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復興戰略的持續推動下,我國的文化產業取得不錯的成績。立足目前文化產業發展進行分析,要推動文化產業進一步繁榮,必須要強調文化創新,而文化創新需要更多的文化創意人才,所以,立足現實產業發展需要對文化創意人才培養工作進行分析與討論。此舉有突出的現實意義。研究表明,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其能夠為文化創意人才培養提供積極作用,所以,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對非遺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具體培養路徑做探討便有了突出的現實價值。本文立足南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對文化創意人才培養做討論,旨在為當前實踐提供參考。
產業發展需要人才,產業進步與轉型升級也需要人才,因此在目前社會環境下,基于產業發展目的來做人才培養具有必要性。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極大改善,且在物質生活滿足的基礎上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持續提升。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滿足人們精神娛樂有積極意義,我國現階段大力推廣文化產業發展,使文化產業尤其是創意文化產業有了顯著進步[1]。南通歷史悠久,文化豐富,非遺文化絢爛多姿,所以南通基于非遺文化的產業發展迅速。對目前南通非遺文化產業發展進行分析可知,創意文化是當地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創意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當地在此類型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問題。基于產業支持需要,立足當下南通非遺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路徑等進行討論,對實踐工作有顯著價值。
1 文化產業創新視角下南通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立足南通非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做分析,創意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對整個南通創意文化產業發展有積極意義,對提升南通創意文化產業在全國創意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也有顯著價值。從產業發展的情況來看,結合人才進步的角度兩方面來做分析,創意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必要性體現在兩方面:(1)產業發展的必要。結合目前社會發展實踐做分析,任何產業發展都離不開人才支持,在社會環境持續改變,技術運用越來越先進的大環境下,人才需求量及人才質量均有明顯提升。創意文化市場中產品同質化表現突出,產業呈現停滯不前的狀況,要打破這種現狀,需要人才進行“破局”,加強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具備非遺文化創新意識和方法,使人才對產業發展支持力度加大,進而推動產業發展[2];(2)人才發展的必要。行業發展需要人才,如果忽略人才的成長,對產業支持效果會明顯下降。就創意文化產業發展來看,人才要具備專業化,創新意識還需加強。如果不對人才進行計劃培養,提升其創新意識,那人才自身價值就會被限制,其自身成長速度等也會放慢。因此在實踐中,基于人才發展的必需條件對其進行相關培訓,對于人才價值的有效發揮等有顯著意義。
2 創意文化產業人才的能力影響要素
結合目前非遺文化創意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做分析,要強調人才的針對性培養,需要明確影響人才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基于因素確定的人才培養方案或人才培養路徑,一以貫之地執行才會產生顯著效果。結合目前產業發展調查實踐做分析,影響人才能力提升要素主要有兩個:(1)客觀要素。就客觀要素具體分析來看,其包含內容較多,如產業發展現狀、行業趨勢、技術利用現狀等均屬于客觀要素范疇。另外,人才培養模式、方法以及激勵人才成長機制等也屬于客觀因素范疇[3]。(2)主觀因素。所謂主觀因素即人才本身的因素。內在因素是決定事物發展的最主要動力和根源,在人才能力提升過程中,如果人才自己提升意愿不強,即使有好的環境,人才能力提升也會有限,所以,在人才能力提升研究中要明確人才認知對自身能力的重要影響。同時,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實施時需考慮主觀因素的影響,對規避主觀因素不良影響的措施方法進行明確,這樣在人才培養工作中,具體執行的工作措施或方針才能發揮突出的效果。
3 文化產業創新視角下的南通非遺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路徑
基于文化產業創新視角對目前南通非遺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工作進行分析可知,人才培養是一項綜合性工作。在具體執行過程中,要關注行業標準,還要對具體的崗位要求等進行明確,這樣人才培養需要注意考慮的內容才更加全面。就目前實踐工作來看,社會是動態發展的,產業也持續發展,各行業各個崗位的人才需求也在持續變動,基于這樣的大環境,要培養出能適合社會、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必須強調社會調研,要積極對人才培養的模式、方法進行改革與創新,這樣,人才培養才能有更加突出效果。以下是結合實踐,在基于文化產業創新視角下總結的南通非遺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的路徑與方法。
3.1 人才培養模式上的改革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指的是,目前人才培養對所需要的人才培養的模式上做出積極的調整與改變。在過去,產業人才培養主要實施“以老師為主體”的人才培養模式,老師是主體,學生是灌輸式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目前,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下,參培人員不能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而主觀能動性是參培人員增強創新意識、提升其學習能力和探索能力等方面的重要因素。結合目前人才培養實踐做分析可知,培養 “以生為本”模式,需在實踐過程中考慮參培人員綜合各方面的成長。在“以老師為主體”的培養模式中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難以達到其要求,因此將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為“以人才為主體”。從這種人才培養模式落實來看,在人才培養組織和實施過程中,必須考慮人才的成長。比如在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訓中,人才學習需要達到什么目的,需要培養其哪些方面的能力等[4]。只有明確了人才需要成長的各個方面,再有目標地對人才進行培養,人才培養的工作和人才的實際成長才能始終保持著同步,最終的培養效果才會更加突出。“以人才為主體”培養模式既充分尊重了人才在學習中的主導地位,還有自主探索和發展提升的空間,這對于培養人才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操作能力、探索求知能力、創新能力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對人才成材之后更好地適應崗位有突出價值。
3.2 人才培養方法的改革
從目前的人才培養實踐做分析來看,正確的方法對人才培養是有著巨大影響的。從提高人才培養的效果來考慮,在人才培養中要提升資源的利用率,就要對培養的方法做出改革。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立足于創意文化產業實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案例人才培養法。這是指通過案例分析達到人才培養目的的方法。比如在創意文化產業人才培養中,老師可選取不同創意文化案例讓學生分析,讓人才基于案例判斷案例實踐中使用的創意方法和技巧,或讓學生分析案例中創新意識的具體表現等。參培人才結合自身經驗來判斷,這不僅是對所學內容的應用思考,更是自我工作經驗的一種積累。人才做完判斷后老師基于案例進行“抽絲剝繭”,參培人才可發現自己不足,查漏補缺,案例可為日后的崗位工作提供經驗與借鑒[5]。(2)合作探究人才培養法。合作探究人才培養法指的是一種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完成學習任務的方法。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老師基于創意文化產業要求設置人才培養任務,通過分組,讓人才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探索,最終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提升其主動學習的能力、協作的意識和探究的能力。從現實意義來看,這對于人才的整體進步是有價值的。所以,結合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和方向,對其培養的方法進行改革,才能突出其實踐效果。
3.3 人才培養的評價機制改革
在人才培養實踐過程中,人才培養的評價機制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從現有的研究狀況來看,在過去的人才培養實踐中,其評價機制主要是采用結果評價的方式,最終呈現的是參培結束后人才的考試成績。雖然考試成績也能夠反映人才的部分學習水平,但考試存在不確定性,而且考試僅僅強調的是理論方面的內容,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難以完整呈現。從綜合人才全面素質來看,這是不全面的,所以結果評價的方式存在著片面性。為了人才的培養評價結果達到更加準確真實的目的,可以實施“過程—結果”的評價方式:一方面重視過程考核,另一方面強調結果評價。通過加入過程考核,呈現人才在學習過程中日常表現,聯合結果加以綜合分析,最終的綜合考核評價對人才來說才是有積極意義的[6]。人才培養評價不僅能幫助發現人才培養實踐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也能及時調整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法,通過考核檢驗評價機制。如果評價機制存在問題,那么評價環節會呈現“弱化”趨勢,就起不到促進人才培養的作用。這不利于人才的培養,更不利于持續性的發展。因此,研究人才培養實踐中的評價機制工作,分析其合理性,結合當下需要,確定人才培養評價機制工作并對其進行調整,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
3.4 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措施
信息化時代,要著重信息化人才的培養。一方面可以豐富人才培養手段,另一方面可以拓展人才培養空間,對人才培養積累豐富資源有著積極的意義。就具體的實施情況來看,主要有:(1)線上、線下混合式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落實。混合式的培養打破了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上時間的限制、空間的桎梏,這種模式的工作方式變得更加靈活、自由,這對老師的人才培養計劃實施有積極的意義。它提高了人才的學習效率,提升了人才創造的有效價值,在線上、線下混合模式的人才培養過程中,重點強調的一項工作內容是進行人才培養網絡的選擇,網絡不穩定,會直接導致過程中出現中斷、無法辯證、聯系不及時、信息發布接受不暢等問題[7]。培養機構需提前予以提醒,并做好備用方案。(2)信息化人才的培養與網絡人才培養的相互促進影響。網絡人才培養資源庫的構建為其提供了線上的平臺,更加方便了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根據崗位需求,對創意文化產業人才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進一步確定崗位需求,提升信息化人才培養的崗位需要,結合人才培養改革實際要求,對所需要資源進行篩選、確定、存儲,并構建單獨資源庫,也有著顯著的實效價值。這樣,后續資源使用以及人才培養進步表現會更加突出。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文化產業發展中,創意文化產業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強調該產業發展對文化產業持續進步有顯著意義。立足于現階段的創意文化產業發展實踐做分析可知,受人才等方面的影響,創意文化產業的發展在現階段陷入了瓶頸期,而要走出當前困境,必須要基于文化創新視角培養更多的創意文化產業人才。本文基于南通非遺文化挖掘和使用大背景,對創意文化產業發展人才培養進行分析與討論,目的是要指導現階段的實踐工作。■
引用
[1] 張捷,郭洪豹.文化產業創新視角下非遺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養路徑[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2,44(S2):4-6.
[2] 金嘯峰,潘璐.地方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高校藝術設計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2):126-128.
[3] 劉燕.文化產業創新視角下安徽省非遺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路徑[J].蚌埠學院學報,2021,10(3):110-114.
[4] 張紅.我國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研究綜述[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20(3):5-15.
[5] 張嵐.基于產教融合的文化創意人才培養路徑探討[J].紡織服裝教育,2020,35(4):302-306+338.
[6] 齊愛軍,韓德勛.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路徑探析——從媒介產品案例庫建設實踐中獲得的啟示[J].北方傳媒研究,2020(1):79-83.
[7] 龍一棻,劉松華,李玉平.互聯網+視閾下區域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路徑研究——以廊坊地區為例[J].藝術品鑒, 2019(12):350-351.
本文系2022年度南通市基礎科學研究和社會民生科技計劃(指導性)項目《依托數字時尚與非遺延展設計研究院平臺的地方婦兒事業發展實踐研究》(MSZ2022182)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阮洪妮(1984—),女,江蘇連云港人,碩士,就職于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