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君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草原總站,新疆烏魯木齊 830049)
新疆作為我國第三大牧區,其天然草原面積約占全國草地總面積的14.6%[1-2],約占新疆土地面積的34%[3]。因此,草原是新疆重要的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對維護生態安全、邊疆穩定、民族團結及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對新疆人民至關重要。然而,隨著有限的自然資源被過度使用、草畜不平衡發展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該區草原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間,在中央和自治區各級林業草原部門的努力下,各類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建設項目全面實施,通過積極采取各項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措施,使新疆草原生態系統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
現階段新疆草原生態系統仍存在植被覆蓋度低且呈下降趨勢[4]、草產量不高等問題,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畜牧業的發展都有很大影響。鑒于此,做好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工作是首要任務。隨著大批草原生態建設項目的實施,對各類項目用種質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對優良草種的需求逐年增強[5]。鄉土草種由于具有適應性好、抗逆性強等優點,被作為首選的項目用種[6-7]。因此,為更好地運用鄉土草種優勢使其在草原生態修復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從新疆草原生態修復治理現狀、鄉土草種的發展與草原生態修復治理的關系以及現階段鄉土草種的利用存在的問題3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并針對目前新疆在運用鄉土草種進行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方面提出了對策和建議,以期為今后更好地利用和挖掘鄉土草種質資源,為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工作服務提供參考。
將正在退化、受到破壞的草原生態系統恢復到健康、可持續的狀態,須采取人為措施和手段來減緩和避免草原進一步受損傷,促進生物多樣性的逐步恢復[8]。隨著草原生態修復治理逐漸受到重視,對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治理的方案、技術思路等也進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目前,在全球探索出的20余種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措施中,免耕補播、人工草地建植、合理放牧、圍欄封育是常用的有效措施[9-12]。為促進新疆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工作,在過去的幾年里林業草原相關部門也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包括制訂了科學合理的放牧措施,確保有限的自然資源能夠得到合理利用;做好草原監測,根據具體情況制訂修復治理措施;近年來為了適應天然草原生態修復建設中對高質量草種的需要,相關行業部門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在伊犁州、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和田地區、哈密市和昌吉州等積極推動草種基地建設工作等。經過各部門的齊心協力,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通過對草原建設項目評估、驗收以及對草種建設基地、草種生產經營企業的調研發現,對補播改良、人工草地建植等各類生態建設項目用種的品種選擇、質量、產量等仍需要進一步研究探索,尤其是在植被恢復過程中對草原生態環境具有較好適應性的鄉土草種,其優勢資源價值的利用和開發亟待進一步挖掘。
草種質資源是保障草原生態修復治理順利開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近年來,新疆草種業呈現出在不斷調整中平穩發展的態勢,但經過相關部門調查研究發現,由于新疆的草種生產能力有限,目前新疆草種市場自產各類豆科、禾本科商品草種及野生鄉土草種的占比僅有30%左右,其余均來自疆外。雖然進口草種總體上質量較好,但卻具有破壞生物多樣性和外來病原入侵的隱患,并且在生態修復治理的實踐中逐步展現出適應性差、抗逆性弱、栽培管理要求高等劣勢,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新疆草原生態建設項目的實施進度和建設成效。
根據《新疆草地植物名錄》記載,新疆草地植物有3 270種[13],與引進草種、入侵草種等其他物種相比,鄉土草種的抗逆性和穩定性更強[14]。因此,在采用補播改良、人工種草等措施進行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時,選擇該地區的鄉土草種作為項目用種時修復治理的成效更為顯著。這不僅能夠形成更穩定的生物群落、建成后保持時間長,還能減少外來物種的入侵概率和外來病、蟲、毒害草等的侵入風險。近2年來,木地膚、伊犁絹蒿、博洛塔絹蒿、冷蒿、駝絨藜等鄉土草種由于其良好的抗干旱性、耐鹽堿性、耐寒性的優勢,在草原生態修復治理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且需求量逐年增加。不同學者的研究也證實,在草原修復工程中鄉土草種具有外來草種無法替代的優勢,能快速進行生態重建[7]與周圍的環境構成穩定的生態系統,且對病蟲害有較強的抵御能力[15]。由此可見,在草原生態修復治理中選擇鄉土草種作為項目用種是有價值的種源基礎。
近年來,國內許多專家學者和各級領導都已認識到優良鄉土草種在草原生態修復治理中的重要性,并在鄉土草種的評價、育種、馴化、生產等方面做了相關的研究工作,但取得的成效并未達到預期的目標。因此,找到阻礙鄉土草種在新疆生態建設項目中發展因素對今后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工作至關重要。
3.1 鄉土草種采收難度大,質量得不到保障,且生產量不足目前,針對鄉土草種采收技術方面的研究比較欠缺。野生鄉土草種由于其落粒性較強,采收時間節點不好把握。采集時間過早,種尚未成熟,采集時間過晚大部分種子都已落粒。采收后的鄉土草種清選技術也不到位,致使在生態建設項目中使用的草種處于莖、稈、葉、種混雜的狀態;一些鄉土草種尚缺乏相應的質量檢測及定級的標準、規程,難以得到科學、有效的質量判斷依據。其次,鄉土草種產量低,難以滿足需求也是亟待解決的熱點問題。通過相關部門調查發現,從天然草原采集鄉土草種是獲得種子的主要途徑之一,但由于其成熟期不一致、落粒性強的問題,一般采收的野生鄉土草種子質量差且效率低。雖然在國家項目的支持下新疆已建立個別鄉土草種基地,但由于草種基地正處于建設的初級階段,生產尚未走上正軌,因此暫時未發揮出作用。上述問題均導致鄉土草種質量不達標、產量較低且在生態修復建設項目中出現用量不足,供給缺口大,難以滿足草原生態修復治理的需求。
3.2 鄉土草種生產加工的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鄉土草種在草原生態修復治理中通常采用飛播的方式進行免耕補播。由于鄉土草種通常質量較輕、粒徑較小,達不到飛播的要求,因此通常將鄉土草種進行包衣丸化處理后,再進行飛播。另一方面,鄉土草種子經過包衣丸化后其表面包覆的包衣中含有有利于種子生長發育的營養物質,可為草種子在土壤中萌發創造良好的微環境,繼而提高種子的發芽率。但實際上,新疆尚缺乏草種子包衣丸化的相關標準,草種子包衣水平不高,致使目前在生態修復治理中使用的包衣鄉土草種子并未實現提高發芽和成苗作用,甚至出現種子包衣丸化處理后發芽率明顯降低的情況。其次,對于鄉土草種子的質量檢驗和質量定級缺乏相關標準,導致原本質量不高的鄉土草種在采收時間、采收方法、清選技術等因素的影響下,種子質量千差萬別。這樣質量的鄉土草種子,再經過不同的包衣技術進行包衣處理后,種子質量又會下降,難以滿足播種需求,最終嚴重影響了生態修復治理的效果。
3.3 鄉土草種馴化、栽培水平不高將抗逆性強、耐鹽堿、耐干旱等優良特性的野生鄉土草種,通過馴化、栽培等方式建成鄉土草種子基地是保障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快速、科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當前,鄉土草種質資源不清,自主培育的鄉土草品種和數量較少,草種的產量低,難以滿足需求。雖然新疆已建部分野生鄉土草種子基地,但由于生產經營模式不科學和后期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成效甚微。
4.1 加快鄉土草種的野生馴化和品種選育在第二屆草種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賀金生教授認為鄉土草種的馴化栽培是修復退化草地及提高草原多種服務功能的核心。將抗逆性強、耐鹽堿、耐干旱等優良特性的野生鄉土草種,通過馴化解決其在種子栽培和擴繁方面的技術問題,實現鄉土草種子的集約化生產。這種方法雖然短期內看不到效果,但長期來看具有積極效果。就栽培草種的角度而言,鄉土草是天然草地生長出的草地植物,自然篩選出的物種對當地土壤、氣候等環境條件及人為干擾的適應能力更有優勢,人工種草生態治理修復最易成功。同時,為解決生態修復治理選擇鄉土草種的單一問題,要加強對野生鄉土草種的選育,通過對優良草種的擴繁、組合搭配采用補播改良或人工草地建植的方式達到草原生態修復治理目的。
4.2 強化鄉土草種子基地建設和管理產量高、質量優是保障鄉土草種在草原生態修復治理中能夠大量使用的基礎。針對鄉土草種采集難度大、產量低的問題,可以從采收方式和草原管理模式2個方面出發:一是各科研院所和相關部門要加大對鄉土草種采收效率、采收技術、生產技術、評價方面的研究力度,同時建議能夠組織相關研究團隊和單位,研究出適合不同鄉土草種采收及草種子處理的機械化設備;二是從項目經費和專業技術力量投入方面出發,大力扶持鄉土草種基地建設,通過開展鄉土草種規模化生產來提高草種生產保障能力,同時對建立的草種基地要制定嚴格的管護和監督制度。爭取讓鄉土草種的質量和產量都有一個大的飛躍,從而為生態修復治理提供物質保障。
4.3 加大對鄉土草種質量檢驗方法的研究力度,建立質量監管體系在草原生態修復治理中發現,由于鄉土草種普遍具有休眠性[16],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種子的發芽和成苗。因此,對鄉土草種破除種子休眠、提高發芽率加強研究,通過對鄉土草種萌發特性、質量檢驗等方法的研究,找到適合在生態建設項目中應用的方法。通過建立相應的鄉土草種質量監管體系,對項目用種質量、經營企業、鄉土草種項目招投標等進行規范和約束,在為生態修復治理項目用種質量把關的同時,提高項目的建設成效。
4.4 加強鄉土草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建議新疆林草相關部門積極協調多方力量開展鄉土草種質資源普查工作,不斷加大鄉土草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力度,構建多層次收集保護、多元化開發利用的新格局。通過各類科研項目、資源平臺,使科研機構、高校、企事業單位有機結合,加快推進科技資源整合和產學研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建立“產學研、育繁推”一體化模式,不斷提高鄉土草種的生產能力。
隨著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將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再次提到了新的高度,做好全區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工作任重道遠。草種作為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和草業發展的“芯片”,各級林草相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要強化生態建設項目用種本土化、產業化的意識,尤其是要從馴化、育種、評價、質量監管、提高產量、保護和開發利用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和研究當地鄉土草種的價值,讓鄉土草種的優勢資源在草原生態修復治理中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