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來,陳 思,李云平
(1.重慶市第五人民醫院腎內科,重慶 400062;2.重慶市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重慶 401121)
實習是護理學生走向臨床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有助于將其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相結合,提升其護理技能。所以,對護理實習生實行有效帶教,提升臨床護理教學質量非常關鍵[1]。在腎內科,血液透析是終末期腎病患者的一種終身替代療法,血液透析需要血管通路,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療的關鍵,被稱為透析患者的生命線[2]。而自體動靜脈內瘺是大部分終末期腎病患者首選的血管通路[3]。所以,動靜脈內瘺的護理是腎內科的護理重難點,且極具腎內科專科特色,是護生在腎內科實習必須掌握的內容之一。
深化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注重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的結合、加強人文教育與職業素質的培養,是當今護理學科發展的重點[4]。伴隨著臨床護理教學模式的不斷發展,出現了一些較新的教學方法,比如:基于問題的教學法、基于案例的教學法、慕課、微課、工作坊等[5],其中工作坊是一種基于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工作坊模式已被應用于我國護理教學的技能培訓、健康教育等多個領域[6],且臨床護理教學中的工作坊模式是集體驗式、參與式、互動式于一體的互動模式,主要探討臨床護理教學中的重難點,以提升學習效果為目標[7]。現將重慶市第五人民醫院腎內科自2019年應用“內瘺工作坊”的情況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 重慶市第五人民醫院是一所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每年接收本科及專科護理專業實習護生。選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在醫院腎內科實習的護生30名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名(10%),女27名(90%);大專12名(40%),中專18名(60%);年齡17~21歲,實習周期均為4周。
1.2方法
1.2.1選定“內瘺工作坊” 根據各院校的實習大綱和醫院實習要求,結合腎內科實際情況,動靜脈內瘺的護理是腎內科的重難點,并且極具專科特色,選定動靜脈內瘺的護理開展工作坊教學。
1.2.2制訂教學方案 腎內科教學秘書作為主要培訓者,選定包括腎內科護士長在內的3名高年資護士作為參與培訓者,其中病房護士1名,血液透析護士1名。確定內瘺護理的培訓目標,收集腎內科的內瘺案例、設計特殊情境,制作PPT、視頻,確保培訓順利進行,制訂內瘺護理考核標準。
1.2.3實施前的準備 護生入科第1周,帶教教師按照一對一、面對面的方式講解內瘺的護理要點。第3周實施“內瘺工作坊”培訓,課前主要培訓者收集護生對動靜脈內瘺護理的學習目標,然后將培訓內容、案例、難點發布給護生,護生就不熟悉的內容通過閱讀、上網查詢資料、請教上級等方法,學習相關基本知識,帶著問題參加培訓,以啟發護生課前思考、討論。
1.2.4實施工作坊培訓 (1)主要培訓者先介紹本次工作坊培訓的主題、內容及注意事項,然后講授動靜脈內瘺護理內容,讓護生知曉總體概念。然后按“視-觸-聽-健康教育”步驟對動靜脈內瘺分步驟講解示范。必要時邀請其他科室護理人員及護士長參加。(2)護生按照步驟進行練習,參與培訓者及時有效地觀察護生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修正。(3)主要培訓者引出典型案例或特殊情境,比如術后不同時期的觀察內容、患者如何鍛煉;不能捫及內瘺震顫如何處置;如何通俗易懂地為患者傳達內瘺自我護理要點等。護生提出課前及聽課時的疑問,主要培訓者引導護生進行頭腦風暴。(4)討論后護生就案例中的問題如何解決、特殊情境如何處置等內容進行匯報。(5)主要培訓者對護生的匯報內容進行點評,圍繞內瘺護理、人文關懷、緊急處置等方面再次回顧動靜脈內瘺護理要點。(6)課后護生提出建議,教師不斷改進授課及學習方法等,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教學效果。
1.2.5考核評價 在第1周培訓后、第3周工作坊培訓結束后,采用自行設計的動靜脈內瘺護理要點考核標準對護生掌握情況進行考核,由“內瘺工作坊”的培訓者擔任考核者。

第3周工作坊培訓結束后,護生對動靜脈內瘺護理的掌握程度[(95.23±1.76)分]明顯高于第1周培訓后[工作坊培訓前,(85.51±2.6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057,P<0.05)。
3.1“內瘺工作坊”模式加強了護生對動靜脈內瘺護理的掌握 實習是護生把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有效結合并運用于臨床的重要階段[8]。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生參加工作坊培訓后的考核成績較工作坊培訓前明顯提高,工作坊模式鼓勵參與、探討,使護生參與性強,激發護生的學習樂趣,典型案例、特殊情境的頭腦風暴,使他們開動腦力,將自己的潛能得到極大發揮,加深對重難點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工作坊的培訓環境輕松,可拉近科室教師和護生之間、護生與護生之間的距離,緩解學習緊張的壓力[9],團隊精神也得到發揚。
3.2“內瘺工作坊”模式培養護生臨床職業素養 張穎等[10]研究發現,工作坊教學模式給護生帶來一種真正在為臨床患者解決問題的體驗,使護生不遺余力地加入解決患者問題的過程中,有效提高了護生的臨床決策能力。本研究中,“內瘺工作坊”模式將內瘺護理理論知識融合到主要培訓者引出的典型案例或特殊情境中,有效調動護生學習積極性,突出以學生為中心。護生在“內瘺工作坊”教學模式中積極發言、討論,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案例中的問題。在成功解決問題后感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進而為提高崗位勝任能力增加了動力。
3.3“內瘺工作坊”模式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 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對實習護生的臨床帶教重點是培養其臨床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何種教育方式使實習護生更有效地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習效果是值得研究的問題。通過工作坊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為護生和教師之間交流、學習創造機會。通過交流、學習,有效地培養了護生的臨床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1]。避免了傳統培訓形式的某些弊端,比如形式呆板,帶教教師能系統地結合理論進行講解與演示,使實習護生印象深刻,這也是對傳統培訓單向講授模式的補充[12-13]。本研究結果發現,“內瘺工作坊”能使護生更形象、更有效地對動靜脈內瘺護理要點進行掌握。
3.4“內瘺工作坊”模式促進教學相長 工作坊的形式有利于護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學習,有利于理論和實踐的銜接,盡早融入工作,也利于培養臨床護理教師的成長,引導護生進入臨床實踐,與護生一起探討、交流問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3.5不足與建議 因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醫院護生于2020年2月初暫停了臨床實習,調整為線上實習,未能繼續開展工作坊教學模式,所以本報道中樣本量僅有30例,教學時間也僅有半年,因此需要在后續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繼續收集數據。同時,工作坊的開展對主要培訓者的要求較高,需要較強的組織、協調、隨機應變能力,主要培訓者需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不僅要設計好每一次工作坊培訓,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另外,在腎內科,由“內瘺工作坊”展開,可進行多個模塊的專科特色工作坊,比如“深靜脈置管工作坊”“腎穿工作坊”等,后續教學工作將深入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