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舞蹈作品以豐富的形式表達出多樣的藝術美感,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隨著時代的進步、新媒體的發展、多平臺的出現,舞蹈的傳播方式已經發生了改變。大眾審美能力的不斷提高,也對舞蹈美育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河南衛視的作品《舞千年》,將戲劇與舞蹈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以《舞千年》為例,探討融媒體時代舞蹈跨界傳播中的舞蹈美育發展。
1 融媒體時代的舞蹈傳播的特征
1.1 融媒體時代舞蹈傳播內容的豐富性
融媒體打破了舞蹈傳播的屏障,人們能利用移動終端,通過互聯網公眾平臺渠道隨時隨地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這給舞蹈愛好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讓他們能在相應的平臺,找到專業優秀的舞蹈老師進行線上學習,從而有效提高自身的舞蹈能力。
根據大數據顯示,舞蹈相關的搜索關鍵詞涉及的常見的舞蹈種類有:中國古典舞、民族舞、現代舞、街舞、拉丁舞等,而這些舞種發展至今已經相當成熟,網上的舞蹈教學也十分成體系化。然而融媒體時代,舞蹈傳播內容并不限于上述所提到的舞種,除了專業的舞種,也有廣場舞、手指舞等。這些以娛樂大眾為目的,無需扎實的基本功,肢體動作較為簡單、易于模仿的舞蹈,成為融媒體時代重要的舞蹈傳播內容。另外,還有一些稱不上某一類舞蹈的、自娛自樂性質的創意型舞蹈,也能讓大眾眼前一亮。舞蹈傳播內容的豐富性,增加了舞蹈發展的可能性。
1.2 融媒體時代舞蹈傳播方式的多樣性
目前最受歡迎的舞蹈內容傳播平臺有:抖音、嗶哩嗶哩、中舞網、央視頻等。人們可通過這幾類平臺,汲取豐富的舞蹈養分。每一個舞蹈傳播平臺都有其主流的舞蹈內容傳播方向:“抖音”平臺的舞蹈傳播,主要是對某一舞蹈或舞蹈作品片段式的講解,同時也有以直播或短視頻形式進行的舞蹈教學;“嗶哩嗶哩”的舞蹈傳播內容專業性較強,有高規模的舞蹈方面的學術研討會的直播,也有各大團體舞蹈展演的直播;“中舞網”是比較綜合的舞蹈傳播平臺,包容性更強,有廣場舞的教學、體育舞蹈的教學、中國舞種的教學,也為大眾提供了好看的舞蹈音樂內容,以供休閑娛樂;“央視頻”主要是傳播中央電視臺的《舞蹈世界》的內容,而《舞蹈世界》則是匯集了各大舞蹈專業團體、專業院校、優秀舞蹈組合的作品,對他們編創的優秀劇目進行展示的一檔舞蹈欄目,推出的舞蹈內容是十分高質量的。在這些平臺上,觀眾也可以通過發送彈幕,表達對這些舞蹈作品的感受,與其他線上游客進行互動。
1.3 融媒體時代舞蹈傳播價值的增強
融媒體的出現拓展了人們的娛樂途徑,滿足了人們不斷提高的精神文明需求。融媒體所傳播的內容,不是由自媒體人孤立生成的,每個人都是各種媒介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人們可以通過彈幕、平臺評論、轉發分享的方式參與舞蹈傳播。人們通過線上直播平臺進行實時溝通交流,及時解決舞蹈學習的困惑,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促進舞蹈傳播的健康發展,擴大舞蹈傳播的受眾市場,提升舞蹈傳播內容的價值。
融媒體時代下,舞蹈發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全民都在舞動,舞蹈可以不限場地、時間地進行,實現每時每刻的傳播與發展,人們能在各大媒體、網絡平臺跟著專業的舞蹈老師學習,這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也使得融媒體時代舞蹈內容傳播的意義和價值實現了最大化。
2 融媒體時代舞蹈跨界傳播的趨勢
《舞千年》是一部以傳播歷史文化為主旨的、將影視劇表演與舞蹈表演相結合的大型舞蹈綜藝。《舞千年》設定了一本名為《十二風舞志》的神書,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最優美的舞蹈皆記載收錄于此。可惜歲月的塵埃使這些凝結著文明精華的古韻之美蒙塵,《十二風舞志》里的文字漸漸消失,成了“無字天書”。為此,多位舞者化身薦舞官,“穿越”到不同的歷史時期,嘗試尋回那些美不勝收的舞蹈,這便是《舞千年》的綜藝背景。《舞千年》以這本神書的內容為依托,對《十二風舞志》中每一章節的故事背景、每一個作品的歷史文化內涵、每一個角色背景的意義展開探索,探索“何為《舞千年》,為誰而舞,舞為誰?”的答案。
2.1 影視劇表演與舞蹈表演的結合
2.1.1 《舞千年》第一期
《舞千年》以書開脈,傳承中華文脈,盛揚舞之經典。樂舞藝術大繁榮時代是漢代,于是該節目第一章講述漢代樂舞。《十二風舞志》第一章以“劍舞”敬“神書”,引出第一支舞——漢代舞《相和歌》,視頻中體現知識點:“立春”從周代始,到了東漢“迎春”成為正式的禮儀制度。歌詞取自《鄭風·子衿》。該綜藝中有對《鄭風·子衿》的文言體注解,起到了推廣普及傳統文化的作用,也能讓觀眾對歌詞的理解更為深刻,從而更好地去理解舞蹈作品。
《十二風舞志》第二章有大型舞劇《孔子》,該舞劇的故事背景被設定在春秋末期,《孔子》舞劇中“書簡舞”這一選段體現了古代的“社交”文化。節目以戲劇故事講禮儀,講《論語》的誕生,道具也特別用心,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性。《孔子》舞蹈選段中古代漢字的舞臺特效的呈現,使得視覺效果華麗,令人回味無窮。
《十二風舞志》第三章舞劇為《火》。編創人員著重強調了“火”的象征意義,用舞蹈記憶穿越時間、空間,點出“燒不盡的愛,未來薪火相傳”這一主題,起到了審美教育的作用。這一章還有作品《凌波微步》,歌名取自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作品表現了濃濃的中式美學。
在《十二風舞志》第四章《踏歌》中,有解釋《踏歌》舞蹈的背景和由來,所謂“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它的母題是民間的“達歡”意識,該舞曲表現了活潑、樸素、熱情的漢舞風情,與上巳“女兒節”風俗息息相關。
2.1.2 《舞千年》第二期
第一章《絲路花雨》,敦煌舞1979年的開山之作,故事從一對父母起,以舞蹈再現回憶場景:張良回憶女兒舞姿,隨著經典旋律《反彈琵琶》的響起,角色夢回洞窟“畫窟”,虛實場景的結合,引出典故《夢的伎樂天》,并有相關賞析。
第二章《越女凌風》,講述越女為自己掙命的故事,贊美她堅貞不屈的精神,傳達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態度。介紹了越女的故事背景,她在大自然中舞劍,畫面中體現俠女與山川河流融為一體,達到了“天人合一”“萬物與我并生”的境界。
第三章《逍遙》,主要講述“竹林七賢”中嵇康的故事,舞者通過曲子《廣陵散》與歷史中的角色進行對話。
第四章《關公》,舞劇演出單位是洛陽歌舞劇院,由人物故事引出“念起桃園”“扶搖直上”兩個經典舞劇選段,贊美了關公的俠肝義膽、忠誠無畏。
以上兩期的《舞千年》,既有精彩畫面帶來的視覺沖擊,又有對舞蹈作品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內涵的講解;既有對古代舞蹈的傳承,又有創新性發展。每一章的舞劇選段背后都有典故的支撐,有深厚的故事背景,除此之外,還有對舞蹈所用音樂的古詩詞的注解。總而言之,《舞千年》是一檔十分優秀的集舞蹈、美術、音樂、影視、話劇為一體的大型舞蹈綜藝,對于傳承中華文明,促進中國舞蹈文化發展,提高觀眾的審美水平,有著積極的作用。
2.2 專業院校與專業舞蹈團體的結合
《舞千年》這檔大型舞蹈綜藝節目,有很多吸引觀眾眼球的點。
首先,從舞蹈作品上看,每一個章節所選取的作品都是十分經典且具有代表性的,而演繹每一個經典作品的都是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專業團體。如《銅雀伎》《踏歌》等,都是由漢唐古典舞大師孫穎老師編創的絕世佳作,展現出濃烈的漢唐風情,眾人觀舞可知漢唐氣象。《俠骨傘影》《逍遙》等是由北京舞蹈學院的學生表演的。《火》是由楊麗萍主演的現代舞作品,作品風格自由浪漫,顯示出強烈的藝術張力。這些優秀的舞蹈劇目經過了時間的沉淀和篩選,如陳釀回甘,歷久彌新,顯示出無窮的藝術魅力,吸引著舞蹈愛好者的關注,而專業舞蹈大師和舞蹈團體的演繹,如錦上添花,為其增色添彩。該舞蹈綜藝節目因此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其次,從這兩期的主要演員來看,舞蹈明星華宵一是在《舞蹈風暴》中脫穎而出,因此被大眾所熟知的,她也是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的專業舞蹈演員。她擔任舞蹈嘉賓,既能在節目中展現其專業性,言之有物,也能發揮“明星效應”,吸引更多人關注中國舞蹈,關注中華傳統文化,可謂是一箭雙雕。而薦舞官中的張曉龍,則是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副教授兼碩士生導師,影視劇演員喬振宇也是畢業于北京舞蹈學院。另外,還有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者胡陽、徐明浩,他們都有一定的專業基礎。從薦舞官的陣容來看,可謂是相當“跨界”,但“跨界”的同時也有一定的專業性,這五位薦舞官與十三支頂級舞團一起巡游四朝,共同講述蘊于舞蹈之中的華夏故事,發揮舞蹈的美育作用。
2.3 多種媒體平臺的綜合呈現
《舞千年》這檔綜藝舞蹈節目的火爆,離不開融媒體的作用。它通過各大社交平臺、短視頻平臺進入大眾的視野,即使非專業舞者,也會因為無意瀏覽到了好看的舞蹈片段而關注這檔節目。各大網絡平臺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媒體矩陣,無論是哪一個平臺的忠實用戶,都會在這個矩陣里完成信息共享,實現信息爆炸,這一進一步推動了節目的熱播。
3 融媒體時代下對舞蹈美育的思考
王海英教授在《當代舞蹈美育發展及其向度研究》中提到了“以美育人的審美向度”,并指出“審美要具有欣賞、鑒賞、感悟、判斷、理解五種指向,舞蹈具有多樣態肢體表達、身體語言符號的表意性傳遞、多元化空間塑造等特點。”他還提出舞蹈美育發展向度中的維度有:“學科維度”“政策維度”“實踐維度”“主體維度”。《舞千年》中的《十二風舞志》的每一章都有故事典故。典故的出現都會引發現代人的感悟,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而每一章也設定了一個時代背景,舞蹈也與那個時代背景、文化風氣息息相關,道具、妝容、服裝都有鮮明的時代性,能讓觀眾仿佛跨越古今,獲得鮮明的審美感受,實現舞蹈美育的效果。也就是說,《舞千年》這部綜藝借由融媒體所進行的跨界傳播體現了“以美育人的審美向度”。再看向度中的維度:它具有集舞蹈、美術、音樂、影視、話劇為一體的特點,彰顯了學科各要素之間的關照,體現了“學科維度”;節目中對每部作品進行了分析與鑒賞,并進行相應的文化注解,是國家政策中的美育文件精神、內涵的落實,與相關教育文件的融合體現“政策維度”;這些作品來自各個劇院、專業院校的舞蹈團體,他們通過電視媒體將作品呈現出來,完成了從課程學習、教材梳理、活動執行到實踐反思的各個環節,完成了認知、審美的能力構建和深化,體現了“實踐維度”;這部媒體作品受到了廣大舞蹈愛好者以及職業舞者的關注,受眾面非常廣,而他們每個人都是傳播與受教育的主體,這體現了“主體維度”。
但值得考慮的是,節目每一期都長達五十分鐘左右,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中,學生、舞蹈工作者們能否靜下心來去欣賞這檔節目,不限于淺嘗輒止,而是主動去探究舞蹈背后的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還是一個未知數。
但是,不管未來如何,舞蹈綜藝既是舞蹈美育的一個新形式的嘗試,也是課程思政的一個新形式的體現,它的作用和先發意義,是值得肯定的。■
作者簡介:段迪博(1987—),女,山東棗莊人,碩士,助教,就職于贛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