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陳希琳
能源安全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黨中央對于保障能源安全問題一直高度重視。期貨市場在服務實體經濟、助力國家能源安全和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原油、燃料油、石油瀝青、動力煤等期貨品種的穩健運行,為我國能源產業的平穩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風險管理工具。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向《經濟》記者表示,面對國際和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等方面的變化,面臨國際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重構帶來的風險挑戰,需要進一步構建我國大宗商品安全體系。
《經濟》:當前,我國正處于深入推進能源革命的重要時期。國際能源市場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
胡俞越: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最多的一個關鍵詞就是“安全”,出現了91 次,足以說明全方位的安全包括國家安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資源安全等,已經上升到一個非常高的重要地位。
這源于幾年來國際國內各方面形勢出現變化。我國經濟面臨不小壓力,止跌企穩還要取決于國際形勢和國內需求。“十四五”規劃提出雙循環的發展戰略,雙循環的發展戰略是以內循環為主,但從大宗商品的維度來看,它不是以內循環為主,而是以外循環為主,我國幾乎所有重要的大宗商品都要依賴進口,比如,去年原油的進口量達5.08 億噸,盡管進口量略有下降,但是實際上其對外依存度始終在70%以上,鐵礦石對外依存度連續多年在80%以上,有色金屬有的品種甚至達到80%、90%;農產品的對外依存度也很高,2022 年在進口糧食中,進口大豆占比達到62.01%,玉米和大麥進口數量分別為2062 萬噸和576 萬噸,占比分別為14.04%和3.92%。總體來看,我國大宗商品安全體系,是建立在外循環基礎之上的,有賴于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的安全和穩定。
近幾年國際形勢發生變化,中美關系仍處于不穩定發展軌道,新冠疫情的影響還在繼續發酵,地緣政治博弈使得國際上最重要的能源庫受到影響,使得國際油氣市場產生劇烈波動。例如,2020 年新冠疫情暴發后出現了極端行情,原油出現負價格;2022 年以來的地緣政治沖突使得原油價格暴漲,這種巨幅波動使得國際能源的供應鏈體系很不安全。我國能源結構本來就是貧油少氣富煤,能源量的不足和價的變化都會給我國能源安全帶來很大的沖擊,這種不利影響是可以預期的。
此外國際能源結構還有一個變化就是,2018年,受到頁巖油商業開發的拉動,美國原油產量達到1088 萬桶/日。這使得美國由最大的原油進口國轉變為原油凈出口國,國際能源結構發生變化,美國對中東原油的依賴程度降低,而中國對中東原油的依賴程度依然很高。所以要建立能源的保供體系,中國是外向型經濟模式,作為龐大的世界工廠,進口的目的也是為了出口,進口的情況會影響出口。因此,我們要警惕可能出現的次級制裁帶來的大宗商品保供風險,在國際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重構的背景之下,需要重構我國大宗商品安全體系。
《經濟》:近年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多次出現巨幅波動,主要原因是什么?
胡俞越:一是全球市場供需錯配導致大宗商品價格波動。
從基本面看,盡管全球消費、制造業投資仍然疲軟,但在新冠疫情反復沖擊下,資源供給國產能乏力,需求國預期需求加速釋放,大宗商品需求復蘇與全球難以跟進的供給形成時間與空間上的錯配,是推動此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重要推力。
從全球看,處于產業鏈上游的大多為資源型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屬于低收入國家,包括巴西、智利、印度、阿根廷等,受疫情影響,產能難以達到預期水平。而中國與歐美發達國家大多處于全球產業鏈下游,制造業的率先回暖促使中國與歐美企業對原材料進口的需求增強。“十四五”規劃在制造強國戰略、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等方面的布局,客觀上推高了國內對鋼鐵、銅、鎳等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的需求。在預期儲量不變的情況下,需求預期加速釋放,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產生了重要影響。
新冠疫情導致全球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升級,經貿環境呈現“逆全球化”和“去全球化”。疫情發生后,美日歐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出于保護本國戰略性產業的目的,加強貿易保護。部分大宗商品主要供給國甚至采取加征關稅、限制出口的政策,使部分品類供應減少、價格上漲。同時,疫情沖擊使商品、資本、服務等流動受阻,全球產業鏈受到負面沖擊,全球化力量被削弱。
二是受到全球地緣政治、經濟格局變化的影響。俄烏戰爭已成為2022 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最大的“灰犀牛”事件。西方發達國家對俄羅斯多輪制裁所帶來的全球形勢變化,使國際大宗商品市場迎來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方面,俄羅斯大宗商品出口貿易嚴重受阻,多種大宗商品價格將可能出現上漲。另一方面,中國作為大宗商品需求大國未來面臨更大壓力。
三是中美摩擦帶來全球供應鏈的重新調整,系統性地增加了從原材料到終端商品的成本,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波助瀾。
《經濟》:多重因素疊加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巨幅波動,這給我國經濟發展的哪些方面帶來不利影響?企業應對這些風險面臨哪些挑戰?
胡俞越:一是國內企業運用境外期貨衍生品規避風險受到一定阻礙。中國經濟雙循環以內循環為主,而在大宗商品市場上很可能是以外循環為主。中國是多類大宗商品最大的進口國和消費國,部分重要資源型產品的對外依存度很高,需要大量依靠進口。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可能的制裁以及大宗商品價格巨幅波動,大宗商品安全供給保障問題面臨巨大威脅,企業要想通過期貨市場實現大宗商品價格的風險鎖定,不僅要對全球宏觀形勢有著全面的了解,還必須掌握期貨交易市場內在的運行特點。國際衍生品的結構不完全等同于國內,而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度波動更是給實際操作中帶來不可控的因素,因此國內企業運用境外期貨衍生品規避風險受到一定阻礙。
二是導致大宗商品采購成本高企,消耗外匯儲備。2020 年底以來,大宗商品高位上漲,意味著我國需要付出更高的采購成本,消耗寶貴的外匯儲備。據海關總署數據,2021 年中國鐵礦砂及其精礦進口數量為11.24 億噸,同比下降3.9%;而進口金額為1846.74 億美元,同比增長55.3%。呈現量減價揚的異常局面。2021 年進口鐵礦石均價達到164.3 美元/噸,同比上漲61.6 美元/噸,超過2011 年的進口價格而成為新的歷史峰值。美元貶值客觀上對人民幣造成被動升值壓力,可能導致國際熱錢涌入,股市、房地產、大宗商品、農產品等可能面臨較大的價格上漲壓力,我國外匯儲備面臨流失風險。2022 年美元升值以抑制通脹和我國疫情反復,加劇了國際資本流失。
三是助推國內價格特別是生產領域價格水平升高。自2001 年中國加入WTO 以來,我國大宗商品進口量不斷攀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通過進口渠道對國內物價水平產生了顯著的影響。但是,由于勞動力市場摩擦的存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沖擊對中國居民消費價格CPI 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的影響存在差異,因此有必要對PPI 與CPI 分別進行分析。從工業生產價格來看,大宗商品進口價格上漲會帶動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上升,而投入成本的上升將直接推高工業品的出廠價格。
四是中下游企業利潤受擠壓明顯、中小企業經營風險加劇。
2022 年10 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1.3%,環比上漲0.2%;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0.3%,環比上漲0.3%。1 月-10 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5.2%,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7.5%。此前上漲涉及范圍既包括原油、銅、鋁、鐵礦石、螺紋鋼等工業品,也包括大豆、玉米等農產品。其中,銅價已創2011年以來新高。幾乎每一輪大宗商品漲價和PPI 持續走高都會對經濟運行帶來不利影響。原因在于PPI 下游與CPI 同步性較強,但PPI 上游向下游傳導不暢,導致PPI 上游價格大幅上行期間易擠壓中下游利潤空間。從歷史數據中也可以得到該結論。在2009 年至2011 年PPI 上行期,上游原材料業利潤占比提升超過7 個百分點,而中游制造業利潤占比下降1.3 個百分點,下游消費品業利潤占比下降近6 個百分點。2015 年至2016 年大宗商品漲價導致的上游行業不斷擠占下游行業利潤的情形也類似。
2022 年11 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8.0%,比上月下降1.2 個百分點,低于臨界點,制造業生產經營景氣水平較上月有所下降。說明在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背景下,我國實體經濟已經受到一定影響,尤其是對小企業的影響更大。大量中小微、民營企業集中在制造業中下游,由于行業競爭激烈以及企業自身抗風險能力弱,難以消化上游成本漲價壓力,如果未來成本繼續上漲,大量中小微企業將產生經營風險。
《經濟》:在變局下維護中國大宗商品供應安全,構建大宗商品的安全體系迫在眉睫。在您看來,具體路徑有哪些?
胡俞越:構建大宗商品的安全體系,一是要健全國內大宗商品供給保障體系。具體手段有:擴大國內供給;協調加大進口的協調力度,維護多邊國際貿易體系,推進我國進口來源的多元化,降低斷鏈風險,支持央企、國企及民企通過貿易和投資兩種途徑實現戰略性資源的國際化配置,實現資源可控制,價格可承受,構建大宗商品安全體系;完善體系儲備的調節機制;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減少對傳統化石產品、化石能源的依賴,逐步降低大宗商品的對外依存度。
二是構建海外儲能供給體系。在國際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重構、國內產能客觀上無法滿足國內需求的情況之下,對于全球化的戰略布局要重新定位重新思考,增加海外的儲能產能部分,增強海外資源的回運能力,用國際化、市場化手段進行戰略資源的國際化配置;為謹防可能出現的次級制裁,在雙邊和多邊區域經貿合作機制中,本著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則,在大宗商品貿易和投資方面,廣泛深入地推廣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
三是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發揮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的比較優勢,運用最市場化的手段,對外獲得大宗商品開采權、土地使用權或者股權等;要加大民企走出去步伐,增強民企在海外投資的信心,提供必要的政策便利和信貸支持,比如貼息貸款;通過加大減稅降費政策力度,適當給予中小企業降負幫扶等措施,減緩中小企業成本壓力,幫助中小企業頂住上游原材料上漲帶來的壓力。
四是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大宗商品期現貨市場。要規范市場流通秩序,加大期貨市場現貨市場聯動的監管力度,完善大宗商品物流體系。配置資源是期貨市場的衍生功能。國內期貨市場雖然交易量大,但由于市場結構和定價機制的關系,國內企業都紛紛參與境外交易,而未大量進入國內的期貨市場,所以用好、用活國際市場,加強國內、國外大宗商品期貨市場的有效對接至關重要。國內的期貨市場相對來說是后發市場,現貨與期貨市場、場內與場外市場要實現有效對接,需要我們充分利用好境內、境外兩個市場,用好主場和客場,積極研究我國期貨交易所與國外期貨交易所的銜接,這樣才能提升中國經濟、中國期貨市場的競爭力。在把國內主場逐步打造成為國際定價中心和資源配置中心的同時,也要在國際客場發揮中國優勢,把中國因素轉化為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