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教育是全方位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幼兒園教育是主導,社會教育是補充和延續。家庭、幼兒園、社區三方的合作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本課題的研究符合家庭、幼兒園和社區共同發展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五育”不是一個單獨的學科體系,而是一個內容交叉、相互聯系、和諧統一的完整要素體系。只有相互融合、協同作用、各環節不偏不倚,教育生態系統才能和諧、平衡、充滿活力。然而,我國的基礎教育仍然存在“五育缺失”的問題。在具體的教學和管理實踐中,往往進行拆分,使“五育”成為多項獨立的教學活動。這些直接影響了“五育并舉、融合育人”教育理念的科學發展與有效落實。產生上述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與教育領域將“五育”相互割裂,對其核心概念把握不清。因此,開展本課題研究能夠通過探索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合作共育新模式,促進“五育”科學且有效融合。
二、研究綜述
“五育”融合不是德智體美勞的簡單拼湊和疊加,而是在教育課程和活動中的融合和相互滲透。“五育”融合不僅是一種創新的教育思維方式,而且是一種新的教育實踐范式,即教育一體化的教育實踐路徑。
關于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的內涵,目前學界雖無定論,但已有一些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提供了不同視角,為具體舉措提供了思路,同時也啟發了我從幼兒園、家庭、社區合作共育的視角來探索“五育融合”的有效實現方式。
三、研究目標
1.充分剖析“五育”融合的時代內涵,提升教師和家長的教育理念。2.探索家校社合作共育的新模式,豐富“五育”融合的園本課程。3.與家長、社區的互動參與讓教育更加有效地對接,形成教育的一致,幼兒園、家庭、社區合作共育共同為幼兒健康成長奠基。
四、研究內容
“五育”融合與傳統教學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育人過程的關聯性和整體性。“五育”融合歸根結底是要下沉到實踐活動中。因此,本研究將開展如下工作:1.組織我園教師團隊開展學習以及研討活動,充分剖析“五育”融合的時代內涵,提升教師團隊的教育理念,為后續與家庭、社區合作開展各項實踐活動作鋪墊。2.通過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等多種方法調查家長和社區工作人員對家庭、幼兒園、社區合作開展“五育”融合的理解和意見。3.充分挖掘家庭和社區等多方教育資源,通力合作,探索促進“五育”融合的有效途徑、方法和措施。4.深入領會“五育”融合的內涵,確定“五育”融合的目標,豐富“五育”教育園本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模式,實現“五育”融合課程內容資源共享,促進幼兒的全面和諧的發展。5.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在原有的五大領域的基礎上融合五育教育,開展品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環保教育、生命教育、傳統文化教育、職業體驗館等),勞動教育(愛護社區設施、照顧社區動植物、班級值日生等),智育(良好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的培養、幼小銜接工作等),美育(體驗式藝術教育活動),體育(晨間體育鍛煉、早操律動、特色體育游戲等)。6.在幼兒園專業教師指導下,指導家長開展家長助教和親子活動(如親子體育游戲、親子繪本共讀、親子繪畫比賽),征集豐富的親子活動案例。7.幼兒園與社區聯動開展“請進來,走出去”系列活動(如社區講座、家長學校、鼓樓圖書館圖書漂流活動)。
五、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研究方法:
1.文獻法。課題組老師們針對“五育”融合和幼兒園、家庭、社區合作共育,了解與本論文相關的研究,為后面的實踐探索提供了理論依據。2.訪談法。課題組老師們分別對教師、家長和社區工作人員進行了訪談。研究在方案開始前對教師進行針對當前課程的認識和看法以及教師教學觀念的訪談;對家長進行面對面訪談和電話訪談,問題涉及對自己孩子的看法、幼兒園活動的參與度和認可度以及“五育”融合的理解等方面;對可能為幼兒園、家庭和社區提供物質及環境資源的社會場所負責人進行訪談,了解其對于與幼兒園合作開展教育活動的意愿和想法。3.問卷調查法。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家長對幼兒園進行此項研究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問卷獲取信息,以便做好研究的工作。4.軼事記錄法。在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合作共育過程中,我們記錄了幼兒對活動內容的態度和興趣,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和言語,以及在遇到問題時的表現和解決辦法,通過過程性的軼事描述記錄幼兒在此研究過程中的表現及改變。5.材料分析法。用照片和錄像記錄整個歷程,并收集幼兒在研究過程中完成的繪畫和建構作品,以及教師對幼兒的觀察記錄。這些實物材料的收集,有助于對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合作共育在促進“五育”融合方面的成效及幼兒的成長進行評量。6.經驗總結法。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
六、幼兒園、家庭、社區合作共育,共促“五育”融合的策略
園本課程建設是在“五育”融合理念指導下,我園對愉悅教育的課程一體化進行了重整和創新。一是將國家育人目標和幼兒園個性化育人目標融合,將培育身心和諧發展的新時代幼兒為育人總目標,引領園本課程的構建與實施。二是基于培育身心和諧發展的新時代幼兒的育人發展目標,將“五育”進行有機融合,跨越“五育”邊界,進行育人目標、育人載體、育人空間的融合,實現“五育”與愉悅教育的融通。三是通過創新課程,進行育人價值、育人方式、育人評價的深度融合,從而實現“愉悅”育人和“五育并舉、融合育人”。
1.構建了獨特的園本課程體系,實現了“五育”融合。
(1)育人目標的融合:我園將國家“五育”并舉的育人目標與園所愉悅教育的個性化追求相結合,以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為核心,進行核心素養的個性化表達,作為“培育身心和諧發展的新時代幼兒”的育人總目標,統領園本課程的建設。
(2)育人載體的融合:構建了四季活動融合課程與和美樂行融合的課程。以幼兒園四季活動為切入點,挖掘育人價值,設計活動內容,建構起以縱向自然節氣、橫向園所活動為主的課程,形成了以“春生——發現生命之美、夏長——享受律動之趣、秋收——收獲果實累累、冬藏——捕捉濃濃暖意”為主題的四大系列,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整體提升。我園將園內外勞動教育、研學、志愿服務納入愉悅課程體系。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成長需求,建立海洋教育系列、紅色教育系列、科技教育系列、傳統文化系列、藝術教育系列、館類系列、拓展系列7類活動主題,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愉悅課程。
(3)育人空間的融合:幼兒園育人空間進一步拓展,將“五育”融在班級活動、環境創設、園所活動、家庭擔當和社會公益活動中。例如:學校將勞動教育融在各類型的活動中,激發幼兒崇尚勞動、尊重勞動。
2.探索出園本課程的實施策略,實現了“五育”融合。
(1)五大領域育人價值的深度開發
我園通過挖掘五大領域的路徑和獨特視角,形成了五大領域育人價值的實施策略。以五大領域各具特色的經驗獲得的方法和思維策略、獨有的符號和邏輯工具,使幼兒獲得各領域獨特的經歷和體驗,培養幼兒良好的品質和習慣,實現各領域對于幼兒個體生命滋養的綜合育人價值。
(2)四季活動育人價值的深度開發
遵循“重心下移、過程互動、動力內化、全體融通”的原則,我園通過開發36個豐富多彩的幼兒園生活主題,讓每個孩子都經歷三年幼兒園生活中不同的三個春夏秋冬,成長為身心和諧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幼兒。
(3)愉悅課程育人價值的深度開發
學校在踐行“生活化、活動型、探究式”理念過程中,開發愉悅課程育人價值,讓幼兒在各類體驗中逐步明晰,成長的過程是美好的,是愉悅的,是難忘的,為幼兒“社會化”的成長奠定一定的技能基礎。這個過程中幼兒感受自然,接觸社會,親身實踐,形成各自獨特的成長體驗。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