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瑤 謝志超
[摘? 要] 《長日留痕》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石黑一雄的代表作之一。這部小說以英國管家史蒂文斯為主人公,講述了他為期六天的旅行經歷,并穿插了他個人的回憶和思考。史蒂文斯借助福特汽車這一現代交通工具,實現了從達林頓府到小康普頓旅館的地理流動。作者對史蒂文斯的身份及其在旅途中所見所聞的描述,展現出地理流動的背后隱藏著的更深層次的社會流動以及文化流動。本文借助流動性理論分析《長日留痕》中地理流動、社會流動以及文化流動。小說中的流動性敘事打破了長久以來管家職責對于史蒂文斯身心的禁錮,促進了主人公的思想蛻變。在這種流動性中,石黑一雄試圖探索時代洪流之下個體生存困境的出路。
[關鍵詞] 石黑一雄? 《長日留痕》? 流動性
[中圖分類號] I106.4?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3)17-0017-04
《長日留痕》主要講述了英國達林頓府的管家史蒂文斯在府邸被轉賣后,駕駛福特汽車前往英國西部鄉村旅行的故事。史蒂文斯以日記的形式寫下了旅行途中的見聞,與此同時,他回顧了在達林頓府三十年的職業生涯,對其畢生追求的個體尊嚴與職業價值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小說采用石黑一雄慣用的不可靠敘述手法,通過史蒂文斯的個人經歷映射歷史事實,將個人記憶與民族記憶結合在一起,反映出二戰后英國社會普遍存在的個人困境與文化困境。
國內外學者對《長日留痕》中石黑一雄的個性化寫作特征以及國際化主題做了較為詳盡的論述,重點討論隱喻、不可靠敘述、記憶、創傷,以及生命與存在等話題。近年來,隨著文學地理學的發展,也有一些學者開始關注《長日留痕》中的地理敘事和空間問題。然而,學界大多將關注點放在地理描寫所帶來的文化地理差異或其象征意義的變化,很少有人將目光聚焦在史蒂文斯旅行的關鍵,即福特汽車上。汽車載著史蒂文斯從達林頓府到英國鄉村,將沿途發生的所有故事串聯起來,推動小說情節的發展。汽車帶來的流動性實踐則是小說敘述的焦點。本文將汽車這一工業化產物放在現代性語境下,探討流動性技術在推進小說發展、表達小說主題時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期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小說。
因此,本文以約翰·厄里的流動性理論為指導,分析史蒂文斯駕駛的汽車如何串聯起故事的各個部分。通過聚焦小說中的流動性敘事,本文旨在表明《長日留痕》通過史蒂文斯的地理流動、社會流動和文化流動,探索了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生存困境。作者對流動性敘事的運用,使得主人公有機會超越傳統視角的限制,從而開拓了他的視野和思想。石黑一雄通過這樣的敘事方式,呼喚人們在不斷流動的世界中思考自身的處境,在流動性的漩渦中找到可行的出路。
一、汽車旅行與地理流動
20世紀初期,旅行在英國流行起來,其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是電氣技術促進了汽車生產與普及;第二是旅行的隱喻意義引發的風潮[1]。20世紀20年代,英國汽車工業迎來了大規模生產時期。福特汽車的生產線模式在英國得到廣泛使用,汽車制造更加高效和經濟。與此同時,福特公司在英國建立了多個工廠,使汽車在英國更為普及?!堕L日留痕》的故事發生在1956年,在這一時期,英國交通業的發展重心在提高交通流動性、加強城市和鄉村之間的連接,以及改善不同交通模式的服務質量上。這些措施為英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并持續影響著其交通系統的發展,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與生活。作者將小說背景設定在這個交通業顯著發展的階段,為后續的流動性書寫打下基石。
厄里認為,流動性有三重含義,分別是人或其他具有移動能力的事物的移動、人們的階層和社會地位的流動,以及可視為一種橫向運動的人或動物的遷移[2]。小說中,具有快速移動能力的汽車是流動性的表征。汽車是《長日留痕》中一切流動的起點,它所帶來的物理移動是小說中最基礎的流動性。故事開始于史蒂文斯的新雇主,也就是來自美國的法拉戴先生的旅行提議。在經過反復思索后,史蒂文斯開著法拉戴先生的福特車開始了前往英國西部的旅行。他在故事中大致經歷了如下地理空間的流動:達林頓府-索爾茲伯里-多塞特郡-湯頓城的薩默賽特郡-德文郡的塔維斯托克附近;莫斯庫姆-康沃爾郡;小康普頓-韋茅斯。在為期六天的旅行中,史蒂文斯拜訪了六個郡。在前往英國西部鄉村的過程中,汽車拓展了他的活動空間,也因此創造出了新的文學敘事空間。雙重作用之下,福特汽車實際上是推動情節發展的“汽車”,通過停止、前行或者故障等幾種方式影響著情節發展的節奏。
除了高速行駛、快速到達目的地之外,汽車可以看作是自由的源泉,使主人公可以在沿途觀賞英國西部鄉村的獨特風景。駕駛汽車的過程中,司機能夠在任何時間地點,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在道路上高速前行。汽車旅行對于長年累月在達林頓府工作的史蒂文斯而言是放松精神、重獲自由的方式,駕駛汽車于他而言是一件“欣喜若狂”的事。旅途中,史蒂文斯曾經臨時起意想繞路去參觀薩默塞特郡的默斯登,汽車作為流動性表征,賦予他隨時改變目的地的能力。而當汽車故障時,史蒂文斯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來到一座維多利亞式建筑面前。府上的勤務兵為他修理了汽車,隨后建議他去附近的池塘轉轉,而這池塘的風景在史蒂文斯看來異常迷人:“要不是置身于當時那寧靜的環境之中,也許我并不會進一步地考慮在與那位勤務兵相遇時我所表現的言行舉止?!盵3]汽車帶來的行動自由讓他有機會擺脫管家身份的約束,在旅途中欣賞從未見過的風景,這是小說中流動性所帶來的最明顯的影響之一。汽車將史蒂文斯帶入鄉村環境,使他與其他角色的相遇成為可能,進而促使他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對英國、對自身有了新的理解與認識。
二、流動空間與社會流動
流動性的主體帶有各種各樣的特征。汽車不僅給史蒂文斯帶來了全新的體驗,也拓展了小說中各類人物的交往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旅行的個體通過汽車創造的流動空間與其他個體、物體相遇。因此,地理上的流動不僅是個體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空間移動,也使個體與途中所遇之人交流,個體也因此參與到經濟交流和文化溝通之中[2]。當史蒂文斯穿著一身西裝出現在鄉間的小道上時,他就作為一個貴族階級的代表進入了一個中下層群眾聚集的社會空間,這種地理空間上的流動必然帶來更深層次的影響。
地理流動首先對流動的主體產生作用。在旅途中,史蒂文斯的思想在碰撞和交流中發生了改變,汽車因此成為史蒂文斯自我發現的催化劑。汽車作為一種隱喻工具,使他能夠超越自己的階級界限,與來自不同背景和持有不同觀點的個人接觸。酒館的大堂和人來人往的村舍為他提供了與平時圈子之外的人互動的機會,挑戰了他先入為主的陳舊觀念,并使得他暴露出被第一人稱敘述所掩蓋的部分真實。泰勒夫婦在他的汽車耗盡汽油之時,熱情地接待了史蒂文斯。他在泰勒家里遇到了一個陌生人哈里·史密斯,在與他的談話中,史蒂文斯的尊嚴觀念受到了最直接的挑戰。史蒂文斯大談他的貴族尊嚴論調時,史密斯反駁說:“尊嚴并不僅僅是紳士們所具有的。尊嚴是這個國家每一位男女都可以為之奮斗而獲得的?!盵3]這對史蒂文斯而言是思想的極大沖擊。他開始認識到,他必須面對一個價值觀發生根本轉變的世界,這個世界不再建立在忠誠和榮譽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民主爭論和公民責任的基礎上。雖然他不愿面對這一事實,自欺欺人道:“(為)這些人做更為清楚的解釋,對我來說那將是太過復雜的事?!盵3]但隨著旅程的繼續,他的心理防線一層層被擊破,史蒂文斯最終必須直面現實。
“交通工具還拓展了人際交往的方式,為不同性別、種族和階層的人創造相遇、相識和相知的動態空間。”[4]流動的主體在旅途中遇見帶有不同文化印記的人,在他們的溝通與交流中,地理流動產生了社會層面的意義,汽車還意味著社會流動性和打破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障礙。在旅途中,史蒂文斯在一家路邊酒吧遇到了一群工人。后來,他回顧了這次會面,希望自己能夠以更平等的方式與他們相處,而不是作為高高在上的紳士。個體往往在與人的交往中找到自我、認識自我,旁人實際上充當著個體確認自我的進程中不可缺少的“鏡子”。正是在與旅行中所遇見的人的溝通交流中,史蒂文斯逐漸找到更加真實的自我。
流動是一種對流動主體,以及通過該運動所遇到的人和地方都充滿意義的運動方式。通過語言表達和身體接觸,他與旅途中不期而遇的酒館旅客或鄉村居民建立了某種情感聯系。史蒂文斯與他人之間的溝通是雙向的,這個突然闖進農舍或旅館的人,同樣也影響了當地村民的想法。在去索爾茲伯里的路上,史蒂文斯差點碾到一只名叫內莉的母雞。母雞的主人安撫了受到驚嚇的母雞后,向史蒂文斯表達了衷心感謝,史蒂文斯也因為這份善意對未來的旅程充滿期待。由此可見,汽車、旅館、道路等意象構建出的流動空間使來自不同階級、擁有不同思想的人有了接觸的機會,最終對小說中的人物關系和人物情感產生影響。這些人不僅與史蒂文斯產生了短暫的交往,而且在史蒂文斯對過往經歷的描述中,跟隨他的記憶進行了一場跨越階級和時代的旅行。
三、風景變換與文化流動
“交通工具絕不僅是工具,它不僅重塑了我們時空體驗,而且重塑了圍繞著移動的權力關系。”[5]汽車的普及使一些底層勞動者也能夠擁有自己的交通工具,這與過去貴族獨享馬車的情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交通工具的變革是社會文化變革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這種社會變革對于底層人群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影響。福特汽車像箭一樣穿越鄉村景觀之時,它所代表的美國現代性也正沖擊英國鄉村所代表的維多利亞式的英國民族性。這種沖擊通過現實和回憶兩條時間線同時發生,反映了英國貴族階層日漸衰落的榮耀和其所代表的社會秩序的衰落,也暗示著大英帝國榮光不再的歷史命運。產自美國的福特汽車與英國本土的賓利汽車在維多利亞式的老宅子前“相遇”的畫面,實際上也是美國文化與英國文化逐漸相融相通并產生文化交流的象征。
在小說的開頭,法拉戴先生建議史蒂文斯出門旅行時曾嘆息:“唉,你們這些人啊,總把自己關在這些寬敞的房子里,忙這忙那的,為何不能四處走走,去看看你們美麗的國土呢?”[3]作為一個美國人,法拉戴先生對史蒂文斯固守大宅、不愿出門的行為表示不解,而后者聽完此建議后,表示自己雖然沒有游覽過英國的大好河山,但比大多數人更了解這個國家,因為“我們身處英格蘭名流顯貴常常聚集的豪宅里”[3]。后來,在回憶達林頓府中發生過的重大事件時,史蒂文斯又評論說:“在我們看來,整個世界就是一個輪子,以這些豪宅為中心而旋轉著。他們那偉大的決策輻射著其他所有的一切人,富人也罷、窮人也罷,都得圍著他們團團轉。我們每一個人都盡其所能地尋找途徑以接近這個中心,這便是我們所有具有職業抱負的人的志向?!盵3]史蒂文斯用世界的中心來形容貴族所居住的豪宅,賦予他們至高無上的價值。由此可見,達林頓府的意義遠不只是單純的物質景觀,在他的回憶中,達林頓府逐漸演化為“帝國權力的幻象”[6]。
然而,隨著旅途的深入,不可靠敘述造成的云霧被撥開,真正的事實展現在讀者眼前:史蒂文斯心中標準紳士的代表、“掌握著文明”的貴族達林頓勛爵,實際上成了德國納粹毀壞英國文明的工具,成了民族乃至世界的罪人。如此顯赫一時的府邸,如今只靠四人維系日常運轉,甚至在史蒂文斯駕車離開后,達林頓府將變得空無一人。曾是達官貴人云集之地的達林頓府,成了陰云籠罩的不祥之地,大英帝國昔日的光輝在兩次世界大戰后逐漸暗淡。
小說中,在不遺余力地維護達林頓府及達林頓勛爵所代表的貴族傳統和貴族尊嚴的同時,史蒂文斯又兩次三番否認自己曾在達林頓府工作過,并且假裝并不認識這位前雇主。例如,在勤務兵問他是否為達林頓勛爵工作過時,他回答說:“啊,不,我現在受雇于約翰·法拉戴先生?!盵3]史蒂文斯內心的矛盾實際上有兩層含義:表面上看,他在竭力維護自己曾引以為傲的尊嚴和職業追求,試圖找出更多的證據來證明達林頓勛爵的高尚;深入而言,他試圖抓住的是達林頓府所代表的傳統秩序和昔日榮耀。但是,這樣的抵抗是徒勞的。史蒂文斯在一路向西的旅途中,逐漸從恪守成規的管家成了信仰崩潰的旅行者。他的身體一直處在旅行中,思想也沒能找到棲息之處。史蒂文斯試圖通過對旅途中所見風景的美化,重新建立起大英帝國的偉大形象,阻擋信念的逐漸崩塌。但帝國的雄姿就如小說題目中的太陽一樣,只留下了歷史的痕跡,在經過個體記憶的選擇性處理之后,留下一縷馬上就會消散的煙塵。
在小說的最后,史蒂文斯在獨白中這樣說道:“也許這確實是我必須以更大的熱情去全面考慮打趣逗樂這件事的時候了。”[3]剛開始,打趣逗樂對于史蒂文斯來說絕非易事。習慣恪守維多利亞時期情感內斂這一原則的管家并不理解打趣的意義,不能對新雇主的“奇怪”行為做出有效回應。然而,經歷了地理流動、社會流動和文化流動之后,史蒂文斯最終發現,這個世界不再是過去的世界了。汽車作為一種現代化交通工具,充分體現了現代化的特征,它在帶來地理流動的同時,代表了不斷變化的時代,以及個人和社會內部發生的不可避免的流動性。在這樣的流動性之中,千萬個史蒂文斯被迫走出達林頓府似的“洞穴”,固守的價值觀被打破,如何面對生存的困境成了他們永恒的話題。
四、結語
小說結尾處,史蒂文斯對一位陌生人說:“你知道吧,我一直在不間斷地旅行?!盵3]這種旅行顯然說的不只是身體的旅行,而是精神的持續探索。史蒂文斯在石黑一雄通過象征、不可靠敘述等手段建立起的虛構世界中,一邊欣賞著鄉村美景前行,一邊與陌生人產生新的聯系,因而促進了不同階層、不同認知水平的人的思想碰撞。與此同時,他通過對過往經歷的反復琢磨,思索著個人選擇與歷史變革之間的關系。在地理流動、社會流動和文化流動三重流動性之下,個體的命運與其他人的命運、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長日留痕》以史蒂文斯的旅程為主線,通過地理、社會和文化的流動,探索了個體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中所面臨的生存困境。小說中流動性敘事的運用讓史蒂文斯有機會跨越傳統角色的限制,擁有逐漸開闊的視野和思想。石黑一雄巧妙地運用這樣的敘事方式,喚醒人們對自身處境的思考,并探尋在不斷改變的世界中尋找出路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蔣怡.風景與帝國的記憶——論石黑一雄《長日留痕》中的視覺政治[J].外國語言文學, 2013(2).
[2] Urry J.Mobilities[M].Cambridge:Polity Press,2007.
[3] 石黑一雄.長日留痕[M].冒國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4] 葛長義.《圍棋少女》中的交通工具及其流動性敘事功能[J].外國語文,2023(1).
[5] 朱璇,解佳,江泓源.移動性抑或流動性?——翻譯、沿革和解析[J].旅游學刊,2017(10).
[6] 王燁.“后帝國”時代英國鄉村神話的祛魅——石黑一雄小說《長日留痕》的空間權力分析[J].當代外國文學,2018(3).
(特約編輯 劉夢瑤)
作者簡介:鄒? ?瑤,東華大學外語學院。
通訊作者:謝志超,教授,東華大學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