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 健
(興業縣蒲塘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廣西 玉林 537800)
在可持續發展觀念與健康生活觀念的影響下,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成為各方的關注重點。但是,部分地區水稻種植戶對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的思路與目標、基本要點等把控失當,影響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效果。對此,文章對應用思路、應用目標、基本要點進行分析,借助實踐案例探索應用設計框架,提高對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的把控。
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的核心目標是保障農業生產安全,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此為出發點,在應用綠色防控技術時,應盡可能規避傳統病蟲害防控手段,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理念,靈活選取物理、生物以及農業防控技術手段,加大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力度,降低或規避施用化學農藥。同時,還需遵循精確與高效施藥的原則,推動病蟲害防治與農業綠色防控深度融合[1]。
綠色防控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以預報和預測病蟲害為前提,科學與合理用藥為重要舉措,強調在保障水稻產量與安全的前提下,提升病蟲害防控的有效性,降低病蟲害對水稻產量與品質的影響,一般控制在5%以內。水稻病蟲害具有突發性強、流行性高等特點,若防控處理不及時,極易導致病蟲害大規模擴散與蔓延,進而影響水稻產量與品質。基于此,在應用病蟲害防控技術時,應當以保障水稻安全與質量為核心目標,并以此為導向,選取低毒性、高效率以及環保型的綠色防控手段技術[2]。
綠色防控是指以“綠色植保”為理念,借助生態調控、物理防控、農業防治以及生物防控等多重技術手段,合理、科學以及安全應用農藥技術,進而達到控制水稻病蟲害,提高水稻質量安全與生產安全,維護水稻產地生態環境,為水稻持續增產、增收提供保障目標的防控技術。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有以下要點。
水稻品種直接決定水稻產量,以綠色防控為理念導向,在選定水稻品種時,應選擇優良品種,為后期田間管理等工作提供便利。在新時期,水稻品種呈豐富多元的特點,且各自具備獨特優勢。為保障水稻的高產量與高產質,在挑選水稻品種時,應對種植地的環境、土壤條件等開展綜合性考察,深度了解種植地的土壤特性,并以此為依據,選取環境土壤適應性更強的水稻品種。例如,偏堿性土壤環境可選定抗堿性強的水稻品種,缺水土壤環境可選定抗旱性強的水稻品種,水澇災害嚴重的土壤環境則需選定抗澇性強的水稻品種。在確定品種后,應初篩水稻種子,選出品相更佳、顆粒飽滿的水稻種子,隨后對水稻種子進行藥物包衣處理,增強水稻對病蟲害的抵御能力,提升病蟲害防控效果[3]。
稻田內的病蟲害會隨著上季水稻收獲后的殘渣殘留于土壤中。以往,種植戶常采用燃燒秸稈的方式處理殘渣,對環境污染較為嚴重,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無公害化防控處理觀念等相悖,現已被禁止。目前,在水稻收獲后,多采用深耕的方式處理秸稈,通過將地面帶秸稈部分深埋于地下的方式,轉換地表與地下土壤,讓空氣與水分充分滲透土壤。此外,深耕還能將底層病菌、蟲卵上翻至表面,借助太陽暴曬消殺,降低水稻病蟲害的發生率。此外,秸稈深埋于地下后,腐化變質后生成腐殖質,能有效提高土壤的營養含量,為水稻健康生長提供保障[4]。
2.3.1 物理防控
在水稻病蟲害防控中,物理防控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殺蟲燈防控。以害蟲的趨光性為核心,通過在稻田邊設置殺蟲燈的方式,達到殺蟲的目的。二是向日葵防控。以蟲類色彩敏感特點為核心,通過在田埂種植適量向日葵,防控水稻蟲害。三是雜草清理。通過破壞病蟲害的寄生環境,降低發病概率。四是防蟲網布控。通過圍設搭建防蟲網,隔絕蟲害侵襲。
2.3.2 生物防控
新時期,生態保護理念深入人心,生物防控手段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率明顯提高。在水稻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生物防控主要是借助病蟲害天敵抑制病蟲害。在應用生物防控技術時,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重視創設天敵生長環境,保障天敵正常生長。二是以保障水稻健康生長為前提,結合病蟲害歷史發生情況數據等,適度調整天敵的數量。當前,采用率較高的生物防控手段很多,如七星瓢蟲主要用于抑制水稻蚜蟲,在防治蟲害的同時,對環境與生態的影響較低;稻螟赤眼蜂主要防治水稻二化螟,在成蟲暴發期,可借助稻螟赤眼蜂控制二化螟成蟲數量。
2.3.3 農業防控
新時期農業防控手段具有多樣性特征,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農業防控手段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水稻收獲完成后,可通過在稻田種植適量其他植物的方式開展輪作,以此減少稻田土壤中殘留的病蟲害。同時,針對越冬蟲卵與病菌,可在春季與冬季采用漫灌的方式消滅蟲卵與病菌。二是在播種出芽階段,該時期幼苗具有稚嫩與外露等特點,容易被病蟲害侵蝕,為避免病蟲害向外擴散,可借助防蟲網對幼苗進行隔離,避免稻飛虱等病蟲害大面積傳播。三是在水稻移栽后15 d 內,可采用“稻鴨共育”的方式,借助麻鴨啄食稻田內的雜草與害蟲,達到防控病蟲害的效果[5]。
2.3.4 化學防控
化學防控是水稻病蟲害防控的常見手段,主要借助化學農藥滅殺病蟲害。從綠色防控的角度出發,在選用化學防控手段時,應控制農藥的施用量,盡可能選用低殘留、低毒、高效的化學農藥。在水稻病蟲害防控中,化學農藥施用的最佳時期為病蟲害暴發前,在該時期施用不僅能保障病蟲害防控的有效性,還能降低對生態環境與種植環境的影響。
2.4.1 綠色培訓
在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推廣中,種植戶專業素養偏低、專業知識不足等問題是主要的限制因素。基于此,在新時期應用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時,應重視基層農戶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提升,通過適度增加教育投入的方式,為綠色培訓活動開展提供保障。在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應用階段,可開展現場觀摩、專業培訓等多項活動,同時可借助新媒體渠道提高綠色防控知識的輻射范圍,保障基層農戶對綠色防控技術具有較高的認知,提高基層農戶對水稻病蟲害的處理能力,降低病蟲害對水稻產量與產質的影響。
2.4.2 經營模式
農業生產開始向集約化、機械化、規模化以及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成為綠色防控技術應用質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基于此,在應用綠色防控技術的過程中,應重視稻田的集中管理,嚴格落實統一播種、大田管理以及統一病蟲害防治,借此降低水稻病蟲害防治的成本,還能提高防治效果。此外,應重視機械化的深入推進,通過與大型機械廠商達成合作的方式,構建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的完整體系,借助機械手段輔助病蟲害防治,實現綠色防控技術與水稻病蟲害防控的深度融合。
文章以Y 地為例,探尋新時期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分析與應用流程,具體表現如下。
Y 地處于溫帶季風氣候,適宜水稻生長,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Y 地水稻種植向規模化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病蟲害呈重發、頻發以及多發等特點,嚴重影響Y 地水稻生長,同時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實況不容樂觀。
當前,Y 地常見病蟲害主要有紋枯病、稻曲病以及二化螟等。在技術設備不齊全、病蟲害防治觀念落后、規范指導缺失等因素的影響下,綠色防控技術在Y 地病蟲害防控中的價值難以實現。近年來,經多年完善與探索,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全面性、多元化等特征日漸突出,Y 地對綠色防控技術的重視度也有所加強,綠色防控技術在Y 地具有較高的推廣與應用前景。
3.2.1 認知理解偏差
在Y 地,水稻種植戶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對新知識、新事物的理解與接受能力較弱,相較于綠色防控技術而言,該地水稻種植戶偏向于采用傳統病蟲害防控手段,對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認知理解局限性較高,并未充分了解綠色防控技術的技術優勢與經濟優勢,致使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受限。Y 地雖然綠色防控技術推廣較早,卻并未設立實地示范基地,導致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優勢價值體現缺乏可靠數據支持。此外,Y 地部分種植戶認為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與水稻種植經濟價值提升并不具有直接聯系,進而影響綠色防控技術在Y 地的深入推進。
3.2.2 技術把控失當
在Y 地,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多用于水果、蔬菜等農作物,在水稻種植的應用時間較短,核心原因表現為水稻種植對人力、物力的需求量較大,經濟效益偏低。在應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時,Y 地水稻種植戶需使用大量資金選購相應設備,前期投入成本偏大。雖然Y 地綠色防控技術應用與推廣由基層政府主導,種植戶擁有政府部分投資與補貼,但是資金來源較為單一,導致Y 地水稻種植戶仍需承擔大量設備維護費用與采用費用,經濟壓力較大,降低了Y 地水稻種植戶對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熱情。同時,在研發力量、推廣力度不足等因素的影響下,Y 地綠色防控技術使用失當問題顯著,影響水稻病蟲害防控技術的應用與推廣。
3.3.1 優化宣傳手段,提升綠色防控技術認知
為解決Y 地種植戶認知理解偏差問題,應當重視宣傳手段的優化創新,整體提升Y 地基層水稻種植戶對綠色防控技術的理解與認同,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重視搭建互聯網平臺。在信息化時代下,互聯網深入水稻種植戶家庭,改變了水稻種植戶的信息接收方式。二是重視打造合作經營模式。通過構建新型合作農場的方式,適度縮減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成本,緩解種植戶的經濟壓力,提升技術認可度。三是重視建設示范基地。借助示范基地讓水稻種植戶切身感受綠色防控技術的價值,再借助現場實地培訓活動,增強水稻種植戶對綠色防控技術的認知與理解。
3.3.2 強化技術把控,合理運用綠色防控技術
針對Y 地技術把控失當的問題,應當強化對綠色防控技術手段的把控,提升技術手段應用合理性,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農業防控。Y 地水稻種植戶應重視優良水稻品種的選用,Y 地主推水稻品種為華粳5 號、南梗5718。同時需采用基質育秧,以提高成秧率,采取集中育秧供秧的方式,在秧苗期間覆蓋防蟲網或無紡布,用以阻隔灰飛虱傳毒與越冬代螟蟲田間產卵。此外,還應重視氮肥、鉀肥、磷肥以及有機肥的合理施用,提升水稻抗逆性,增強病蟲害防治效果。二是物理防控。應重視太陽能殺蟲燈的布設,用以滅殺稻縱卷葉螟、螟蟲以及稻飛虱等,一般布設高度為高于水稻0.3~0.5 m。同時,重視性誘捕器的應用,用于捕殺成蟲羽化期的大螟、稻種卷葉螟以及二化螟等。三是生態防控。應重視香根草的種植,用以誘集二化螟與大螟成蟲產卵,并通過生態控草與稻田養鴨的方式,對稻田內的雜草、營養肥料、害蟲等進行控制,保障水稻健康生長。
新時期,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目標、思路以及基本要點逐步清晰,初步形成了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的整體框架。同時,在實際應用綠色防控技術時,應準確把控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的現狀與問題,在此基礎上落實優化措施,提高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