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來自“亞心”的財產權研究啟發

2023-12-21 08:55:31趙忠龍
克拉瑪依學刊 2023年5期
關鍵詞:制度

趙忠龍

(云南大學法學院,云南昆明 650091)

亞歐大陸,也稱歐亞細亞(Eurasia),是目前地球最大的一塊大陸,總面積約5 473.8 萬平方公里,全球超過70%的人口居住于此。[1]中國的天山南北是這片大陸的中央,中國的青藏高原是這片大陸的屋脊,中國的山川河流孕育了這片大陸最為廣闊和適合農業耕種的區域之一,中華民族在這一自然地理區域創造了偉大的文明。中華民族在長期的農業、牧業、商業生產生活實踐中,最早感知了“天人合一”對人類生活的決定意義。中華民族用最為有效的生產方式和制度安排創造人類歷史上最為有效、長期和穩定的社會結構。新疆和甘肅河西走廊地處的“亞心”區域①,東起祁連山脈,經天山山脈抵達眾山拴馬樁——帕米爾高原的瓦罕走廊,南部是昆侖山脈,北部是阿爾泰山脈,這里是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匯之地,是亞歐大陸絲綢之路的中心區域。[2]這里的非季風區自然環境極為嚴苛,人類之于自然的渺小和脆弱可能被推至極致,生產生活高度依賴于有限的環境資源,這里的歷史無數次見證綠洲城郭緣何興衰。包括財產權在內的法律規則生成,無法避免的需要考慮環境資源和政治維度的影響,適合于德國、日本的完美法條未必適應于這里嚴重缺水的荒漠草原,故而有“這里沒有不動產”[3]之嘆。規則與秩序的形成既是歷史的過程,也是權利、義務、風險和責任如何因應自然、政治等因素的結果。反思這一地區的財產權歷史,將有助于理解、闡釋和豐富財產權的研究。

一、綠洲城郭與問題的緣起

“亞心”地區的自然環境雖較為干旱,但病原菌、霉菌和昆蟲相對溫潤地區少了很多,有利于小麥等大種粒植物馴化,也有利于野羊、野馬、野牛和犬科等哺乳動物的馴化。[4]組織化的規模耕種、灌溉系統和放牧系統逐漸產生,推動形成了綠洲城郭文明。[5]綠洲城郭并不如同南太平洋島嶼那般孤懸于其他文明,大部分南太平洋島嶼歷史上并未形成發達的組織化生產生活,而在文明競爭中處于劣勢。“亞心”獨特的地理區域,使得這一地區歷史上能夠汲取中國中原地區發達的農業文明輻射,吸收地中海農業文明、歐亞大草原牧業文明和印度次大陸混合文明影響,形成多元多態、多姿多彩的綠洲城郭,于是星羅棋布于中原通往歐洲的商道上。

自然環境不僅可能決定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很可能塑造人類社會的組織和規則形態。根據美國演化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的研究,人類進入文明的關鍵環節在于動植物馴化。[6]從狩獵采集到農牧業生產,通過對動植物進行馴化的進程,人類社會將可能進入組織化的生產活動,從而使得特定的群體取得生存競爭的優勢。組織化的農牧業生產將可能極大提高生產的效率,剩余農牧產品的產生、積累和儲備,便為財產權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較好的自然環境雖有利于人們的生產生活,但在戴蒙德看來卻未必有利于從狩獵采集向有組織農牧業生產的演化。

綠洲城郭可能是觀察社會復雜制度如何產生、運行和有效最好的樣本,“亞心”區域歷史上的眾多綠洲提供了這種可能。農牧業生產的余糧儲備是復雜制度產生的前提,余糧儲備需要為從事非糧食生產的人口提供食物,這就產生了剩余產品的占有、使用、分配和交換問題。復雜制度需要在綠洲城郭人口稠密的條件下解決社會的穩定問題,復雜制度的核心功能是要解決資源如何配置,在這個意義上復雜制度可以被理解為財產權的功能延伸。事實上,世界上很多地區都未能發展出有組織的農業生產,因此未能演化出社會復雜制度。在很長一段時間的財產權研究中,較多關注于債權與物權的文本及其解釋。聚焦于農業牧業的有組織生產,財產權的內涵可以更加豐富,不僅包括原初的生產資料分配,還包括組織化生產的技能、權利、權力、責任、風險與收益,因而有益于更加深刻的理解復雜制度何以產生、如何有效,甚至國家間的競爭緣何興衰。

二、“亞心”社科學術關注可能推動研究的科學推理轉向

對于“亞歐島”而言,“島”的沿海區域具有各種發展的先發優勢,于各種發展優勢中最具競爭力的可能在于科學發展的根基優勢。愛因斯坦認為,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其一,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其二,通過系統的實驗可能找出因果關系。[7]東西方的海上貿易路線開通之后,相形之下的廣義“亞心”區域不再是各種思想交織融合的沃土。“亞心”相對于東西方的沿海愈加神秘和陌生,[8]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為諸多偽科學、迷信等非科學的試驗場。一些偽裝成“知識”的“反智”和偽裝成“現代”的“反現代”,先后粉墨登場試圖解釋、指導或設計這里的制度歷史。

科學的意義應當在于追求知識,然而知識并不是定量、檔案或文本等研究進路所能夠壟斷的。歷史法學派認為,廣義的民事法律(Das bürgerliche Recht)“具有一種確定的特性,即民族的特點,猶如民族的語言、風俗、典章(Verfassung)”。[9]薩維尼深刻指出,“這些現象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們僅僅是一個在本性上不可分割地連在一起的民族的諸種單個力量和活動,且僅僅之于我們的視角,顯得具有特別的秉性”。歷史法學派揭示了制度如何形成以及如何產生實際效果中各種復雜的關聯,已有的定量、檔案還是文本不大可能是真實歷史演化的完整過程,這意味著物理、化學、分子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經典的實驗或定量方法對于理解制度的形成演化可能并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檔案、文本和定量對于積累基礎的知識量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其限囿在于對現象和問題背后的規律和原理缺乏推理和論證,導致一些研究可能難以有效突破自我認知。在薩維尼所處的時代,歷史法學揭示了制度研究走向科學的某種可能,然而歷史法學并不能完成這一轉向。德國民法典之后的法學逐漸演化出教義法學,形成邏輯嚴密的請求權體系,在此基礎上可以進行精細的解釋作業,“法律與社會科學”試圖使用科學方法來輔助解釋制度現象,也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解決制度研究關鍵節點在于,能否實現解釋、假設或假說的可驗證規范,在這個意義上,目前階段,無論是法教義學亦或“法律與社會科學”都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科學。[10]

“亞心”區域有諸多問題需要社科學術的關注,已有社科研究有必要實現向科學推理的轉向。相對“亞歐島”東西兩側的“領先”,“亞心”可能是學術洼地,但同時也可能是學術富礦。自然條件優渥的地理區域,精細化的農業和工業生產可能催生出對私人產權清晰的制度設計,基于這一制度演化路徑自然會生成精細的解釋作業。然而對于自然環境嚴苛的地理條件,生產方式需要盡量追求高效的重復利用各種資源,這樣更可能催生出財產權利的態疊加制度,實際上更可能生成支撐復雜社會分工與合作的債權制度體系。[11]

“亞心”的財產權學術關注可能產生對“教義法學”和“法律與社會科學”的質疑,然而“懷疑”需要轉向“科學的推理”。科學推理的解釋,應當是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合理地說明事物變化的原因,事物之間的聯系,以及事物發展的規律。[12]首先的解釋是指出“亞心”地區生產方式及其產權配置產生的原因和因果過程。例如,為什么會有農業區和牧業區的交叉分布?可以歸因于海拔和降水等必要因素的影響。其次用公認的客觀規律解釋為什么現象如此。例如,為什么會有冬季牧場和夏季牧場?可以歸因于日照時間與牧草生長等必要因素差異。最后用事物的功能、作用和目的來解釋制度生成。例如,為什么會有坎兒井和集約化的農業生產?因為農業耕地要設置在光照溫度合適同時遠離突然降水導致洪水的區域,雪山融水的采水點距離農業耕地較遠,如果不采取地下輸水系統,容易導致水流蒸發。如此的轉向,將幫助考證和理解這一地區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發現和揭示生產方式與制度文本的對應關系,進而科學推理可能的條文制度。

三、“天人合一”和“騰格里”思想如何豐富財產權研究

由于地處高緯度地區,“亞心”區域的云層相對低緯度地區的視覺效果要高很多,祁連山至喀喇昆侖山之間是一望無垠的戈壁沙漠,沙漠的邊緣延伸聳立著這個星球上一些海拔最高的山脈,綠洲城郭里人頭攢動的繁華往往在一瞬間切換為極目視野的荒涼。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也瞬間被放大,使得這里成為人類思考自身存在、意義和使命的沃土。許靖華先生認為,公元前六千多年氣候變冷,原居葉尼塞河流域的漢藏人南下,經新疆、甘肅而進入中原地區。[13]這一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王傳超教授、張虎勤教授等學者的研究支持,正是在甘肅、陜西、寧夏、新疆、青海這一廣袤地域上,中華民族的早期先民與當地部族和持續東遷的中亞人群經過數千年的融合而繁衍生息。[14]

“亞心”不僅是地理意義的概念,北天山(天山山脈)、南天山(祁連山脈)、昆侖山脈和阿爾泰山脈,也是歷史上諸多游牧民族的心靈寄托,更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伏羲在甘肅天水體悟“天人感應”思想并演八卦,很可能代表了這一時期這一地區中華先民對基本宇宙生成、相應日月地球自轉(陰陽)關系、農業社會和人生哲學互相結合的“天人合一”觀念。《漢書·匈奴傳》載,“匈奴謂天為撐犁。”其中“撐犁”為亞歐內陸諸多游牧民族“騰格里信仰”的淵源。“騰格里”并不等同于具象的“神”,而代表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認為萬物有靈,人類應當遵從自然規律,生命的目的是與宇宙和諧相處。[15]歷史上,“騰格里信仰”雖然受到佛教、摩尼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影響,但是“騰格里”的思想體系仍然深植于當地人民的生活習俗之中。

人類的生產力將始終受到即有環境資源的約束,從而使得生產生活面臨“增長的極限”[16]問題。《禮記·禮運》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人類既是自然環境的被動接受者,也是自然環境的主動適應者。“亞心”區域的財產態疊加利用,[17]是這一地區人民面對嚴苛自然環境的主動適應,“環境保護”“碳中合”也是當代人類命運共同體面對氣候變化的主動適應。資本主義以降的法律,以保障私人收益最大化為財產權制度構造要旨,清晰的產權界定有益于驅動私人追求利潤,由此釋放了巨大的社會生產力。然而當人類法律的價值取舍從“私人利益最大化”逐漸移步“人類命運共同體利益”時,相應的法律制度設計亦將隨之演進。

法律演進從來不是對已有法律的徹底替代,而是在傳統法律的基礎之上由新價值觀形塑而成。“天人合一”和“騰格里”作為價值觀,體現在制度條文上將可能構造為財產權的公共義務。美國財產權人類繁榮理論認為,財產權的道德和規范基礎是人類的公共福利,所有者義務的基礎是相互依賴(而不是彼此互惠),是每個人所處每個時刻本體內生的彼此義務。[18]財產權的公共義務不是替換私人權利保障,而是將資源轉向公共福利功能的必要途徑。以碳資產為例,碳資產是碳中和的制度基礎,碳資產本身就是一系列協議體系的公共義務構造。在這個協議體系中,原有林木等資源之上將疊加歸屬、開發、利用、交易、融資和信用等公共義務。[19]

四、能否提出一個綜合環境、政治與歷史的財產權研究進路

“亞心”區域的財產權態疊加功能(Capability)狀態,也是中國現代國家秩序建構的投影,即王勇教授所指出的“空間層化——從平滑空間到紋理空間——的過程”,即對國家疆域的土地產權進行界分和配置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完成則是以界邊/界權費用的不斷下降為前提的。[20]“亞心”區域凸顯了財產權理論研究中環境、政治和歷史的必要性,所提出的研究進路應當符合科學方法所包含的重要特征:嚴謹的觀察、構建假說并驗證之,對新信息的開放性并自愿接受他人的經過驗證的成果。綜合環境、政治與歷史的財產權研究應該:從可觀察的事實或證據出發,推導出假定性結論,并用經驗來驗證,再依據這個得到驗證的結論推導出一個相對系統的理論。

(一)制度移植、制度演進亦或制度堆疊

民法法系比較傾向于采納制度移植,很多被動接受民法法系所有權制度移植的國家或地區不僅沒有展現出相應競爭力的經濟和社會產出,反而經歷了動蕩和內戰而變得貧困。普通法系,與其說是財產權制度演進,不如說是財產權制度堆疊,這里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普通法本就來自于習慣的堆疊,并在財產權堆疊之上確立優先權(Priority),以解決界權成本過高的問題。二者的國家建構路徑也呈現差異。民法法系,往往傾向以中心權威推行制度移植,并進而達至對實體權力的塑造,從而可能產生中心權威與地方性知識的沖突。普通法系,一代一代來自不同地區的移民先后登陸不列顛、新大陸,新來者即使能夠建立中心權威,也只能持續的尋求與之前居民間某種程度的政治妥協。在這個意義上,地方自治傳統實然是妥協和無奈的產物。光榮革命后,英國君主雖然也試圖在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建立權威和強制,但是改變已有地方自治傳統的作法難免遭到強烈反抗。[21]美國獨立不宜簡單等同于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而更可理解為英語民族國家建構轉型的一部分。其后,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仍保持英語民族與普通法制度的認同。

在現代國家建構上,民法法系比較易于學習和借鑒,但是在實際效果上略遜于普通法系。[22]普通法系的國家建構依賴于盎格魯撒克遜地方自治傳統,然而透其內在機理而言,在于是否有耐心等待制度傳統的形成。產權制度學派認為,制約甚至決定一個國家現代化進程與財富創造的首要因素是制度安排,制度決定貧富分化。[23]然而賈雷德·戴蒙德質疑,我們必須追問良好制度的起源,探究復雜制度背后各種人類社會中或好或壞的深層歷史淵源,已經出現過的良好體制,往往源于其背后的的歷史因素,[6]從環境資源約束到政治維度和歷史維度。如果不能找到支撐良好制度的環境、政治和歷史要素,不僅原生的制度無法生成建立,照搬移植的外在制度也往往因為環境不適而崩潰,在“亞心”區域則可能意味著政治權威的喪失。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歷代中央政府在邊疆采取了與中原地區不同的秩序建構路徑。

(二)所有權走向財產權疊加在法學理論上的進一步解釋

普通法系的財產權制度淵源于一代又一代不列顛征服者所設立的功臣封地制度,層層分封加之次次分封,一塊封地上往往存在多種權利的態疊加。[24]在中心權威與地方性知識的博弈和妥協進程中,作為實物的土地與其地上權利分離,既不劃分“絕對物權”與“相對債權”,也不設置“物權法定”與“一物一權”。普通法院先例和令狀制度可能存在的形式化和絕對化,衡平法院扮演了打補丁的角色,要求權利人行使權利或義務人履行義務應當滿足正當且必要的良心(Good Faith)。如此形成梅因先生所認為的,普通法所有權與衡平所有權的雙重權利結構。權利與物的分離,依賴司法者在個案中權衡比較具體的權利,依據習慣、先例、令狀和良心來確立優先權(Priority),給予相應高低優劣的保護。

相對于不列顛本島的人多地窄,北美土地幅員遼闊,為移民提供了無限可能。然而并非所有土地都具備適合農業牧業的地理條件,早期移民在尋找合適的土地過程中,往往隨氣候和降水變化,自由遷移、劃定邊界,耕種土地、建筑房屋,隨后又拋棄遷徙到其他更加肥沃的地區。近300 年時間里,不列顛、愛爾蘭、歐洲乃至世界其他各地的移民,持續重復了盎格魯撒克遜先民在不列顛的過程,難免產生大量的財產權糾紛。為了維系殖民地當局以及后來的州政府、省政府、聯邦政府的秩序管控,英國本土的正規所有權令狀只能向北美各類的制度堆疊進行妥協。[25]美國、加拿大因此得以在繼承普通法精神的基礎上,創設出豐富的財產權類型。在英美財產法體系中,普通法所有權、衡平法所有權、占有權、信托權、公司股權,直至數字權利等,都可以按照上述的演進思路而不斷延伸擴展。

美國學者米歇爾曼(Frank Michelman)結合前蘇聯財產權問題指出,財產關系并不是只有無財產權的公有狀態和私有財產兩種,經常可見到多數財產權并存的狀態。[26]美國學者海勒(Michael A Heller)進一步觀察俄羅斯轉型過程中的財產權問題認為:一方面為設定財產權的“公有”(commons)狀態往往會導致稀有財產的“過度使用”;另一方面存在于同一稀有財產上多數相互排斥的財產權,可稱為“反公有”(Anti-commons)的狀態,又會導致“低度使用”。[26]很多欠發達國家或地區資源豐富,但是對資源的利用往往直接,這并不是產品研發或其他物盡其用的“器物”層面,其深層次的問題是財產權利態疊加的法律秩序缺失。秘魯經濟學家赫爾南多·索托指出,交易只能在彼此了解信任、范圍有限的熟人圈子內展開,而不能延伸到更開闊的市場上,這些資產“既不能作為抵押物而獲得投資,也不能投資為股票”,資產無法順利地轉化成資本。[25]

日本法學從沒有機械照搬照抄西方法學,更沒有復制克隆西方法學方法,從法國民法、德國民法再到英美財產法、公司法等等,在法律制度條文學習與社會經濟現實探索間,日本學者建構了適合本國環境、政治和歷史的真知灼見。日本民法學泰斗我妻榮先生指出,“社會生產關系完全以所有權為中心的中世紀的社會形式是靜態的,今天資本主義法律形式已完全變為動態的”。[11]“在資本主義的經濟組織中,所有權最重要的作用已經不是利用物質客體,而是將其作為資本,利用資本獲得利益”……所有權的內在機理“是一種身份關系”,而不是資本主義經濟組織下那樣的“契約關系”。[11]近代以來所有權色彩漸趨淡薄,而現代社會債權與所有權結合后實現資本權利的態疊加,能夠更加積極的“物盡其用”,從而推動了現代社會的財富創造。我國臺灣地區學者蘇永欽教授主張在未來的民事立法中以財產權關系統合債與物,他認為物權和債權“都是關系規范,只是一為相對的或暫時的關系,可能與特定物有關,可能無關……兩者都是廣義的財產權關系規范”……“以所有權為產權秩序的出發點”,通過誠信原則引申一般衡平制度,實現財產權態疊加的法律秩序。[26]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地理資源稀缺而人口眾多,財產權態疊加的法律秩序很好的實現了資產的資本化,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

(三)環境維度對財產權公共義務理論的形塑可能

環境維度對法律制度的影響始于“環境權利”的確認,1972 年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通過的《斯德哥爾摩宣言》宣告:“人類有權在一種能夠過著尊嚴和幸福的生活的環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環境的基本權利,并負有保護和改善這一代和世世代代環境的莊嚴責任。”[27]“環境權利”對法律制度體系的建構大致有兩種理論路徑:其一,公民環境權的入憲。呂忠梅教授指出,公民環境權“入憲成為法定權利后”,“能夠獲得相應的規范效力,可以根據其在憲法權利體系中的地位發揮基本權的主觀權利維度和客觀規范維度的功能。”[28]其二,漸進式的環境權法制化。周珂教授認為,“環境是實現一切權利的基礎,按照現有的公民基本權利分類標準,環境權無法安放”,因此環境權“入憲”目前不具備可操作性。人權入環境法目前具備了相對較充分的條件,以能動司法保障環境權,借助財產權權利束原理,建立環境區分所有權。[29]

盡管關于“環境權利”的主體、內涵仍然存在較多爭議,但是并不妨礙環境權利作為一個財產權的功能(Capability)要素介入財產權的制度形塑,并進而期待制度傳統的形成。“環境權利”目前對財產權制度的影響主要是從義務層面展開的,其構造邏輯在于:既然所有產品都會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那么被外化的環境成本必須被內化,生產者應當對污染治理支付成本,價格應當反映污染治理的成本,消費者最終承擔享有環境權利的成本。[30]人類繁榮理論財產法學家格雷戈里·亞歷山大(Gregory S Alexander)教授提出了幾種具體的公共義務構造:其一,代際人類社區之間的財產權公共義務,解決老齡化當代與未來世代人群之間的互惠安排。其二,以分配正義解決土地修復補償的公共義務,涉及時間、土地和人群三個效力淵源。其三,排他性權利的公共義務規則。[18]

離開民商事的財產法制度支持,環境法的制度設計將可能成為無水之浮萍。“亞心”區域環境維度問題凸顯了中國面向未來的財產權制度構造需求,即應當在財產權利的規范中設定必要的環境公共義務。具體路徑可以展開如下:在憲法層面推進公民環境權利入憲,公共福利是公民環境權利的價值基礎,因此應當同時在憲法中明確,“財產權利的內容應適合于公共福利,由具體法律規定。”②這里對廣義財產權設定的環境公共義務,并不完全對應于道德義務,也不完全等同于《民法典》第9 條所確定的,“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財產權利與公共義務相對應,“環境外部性內部化”實際上展現出通過設定公共義務實現財產權態疊加的證成路徑。通過財產權利與環境公共義務的底層邏輯,環境稅(費)、碳資產、碳交易、碳達峰、碳中合、排放許可證、生產配額等都可以延伸構造具體的規則。

(四)政治維度對財產權環境公共義務的構造可能

“亞心”區域積聚著全球范圍內難以復刻的冰川凍土、草原荒漠和原始森林,擁有亞歐腹地高緯度區域最為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機械移植民法法系的“所有權法”還是普通法系的“地產權法”,都可能帶來不可逆的生態損害后果。馬克思、霍布斯和盧梭認為,財產權利是國家建構的基礎。洛克、哈耶克認為,產權是自由的基礎。弗里德曼、布坎南認為,民主離不開財產權。鄧大才教授歸納并提出,從產權影響的類型來看,產權的政治邏輯體現為五大功能:產權的政治保護功能、產權的權力分配功能、產權的國家形塑功能、產權的政權構造功能、產權的制度創制功能。[31]

古典自由主義的財產權信條成為瓦解和松動中世紀封建統治的驅動力量,然而現代國家的政治維度無法回避地將直接或間接的對財產權利課以公共義務,這一公共義務并不僅存在于憲法層面,在民法層面也有設定的必要,如我國《民法典》第131 條、132 條等。事實上,只有盡可能明晰財產權利的公共義務,才有可能將財產權利從政治理想轉化為制度現實,從而更加完備的保護財產權利。脫離政治維度的財產法律權利是幼稚和危險的,在邊疆地區尤為如此。19 世紀中后期加利福尼亞州初并入美國,地廣人稀而缺乏公共權力的有效治理,隨著黃金的發現,數以萬計的淘金者占據了約翰·薩特(John Augustus Sutter)擁有的薩克拉門托至舊金山數百平方公里土地。[32]1855 年加利福尼亞州法院雖確認薩特對該片土地的所有權,然而該判決因歷史因素和社會情緒而無法執行,其后的25 年時間里薩特多次申訴至聯邦法院、聯邦議會和聯邦政府而無實際效果,1880 年薩特在憂憤中死于華盛頓特區。[33]我國祁連山區、阿爾泰山區、喀喇昆侖山區等的礦藏資源也曾遭遇不同程度的非法和野蠻開采,給該地區的自然保護地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帶來嚴重損失。[34]

美國黃石公園的歷史揭示,“生態系統發展”必須超越固有的財產權限囿。社會主義國家更有踐行生態系統發展的制度優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即是指引。自然資源的保護并非法律所能獨行,更不是單純財產法所能調整,需要公法層面對自然資源的財產權主體予以構造,客觀上是現代國家職能的延伸。前現代國家職能和權力限度所致,中國歷史上中央王朝曾經長期在邊疆地區采羈縻政策,《史記·司馬相如傳·索隱》所言,“羈,馬絡頭也;縻,牛韁也”,引申為籠絡控制。而現代國家職能和權力的擴展,使得政治維度之于財產權的義務構造,直接建構與重塑中央與地方的政制關系,國家在政策層面先行引領方能實現已有行政區劃和治理權力的制度創新。美國黃石公園雖然地跨懷俄明州、蒙大拿州和愛達荷州,但是屬于聯邦財產,整個黃石公園屬懷俄明州聯邦地區法院的司法管轄范圍,這也讓其成為美國國內唯一一個管轄領地超過一個州界線的聯邦地區法院。以我國規劃設立“祁連山國家公園”為例,涉及甘肅、新疆、青海三省區的銜接協調,我國已明確分級行使所有權,逐步過渡到中央政府直接行使。③公法主體行使自然資源所有權,通過公法主體的民事權利銜接協調行政權、司法權,從而實現對自然資源的完整保護。

(五)歷史維度是否可能驗證財產權研究新的內涵形成

當代中國財產權研究的歷史維度展開有三個方面:其一,中國的現代國家建構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態文明”作為基礎的價值訴求,導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其二,中國的現代國家建構蘊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一帶一路”倡議行動相結合,將重塑1840 年以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其三,中國的現代國家建構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國家所有、集體所有和私人所有能夠適應社會現代化進程中不同場景的財產權模式需求。具體的“亞心”歷史展開,生產生活、文化習俗和社會結構同時受到東亞、印度、中亞、西亞、地中海和歐洲的影響,但地方政治勢力的治理權力來自于東方,“亞心”及至中國廣袤西部地區很可能提供財產權研究新內涵所需的樣本和問題。

中國內地歷史上“宗法一體化結構,具有發達的地主經濟,大一統的官僚政治,意識形態結構是儒家正統學說”,金觀濤、劉青峰由此提出“超穩定結構”假說。[35]“宗法一體化結構運用國家機器強控制,使三個子系統之間的關系盡可能保持適應態”,然而“亞心”地區并未如此高度宗法一體化的“超穩定結構”。然而,祁連山烏鞘嶺至瓦罕走廊的廣闊區域所對應的是:其一,環境資源的約束使得該地區歷史上并未形成能夠與中原內地規模相當的地主經濟,而呈現出農業、牧業、手工業、貿易等混合的綠洲經濟。其二,“亞心”綠洲文明歷史上從未形成高度大一統的官僚體系,而展現出小國寡民、割據軍閥和地方競爭的政治格局。其三,前工業時代相對的地理隔離狀態使得該區域從未形成足以“罷黜百家”的意識形態,而形成不同宗教間、不同宗教流派間、不同文化間相互影響、相互學習、相互競爭和相互共存的格局。由是在歷史上出現:當中原內地政治昌明、經濟發達之時,廣袤西部社會和平安寧,人民安居樂業;當中原內地動蕩混亂并席卷社會之時,廣袤西部接納了一批又一批來自內地的農民、士紳、文人、地主、商人和手工業者等避亂躲禍人士,進一步形成廣袤西部再次萌芽勃興的內在力量。在這個意義上,“亞心”實際上可能成為了“超穩定結構”的振幅干預,阻止著社會動蕩帶給中華文明的撕裂。

計劃經濟時代,較少“超穩定結構”歷史的廣袤西部反而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建立起新中國的大型工業基地、大型農業組織、大型科研院所和大型基礎設施等現代國家建構的基礎因素,蘭州市、烏魯木齊市、昆明市、石河子市、克拉瑪依市、金昌市、攀枝花市、格爾木市、庫爾勒市、奎屯市、個舊市等即是例證。私人財產權訴求導向的市場經濟改革以來,上述地區的經濟增長明顯落后于內地,數十年的私人資本積累,使得私人資本已能夠在相當程度上取代傳統的政治資源實現對廣袤西部的資源控制。從具象財產的產權清晰而言,草原確權、探礦權、采礦權等廣義的財產權立法需要前置一定的包容與開放機制。近年來,生態資源的合理節約利用,草原確權與石油、天然氣、電力等基礎設施線路通過的權利沖突,以及私人探礦權采礦權與國家礦產所有的礦權糾紛,等問題,在私人產權清晰導向的制度文本框架內解決的空間已越來越少。

當問題移步大時間尺度的歷史維度而言,所謂私人產權清晰的重要性已經讓位于財產資源的用益疊加性和債權創設的優先性。具象財產的現值是以犧牲未來價值為代價的,國家所有的意義,不僅在于能夠有效降低這個進程中的交易成本,更在于能夠具備私人產權所無法匹及的政治合法性(Legitimacy)。秘魯經濟學家赫爾南多·德·索托揭示的六個所有權效應[25],可啟發歷史維度財產權內涵的驗證。“亞心”區域財產資源的初級性、經濟社會的后發性、法律制度的移入性等特征,使得“亞心”更可能具有觀察的驗證意義。其一,從資產的經濟潛能升級至資產的生產潛能,產權清晰的經濟潛能往往可能傾向于資源的直接套現,而在歷史維度則考慮廣袤西部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以及初級農產品、牧產品等等能否在國內國際的經濟體系內實現生產潛能。其二,開放和多元的財產權登記與公示制度,從唯一模式的“所有權”擴展至各種類型的用益物權、擔保物權和債權創設,保護財產權利創新,從而在廣泛的意義上保護創造財富的權利。其三,建立責任和信用體系,這是財產權進入政治現實治理的途徑,擁有財產權利的同時匹配必要的公共義務。其四,資產的可交換體系,不僅考慮具象財產的現值,還需考慮財產開發利用及其未來價值的分享。其五,財產資源所處的社區發展利益,某項資源的開發處置并非私人資本單方所能決定,而應考慮利益相關者的綜合利益,形成社會合作的解決方案。其六,保護財產權的合法交易,實際上就是保護財產權。

結語

財產權既是關于財產的權利,也并非都是關于財產的權利,更不是亙古不變的關于財產的權利。財產權利產生于具體特定的環境資源約束條件之下,是政治維度對生產生活的治理需求以法律形式的外在體現。財產權固然體現設計者的某種主觀意圖,但是財產權如何運行、演進甚至消亡,并不取決于制定者的主觀意愿,而只能來自于歷史維度的驗證。在相應的時間尺度上,歷史演進并非是漫無目的的隨機生成,而是在偶然中蘊含著必然,必然趨勢中孕育著偶然。以現代哲學“偶在論”思想而言,財產權的表述也應具有一定的語詞開放性與疊加模態性,而形成前置的檢測與防御機制。[36]蘭州大致是中國的地理幾何中心,烏魯木齊大致是亞歐大陸的地理幾何中心,中國西北提供了豐富財產權研究的樣本和問題,也可能蘊含著解讀中國廣袤西部何以蓬勃發展的密碼。

注釋:

①關于“亞心”的表述有兩種可能指向:其一,亞歐大陸的幾何中心,中國科學院新疆地理研究所會同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著名地圖與遙感地理信息學家陳述彭先生,依據彭納投影技術的亞洲地圖為基礎,采用GIS 技術于1992 年精確測定,位于中國新疆塔城地區托里縣,地理位置為:東經83°36′、北緯46°14′。其二,亞洲大陸的幾何中心,中國科學院新疆地理研究所“亞洲大陸地理中心旅游資源與開發”課題組1992 年測定,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縣永豐鄉包家槽子村境內,距烏魯木齊市西南30 公里。參見《亞歐大陸中心到底是在新疆、中亞,還是東歐?》,載于《中國國家地理》2015 年第10 期,第108頁。本文“亞心”表述指歷史與文化意義上“亞歐大陸”的地理中心區域。

②例如《日本國憲法》(1946)第29 條【財產權的保障】:1.不得侵犯財產權。2.財產權的內容應適合于公共福利,由法律規定之。3.私有財產在正當的補償下可收歸公用。

③2017 年9 月26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明確分級行使所有權。統籌考慮生態系統功能重要程度、生態系統效應外溢性、是否跨省級行政區和管理效率等因素,國家公園內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由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分級行使。其中,部分國家公園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其他的委托省級政府代理行使。條件成熟時,逐步過渡到國家公園內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

猜你喜歡
制度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重大誤解制度“重大”之認定
學術論壇(2018年4期)2018-11-12 11:48:50
刑事申訴制度的三重檢討與完善進路
法大研究生(2018年2期)2018-09-23 02:20:40
完善我國人大制度的幾點思考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中國衛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論讓與擔保制度在我國的立法選擇
翻譯人員參與刑事訴訟制度的構建
應訴管轄制度適用之探討
時代法學(2015年6期)2015-02-06 01:39: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69视频国产|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99久视频|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中文字幕第4页|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操国产美女| 亚洲高清无码精品|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亚洲第一成网站| 91网址在线播放| 欧亚日韩Av|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99热最新在线|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性爱网站|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第二页| 青青国产视频|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欧美亚洲欧美|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 深爱婷婷激情网|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国产高清不卡|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8090午夜无码专区|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99热最新在线| 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91麻豆精品视频|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av在线人妻熟妇|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任我操在线视频|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婷婷午夜影院|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亚洲综合专区|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欧美a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