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膠北街道辦事處膠北中心幼兒園 張新新
轉眼間,萌寶進入幼兒園已經將近半年時間了,入園時間雖然不長,但萌寶的變化時常讓我們倍感欣慰。然而,慢慢地我們發現這種變化只局限于幼兒園,回到家中萌寶仍是“小魔王”,這讓我們十分頭疼。
在一次班級家長會上,班主任提到了“5+2=0”理念,即周一到周五,孩子在幼兒園養成的習慣,到了周末兩天,會一切歸零。這給我重重一擊:這和萌寶的情況是多么相似,在園期間,她的作息時間、生活習慣等都保持得很好,然而到了周末,在家中這些習慣全都被打亂了。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我與班級老師進行了溝通,通過老師的建議以及萌寶自身的性格特點,我們全家人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改變”。
規律的作息時間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開始,于是我們全家人決定先從作息時間開始改變。一年之計在于晨,作息時間的改變當然先從早晨開始。在前不久的周五晚飯后,我拿出了一件神秘物品——一只小鈴鐺。“媽媽,這個鈴鐺是送給我的嗎?”萌寶的眼里流露出了一絲喜悅,“是的,不過這個鈴鐺可不是普通的鈴鐺,它非常神奇,你拿到它可是有要求的。”我故意說鈴鐺很神秘。“什么要求?”“從明天早上開始,小鈴鐺就要代替鬧鐘來叫醒寶貝上學、叫醒爸爸上班,只要它一響,我們就要馬上起床。”“給我!給我!明天我來叫你們起床。”萌寶迫不及待地從我手中拿走了鈴鐺。“這項任務太重要了,你可要認真完成。”“保證完成任務!”萌寶拿著鈴鐺走進了自己的臥室。


周六早上,我也一改之前一覺睡到八九點的壞習慣,六點半就起床了,然后悄悄來到萌寶的臥室,拿起她放在床頭柜上的小鈴鐺輕輕地搖了起來。萌寶瞬間睜開眼睛,愣了幾秒鐘,然后就起床拿著鈴鐺走到爸爸床前開始搖鈴鐺,接著又用同樣的方式叫醒了爺爺奶奶。“媽媽,我的任務完成得怎么樣?”小家伙樂滋滋的。“非常不錯,但最重要的是堅持,你每天都要這樣做哦!”我趁此機會再次重復任務。“好的!”萌寶非常自信地拍著胸脯,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美好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吃過早飯,萌寶拿著鈴鐺一直在研究,爸爸看在眼中,問道:“寶貝,這小鈴鐺還能用來做其他事情嗎?”“中午午睡也可以用,到了睡覺時間可以搖鈴,到了起床時間也可以搖鈴,晚上睡覺也可以用。”萌寶轉悠著大眼睛說道。“這么多用處啊!”我在旁邊說。“對呀,我的任務還挺重呀!”小家伙真是可愛。“那你可要記清楚,把任務完成好了。”
中午在家吃飯時,萌寶一改以前拖拉的習慣,很快就把飯吃完了,看到我收拾完衛生,便迫不及待地搖響了鈴鐺:“午睡時間到了!”只見她搖完鈴鐺后就去臥室睡覺了。午睡起床后,我還是和早上一樣,先叫醒萌寶,萌寶則拿著鈴鐺歡快地叫醒了每一個人,晚上睡覺亦如此。
就這樣,一個小小的鈴鐺讓萌寶的周末作息時間悄然發生變化,當然我們全家人也變得更加自律了。

有了小鈴鐺,萌寶能夠嚴格地遵守作息時間,然而看電視、玩手機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改善,這也引起了全家人的高度重視。班級老師告訴過我:“不讓孩子玩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首先家長應該以身作則。”的確,很多時候,都是家長在做不好的榜樣,試想:如果家長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電腦,孩子怎么會知道它們的存在?于是,我們全家人又開始了“放下手機”的行動。
每天晚飯后,我和萌寶爸爸忍痛將手機放在臥室,并且將電視關掉,我們全家人都拿起書,即使有時對這本書并不感興趣,但這也是一個美好的開始。萌寶呢?她一開始也有些好奇:“媽媽,你的手機在哪?你怎么不玩手機了?爸爸怎么也不看電視了?”“因為我和爸爸都覺得書里的東西更有趣。”我慢慢引導萌寶,萌寶則自己玩起了玩具。連著幾天晚上我們都在安靜地看書,萌寶也自覺加入進來——玩一會兒玩具,也會拿起自己喜歡的繪本看起來……父母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行動的力量比言語更加強大。
周末的日子,沒有了電視和手機,時間更加充沛了。同樣為了更好地和幼兒園同步,我們除了遵循作息時間,還和萌寶一起制定了“周末計劃”。我們充分尊重萌寶的意愿,讓萌寶先自主制定計劃。當然每周的計劃都是不一樣的,每周五晚上萌寶都會將她制定的計劃講給我們聽,我們也會認真傾聽并提出一些建議。比如,上周萌寶計劃周六上午去看姥姥姥爺,下午去碩碩家玩,周日上午去游樂場,下午小姨要來家里做客。可據我所知,碩碩周六下午要出門,于是萌寶便改變了自己的計劃:“那就下午去游樂場,周日上午去碩碩家玩。”計劃終于敲定,萌寶按照自己的計劃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周末。
剛開始制定計劃時,萌寶有些猶豫和不自信,于是我靜下心來慢慢引導她,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萌寶,就連我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我不斷地反思自己的工作計劃、生活計劃,更重要的是我學會了心平氣和地面對一切事物。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萌寶的主動性增強了,計劃能力也有所提升,同時我也欣喜于自己的變化。
全家人的“改變行動”還在繼續,萌寶的主動參與也讓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提升,她因此還成為了我們家的“小小監督員”。當然萌寶有時也會耍賴,但通過這一段時間,我也從中學會了許多——面對萌寶的不講理,不再著急,也不再束手無策,而是學會了用更加緩和的語氣和方式解決問題,同時我驚奇地發現,萌寶不會像往常一樣大發脾氣,她會聽了,更會做了。
“全家總動員”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了,雖然時間不長,但的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效。萌寶在家的變化,我們全家人看在眼中。慢慢地,萌寶不僅成為了老師眼中的“乖寶寶”,也成為了家人眼中的“好孩子”。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習慣養成亦是如此,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日之功,好習慣的養成更是需要平時的積累。而我們所有的改變必須要長久地堅持下去,雖然也會隨著萌寶的長大而發生變化,但最初的目的不會改變,因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教育感言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萌寶的這種行為讓我聯想到幼兒園的孩子們,而改變孩子的習慣需要時間和堅持,有些不好的習慣在改變過程中可能會有反復,這些都是正常現象。教育本身就是一場持久戰,讓我們懷著平常心,看見孩子的進步,陪著孩子一步一步地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