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瑋斯
(福建省武夷山市其云巖茶有限公司,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武夷山擁有悠久的歷史,蘊藏著豐富的物產和燦爛的人文,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之一,也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素有“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的美譽[1]。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自然生態條件讓武夷巖茶擁有卓越的品質。武夷巖茶以“巖韻”來作為茶葉特有的滋味感和特殊香氣。
根據《茶經》記載,武夷巖茶的生長可以分為3個層次:上層茶樹生長在爛石之上,中層茶樹生長在礫壤之上,下層茶樹生長在黃土之上。其中,“爛石”指的是經過火山碎巖風化形成的土壤,富含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它們也喜歡干燥的環境,但不耐旱。由于茶樹對土壤的要求較高,因此在建設高品質茶園時,必須優先考慮土壤質量和生態環境因素。茶園需要具備良好的水分保持和排水能力,同時需要適宜的日照條件,避免長時間的暴曬。一杯優質的茶葉不僅需要精湛的制作工藝,還需要優質的種植管理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種植管理和生態環境是產出優質茶葉的基礎。
茶樹在生長過程中對自然氣候有較高的要求,涉及光照、濕度、溫度等因素,尤其對于一些名優茶而言,氣候環境的要求更為苛刻。種植過程中,如果天氣發生較大幅度的變化,將直接影響茶葉的品質,進而導致經濟效益降低。
茶園位于山頂的位置應具備多樣化的樹林,而茶園中間則需要種植一些樹木,以作為天然過濾帶,為茶樹提供漫射光。茶園的山腳下也應種植樹木。在溫度較高、降水較少的夏季,樹木濃密的樹冠可以為較低高度的茶樹提供樹蔭,以適應茶樹的生長習性,并形成天然的屏障,減少陽光和高溫對茶樹的傷害。一般來說,套種樹木的茶園在夏季的土壤溫度比單一種植的茶園要低2~4℃。在冬季,樹干能夠抵擋寒風的侵襲,而枯葉則能夠覆蓋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土壤溫度的散失,形成保溫的效果。此外,套種樹木還有助于提高茶園環境中的濕度,這對于茶樹的健康生長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套種樹木為茶園提供了天然的隔離帶,防止病蟲害的傳播,從而避免對更多茶園的影響。此外,茶園中的生態環境優化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并在某種程度上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舉例來說,茶園中復合種植豆科植物鴻森槐具有速生、干直、窄冠和硬質木材等4個特點,同時還具備以下優勢:它是一種蜜源植物,具有較高的附加價值;鴻森槐能夠固定氮氣和改良土壤,對土壤起到養分的作用;它在夏季能夠為茶園提供適度的遮陰;鴻森槐在冬季會落葉,不會對茶樹的光照造成影響。
常言道:“高山云霧出好茶”,茶樹通常適應生長于山地和丘陵地帶,坡度小于30°、海拔在1500m以下的區域適合茶葉種植。我國的名山都分布著著名的茶園,因為高山地區常有較多的云霧,晝夜溫差大,能夠滿足茶葉生長過程中對漫射光的需求。此外,高山地區通常具有濕潤的氣候特點,這種生態條件下的茶樹生長旺盛,芽葉肥壯,具有良好的嫩葉特性。地理條件的好壞與茶園的建設過程中的水土保持、建設成本以及茶園管理等方面密切相關。地形和地勢是茶園建設時需要高度關注的因素之一。適當的山地高度常伴有較多的云霧、高濕度的空氣、強漫射光以及晝夜溫差大的特點,有利于茶樹的生長和有機物的合成與積累,從而產生高香味、濃郁的茶葉。此外,種植基地的氣候、降雨量、溫度、濕度、土壤質量和交通等因素也是在選擇立地條件時需要考慮的。另一個關鍵要點是合理搭配茶樹品種。根據劉金龍的多年實踐經驗,至少種植3個不同品種的茶樹,涵蓋早、中、晚3個芽期,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茶園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選擇適應本地環境的種植模式可以極大地提高茶葉生產企業的效益。目前在武夷山地區,高標準茶園建設主要采用復合型種植技術,包括復合種植、茶樹與防護林結合、茶樹與荊棘林和果樹林間作種植以及套種技術。復合種植技術是將茶樹與防護林種植結合起來,通過在茶園周邊或隔離帶種植防護林,形成帶狀或網狀的林帶。套種技術是在茶園中套種一些豆本科作物,如油菜、花生或黃豆等。這種做法可以有效覆蓋地表土壤,促進水土保持,同時作物的生長過程也能改良土壤并促進茶葉豐產,發揮積極的效果。這些種植模式的應用能夠提高茶園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使茶樹生長在更適宜的環境中,并發揮出最佳的生產潛力。
種植或補苗武夷巖茶最好選擇寒冬之前,通常是每年11月初至12月初。這個時期種植的茶苗容易生根,并且相對不容易受到旱害或澇害,能夠安全度過寒冬。然而,也有一些人持有不同的觀點,認為來年春天種植更有利于茶樹的生長。每個地區的氣候和具體情況可能有所不同,因此種植時間可能會有一定的差異。總的來說,無論選擇何時種植茶苗,首先要選擇適宜的時機。其次,選擇具有良好生長勢的茶苗,這樣能夠提高茶苗的存活率和生長狀況。如果有關于武夷巖茶種植的具體情況和地方性的建議,最好咨詢當地的專業茶園管理人員或農業專家。
茶園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適當的管理可以使4年左右開始收獲,比普通茶園提早1~2年。科學的施肥方法、人工除草和土壤改良等措施對茶樹的健康生長和優質茶葉的產出至關重要。在茶園的間隙種植綠肥或豆科類植物,如紫云英和枯草科植物等,可以為茶樹提供天然肥料。研究通過比較套種大豆、套種花生和未套種綠肥的茶園土壤、茶樹產量和茶葉品質。這些結果表明,在茶園中采用適當的間隙種植綠肥作物對土壤改良、茶葉產量和茶葉品質具有積極影響。然而,具體的種植方案需要根據當地的環境條件、茶樹品種和種植管理要求進行調整和優化,以實現最佳的效益。
在正式種植茶樹之前,必須進行土壤檢測,以了解土壤中養分、水分等含量的詳細情況,以便管理人員更有效地進行土壤管理。每年或隔年進行土壤深翻可以帶來許多好處。深翻可以切斷土壤表層的根系,促使根系向下生長,增加根系吸水能力,從而在旱季中減少茶樹的旱害。深翻土壤還能刺激新根的生長,因為須根和新根對養分的吸收更為全面。此外,通過深翻土壤,一些隱藏在土壤中的蟲卵會暴露在表面,受到陽光的照射而死亡。因此,深翻土壤是茶園管理中一項關鍵的措施,對于改善土壤條件、提升茶樹生長環境、促進茶葉產量和品質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深翻土壤的頻率和深度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結合土壤類型、茶樹品種和當地氣候等因素進行科學合理的決策。
深翻土壤,要考慮土壤類型、茶樹生長情況和地勢等因素,確保深度和寬度的適當性。這樣可以避免過度破壞土壤結構,保持土壤的生態環境和茶樹的健康生長。深翻土壤對于茶樹根系的生長和養分吸收確實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還有助于改善土壤的結構和通氣性。
為了確保茶園土壤中的水分處于最佳狀態,需要有效地進行灌溉管理。雨季通常在4~6月和7~8月,而9~10月則屬于高溫少雨的時期,冬季則可能出現干旱情況。因此,在茶園中應采取相應的灌溉措施,以適應不同的季節和氣候條件。在雨季期間,可以進行蓄水工作,并及時進行耕作和覆蓋來保持土壤的保水性能。灌溉技術可以采用噴灌、澆灌等方式,確保茶園得到充足的水源供應。此外,現代化監測手段可以用來監控茶園土壤的水分情況,以便根據需要進行相應的灌溉管理,為茶樹的生長提供良好的水分條件。通過科學的灌溉管理,茶園能夠在不同的季節和氣候條件下調節土壤水分,為茶樹提供所需的水量,進而保證茶葉的品質和產量。灌溉管理的科學實施將為茶樹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同時提高茶園的產量和效益。
在推行生態茶園建設時,針對當地條件采取了多種病蟲害綠色防控和土壤地力培肥的組合技術,以提升生態茶園建設水平。首先,應以預防為主,平時積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定期檢查茶園,清除病蟲害的源頭,保持茶園的清潔和衛生。此外,還廣泛使用無公害的生物制劑,并在不同階段實施病蟲害防治措施,以最大限度減少對農藥的使用。這些綠色防控措施不僅有助于預防病蟲害的發生,還能保護環境和茶園的生態平衡。通過減少對農藥的依賴和使用,茶園的產品符合綠色食品標準,具備更高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在高標準生態茶園建設中,病蟲害的綠色防控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提高茶葉的品質和安全性具有積極影響。
為了優化茶園生態環境和提高茶葉的質量,施肥方面應主要采用有機肥,例如茶籽餅、豆渣等熟化的有機餅肥。根據茶樹的品種和土壤的養分狀況,合理補充適量的復合肥料,以確保施肥的匹配性和養分的平衡。對于病蟲害的控制,茶園管理人員需要接受培訓,學習如何準確辨別不同的病蟲害,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要定期巡視茶園,仔細觀察茶樹的健康狀況,及時察覺病蟲害的跡象,并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同時,注重茶園的通風狀況,通過合理的布局和茶樹間距,確保茶園通風良好,同時促進生態多樣性的增加,從而有助于防止一些常見的病蟲害發生。
綜上所述,采取合適的施肥方案,控制病蟲害是確保武夷巖茶質量的關鍵。有機肥的應用、培訓管理人員識別病蟲害、保持茶園通風與生態多樣性以及定期檢查修剪茶樹等措施將有助于茶樹的健康生長和優質茶葉的產出。
為了生產優質的武夷巖茶青葉,制作工藝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質的青葉是消費者安心享用茶葉的基礎,而上乘的制作工藝則讓消費者喜悅地品味茶葉。青葉的優質是茶葉好的基礎,而制作工藝的高超則是成就一泡好茶的關鍵。
眾所周知,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中的做青工藝,是形成武夷巖茶(大紅袍)特有品質的關鍵性工藝。當代茶圣吳覺農先生在其主編的《茶經述評》中指出:“烏龍茶的優異品質主要是通過萎凋、做青形成的,該作業包括曬青、搖青、晾青3個工序,這是奠定香氣和滋味的基礎。”著名武夷巖茶專家、高級農藝師姚月明在其撰寫的《武夷巖茶》論文中也講道:“做青是形成三紅七青(綠)獨特風格和色、香、味的重要環節。”做青工藝是武夷巖茶制作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工藝流程。武夷巖茶(大紅袍)的制作過程中,做青工藝包括曬青、搖青和晾青等步驟,這些工藝奠定了茶葉的香氣和滋味基礎。武夷巖茶的“巖骨花香”源自于優質的茶樹、精湛的制作工藝,再加上適宜的天氣條件,才能成就一泡好茶。優質的青葉是基礎,制作工藝是關鍵,它們共同構成了高品質武夷巖茶的特色和風格。
為了保證武夷巖茶的質量,采摘時需要遵循一定的標準和要求。通常一年采摘一次,即春茶。采摘的鮮葉應符合以下標準:新梢芽葉伸長完全成熟,形成了駐芽,每個茶芽應有3~4片葉子,同時夾葉也要一并采摘,這被稱為開面采。通常,在采摘武夷巖茶時,采用中開面采摘的方法效果較好。采摘的技巧和標準對于保證茶葉的品質至關重要,只有注意采摘的細節,才能保證茶葉的新鮮度和完整性,從而確保武夷巖茶的優質特性。
正確處理萎凋階段對最終茶葉的品質有直接影響,因此萎凋的處理必須得當,才能確保茶葉的優質成品。適當控制萎凋過程中的時間、溫度和濕度等因素,可以使茶葉在失去一定水分的同時,保持適度的柔軟度,促進內部物質的轉化和氧化酶的活性,從而形成武夷巖茶獨特的香味和風味。萎凋是制作巖茶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之一,對于茶葉的品質具有重要影響。通過科學控制萎凋的條件和處理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茶葉的風味特點,確保巖茶的品質優良。
做青是制作武夷巖茶中關鍵的步驟,對于巖茶的“三分紅、七分綠”和獨特的香氣起著重要作用。在這個階段,需要注意控制的原則是盡量輕柔、不要過度操作。做青的過程需要耗費較長時間,要求高超的技術操作和仔細的觀察,變化也是復雜的。從水分的散失、葉片的退青到水分的走失和彈性的恢復,操作人員需要靈活地掌握攤青前輕后厚、搖青前輕后重等技巧。總的來說,在做青的過程中,通過搖動葉子可以產生發熱效應,促進茶葉的變化,而通過靜置則能夠散熱并抑制茶葉進一步的變化。
殺青是武夷巖茶制作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步驟,其目的是通過高溫火力破壞酶的活性,停止發酵過程,穩定已形成的做青品質,并純化茶葉的香氣。在武夷巖茶的傳統制作技藝中,采用雙炒雙揉的特殊方法,這是一個關鍵的環節,其目的是為了補充第一次炒青時候的缺點,亦使茶葉的條索更加緊實美觀。經過雙炒雙揉處理后,茶葉即可進入焙房進行初步的烘焙。在焙房中,茶葉將經歷一系列的加熱和處理過程,進一步發展出其獨特的香氣和口感特征。
初焙也稱為“走水培”,是利用高溫使茶葉中的物質經熱轉化。在經過上一步環節處理后,直青葉將被送入焙房進行烘焙。初焙的關鍵是抑制酵素活性,穩定茶葉的品質。初焙是確保武夷巖茶品質的關鍵步驟之一,賦予茶葉獨特的香氣和口感特征,并為后續的處理和陳化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要成就一杯優質的武夷巖茶,需要從栽培與生態管理、采摘標準和制作工藝等多個方面共同努力。武夷巖茶憑借其地理優勢具備獨特的風味特點,近年來其熱度持續上漲。然而,在受到廣泛關注的同時,如何保持持續的優質高產發展是一個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涵蓋了加強生態茶園建設、合理施肥、推廣有機肥的使用,以及采取套種紫云英和覆蓋枯草等措施來提升茶園的肥力。同時,還需建立有效的管理監督制度,確保茶園的生態建設與武夷巖茶的經濟效益相統一。只有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并采取相應措施,才能確保武夷巖茶的持續優質和高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