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嘉 李邦正 劉 謙 劉劍鋒
1.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北京 100700;2.山東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濟南 250355;3.中國中醫藥科技發展中心規劃與平臺處,北京 100000;4.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民間傳統醫藥研究室,北京 100700
民間中醫特色診療技術是中醫藥傳統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1],也是中醫藥產生和發展的源頭[2],其充分彰顯傳統中醫“簡便廉驗”的優勢、并具備鮮明的自身特點[3],近年來在國家的重視與支持下得到一定發展[1]。但由于民間中醫特色診療技術多長于實踐而短于理論[4],其經驗的總結沒有上升為完整的理論體系[3],以及社會重視度不夠、推廣力度欠佳等原因[1],依舊限制其進一步發展。基于此背景,本研究主要針對“朱氏理筋正骨手法、李氏鐵手腕挺直法、李氏脊椎復位術、張氏脊椎整形復位手法”[5-6]4 種手法類民間中醫特色診療技術進行理論探討與總結,以期能夠有助于其傳承創新與推廣應用,提升中醫藥的服務能力。
中醫對脊柱的結構及功能有著明確的認知,《靈樞·骨度》記載了脊椎骨的長度、數量及基本形態,《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則詳細記載了中醫對脊柱的認知:“其骨一名脊骨,共二十一節,下盡尻骨之端,上載兩肩,內系臟腑……。”[7]
督脈屬于奇經八脈之一,在經絡系統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循行部位為脊背正中線,起于長強穴、止于齦交穴,自下而上循行,貫穿整個脊柱。由于督脈行于脊柱內,所以脊柱結構和功能的正常,是督脈暢通無滯的基礎[8]。督脈主干循行貫穿脊柱,是其結構與功能的核心,《靈樞·營氣》曰:“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此結構也決定了督脈與腎、腦髓、脊柱、脊髓的密切關系[9]。督脈主宰脊柱,《醫碥·雜癥》曰:“督脈主脊”[10],督脈脈氣透達、脊髓充盈是脊柱陰陽平衡的內在基礎;脊柱保護督脈,是督脈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結構基礎,椎骨間空隙為督脈脈氣透達之處[9]。
總之,脊柱與督脈兩者關系密切,在結構上督脈行于脊柱內、脊柱為督脈提供保護,在功能上兩者相互依靠、相互協助、相互影響。
督脈乃“陽脈之海”,主一身之陽氣,督脈病則陽氣受損。《針灸甲乙經》曰: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素問·骨空論》曰:“督脈者……貫脊屬腎。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其走行“貫腦屬腎”,與腎、腦關系密切。《素問·生氣通天論》載:“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氣可以通過氣化作用,內化為精微來充養神氣,通過柔軟四布的陽氣來溫養堅固筋腱[11]。《醫法圓通》[12]曰:“陽氣流通,陰氣無滯,自然百病不作。陽氣不足,稍有阻滯,百病叢生。”說明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賴于督脈陽氣的宣通順暢[13]。國醫大師韋貴康教授亦提出“脊督一體”論,認為脊柱為督脈通道,參與總督一身之陽,經絡不通則諸癥迭出[14]。
《諸病源候論》中有論述:“若虛則受風,風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則攣急,故令背僂。”若督脈、足太陽膀胱經陽氣充足,便可柔養“脊膂之筋”,糾正患者肌肉僵硬、脊柱側凸的狀態[15]。在治療上,《素問·骨空論》云:“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骨上”就是現代醫學認為的脊柱[13]。莊禮興教授給予帕金森病脊柱側凸患者以督脈排針促進病變經脈氣血之運行,達到振奮陽氣、通督補陽之效[15]。推拿手法作用于脊柱亦可達到升發陽氣、補益諸經、促進臟腑生理功能,從而達到行氣活血、扶正補虛的功效[16]。
脊柱是人體的中軸支柱,貫通軀體上下、五臟六腑、四肢百骸[17]。《素問·刺熱篇》論述熱病有“三椎下間主胸中熱,四椎下間主膈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說明督脈與胸膈及五臟均有密切關系[18]。根據解剖學理論,脊柱通過神經、血管與各個系統密切相連,所以脊柱的病理改變可牽連神經、內臟等多個系統,出現局部炎癥、血液循環障礙、肌肉痙攣等表現[18]。脊柱結構位置異常,不僅引起脊柱骨與關節本身的病變,而且影響其聯通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引起180 余種脊柱相關疾病[17]。現代醫學也認為,脊柱位置結構即使發生微細的變化,也會刺激和壓迫神經血管,引起疼痛、形體異常和相關組織器官的功能障礙而發生肢體和內臟器官疾病[17]。目前“脊柱相關疾病”即由脊柱病變而引發的其他內臟器官疾病呈上升趨勢,涉及呼吸、循環、消化、泌尿、神經、內分泌等多個系統,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和身心健康[19]。
因此脊柱和督脈在結構、功能和病理上為一體,相依相協;脊柱和督脈與全身臟腑相關相聯,相互影響;在脊柱和督脈的相關疾病治療上,外治需注意正脊通督[18]。
中醫學的整脊療法源遠流長。經甲骨文、《黃帝內經》《五十二病方》《諸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要方》等古代文獻記載,我們認為中醫整脊療法起源于遠古,盛行于殷商,總結提高于秦漢,廣泛應用于晉唐,發展創新于宋元,系統完善于明清,正名昌盛于當代[20]。但由于一些原因暫未系統形成學科,長期以來廣泛應用于民間[21]。
近年來脊柱及其相關疾病的發病率逐漸增高,且漸趨年輕化[21]。其中大多數患者可以采用系統的保守治療方案來緩解甚至治愈[22],整脊療法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案,在保證臨床療效的基礎上也為很多疑難雜癥開辟了新的診療途徑,日益受到醫學界的青睞[22]。因此,將民間有效的中醫整脊療法加以整理與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團隊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對民間中醫特色診療技術進行了收集整理,其中有4 種手法類民間中醫特色診療技術均通過手法整復脊柱來治療脊柱及其相關疾病,筆者對此4種診療技術進行比較與總結。
3.1.1 朱氏理筋正骨手法 技術持有人朱永夫,1955 年生于江蘇常州。1984—1999 年在上海、江西、安徽等地拜各路民間中醫高手學習中醫正骨,2000 年起在家中開展義診,2005 年正式開辦診所進行中醫望診正骨特色診療,多次參加全國中醫行業的民間中醫特色診療技術交流。手法特點是對于頸椎、胸椎、腰椎椎間盤突出(前突、側突、后突等)能夠準確判斷位置并采用手法精確整復,對于尾骨、髖骨、肩胛骨、肩關節等其他受累關節同時給予整復,并配合穴位按摩。來診患者常因長期睡姿、坐姿不正常造成,除脊柱外通常伴隨其他關節的錯位,引起全身癥狀如頭痛頭昏、胸悶、太息、肢體疼痛等。通過整復脊椎關節和其他關節可使全身癥狀消失,并使患者有效保養防止復發[5]。
3.1.2 李氏鐵手腕挺直法 技術持有人李大連,1949 年生于河北唐山。1966 年通過拜師形式學習中醫,2000年退休后全身心投入中醫診療手法的研究。自1966年至今,通過長時間鉆研人的形體和大量的形體實踐,總結創立此特殊手法,是一套涉及頭、脊柱、腰、膝、腳、肩、肘、手的系統形體挺直療法,共包含七項技術,其中以脊柱挺直為核心技術。手法操作后通常有立竿見影的療效,但患者需要做鞏固動作以鞏固治療效果。施術通常以3 次為一療程,通過系統的挺直療法,可以達到頭腦清醒、昂首挺胸、四肢靈活、走路輕快的效果。長期堅持可以防治未病、治療已病[5]。
3.1.3 李氏脊椎復位術 技術持有人李可珍,1963 年生于山東德州,中醫脊椎復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醫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中醫保健技術分會委員,中醫整脊正骨師,康復科醫師。通過30 多年臨床案例的積累和對中醫學的獨特鉆研,全面傳承了李氏脊椎復位術的推、按、拿等手法,并結合中醫及現代醫學的理論獨創“李氏脊椎復位”理論,為中醫學的整脊復位事業做出了獨特的貢獻[6]。
3.1.4 張氏脊椎整形復位手法 技術持有人張躍建,1959 年生于江蘇南通。是張氏脊椎整形復位第11 代傳人。從小跟隨祖輩學習脊柱病治療技術和修煉內功,并綜合學習了中醫學相關理論知識,現任南通同濟門診部主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特色診療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認為在手法操作中,頸椎、胸椎、腰椎、骶椎的調理不可局限于局部治療,四部分為一個整體,根據各個部位的生理特征,調理時需上下照應,必要時可與累及椎體組合調理[6]。
3.2.1 均體現中醫整體觀念 本研究所涉及的“朱氏理筋正骨手法、李氏鐵手腕挺直法、李氏脊椎復位術、張氏脊椎整形復位手法”4 種手法類民間中醫特色診療技術,在診斷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疾病產生過程中,脊柱的某一節段病變會影響其他節段,脊柱錯位會累及身體其他關節甚至累及全身器官,產生的癥狀可能難以準確判斷病因,而其他肢體關節器官的疾病也會累及脊柱。在治療過程中也充分體現了整體觀念,在脊柱某一節段病變時,會將脊柱看作一個整體,對病變部位與相關節段同時進行治療;或在脊柱病變時,將脊柱與其他累及關節看作一個整體同時進行治療。整復后會配合刺激局部經絡與穴位以暢通局部以及全身氣血,以求達到更滿意更穩定的療效。
3.2.2 均體現整復脊柱-暢通督脈-通調陽氣-調理全身的思路 在診療過程中,此4 種手法類民間中醫特色診療技術均體現出整復脊柱-暢通督脈-通調陽氣-調理全身的思路。體現在診療中分兩個方面:一是在診斷時,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對癥狀有敏銳的判斷與診斷,對由脊柱病變引發的數百種相關疾病與癥狀做到心中有數。二是在治療時,均以糾正脊柱錯位為主,調理其他受累關節為輔,通過調理脊柱與督脈功能,調暢督脈陽氣、激發人體陽氣流通,暢達全身經絡,達到緩解全身癥狀的作用,這充分體現了整復脊柱、暢通督脈從而升發全身陽氣在人體臟腑與肢節正常功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這與韋貴康教授綜合中西醫學理論、結合自身臨床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理論之一即脊督學說[18]具有相通之處。
3.2.3 均重視整復操作后的療效鞏固 運用手法對關節進行整復通常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關節參與人每天的活動,一些不良姿勢和生活習慣很容易造成再次錯位和疾病復發,因此在整復操作術后對于整復療效的鞏固尤為重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4 種技術的持有人均在手法操作后以局部拍打、點按穴位的方式暢通局部經絡和全身氣血,以對整復的療效起到加強作用,或采用綁帶、頸托等輔助維持關節位置;二是囑患者自身要糾正不良姿勢與生活習慣,或做鞏固動作,以預防疾病復發。
朱氏理筋正骨手法與李氏鐵手腕挺直法不僅能夠整復脊柱,也能夠對其他關節病變進行診療。李氏脊椎復位術與張氏脊椎整形復位手法是針對于脊柱的治療手法。
朱氏理筋正骨手法除整復脊柱錯位外,對全身多處關節錯位均能夠給予整復,比如耳下關節錯位、肩胛骨錯位,以及肋骨突出、尾骨突出、頸椎間盤突出、胸椎間盤突出、腰椎間盤突出等均能夠給予矯正與治療。
李氏鐵手腕挺直法包含7 項技術,以恢復脊柱正常生理曲度為核心。通過手法調理脊柱和全身關節,除治療已病外,還可以預防未病。通過系統的挺直療法,可以達到頭腦清醒、昂首挺胸、四肢靈活、走路輕快的效果。
李氏脊椎復位術已形成獨創的“李氏脊椎復位”理論,在準確把握疾病成因與局部解剖結構的基礎上,對整復時的力度與角度把握、術后養護方法均有獨到見解。手法果敢敏捷,細致準確,追求一次整復到位以避免二次傷害。
張氏脊椎整形復位手法是針對脊柱的整復手法,對頸椎、胸椎、腰椎、骶椎的某一節段病變引起的癥狀均有豐富診療經驗。要求在胸腰與腰骶之間治療連接要流暢,手法一體化。手法緩慢準確,耐力持續,力度角度適宜。
本研究通過對4 種手法類民間中醫特色診療技術進行對比與理論探討后,發現4 種手法在不同的歷史源流下雖有不同之處,但在診療實踐中均能夠體現出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即整個脊柱是一個整體,脊柱與全身也是一個整體。同時均重視脊柱與督脈在人體的功能,在此基礎上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總結出的診療原則與經驗充分體現了整復脊柱-暢通督脈-通調陽氣-調理全身的思路;此思路在臨床應用中能夠為一些疑難雜癥的診療提供有力依據,同時也開辟了新的診療途徑。
民間中醫藥是中醫繼承和創新的源頭,中醫藥的許多理論和知識是在民間積累起來的,然后才從民間逐步走向殿堂、走向課堂、走向院所[23-24];例如屠呦呦研究員受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的啟發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張亭棟教授創新性地研究了白血病的砒霜(三氧化二砷)療法,均證明了民間中醫藥的重要地位[23];中醫藥的繼承和創新離不開民間中醫藥的實踐[25]。當下因為多種因素,中醫藥特色優勢逐漸淡化,服務領域趨于萎縮,很多優秀的民間中醫特色診療技術、方法瀕臨失傳,創新更是“無本之木”[3,26],必須對民間中醫藥加以研究、總結、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25]。所以當務之急,就是盡快到民間去搜集這些即將失傳的民間醫藥知識和技術,然后加以總結和利用[24]。201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27]要求“挖掘和傳承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精髓,收集篩選民間中醫技法……推進活態傳承”,這是一個長期工作,目前擁有國家的重視與支持、自身的不斷發展、社會需求的增加,搶救、挖掘、保護、整理、研究、推廣這些民間特色診療技術,將更能發揮中醫藥強大的服務能力,提升中醫核心競爭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