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2018年4月,教育部發(fā)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2019年,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為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的進一步發(fā)展指明了方向。琿春市第八小學校以此為契機,在積極構建教育治理新機制的同時,從強化培訓與應用、打造專業(yè)教師隊伍、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探索,使學校呈現(xiàn)出了蓬勃向上的發(fā)展新樣態(tài)。
科學分析,激活信息化教學的“內驅力”
琿春市第八小學校創(chuàng)辦于1986年,前身是國有企業(yè)子弟學校,2004年歸屬地方。
2018年1月,學校新一屆領導班子組建,怎樣辦好這所學校成為領導班子會上需要探討的核心問題。在琿春市教育局領導和教科所專家的鼎力相助和科學指導下,學校首先通過問卷調查及面對面訪談等方式對本校的軟硬件設施及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了深入調研。
通過調研了解到,雖然市教育局投入大量資金為學校的每個班安裝了最新的希沃一體機和光纖寬帶等設施、設備,但由于教師們的信息化應用理念陳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薄弱,部分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有排斥心理,因而,學校的信息化教學發(fā)展相對滯后。調研使學校領導們意識到加快學校信息化發(fā)展已迫在眉睫。
調研結束后,學校迅速運用SWOT分析法對本校的信息技術現(xiàn)狀進行了梳理和分析。當時學校有專任教師66人,其中省、州、市各級骨干教師8人,教師的平均年齡為43歲,有10多名教師即將退休,同時也會有年輕教師加入教師隊伍。通過分析學校認為,新教師的加入將為信息化發(fā)展帶來全新的動力。
與此同時,學校緊緊跟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信息化發(fā)展步伐,努力推進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工作。2018年初,學校申報了延邊州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應用試點校。被確定為平臺應用試點校后,學校就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平臺應用實踐和系統(tǒng)培訓工作,構建了從學生、家長到教師,從班級到學校的空間建設應用體系,讓家校互動、師生互動實現(xiàn)了常態(tài)化。教學助手、互動課堂在課堂中的運用更讓課堂的交互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性不斷增強;“家校幫”手機客戶端的普及把課堂延伸到課外,使“翻轉課堂”“慕課”不再可望而不可及;大數(shù)據(jù)支持下的校外精品資源下載、校內校本資源共享共用也進一步提升了課堂內容獲取的效率。
學校還結合SWOT分析,制訂了詳細的三年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了信息化發(fā)展方面的問題和解決策略,進一步明確了努力方向。
立體管理,打造信息化建設專業(yè)師資隊伍
針對學校教師來源廣、年齡結構偏大等特點,學校領導班子知人善用,力求充分發(fā)揮教師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教師們各展所長?!督逃畔⒒?.0行動計劃》提出推動從教育專用資源向教育大資源轉變的發(fā)展目標。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學校借助專業(yè)的學科工具并結合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提供的教育資源,開始了學校的教育資源建設工作。
目標明確后,學校率先成立了校長任組長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實行“一把手”責任制,負責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整體規(guī)劃設計。組長帶領信息化管理團隊把學校的發(fā)展愿景分解成一個個可達成的績效目標,同時把信息化管理機制與學校的制度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從學校、科組、個人三個層面建立了“學校有規(guī)劃、科組有計劃、個人有任務”的三級管理制度,明確了“學校有愿景、科組有主題、個人有目標”的三級研修要求。
之后,學校又根據(jù)延邊州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應用培訓及應用方案的要求,科學制訂了學??臻g應用的短期、中期和愿景目標,并按照既定計劃開展培訓活動。根據(jù)培訓和應用的反饋情況組建專家團隊,并由團隊教師定期分組培訓教師,跟蹤指導應用工作,從而實現(xiàn)以點帶面,以應用促提高,力求使教師達到人人都能熟練操作的目標。隨著應用實踐和培訓工作的逐步深入,教師們切身體會到了平臺給教育教學工作帶來的便捷,這也為教師日后在教學中應用平臺提供了動力。教師的教學觀念也得到了轉變,從過去的“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同時也逐步樹立了積極參與互聯(lián)網優(yōu)質教育資源迭代的大資源觀。
大膽變革,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應用對學校來說既是一次機遇,也是一次挑戰(zhàn),更是信息技術應用的新起點。此后,學校又確立了以“立足校本”為支點,以“以研促學”為導向,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目標。實施過程中,學校以信息化為抓手,立足課堂教學,組建各級團隊,進行了“以學習為中心”的新樣態(tài)課堂探索與實踐。學校還借助大學區(qū)及其他社會資源積極培訓師資、拓展課程領域、構建課程體系。在信息化軟硬件條件相對落后、資金不足的情況下,依托平臺資源,扎扎實實地開展網絡學習空間應用工作,從而探索出了適合自身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合作學習”教學和空間應用模式。
一、構建課堂應用模式,創(chuàng)新平臺應用特色
2019年,學校申報了吉林省電化教育館申報立項的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吉林省數(shù)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應用研究”的子課題。在課題的引領下,在琿春市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王剛的關心和指導下,研究團隊通力合作、集思廣益,大力探索“互聯(lián)網+合作學習”教學應用新模式,初步構想出了以延邊州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應用為依托的課堂教學五大環(huán)節(jié),即出示目標—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展示成果—檢測達標。
為了讓教師盡快掌握合作學習的方法,盡快轉變教學觀念,學校校長付友親自進行課堂模擬培訓,教導處也積極組織開展各種培訓活動和教學研究。教學研究為教師提供了應用平臺,這不僅使教師在課堂上應用教學軟件的可操作性得到了增強,也促進了平臺的進一步應用,更使學校涌現(xiàn)出了一批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先進教師。
二、以活動促應用,提升平臺應用水平
經過幾輪培訓后,學校把圍繞平臺應用開展的經驗交流、沙龍研討、課堂應用等系列活動納入學期教學計劃中。之后通過開展平臺應用組內全員曬課、青年教師競賽課、骨干教師引路課、師徒結對、音畫整合課研究、學科項目組研討課、大學區(qū)骨干教師送教課等系列活動,促進教師熟練使用平臺和空間開展教學活動。同時,學校鼓勵教師充分運用平臺進行備課、導學、授課和布置作業(yè),并把平臺資源的使用情況列為教學常規(guī)檢查內容。這些嘗試和探索也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積累了成功經驗。
三、拓展應用范圍,打造新的增效點
網絡學習空間的功能多樣,應用拓展性非常強。為了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學校除了利用學??臻g發(fā)布校園新聞外,還開設專欄發(fā)布教師的學習內容,讓他們隨時隨地可以通過手機、PC等終端開展學習活動。學校政教處也利用網絡學習空間中的“通知公告”欄發(fā)布學校通知,開展衛(wèi)生、心理和道德教育。教導處更是通過教學助手、知識膠囊、希沃直播等將課堂延伸到課外,打造出了多維課堂,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質量。
與時俱進,促進教育信息化從發(fā)展走向提升
2021年,琿春市教育局為學校建設了錄播室,配備了一套移動錄播設備。2022年7月,又為學校配備了8臺智慧黑板和23臺采編儀,這為學校教育信息化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硬件支撐。根據(jù)各級教育部門關于實施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簡稱“能力提升工程”)的相關要求,學校又開展了能力提升工程的翻轉研究。
能力提升工程在學校實施的最大阻礙是教師的畏難情緒,僅僅從能力提升工程的價值和意義上進行宣講是不夠的,還需對教師進行基于個性化學習的教育教學理論培訓。只有讓教師們充分認識到基于個性化學習的重要性,掌握個性化學習的教學原則、方法策略,才能促使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和主動應用。
為了保障培訓活動的順利進行,學校組建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學校管理團隊、以信息技術骨干作指導的信息指導團隊和以學科組長為負責人的學科研修團隊,三級團隊結合學校實際研究制訂了學校新的信息技術應用發(fā)展規(guī)劃和能力提升工程校本研修方案,并確定了行動指南。與此同時,學校結合培訓內容和學科特點創(chuàng)建了語文教師工作坊、數(shù)學教師工作坊、音體美教師工作坊和綜合教師工作坊四個工作坊,每個工作坊由坊主組織培訓活動,組員參與其中的培訓學習。
培訓過程中,為了保證教師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學校管理團隊會實時跟進教師的網上學習。學習應用中遇到普遍性的問題,專業(yè)教師會給予指導,遇到簡單的問題,教師們可以在團隊中互助解決。管理團隊的實時跟進,有效促進了學習效率的提升。
另外,學校還以微能力點應用為抓手組織開展校本研修,以信息技術打造融合課堂,讓學生的學習更高效,教、學、研更具特色,形成了以翻轉研修為載體,在研修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良性模式。
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琿春市第八小學校將繼續(xù)以信息技術為依托,著力進行“互聯(lián)網+教育”的深入研究,為創(chuàng)建高品質教育、高品位學校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