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勇
(國有駐馬店市薄山林場,駐馬店 463200)
馬尾松為松科松屬針葉大喬木,樹體高度可達45 m,胸徑可達1.5 m,是我國亞熱帶地區重要的造林樹種[1-2]。馬尾松木材極耐水濕,非常適合用于水下工程,且其木材纖維素含量較高,是造紙和人造纖維的重要原料,再加上它是主要的產松脂樹種[3-5],故其市場需求較高。
國有駐馬店市薄山林場位于桐柏山、伏牛山余脈,位于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域(即為淺山丘陵地區),年平均氣溫為15.1 ℃,年降水量為971 mm,無霜期為248 d。為了探究馬尾松人工林培育的可行性,從而滿足其市場需求,筆者從選種、種子催芽、整地、播種、幼苗管理、苗木出圃、造林管理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等方面,在國有駐馬店市薄山林場苗圃開展了相關育苗試驗研究,并在林場荒山進行了造林撫育試驗,最終總結出了適用于豫南山區的馬尾松育苗與造林技術。現筆者擬將相關栽培技術要點總結介紹如下,以期為馬尾松的育苗與造林提供切實可行的技術指導。
1.1.1 母樹林的選擇
選擇無病蟲害發生、長勢良好、樹齡為20~25年的馬尾松作為育苗采種的母樹。
1.1.2 種子采集
馬尾松種子的最佳采集時間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一般人工采集松果,然后將采集到的松果集中攤在平地上自然風干(不要攤在水泥地上暴曬,如遇陰雨天氣,可把松果攤放在室內通風處陰干),1周后,松果炸開,種子即可從松果中自然脫落。最后,人工將松果皮和松子分開,選擇顆粒飽滿的松子作為種子,密封備用。
3 月下旬,當室外氣溫達到20~25 ℃時,開始進行育苗前的催芽工作。催芽是育苗的一個關鍵環節,一方面可以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另一方面可以檢測種子質量,避免育苗失敗。催芽方法一般有溫水催芽和沙藏催芽2 種。
1.2.1 溫水催芽
溫水催芽速度快,適用于少量種子催芽,一般面積在0.33 hm2以下的小型苗圃多采用溫水催芽法。具體方法為:(1)用高錳酸鉀溶液進行種子消毒,即把種子完全浸泡在35~40 ℃的溫開水和高錳酸鉀按100∶0.5 兌成的溶液中消毒24 h,然后把種子撈出自然風干。(2)把風干后的種子平鋪在室外遮陽棚內的土地上,蓋上保濕棉或枯草等保濕覆被物,并每天用30~40 ℃的溫水噴灑保濕覆被物3~5次,以保持覆被物濕潤。(3)催芽7 d 后,待種子開裂率達50%~60%時催芽結束,取出種子直接播種,即取即播,擱置時間不超過4 h。
1.2.2 沙藏催芽
沙藏催芽速度較慢,但可實現對較多種子同時催芽,適用于面積在0.33 hm2以上的較大苗圃育苗催芽。在沙藏催芽前,同樣需對種子進行消毒,即把種子完全浸泡在35~40 ℃的溫開水和高錳酸鉀按100∶0.5 兌成的溶液中消毒24 h,然后把種子撈出自然風干。把風干后的種子和含水率為30%~40%的細沙(用力握在手中細沙不滴水,松開手丟在地上細沙立即散開)混合均勻,覆蓋保濕物或厚30 cm、含水率為30%~40%的細沙。催芽15 d 后,待種子開裂率達50%~60%時,可用漏孔直徑不大于0.3 cm 的鋼篩把種子從沙子中取出,即取即播,擱置時間不超過4 h。
在種子催芽的同時進行整地。馬尾松苗圃地一般選在視野開闊、陽光充足、氣流暢通、土壤pH為6.0~7.5、平整的沙土地,或坡度在5°~10°之間、未使用過的生土地。地塊選好后,進行土壤消毒和改良,每667 m2施用鉀肥50 kg、氮肥25 kg、硫酸亞鐵5 kg,然后通過深耕將肥料和土壤混合均勻。
由于馬尾松苗在出圃時植株較小,故育苗苗床一般為寬1.0~1.2 m 的帶狀苗床,苗床長度根據原始地塊的長度而定。同時,為了更好地采光、灌溉和排水,苗床多為南北走向,一般要將苗床整成北高南低、坡度為 5°~10°的斜坡,苗床床面要平整、土壤顆粒要細(最好接近面狀)。此外,苗床與苗床之間設置寬為40~45 cm 的隔離帶作為除草、灑水等管理活動的通道,且要求苗床高出隔離帶30~40 cm,以提高苗床的透氣性和防澇能力。
馬尾松育苗播種一般采用人工點播的方法。具體方法為:首先在苗床上沿著苗床的帶狀走向,平行挖深度為2 cm、寬為3 cm 左右、上寬下窄的楔形條溝,然后將種子點播在條溝中,點播株距為3 cm 左右,行距為 15~20 cm,點播深度不宜超過2 cm,以免影響種子出芽。播種后,在點播的種子上覆蓋厚1 cm左右的細土(細土覆蓋太厚也會影響種子出芽),并在苗床上覆蓋厚3~5 cm的枯草或稻草等保溫保濕覆被物(最好用稻草,因稻草的含水性較好)。
在種子生長期間,每天在覆被物上澆水2 ~3次,保持土壤濕度在30%~40%,持續20 d 左右,同時重點防范鳥獸,以防其破壞種子和幼苗。播種20 d 后,在苗床上隨機選擇10 m2左右樣方,撤掉其苗床上的覆被物,用抽樣調查的方式測算種子發芽率。若種子發芽率達到50%~60%,即可撒掉苗床上的覆被物;若種子發芽率低于50%,則延長覆被物的覆蓋時間(一般延長3~5 d,不得超過10 d)。在覆被物撤掉后,在背壟行間進行松士、除草,保持土壤透氣,防止土壤板結。在幼苗沒有木質化前,要定期對幼苗噴施波爾多液進行消毒,噴施間隔時間為5~7 d,防止立枝病的發生。在8 月下旬至9月上旬幼苗木質化后,在幼苗背壟行間施鉀肥1 次或2 次,施肥間隔時間為30 d 左右,每667 m2施肥量在5 kg 左右。施肥時,先在幼苗背壟行間挖1個深度不低于5 cm、寬度在10 cm 左右、上寬下窄的楔形條溝,然后將鉀肥灑施在條溝中,隨后覆蓋厚度為5 cm 的細土,從而保障苗木幼苗長勢旺盛,增強其越冬抗寒能力。
在第2年春季(2 月末至3月初),幼苗高度達到20~25 cm時即可出圃。一般采用人工挖苗的方法,在挖苗前,用少許草木灰與山坡黃棕壤細土兌水攪拌成稀糊狀泥漿,用大口容器裝好后備用。人工挖苗時,要盡量保證幼苗根系完整,并在幼苗出土后,立即將其根部蘸滿提前準備好的泥漿,以保證幼苗在短時間內不失水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幼苗根系蘸泥漿時,切忌把幼苗根部以上的針葉沾上泥漿,以免對幼苗造成傷害,影響成活率。
馬尾松幼苗造林要做到一邊出圃一邊造林,間隔時間最好不超過6 h。馬尾松幼苗造林在山坡地較多,一般采用人工定植的方法。定植穴要在前一年的12 月之前挖好,樹穴規格為長×寬×高=40 cm×40 cm×40 cm。山區造林定植穴盡量選在土層較厚的地塊,并盡量清除大顆粒石塊及樹穴周圍1 m范圍內的雜草。山區造林時幼苗保濕、防旱至關重要,在幼苗定植后,要保持以幼苗為中心、半徑1 m范圍內呈中間低、四周略高的平地,并收集一些不帶草籽的枯草,覆蓋其上。山區作業粗放,灌溉大多依靠雨水,這樣可達到適量收集雨水、保濕、防旱的效果,且該定植方法簡單易行、效果明顯,一次施工,長期受益。
在馬尾松樹齡為5~6 年時開始修枝,按照“輕修、勤修”的原則,宜在晚秋到早春季節進行修枝。修枝時,創口要平,大致與樹干對齊,不要撕破樹皮。在馬尾松樹齡為8~10 年、郁閉度大于0.9 時,進行撫育間伐,第1 次間伐強度為馬尾松林分材積的10%~15%,同時修除部分弱枝、病枝;在馬尾松樹齡為10~20年時,間伐強度為馬尾松林分材積的20%~30%;當馬尾松樹齡達到20 年以上時,間伐強度為馬尾松林分材積的25%~30%。值得注意的是,在馬尾松林間伐后,林分郁閉度宜保持在0.6~0.7;一般馬尾松林分的主伐時間為25~30年樹齡,但馬尾松速生豐產林的主伐時間為20年樹齡,一般馬尾松林分主伐時間為25~30 年樹齡。
在馬尾松幼苗定植苗栽植當年,清除造林地內的雜草,但不松土,栽植時扶正苗木、適當培土。在林地未郁閉前,及時清除林地內雜草;在馬尾松幼苗栽植后第2年至林木郁閉前,可淺松土,松土深度宜小于10 cm,切忌傷及植株和根系。
馬尾松幼苗易發生立枯病(俗稱倒伏病),而斑點病、松瘤病、赤枯病和松毛蟲多見于高度在1 m以上的大苗。
在7 月—8 月、氣溫30 ℃以上時,馬尾松幼苗易發生立枯病,從而導致幼苗枯萎、倒伏。主要防治方法:在幼苗背壟處松土、清除雜草,以增加土壤透氣性,并對地表和苗木噴灑波爾多液進行消毒。
斑點病是由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發病初期馬尾松葉片出現褐色小斑,小斑周圍有紫紅色暈圈,小斑上著生黑色霉狀物,隨著氣溫上升,有時幾個小斑會連接形成大斑點,導致葉片焦枯、脫落。斑點病發生的適宜溫度為25~30 ℃,其孢子萌發的適溫為18~27 ℃。在以上溫度范圍內且空氣濕度較大時,病原真菌孢子幾個小時即可萌發,導致斑點病大發生。該病可用殺得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50%多菌靈1 000 倍液、大生1 000 倍液噴霧防治。
在海拔400 m 以上的馬尾松生長區,馬尾松樹木枝干感染松瘤病后,通常會形成圓形木瘤(直徑為5~60 cm),木瘤表面出現龜裂紋;每年4 月—5月,木瘤表面會產生許多黃色皰狀突起,突起破裂散出黃色粉末狀的銹孢子。主要防治方法:在松瘤病發生嚴重地區,要及時清除林下櫟類雜灌木,切忌營造松櫟混交林;同時應結合馬尾松林撫育,砍除病重樹或修剪病枝。
赤枯病主要為害當年生新葉,發病初期馬尾松針葉出現淡黃褐色或灰綠色病斑,并逐漸向上、向下擴展,隨后病斑逐漸轉為赤褐色,最后變為灰白色并出現黑色小點(赤枯病病菌的子實體),導致針葉自病斑部分彎曲或折斷。赤枯病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樹上的病葉中越冬,越冬后于次年4月下旬,赤枯病孢子開始發生侵染活動,侵染盛期為6月—7月。主要防治方法:可用“621”煙劑或含30%硫磺粉的“621”煙劑11.25~15.00 kg/hm2,在6 月上中旬放煙1 次進行防治。
松毛蟲發生代數因地區和年份不同而有差異,幼蟲一般在馬尾松針葉叢或樹皮裂縫中越冬,也可在樹下雜草叢或石縫下越冬,越冬后于次年4月下旬老熟。松毛蟲繁殖力強、產卵量大,一般卵會成塊產于松針上,蟲卵發育成4 齡以上的松毛蟲后,食量大增,可將針葉食盡,嚴重影響馬尾松樹體的正常生長,甚至導致松樹死亡。松毛蟲的防治以預防為主,采取綜合治理的措施,可通過封山育林、營造混交林等方式進行預防。對于松毛蟲發生面積較大、蟲口密度較低的林區,可適時噴施白僵菌、Bt、仿生農藥滅幼脲等進行防治;對于松毛蟲小面積發生嚴重的林區,可噴施擬除蟲菊酯等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