得-教師回溯性反思等;在課程體系動態建構中,有效觀察和把握師幼互動的時機,持續關注保障有效師幼互動的策略選擇;創設有利于對話的環境與幼兒同頻共情,注重觀察視角的多元性與兒童性,有效促進師幼的高質量互動與經驗整合,引領深度學習。
通過至少半天的持續性追蹤式自然觀察(游戲活動、生活活動、自主學習探究活動等),通過師幼高質量互動、傾聽、表征記錄、幼幼自然交往、家園訪談交流等多種途徑,以觀察幼兒日常活動照片、視頻、表征記錄、繪本閱讀、作品分析等多種形式,結合五大領域各年齡發展細則,對每一位幼兒進行過程性發展評價;同時,每學期比對個體過程性發展檔案,從語言表達、動手操作、探究創造、藝術表現、社會交往等多方面進行發展水平的全方面綜合性評估;并從幼兒評價活動的組織、實施、記錄、分析等情況評估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從而達到雙向評估的目的。
《草案》充分體現了遵循學前教育規律,提出強化政府主體責任,健全保障機制的全新思路,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學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對推動依法執教具有里程碑意義。作為基層幼兒園,我們更應以法為引,積極探索研究,在實踐中開啟專屬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從根本上全面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