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定
東莞市位于廣東省中南部,全市陸地總面積2460平方千米。2021年年末,東莞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0855.35億元,成為國內第24座萬億城市、第15座“GDP過萬億、人口超千萬”的“雙萬”城市;連續三年政商關系健康指數排名全國第一,連續三年躋身中國外貿百強市競爭力前三,連續五屆蟬聯全國文明城市,連續七年入圍新一線城市。
目前,東莞城市管理實行“兩級政府、三級管理”格局:市主要領導擔任主任的市城市管理委員會高位協調,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以下簡稱“市城管執法局”)統籌謀劃,34個鎮街(園區)基層城管執法分局作為市城管執法局派出機構負責各項工作的具體實施。市城管執法局是負責全市市政設施、環境衛生、園林綠化、燃氣熱力、市財政投資地下管線遷移、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城市管理宣傳培訓等的政府組成部門,內設17個科室(辦),有4個下屬事業單位。市城市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市生活垃圾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也設在市城管執法局。
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立足雙萬新起點,打造大灣區綜合環境新高地”的目標,重點抓好環衛保潔、城市秩序、美麗圩鎮、違建治理、燃氣安全、隊伍建設等基礎工作。具體工作分“三步走”推進:第一步,打基礎,鞏固“干凈、整潔”的城市環境;第二步,上臺階,提升“有序、安全”的城市管理水平;第三步,出亮點,拓展“美麗、時尚”的深度城市化內涵,以高質量城市管理助力城市形象提升。
消除衛生“黑點”。一是制定環衛項目合同范本,出臺環衛作業指引,狠抓環衛作業管理;強化合同履約監管,嚴查環衛領域未按合同履約行為并依法立案處罰;開展信用綜合評價,形成閉環管理。關愛一線環衛工人,辦好環衛工人節晚會,開展“繡匠杯”勞動技能競賽,促進環衛行業健康發展。二是堅持每周對每個鎮街(園區)通報1個以上的環境衛生黑點,同時對責任單位是否履約進行倒查并立案處罰。三是完成城區片、全市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創建。推動28個鎮30%以上村(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建設5座環保熱電廠,2座集中、46座就地廚余垃圾處理設施,34個有害垃圾臨時暫存點,1500個可回收物便民交售點、4000個廢舊紡織品回收箱以及“兩網融合”收集站及分揀中心,26個大件垃圾處理中心。2022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城區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7.6%,均高于國家、省下達的目標任務。
優化城市秩序。重點實施城市秩序優化八大專項行動,治理城市失序亂象。一是深化戶外廣告設施管理,推行戶外招牌設置備案,2022年拆除違規戶外廣告設施及招牌22.2萬平方米。二是規范城市道路施工圍擋,強化審批監管及方案把關;加強巡查監管,依據《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法律規范,對不規范施工圍擋進行立案處罰。三是完善人行道設施,規范停車秩序,指導村(社區)劃設停車位,消除路口高低差,對“機非共板”的增設隔離設施。四是消除路面積水,會同交通、水務等相關部門合理設置下水篦子;成立“三人小組”巡查聯動,加強對易澇點雨中、雨后巡查清理,快速處置。五是規范共享單車停放秩序,聯合交通部門強化源頭投放管理,設置“電子圍欄”,引導規范停車,對不按規定停放的定期清理。六是推進城市照明“暗區”整治,持續消除“有燈不亮、有路無燈”的問題。七是推進城市家具提檔升級,編制《東莞市城市家具建設指引》,推動16類城市家具規范建設管理。八是高標準建設綠道、碧道,加大巡查力度,提高管理標準。九是規范建筑退讓公共空間管理,清退建筑退讓公共空間停車位1.3萬個,活化利用橋下空間,將建筑退讓公共空間作為慢行空間的延伸,優化慢行系統。

入戶開展燃氣安全檢查和安全宣傳。作者提供
城市品質是城市形象的載體、城市發展的底蘊。
打造美麗圩鎮示范樣板。按照省市部署,全面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2022年,全市400個村(社區)建成示范圩鎮、其余176個村(社區)建成宜居圩鎮。在此基礎上,2023年推動中心城區四個街道、松山湖、濱海灣新區和厚街、長安、鳳崗、茶山、東坑、謝崗、道滘、麻涌、石排、橫瀝等16個鎮街(園區)創建美麗圩鎮省級示范樣板,全面提升全市34個鎮街(園區)的美麗圩鎮特色化、品質化水平,串珠成鏈打造特色風貌帶。自2022年以來,南城、厚街、鳳崗城市景觀、城市面貌、夜景燈光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茶山、謝崗在全域打造美麗圩鎮方面取得了很突出的成效,長安的蓮花碧道、萬江的“三江六岸”濱水岸線、東坑的“山水新天地”,以及望牛墩望汐坊、“文化新地標”鳒魚洲等場所,也都體現了越來越高的文化藝術價值,正以堅定的步伐向美麗時尚闊步邁進。
積極推進公園城市建設。全力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2023年年初已成功通過初評,接下來東莞將以高標準迎接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評選。對全市所有公園、綠地摸底排查,登記造冊,對現有1216個公園綠地及所有具備公共服務功能的綠地納入公園體系管理。開展“一社區一公園”建設,全市社區公園普及率實現100%,全市所有公園綠地向市民有序開放共享,打造“千園共享之城”。與華南國家植物園攜手共進,建好東莞植物園。
運用科技手段賦能燃氣安全,建成東莞市管道天然氣數智化監管平臺、東莞市瓶裝液化石油氣智能監管系統。一是入戶安檢。研發入戶安檢小程序,加強送氣工培訓,扎實開展入戶安檢,逐步實現入戶安檢流程標準化、規范化、全覆蓋。二是場站管網監管。壓實企業主體責任,督促各燃氣企業加強場站、管網隱患治理。三是瓶改管。一手抓新建小區天然氣全覆蓋,一手抓老舊小區“瓶改管”。2023年目標是,完成4.8萬戶老舊小區“瓶改管”。四是“黑氣”整治。建立“深莞惠”打黑氣聯動執法機制,推行聯秤鎖槍,強化執法監督,嚴打“黑氣”違法行為。
開展全市域二維航拍巡查比對。從航拍監測數據比對來看,違建的數量呈持續下降趨勢,如產業類、公共配套類新增違建數量較2022年第四季度下降31%,小區類新增違建數量較2022年第四季度下降49%。農房、小區違建的形式以加層、陽臺加建為主,空地新增違建基本杜絕。但是,違規搭棚行為的整治還任重道遠。
開展再生資源回收場所建構筑物排查整治。2023年,對全市現存的再生資源回收場所進行了全面摸排。據初步統計,全市存續經營的再生資源回收站點3657家,其中建構筑物整改主責部門屬城管的2041宗,涉農業農村、自然資源、林業、交通運輸、水務、生態環境等部門共1616宗。
開展小區違建治理。聯合自然資源部門出臺了《東莞市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豁免項目清單》,對15項合理訴求的豁免審批。實施精準治理,對新建成小區從交樓開始就嚴管嚴控,開展“無違建小區”掛牌創建工作。
嚴控歷史違建。對農房、產業類和公共配套類違建持續保持嚴打、嚴控的高壓態勢,嚴格執行“兩個必須”(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且無法整改消除的違法建設必須依法實施拆除,對嚴重影響規劃實施且無法整改的違法建設必須依法實施拆除)。完成廣東省下達的3100萬平方米“兩違”治理任務,鞏固“新增違建零增長,歷史違建減存量”目標。
堅持“黨建引領、剛性執法、柔性服務”,把“無事不擾、有求必應、優質服務”作為行動指南。全面推行城管片長制,鎮街分局將60%的執法力量下沉到村(社區)擔任片長。圍繞“門前三包”責任制落實,開展“六巡三訪一執法”,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組建35支共642人的玉蘭女子執法服務隊,覆蓋全市34個鎮街(園區),發揮女性特有的細膩、柔美、耐心等優勢,走進市民群眾身邊,面對面開展巡查服務、宣傳教育和柔性執法,變被動管理為主動服務,變末端執法為源頭治理。布建359座城市服務驛站,遍布城市大街小巷,城管片長和玉蘭女子執法隊員進駐辦公。驛站配齊微波爐、飲用水、冰箱、雨傘、藥箱等物品,設置小微圖書館、休息區,兼顧服務群眾、黨建宣傳、一線人員休息等功能,打造城市管理街面化公共服務平臺。城管片長、玉蘭女子執法服務隊、城市服務驛站三位一體,構建了“小驛站、多功能、大情懷、正能量”的服務方陣。在全省范圍首創“小微執法”工作模式,堅持服務為先、包容審慎的柔性執法理念。在執法中,突出宣傳教育,引導全體市民群眾主動參與到城市秩序的共建共治共享當中,對城市管理領域的輕微違法行為實施包容免罰、三教而罰,彰顯執法“溫度”。
思想的優勢是最大的優勢。城市管理一頭連著宏觀大局,一頭連著萬家燈火,只有深化從“以城為本”到“以人為本”,從“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等管理思路的轉變,把讓老百姓生活步步高、喜洋洋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強化與市民群眾共建共治共享,突出均衡性和可及性,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城市面貌、城市氣質。
方法的創新是最大的創新。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是推動城市管理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城市的萬般美好,從來不會與生俱來。城管片長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女子執法服務隊開展柔性服務,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通過“硬核”手段+“柔性”執法,通過“小微執法”遏制“小微違法”,糾正不文明行為,提高文明意識,努力實現群眾個人利益與城市公共利益平衡的最優解。
理念的領先是最大的領先。作為前沿科技創新高地、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城市,東莞市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到城市治理全過程、各方面,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三生”融合,優勢疊加,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勾畫出宜居宜業宜游的魅力藍圖,以高質量發展的步步推進,贏得現代化建設的節節勝利,形成了世界一流灣區獨特競爭優勢。“世界工廠”里,既有青山綠水,也有濃濃鄉愁。
針對環衛保潔長效機制尚未形成、城市品質與經濟社會發展還不匹配、歷史違建治理任務艱巨、燃氣安全監管壓力較大、干部隊伍建設仍任重道遠等亟待改善的問題,在下一步工作中,東莞市將立足“雙萬”新起點,圍繞“高質量推進城市管理精細化、品質化、常態化”目標,在營造干凈整潔城市環境上干出新氣象,在打造安全有序城市環境上展現新作為,在創造美麗時尚城市環境上實現新突破,塑造新的城市形象、城市品質、城市氣質。
精細化就是按照精確、細致、深入的要求,運用系統理論、明確責任分工、優化業務流程、完善崗位體系、加強協同配合,實現各項工作扎實落地。品質化就是立足“雙萬”城市,瞄準匹配國際一流灣區的要求,將東莞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融入城市管理工作,打造具有東莞特色、與穗深港澳各美其美的品質形象。常態化就是要深化措施落地和執行,保持和發揚城管隊伍卓爾不群、勇于追求的精氣神,讓城市環境每地、每時都干凈有序,讓東莞市民的獲得感更有保障、幸福感更加充實。
進一步強化城市管理的品牌意識,從城市發展的“硬”開發,向城市文化引領的“軟”提升轉變。東莞城管將立足市民的所需所盼和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內在要求,出臺、完善一批制度規范和標準指引,升級、管養好一批城市家具,建成一批特色風貌帶,實現城市綜合環境達到國際一流灣區標準,讓廣大市民感受到城市環境常凈、城市景觀常美、城市溫度常留、城市文明常在。
(責任編輯: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