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提升糧食產能仍然是首要任務”。2022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要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集中必要資源力量和手段,努力推動糧食產能早日邁上新臺階。
作為傳統產糧大省的農業大市,青島積極響應、精心謀劃。2023年2月召開的青島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著力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堅持糧食生產增產、減損一起抓。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綠色增糧先行示范區,全力打造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融合的綠色增糧“青島場景”,創建集高產創建、快速烘干、倉儲物流、加工銷售、數字應用、成果展示于一體的高標準現代化糧食生產綜合示范樣板。
扛牢“國之大者” 青島勇擔先行示范重任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告誡我們,要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青島市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市轄5個農業區市全部獲得全國產糧大縣稱號,平度市入選全國100個超級產糧大縣名單,連續10年蟬聯山東產糧第一縣。
任憑風浪起,只要穩住糧食生產這一“壓艙石”,便可從容不迫應對各種不確定性。長期以來,青島面對糧食生產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堅持把糧食穩產保供作為首要任務和頭等大事,堅決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主動對接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狠抓小麥生產各項措施落實,以穩產保供為基礎,夯實“國之大者”這一根本。
強國必先強農,強農則必先增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生產供給能力。提高單產水平是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的重要途徑,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主攻單產、力爭多增產”的要求,并首提“開展噸糧田創建”。創建噸糧田,其實也是對提升糧食產能的大考。而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同樣也是青島高質量建設農業強市的重要課題之一。
基于此,青島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綠色增糧先行示范區,把糧食增產和發展綠色低碳農業有機結合,探索糧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全力打造集高產創建、快速烘干、倉儲物流、加工銷售、數字應用、成果展示于一體的高標準現代化糧食生產綜合示范樣板,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青島方案。
目前,青島市啟動建設7個綠色增糧先行示范區,目標到2025年,先行示范區內主糧作物達到“噸半糧”水平,打造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融合的綠色增糧“青島場景”。示范區輻射305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主糧作物基本達到“噸糧”水平,帶動全市糧食均衡增產。
當地方策略與國家戰略相合,深刻認識穩住糧食安全“壓艙石”戰略意義,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既是青島奮力打造農業強市的根本指引,亦是其勇擔先行示范重任的題中應有之義。
以實干求實效 青島夏糧實現“三增”
創建綠色增糧先行示范區,核心在于“綠色”,目的則是為“增糧”。從題面來看,青島想要兌現先行示范的目標,不僅需要做好綠色可持續的文章,更要切實看到糧食增收的成效。
4月26日,青島市綠色增糧先行示范區創建啟動儀式暨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會舉行。會上強調,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全面綠色轉型,是貫徹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重大戰略部署、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重要抓手,并明確要把綠色增糧先行示范區建設作為今年糧食生產的“重頭戲”來抓。
在抓住綠色這一根本前提同時,也要在產量上見真章。根據國家統計局青島調查隊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青島市夏糧播種面積342.79萬畝,單產420.97公斤/畝,總產量144.31萬噸,夏糧再獲豐收,面積、單產、總產實現“三增”,糧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夏糧“三增”的底色,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更是以實干求實效的生動詮釋。
實現糧食穩產增產,根本出路在科技。市農業農村局加強重大農業技術集成,探索開展小麥玉米“雙噸糧”超高產攻關試驗,推廣糧油、糧豆輪作間作,“兩選四適”“雙晚技術”等綠色增產技術模式應用率達到100%。采用增施有機肥、秸稈堆肥還田、種植綠肥作物、微生物菌改良土壤等培肥地力,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建立膠東五市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協作聯盟,布局墑情、蟲情等監測點100個,建設農情遠程監控系統,大力推廣“一防雙減”“一噴多促”綠色防控技術,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率達到100%。大力推廣深翻深松、旋耕免耕、激光整地技術,探索種養循環模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檔升級,助力糧食產能提高10%-20%。在全國率先創設“種子金”,選育引進推廣18個高產優質多抗適應性廣的新品種,先行區內實現主糧作物良種覆蓋率、種子包衣(拌種)率達到100%。建成山東省首個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打造智能管理平臺和遙感監測分析等27個應用場景,自動駕駛、智能控制等裝備應用率達到80%。
與青島市亮眼成績相得益彰的,是各區市的“高光”表現。
近年來,平度市糧食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280萬畝、產量29億斤,約占青島市糧食總產量的一半,已連續10年蟬聯全省產糧大縣“冠軍”,連續11年獲評“全國超級產糧大縣”。
今年,平度市147萬畝小麥已經全部收獲完成,夏糧再獲豐收,打好打贏了糧食豐產豐收的第一仗。深究平度市在促進夏糧增收增產方面所采取的舉措,也能看到“綠色增糧”的影子。今年,平度市重點推廣的青農7號小麥,在高產示范田實打測產中,平均畝產高達837.2公斤,再次刷新青島小麥最高單產紀錄。
窺一斑可知全豹。平度市打造綠色增糧先行示范區,全力推進綠色增糧、科技強農,從根源上強化小麥豐產“基因”,也是實施“藏糧于技”這一國家戰略的具體實踐,正是青島對實現綠色增糧目標的志在必得,更能看到青島身為先行示范的引領擔當。
多維度協同發力 打出綠色增糧“組合拳”
保障糧食安全任務巨大,既要藏糧于技,又要藏糧于地,還要藏糧于策,同時需要滿足新要求,樹立新理念,堅持大食物觀,著眼全產業鏈,立足全綠色化。
對青島而言,做好綠色增糧工作意義重大。這既是出于青島7個涉農區市有5個為全國產糧大縣,以及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位居全國36個大中城市首位的重要戰略地位使然,同樣也是踐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理念的主動作為。
為將“豐收在望”變為“豐收到手”,青島突出多戰略疊加、多維度協同發力,下好綠色增糧“全盤棋”。
在頂層設計方面,主動對接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積極融入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出臺建設綠色增糧先行示范區意見,配套制定19條推進措施,綜合考慮全市糧食生產基礎條件、生產水平等因素,利用3 年時間建成10個綠色增糧先行示范區,首批7個已經啟動建設。
在實施路徑方面,堅持“產購儲加銷”全鏈條協同推進,探索糧食大面積綠色均衡增產“五六七”新路徑,堅持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融合”,推進農田規模化、技術標準化、裝備智能化、環境生態化、服務專業化、運營產業化等“六化同步”,全面實現良種覆蓋、農機作業、統防統治、水肥一體化、配方施肥、先進技術應用、農業廢棄物回收等“七個百分之百”。
推動綠色發展,聚焦田、種、技、機、管等核心要素,集成應用耕地地力提升新方式、綠色高效新品種、綠色增產新技術、綠色高效新機械、智慧管理新模式等,實現農業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應用無人駕駛、植保飛防、收獲減損等智能綠色高效機械,運用優良品種、節水節肥、綠色防控等增產技術,實施耕種管收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化肥、農藥施用量保持“負增長”,年均減少1-2個百分點。
今年,青島市成功創建全國首批國家農業技術集成創新中心示范基地——黃淮北部糧油高效節水增產技術集成示范基地,成績的背后是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創新實施小麥玉米周年“超噸半糧”綠色高效生產技術集成示范與協同推廣項目,在平度、萊西等市級綠色增糧先行示范區,安排了小麥玉米周年“超噸半糧”、夏玉米精準滴灌水肥一體化栽培、玉米“兩選四適”一播全苗、玉米“三改三提”單產提升等10余項新品種新技術示范。目前,青島市在冬小麥、夏玉米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研究和示范推廣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滴灌技術變革助力種糧輕松又高效”入選全國種植業技術推廣典型案例,“夏玉米精準滴灌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2023年入選全國農業主推技術。
打硬仗要有硬措施。政策好,穩住了種糧預期。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聯合出臺《關于加強全市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及綠色增糧示范區建設管理工作的通知》,新增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補助政策,全力支持綠色增糧先行示范區建設。聚集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綠色高產高效、現代農業強縣等各級財政支持項目資金3.7億元,優先安排在先行區實施。落實設施用地政策,出臺設施農業用地管理辦法,利用閑置土地、廠房等,以自建、租賃、置換等形式,規劃建設產后服務中心,已落實土地300多畝。拓展農業保險范圍,新出臺大豆種植保險、玉米收入保險,玉米保額提高到1000元/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補助標準提高到300元/畝。2022年起將高標準農田畝均建設標準由1500元提高至1950元,有力提升了糧田生產能力。
夏種一粒子,秋收萬擔糧。今年青島市秋糧生產得益于政策好、天幫忙、人努力、措施實,在夏糧“三連增”基礎上,秋糧實現豐收增產。放眼青島廣袤田疇,依托綠色高產高效行動和綠色增糧先行示范區建設,伴隨一套綠色增糧“組合拳”的打出,農業生產方式、組織方式發生深刻變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在田間地頭激發出澎湃動能,“青島糧倉”的根基越來越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