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新時代,膠州再次迎來千載難逢的重要機遇——作為上合示范區核心區域,同時肩負國家級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重任,她要奮力成長為一個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原點,鍛造匯聚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的強大引力,鋪織城市發展的全新經緯。
增加城市“厚度”
記者:從全市歷次經濟運行及重點工作“摘星奪旗”考核結果看,膠州市一直在各個領域保持著穩健的發展速率。眼下已進入四季度,膠州市將如何打好年度“收官戰”?
于冬泉:依托上合示范區、青島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兩大獨有優勢,自去年以來,膠州市在青島市“摘星奪旗”各考核板塊始終保持前三位,并且沒有明顯短板弱項。隨著益海嘉里等百億級大企業產能逐步釋放,海爾空調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即將投產,膠州市發展活力將更加強勁。
存量企業是經濟的“底盤”,為實現“優存量、保運轉”,我們錨定鋼結構、食品加工、鍛壓機械等六大領域,系統性推出71條具體措施。比如食品行業,在國內,重點推動本地企業入駐上合食品數字公共服務平臺、引入國內頭部冷鏈企業、培育一體化“大食品”產業。在國外,依托上合經貿綜服平臺,面向上合組織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推介新產品,開發咖啡、堅果等譜系化產品。以地標產業為引領,提煉形成傳統產業迭代升級的一套固定打法。
除了優存量、保運轉,我們還堅持擴增量、調結構。從客觀角度審視,目前膠州新興產業占比不高,三產發展質效不優等產業結構問題仍然存在。為盡快實現突破,膠州市布局新能源賽道,打造光儲充+能源電子協同發展格局;依托集成電路和智能制造裝備2個專業園區,在操作系統、傳感器、無人機、衛星互聯網等領域開展探索;發揮機場流量優勢,用好上合國際樞紐港、空港綜保區等高能級開放貿易平臺,突破服務業發展質效,增加城市“厚度”。
國家級平臺引領
記者:建設上合示范區是國家賦予青島的重大發展使命,作為核心區,這些年來,上合示范區為膠州帶來了哪些變化?膠州又將采取哪些創新舉措推動上合示范區加快崛起?
于冬泉:上合示范區為膠州帶來最突出的改變是更高水平的開放。從國際交流的角度,過去膠州雖然經濟基礎很好,但很少承擔國際交流任務,而我們現在已成為青島市乃至山東省外事活動的重要區域。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受國際形勢以及外貿產業自身轉型升級影響,傳統的箱包鞋帽等一般型加工貿易確實有所下滑,但我們與上合組織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卻在大幅提升,機電等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更是快速增長。所以從總體上看,今年膠州的外貿產業始終保持正向增長,預計全年可實現外貿進出口40億元。
作為中國唯一與上合組織國家開展地方經貿合作的平臺,當前,上合示范區面臨的首要任務是突出公共產品屬性,推動與上合組織國家間構建穩定、和諧、長期的經貿往來。
按照“上合策源、臨空支持、膠州托底、全域聯動”發展路徑,我們全力當好平臺搭建者,重點突破上合國際城、樞紐港新城、卡奧斯新城等五大新城,打造容量大、功能全、服務優、底座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我們全力當好資源鏈接者,推動省內、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等優質區位資源通達上合,力爭年內中歐班列開行突破1000列,青島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交易額突破1000億元,與上合組織國家進出口額達到120億元、增長50%。我們當好方案提供者,聚焦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依托上合經貿發展研究院,積極推動“一票制、一單制、一箱制”交通強國專項試點,打造更多“上合示范”。
記者:今年是青島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全面發力的一年,依目前的情況看,您覺得“臨空支持”效力是否充分發揮?
于冬泉:青島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是一個自帶流量的區域。預計年內膠東國際機場將實現旅客吞吐量2000萬,貨郵吞吐量30萬噸。按照“非空莫入”產業導入原則,臨空區已竣工投產項目15個,總投資441.93億元,國家級平臺的效能逐步釋放。
但不可否認,起步階段的臨空區,產業生態尚未形成,缺少引領性、帶動性強的大項目。空港能級有待提升,客貨吞吐量與國內先進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園區配套有待完善,新基建、新能源應用場景不多。為加快建設現代化上合空港新城,我們聚焦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現代服務產業鏈,加快推進與聯邦快遞等頭部企業的合作,力保芯恒源一期、千里行、綜保展示交易中心等重點項目竣工投產,芯恒源二期、空天科技博覽城等重點項目加快開工建設。同時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確保航空大道延長線10月底建成通車,上合商旅文國際未來城配套道路啟動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