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央加措 德 央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草原工作站,西藏 日喀則 857000
我國草原面積廣闊,廣袤的草原對保持生態平衡、維護物種多樣性及支持農牧業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然而近年來,我國西藏自治區草原生態始終面臨著一些問題。一方面,雖然草原面積較大,但是天然草原產草量偏低,且監測系統不完善,對草場情況不明。另一方面,西藏自治區許多牧民仍以小規模和“靠天養畜”的模式開展畜牧養殖,養殖方式傳統粗放,導致草原難以得到合理開發利用,甚至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和退化。此外,技術推廣困難、科技研發與生產脫節也是西藏自治區草原生態保護面臨的重要問題。對此,筆者在闡述開展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現實意義的基礎上,提出了若干對策建議,以期促進草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開展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對維持生態平衡和保護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第一,草原是許多生物的重要生存地,開展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能夠為這些生物提供更加適宜的生存環境,有利于促進草原生物的生存及繁衍,從而維護草原生物的多樣性。第二,受人們過度放牧、過度開墾及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部分草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退化和沙漠化,而開展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能夠有效減少水土流失,遏制草原退化和沙漠化,并保持土地的生產力和可持續利用能力,從而為更好地保護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一,草原本身具有良好的水源涵養能力,草原植被能夠吸收降水并將其存儲起來,而后通過根系將水分逐漸釋放到土壤和地下水中,從而維持區域良好的水循環。保護草原生態就相當于維持和增強草原的水源涵養功能,從而確保相關區域水源地持續供水。這是維持區域水資源供需平衡和可持續利用的重要保障。第二,開展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對保持區域水質具有重要意義。草原的減少和退化會導致降水沖刷土壤,增加土壤侵蝕和沉積物流失,在造成水土流失的同時會影響水質。而開展草原生態保護與治理修復,能夠有效維護區域水質。
第一,草原面積大且植被豐富,能夠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并以有機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體內或土壤中,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因此,開展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可以增加草原植被的碳儲量,對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具有重要意義。第二,開展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能夠減少易燃物的積累,減少草原火災的發生,從而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第三,草原植被的覆蓋能夠降低地表溫度,減少地表反射的太陽輻射,減緩地表的加熱速率。同時,草原植被通過蒸騰作用能夠釋放大量的水蒸氣到大氣中,當水蒸氣聚集到一定程度時會形成對流并帶來降水,對緩解高溫干旱等極端天氣危害具有積極意義[1]。
第一,草原是農牧業的重要生產基地,能夠提供豐富的飼草支持畜牧業發展。開展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可以促進草本植物生長和提高草地的覆蓋率,提高牧草的產量和品質,為畜牧業提供更多優質的飼草資源,同時能夠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發揮生態服務功能,為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第二,開展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有助于促進農牧業的協同發展。在農牧交錯區,農田和草原相互交融、互相依存,草原的生態狀況深深影響著農業發展。在此類區域開展草原修復與治理,可以提高土壤質量和水資源利用效率,進而為畜牧業和農業的協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第三,開展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影響。發展畜牧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且畜牧業的發展離不開草原的支持。開展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能夠確保肉類、奶類等畜產品的供應,為糧食安全提供保障。
草原不僅是我國最重要且最廣泛的生態系統之一,而且是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聚居地。因此,草原的生態環境與當地聚居的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密切相關。開展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可以保護當地牧民傳統生活方式,同時為當地少數民族提供展示和傳承自己傳統文化的平臺,有利于豐富我國文化多樣性、提高民族凝聚力[2]。
開展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不僅需要政府和相關工作人員的持續關注和努力,同時需要牧民充分參與。這是因為牧民是草原資源的主要利用者,也是從事草原生產的主體,只有牧民充分樹立起環境保護意識,并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才能形成強大的合力。只有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這兩個維度共同發力,才能更加有效地開展草原生態修復和治理。而要想讓牧民真正參與生態修復和治理,加強宣傳教育是最有效也最必要的手段之一,具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做好專門性的生態修復和治理宣傳教育活動,包括舉辦展覽、主題講座、座談會等,直觀地向牧民普及草原退化等問題的嚴重性與緊迫性,使牧民對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有深入認識,初步理解和掌握草原生態恢復的簡單措施。第二,但舉辦展覽、主題講座和座談會等宣傳方式的覆蓋范圍相對有限,參與人數也相對較少,因此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和網絡等媒介,發布有關草原生態修復和治理的宣傳內容,加強輿論引導,提高牧民對生態保護問題的關注度。第三,做好現場教育和社區動員。相關部門可組織實地參觀和考察活動,讓牧民親身感受草原生態環境的變化和修復成果,加深其對生態修復工作的認識。第四,相關部門還應組建草原生態保護志愿者團隊,加強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的民間力量,并利用志愿者的力量推動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工作開展。
植被覆蓋恢復工作是開展草原生態修復與治理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也是目前解決草原退化等問題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植被覆蓋恢復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自然恢復。自然恢復指的是利用自然的力量進行植被恢復的方式,在破壞程度較輕且較為穩定的草原生態系統中比較適用。這一措施的核心任務是做好對生態環境和水循環的保護,避免在需要進行植被恢復的草地上進行開墾或生產工作。第二,人工修復。人工修復是指在水土條件適宜的地區通過人工建設恢復草原的生產能力,如可以引入喬木或灌木類植物,形成喬木層和灌木層,提高植被的覆蓋率。這一措施主要適用于草原生態系統退化較為嚴重的地區。在人工修復過程中,相關人員要選擇適應當地環境條件的植物進行種植,以快速形成植被覆蓋[3]。必要時,需要通過施加有機肥等措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為植物提供更好的生長環境。同時,要做好護坡和植被帶的修建,以減緩水土流失的速度,為植被生長提供保障。
我國部分少數民族和畜牧業發展對草原資源有著較高程度的依賴,這是導致草原被過度開墾并引發一系列生態問題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想有效開展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就必須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尋找平衡,建立生態保護優先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推動生態產業發展。發展與草原生態修復相適應的生態農業、生態畜牧業和生態旅游業等產業,并確保相關產業發展遵循生態友好原則,注重對草原環境的保護,在減少草原壓力的同時創造經濟效益。第二,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當地政府部門可給予參與生態修復和保護的農牧民、企業及社區一定的經濟補償,激勵他們積極參與生態保護行動,從而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第三,建立環保金融支持機制。當地政府相關部門應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生態修復項目的支持力度,降低生態修復項目的融資成本,并提升相關項目的可行性,促進生態保護投資項目的推進[4];或者可以在稅收政策上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對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產業和企業加征環保稅,對生態友好的產業和企業則給予減免或優惠,引導經濟發展向生態友好型轉變。
畜牧業是草原地區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許多牧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但過度放牧是造成草原生態環境被破壞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避免這一問題,并保證草原生態能夠持續穩定地修復,就必須加強對畜牧業的規范和監管,具體可采取以下幾項措施。第一,制訂科學的放牧計劃,做好對當地草原資源的調查與評估,確定草原的生態承載能力,并根據草原的生態條件和生態功能需求將其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合理規定放牧時間,避免過度放牧。第二,推行定點放牧和輪牧制度,確保不同地區的草原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和良好的休養,防止過度損耗。第三,建立畜牧場和放牧場登記制度,同時確保畜牧場和放牧場合法經營及規范管理。
加強草原生態監督是確保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有效性,并充分保護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建立完善的草原生態監督體系,設立專門的監督部門或機構,明確監督責任人和監督工作流程。第二,根據生態修復和治理目標,確定相應的監督指標和標準,明確草原生態環境的優劣劃分,確立監督評估的依據。第三,監督部門應組織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檢查,并及時公開監督結果和草原生態環境監測數據信息,增加工作透明度,接受公眾監督和參與。一旦發現違規開發、過度放牧、非法采礦等破壞草原生態環境的行為,要堅決予以查處和打擊,形成威懾效應。
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是一項漫長且復雜的綜合性工程,在推進過程中存在諸多重難點。這些重難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草原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受到氣候、土壤、植被和動物等多種因素影響。在進行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時,需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并綜合性地采取措施。第二,資金和技術方面存在限制。西藏自治區草原面積較大,覆蓋的區域、各區域發展程度和居住人群等都有所不同,而且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支持。這對于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而言,面臨一定的困難[5]。第三,生態修復成效的難以衡量。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效果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顯現。因此,選擇合理的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成效評價指標體系,也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是一個漫長且具有綜合性特點的過程,不僅需要政府有關部門持續監督和推進,而且需要社會大眾的積極參與,以形成全面的治理和監督網絡。政府相關部門應從修復技術研發與應用、宣傳教育、經濟發展、畜牧業監管和生態監督等維度入手,以生態保護為優先,尋求農牧民生活、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確保人與草原和諧共處、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