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瑩
(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蒲山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河南 南陽 473000)
21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傳統農業在經濟發展整體格局的影響下,也逐步邁入生態農業發展的新階段。生態農業的概念源自于生態學與生態經濟學,生態農業發展摒棄了傳統農業無節制資源消耗的過程,而是采用統籌規劃的方式,對農業產業進行約簡式發展,力圖將資源消耗降低至最低,并最大程度實現產業經濟價值的提升[1]。隨著生態農業的發展,基于農業產業一體化目標,倡導農業生態性、觀光性和娛樂性,集文化、藝術、資源、環境為一體的農業生態旅游逐步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新方向[2]。農業生態旅游產業建設與生態產業鏈息息相關,只有擁有良好的生態產業鏈,才能對農業生態旅游進行科學合理的統籌規劃,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調整,解決傳統農業旅游過量資源消耗等問題,使得農業旅游呈現特色化、生態化、規模化、產業化、生態化的特征,最終推動經濟效益的整體性提升。
農業生態旅游是生態產業鏈布局的重要方向,二者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反饋,能夠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形成更多的農業新產品、新渠道和新發展方式。在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過程中,生態農業的生態化、產業化、特色化及歷史文化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為了更好的發展農業生態旅游,需要對這些發展相關因素進行深入分析。
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首要目標是實現生態化。健全生態化的農業內部產業鏈,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是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前提。鑒于地理環境的影響,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構建必須打造與其自身地域特色相適應的發展理念,進而構建鄉村相應的生態旅游模式[3]。不同鄉村的生態環境特征各不相同,因此在農業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需要立足于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推動產業鏈建設效輻射至農業基礎生產環節與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領域,同時避免為追求短期利益,而破壞農村生態環境的情形,力爭實現農業生態旅游產業與生態效益同步發展的循環式格局。
生態農業與農村景觀特色緊密相連,這就意味著發展農業生態旅游必須將農業經濟要素與農村景觀特色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優美的風光與輕松的設施環境來吸引游客,進而開發出集休閑觀光、綠色食品與養生度假為一體的新型旅游方式。農業生態旅游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當地農村特色化元素,以特色化作為建設主要方向,通過綠色農產品特色、營銷模式特色、田園風光特色等,循序漸漸凸顯出特色化發展優勢。
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的構建并不僅僅是各類建設項目的總和,更為重要的是需要由配套要素作為支撐,才能夠確保產業鏈完整有序運行,其中最為主要的是政策性影響因素。因此,區域地方政府在進行農業生態旅游規劃設計過程中,需要將分散于不同的法規文件體系中的政策支持要素進行匯集,出臺實施關于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構建的專項政策,進一步加速人力資源、金融以及交通基礎建設等要素面向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匯集,優化產業鏈構建頂層設計。與此同時,還要以統籌協調作為切入點,將多個區域的農業生態旅游項目連接為一體,構成更大范圍內的生態農業圈,以此來逐步實現產業化目標[4]。通過產業化的統籌規劃,進一步增強農業生態旅游項目的核心競爭力,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并形成集群發展效益。
農業文化是農業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農業文化主要包括耕作制度、勞動特點以及生活習俗等內容。充分挖掘利用本地農業歷史文化元素,融入農業生態旅游項目建設,在提升品牌吸引力的同時,還可以給游客帶來多元化精神體驗,有助于游客進一步了解區域文化底蘊內涵[5]。尤其是通過特色化農業文化的充分展示,還可以實現對農業文化元素的有效保護,促進特色化農業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農業生態旅游作為當前經濟發展的熱點方向,必然有著相應的產業鏈作為支撐,其產業鏈構成主要包括產品開發、項目建設以及品牌營銷3大層面。
實現多元化產品開發,是打造農業生態旅游專屬產業鏈的前提和基礎。結合當前國內運行較為成功的農業生態旅游項目來看,農業生態旅游產品開發主要包括以下2個方向:一是景觀要素產品的開發。打造具有特色化、精致化、生態化的農業生態旅游景觀,不僅可以為廣大游客提供多樣化的休閑娛樂體驗,而且有助于豐富農業生態旅游項目內涵,提升項目所在園區的整體利用效率,促進生產、觀賞以及生態保護等多元內容的融合式發展[6]。二是特色化實物產品的開發。基于區域歷史文化特色,進行紀念品、食品、服飾、配飾等特色化實物產品的開發,不僅可以進一步豐富農業生態旅游項目的建設內涵,拓展游客的文化娛樂體驗,而且可以為項目所在地區居民提供大量的就業創業機會,拓展農業生態旅游項目的經濟社會效益。三是體驗類產品的開發,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生產場景,是農業生態旅游項目的主要特色。通過果實采摘、休閑垂釣、親子勞動等體驗類產品的開發,讓游客親身經歷農業生產的環節,可以給予游客親近大自然的體驗,同時激發都市人群對于農業重要性的認識,實現生態環保理念的廣泛傳播。
農業生態旅游產業必然是由具有不同內涵屬性的基礎項目所構成。這些基礎性項目的建設狀況對于園區的整體性發展將起到極其重要的影響與作用,同時基礎性項目的發展也會對人文、生態理念的傳播起到顯著的推進作用。因此,農業生態旅游要想深層次實現產業鏈組合,就需要結合本地民俗文化特色,以文化創新為引領,進一步開發與本地區民俗文化旅游相關的附屬行業,并使之與相關實體項目緊密聯系,促進文化內涵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以河南省南陽市國安蘭溪生態莊園為例,為拓展農業生態旅游項目、促進產業鏈融合發展,該莊園結合本地區廟會文化,推出了鄉村廟會節、旅游紀念日等人文文化體驗項目,深受游客的歡迎。
強化品牌營銷推廣是構建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至關重要的環節,也是實現產業鏈實現上下游有機結合的必然選擇。從品牌建設的角度來看,農業生態旅游經營主體必須形成強烈的品牌意識,著力推動品牌構建,在品牌命名、設施環境、服務質量等方面充分體現特色化元素,以“專”定位、以“特”揚名,以“異”取勝,通過多元元素的有機組合提高品牌的附加值,充分滿足游客的求異心理[7];從營銷推廣的角度來看,應當緊隨當前新媒體、自媒體等媒體傳播途徑的步伐,借助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大眾常見工具,強化網絡營銷體系的打造,面向更多的社會群體進行品牌的廣泛營銷與推廣,促進農業生態產業鏈發展。
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建設作為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工作,必須要在建設實施之前,形成科學合理的整體規劃方案,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收益等多重發展目標的統一。在規劃理念、專業化水平和規劃深度上,應當借鑒國內外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先進理念,方法規劃設計要追求國際化水準,充分發掘地域文化特色,做出品味與風格。同時,要完善政府主導型產業鏈建設模式。農業生態資源的公共性特征、農業生態旅游各類項目的準公共屬性,決定了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建設,需要在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的同時,加快出臺相關政策出臺,鼓勵在維持區域內耕地總量不變、糧食供給不減少、田園景觀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允許土地流轉,并實現土地的集約化經營,從而為資本進入農業生態旅游產業奠定基礎[8]。鑒于農業生態旅游具有開發強度大、發展規模大、受自然災害影響大、回報周期長等特點,采用政府主導模式,可以有效對產業鏈建設進行宏觀調控,保證農業生態旅游建設的穩步推進,逐步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等發展目標。
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必須有相應的基礎設施作為支撐。從產業鏈構建的角度來看,可以考慮基于泛旅游概念,再堅持生態優先的前提下,著力推動基礎設施的優化完善。其一,需要協調政府各部門,將農業生態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行有效銜接,充分發揮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打造的基礎性支撐作用;其二,要借助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促進農業生態旅游相關產業的聯動發展與轉型升級,努力提升建設區域與輻射區域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增加值,并致力于展示“生態宜居”型農村新面貌,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體現[9];其三,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建設必須以實現區域生態保護為前提。一方面,必須要著重的體現區域自然生態的特色以及質樸的文化品格,確保建筑風格與周圍環境相協調,避免破壞性開發建設行為產生;另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應當統籌考慮農村生態客觀情況,例如,在水資源保護與利用領域,要實現農業生態旅游園區與其輻射的居民區污水處理的協同處理,確保生產經營用水與生活用水處理能力的同步提升。
在農業生態旅游產業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實現區域各類項目整體性協同發展對于產業鏈構建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倘若產業鏈中各類項目建設經營主體各自為戰、缺乏共享共贏意識,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會淪為空談。因此,有必要以鞏固產業鏈為目標,促進區域各經營主體形成聯盟,可以考慮橫向聯盟、縱向聯盟兩種構建形式。其中,橫向聯盟是將農業與旅游業中不同性質的業務進行聯盟整合,例如在農業生態景區中圈養家禽家蓄,種植瓜果蔬菜,開展農家樂或生態旅館,形成二者之間的橫向聯盟。縱向聯盟需要將農業與旅游業中相同性質的業務進行聯盟整合,例如在讓山景與水景進行有機結合,或將各種不同性質的餐飲服務進行有機結合,以此來拓展游客旅游體驗[10]。無論是何種聯盟形式,都應當基于以下3個條件:一是聯盟必須要有明確的章程,對聯盟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作出明確的說明,確保聯盟能夠在合理合法合規的框架下正常運行。二是聯盟各方需要自覺遵守合作章程,一旦出現合作糾紛,必須在聯盟框架下采用協商的方式進行解決。三是聯盟應當由相應的基金作為支持,以發揮聯盟的保障性與支持性作用,促進聯盟各方都能從中受益。
以優化營商環境為目標,加強服務體系建設,是促進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第一,地方政府應當細化分類與農業生態旅游產業具有較強關聯性的產業,適時提出體系化的激勵引導政策,確保產業鏈條能夠主動進行拓展延伸。第二,地方政府應當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引,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目標,著力推動“企業+農戶”“基金+農戶”“創新創業孵化器+農戶”等新型模式與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的結合,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促進農村經濟的穩固發展,逐步構建集創意農業、循環農業等于一體的農村生態旅游綜合體[11]。第三,建立和完善政策扶持下的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機制,鼓勵企業建立名師帶徒制度,以“傳、幫、帶”的形式吸收社會人員進行人才培育,同時建立企業職工繼續教育培養體系,通過開展以“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信息”為主要內容的繼續教育和知識更新培訓,實現用人育人一體化管理[12]。第四,積極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服務優勢,優化“互聯網+生態農業”服務新路徑,適時推出具有多元化服務功能的農業生態旅游智慧服務平臺,面向經營主體重點進行營銷統計分析、旅游者偏好預測等服務,面向游客提供便捷、即時、時尚的旅游項目信息,切實優化行政支持產業鏈發展服務能力。
隨著生態環境保護戰略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實施,農業生態旅游產業將會迎來繁榮發展的春天。從當前的發展態勢來看,具備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基礎的區域,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環境優勢,以鞏固拓展產業鏈為目標,積極探索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新路徑。同時,還需要秉持創新發展理念,以滿足游客個性化、多元化休閑娛樂需求為向導,及時推動產業鏈的創新與完善,更深層次的推動區域內經濟社會、生態環境、人文要素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