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英,冀玉蘭
(鄄城縣陳王街道辦事處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菏澤 274600)
鄄城縣隸屬于山東省菏澤市,位于山東省西南部。鄄城縣位于黃河沖積平原,百里沃野,河流縱橫,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土質分布為“南沙、中壤、北黏”。鄄城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均無霜期207 d,年均濕度73%,空氣質量指數93,年均降水量589.2 mm,年均氣溫13.5 ℃,年均日照時間2 534.3 h,平均風速3.5 m/s,優越的地理位置比較適合小麥的栽培種植。
目前,鄄城縣對于農作物尤其是小麥的栽培管理技術進行了探索創新。栽培管理技術的改良可實現小麥高質、高產,因此小麥栽培管理過程中的各種技術都需要完善革新,這不僅需要小麥栽培者盡心盡力,更需要國家給予資金與技術支持。鄄城縣種植戶應結合環境與氣候特征,選擇恰當的種植栽培時間,使用科學的管理技術方法,實現環境保護與小麥種植協同發展。
小麥生長過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養分,推廣科學的小麥栽培管理技術,可以滿足小麥生長發育前期的營養需求。
在鄄城縣種植小麥的過程中,將小麥所需養分提前補足,可幫助小麥完成長莖、添葉等過程,為后續的小麥高產量與高質量生產奠定基礎。提前給予小麥生長發育所需的養分,可以實現小麥早生長、早發育,縮短小麥生長周期,避免兩季小麥生長后期出現干旱等問題,對小麥生長發育產生不利影響,促使小麥提前進入成熟期,有效提高小麥的經濟效益。
推廣科學高產的小麥栽培管理技術,既可以減少小麥種植后期施肥量,也能夠提高施肥效率。運用機器可以有效節省勞動力資源,推動小麥種植產業高效率、高質量發展。在種植小麥的同時施肥,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實現小麥種植經濟效益最大化,推動鄄城縣小麥種植產業長遠發展[1]。
由于普通的小麥栽培技術施肥較為集中,會使土壤中的養分濃度較高,增加小麥的吸收壓力,且由于施肥的位置一般離小麥的根部較近,會影響小麥初期生長發育。推廣小麥栽培管理技術可以實現合理施肥,保障小麥能夠獲得全面均衡的養分,避免因過度施肥對小麥發育造成影響;或因施肥不足,無法滿足小麥正常生長發育的養分需求。鄄城縣小麥栽培管理過程中通過合理施肥,不僅可以促進小麥健康生長,而且能夠提高肥料利用率,從而降低小麥種植的經濟成本,實現小麥種植過程經濟效益最大化。
鄄城縣小麥種植過程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破壞,可能出現土地鹽堿化與水土流失等問題。推廣科學的小麥栽培管理技術,可以使肥料直接深入土壤發揮作用,降低肥料的流失率,減少土壤表面的肥料殘留,有效減少肥料對環境的污染,符合綠色種植原則,且有效響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號召。
小麥種植與施肥同時進行,具有不分散、不表施等特點,可減少因水分蒸發等因素造成的肥料浪費。通過科學的小麥栽培管理技術,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保障小麥生長的各個時期都可以獲得充足的養分,不僅能夠促進小麥健康生長,實現小麥穗粒飽滿,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小麥的產量、品質與種植經濟效益。
選擇優質的小麥品種既能提高發芽率,為小麥的高產奠定基礎,又能實現種植者收益最大化,滿足其對小麥高產量與高質量的追求。小麥品種的選擇要從飽和度、成熟度、純凈度等方面進行考量,因地制宜地選擇最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種植前將小麥種子陰干晾曬能提高小麥的發芽率,高溫暴曬會降低小麥的出芽率[2],因此不能將種子直接放在太陽下晾曬。
選擇優質小麥品種還可以從源頭上降低小麥病蟲害發生的概率,很多小麥品種由于其本身不具有抗病性,導致其難以抵御病蟲害的侵染,增加小麥致病風險。因此,鄄城縣種植者不能為了節省成本選擇品質較差、抗病性較低的品種,應避免小麥在種植過程出現大規模的病蟲害,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種植者要注意合理搭配與輪換種植小麥品種,避免因品種單一化造成小麥發病率的增加,降低小麥產量。
保障小麥種植全過程的養分補給,首要的是保障土壤的肥力。土地肥力充足,不僅可以提高小麥抗病性,有效抵御各種病蟲害,還可以保障小麥高產、高質。
在小麥播種前對土壤進行科學施肥,保障小麥的養分需求。同時,小麥生長過程中所需的氮、磷、鉀等養分比例應當按照小麥不同生長階段進行調整,例如小麥生長期需要的氮肥與鉀肥較多,而幼苗期與生長后期需要的氮肥較少。磷肥雖然在小麥生長過程中施用量占比相對較少,但并不影響其重要性。磷元素對小麥的根系發育非常重要,一般情況下,在種植小麥前,可以根據種植地塊的面積及土壤肥力選擇適當比例和用量的氮磷鉀控釋肥,均勻撒施在土壤中,促進小麥快速生長。
除合理施肥外,病蟲害防治也非常必要,及時清除病蟲害有利于小麥健康生長,促進小麥高產、高質[3]。
因各地溫度存在差異,因此小麥種植時期不同,需要種植者根據鄄城縣的氣候條件選擇合適的時間種植,避免種植過晚導致小麥生長后期養分不足。過低的溫度與濕度會導致小麥發芽率低,種植者需要補苗補種,增加了生產成本。小麥種子發芽需要充足的水分,因此,在土壤比較濕潤時進行種植,可提高小麥種子的發芽率。目前,鄄城縣小麥一般在秋季播種、夏季收獲,即當花生或者地瓜等作物完成收獲后開始種植小麥。
小麥播種有撒播、條播、穴播等方式,其中撒播最為常見。撒播有利于搶時、搶墑、節省生產成本,苗體分布與單株營養面積較好。近年來,育苗移栽的種植方式也越來越受種植戶的青睞。采用育苗移栽的種植方式需要提前進行育苗,并保證水分充足。取苗種植時盡量做到補上根部與葉部,在雨后晴熱天氣移栽有利于扎根緩苗。種植時還應注意用土將種子覆蓋嚴實,防止小麥出現凍害。由于小麥的分蘗能力較差,尤其是在北方缺水地區,要想保證小麥的成活率,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成本較高,因此鄄城縣并不適合采用育苗移栽的方式[4]。
要想保障小麥苗的成活率,應使用綠色無公害的藥物定期除草,在保證小麥養分的補給的同時,減少對土地的污染。鄄城縣一般在11月對處于幼苗期的小麥進行除草,在2—3月對處于返青期的小麥進行第2 次除草。使用適當比例的除草劑能有效除草,防止出現雜草過度生長而抑制小麥生長的現象。
針對各個地區的種植氣候、環境特點,采取科學性與多樣化的小麥病蟲害防治措施,例如多雨地區遇到陰雨天氣時,空氣中含有大量的病菌,會導致小麥在揚花灌漿期感染赤霉病,小麥的病穗會產生粉紅色霉狀物,嚴重影響小麥的結穗與成熟。防治小麥病蟲害不僅需要小麥種植者用心,更需要國家提供資金與技術支持,研發新型的無公害病蟲害防治藥物與技術,提高病蟲害防治技術人才的專業素質。結合不同地區的環境與氣候特征,謹慎選擇恰當的防治時間和防治方法,實現小麥的高產高效栽培[5]。
科學有效的排水灌溉技術對小麥的生長也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提高小麥對不同氣候條件的應對能力,保證小麥高產、高質。南方地區陰雨天氣較多,很容易引起土壤缺氧,導致小麥的根部腐爛,從而誘發各種病蟲害,因此科學的排水措施極為重要。對于較為干旱的地區,采取合適的灌溉技術可以滿足小麥對水分的需求。對于一些水源較為缺乏的地區,可以在畦面覆蓋適量稻草或谷殼等,延緩水分蒸發,防止干旱氣候持續對幼苗造成傷害,導致小麥減產[6]。
完成播種工作后,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特點補給水分,調節泥土的基礎硬度,使小麥種子處于濕潤狀態,從而提升小麥的生長速度與返青率,有益于小麥高產。尤其是小麥進入生長期后,如果遇到連續干旱天氣,水分不足時,小麥長穗與成熟會受到嚴重影響,造成小麥后期的產量大幅下跌,所以小麥生長各階段進行適當的灌溉澆水非常有必要,應當根據氣候特點、小麥生長階段等因素,給予定期定量的水分灌溉補給,保障小麥生長所需的水分,使其健康生長。
科學運用小麥栽培管理技術的同時,還需要把控施肥量,滿足小麥初期成長發育的養分需求,避免因施肥量過少造成小麥發育不完全,不利于小麥后期抽穗與成熟;也防止過量施肥造成肥料浪費和出現燒苗現象。相對于傳統的施肥計劃,制訂科學的施肥計劃可以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工作效率。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針對不同小麥品種選擇肥料種類,必要時可以綜合施肥,保障小麥達到最佳的生長狀態。同時,需要根據小麥成長的各個階段,施用不同種類、不同規格的肥料,同時調整施肥比例,最大程度地提高各種肥料的利用率。一般來說,采用高產栽培管理技術的施肥量應當高于常規栽培技術的施肥量。
運用各種機器設備有助于提高小麥栽培效率與質量[7],實現規模化種植,節省人力、物力、財力。利用播種、施肥、除蟲、灌溉、除草等各種機械設備,可以實現小麥栽培管理技術的高效運用和小麥種植業產業化發展[8]。
種植戶使用各種機械設備前,一定要提前了解機械設備的制造原理、操作要點,檢查機械設備狀態、排除故障,防止因各種意外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也避免因機械設備原因造成的自身損傷。在小麥播種、施肥等操作過程中,應注意機械設備起步與停車等過程的操作問題,例如,當使用施肥機開始作業時,肥料輸送至排肥位置的速度極快,為合理安排施肥間距,應當平緩地發動機器設備,這樣可以使得施肥間距較遠;若啟動過急,會造成施肥距離較近,造成肥料浪費。測深施肥機不能進行倒車操作,否則會造成施肥口堵塞,縮短施肥機壽命[9]。
維護保養就是定期對機械設備各部件進行系統檢查、清洗、潤滑、緊固、調整以及更換已磨損的零件。牢記“養重于修”的原則,應嚴格按照步驟進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當造成機械設備損耗。機械設備使用一段時間后應請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進行全面清洗、技術檢修,對需要更換的零部件按技術要求進行組裝、調整[10]。
為解決當前鄄城縣小麥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需要相關部門推廣高產小麥栽培管理技術,給予種植戶科學、專業的指導。推廣高產小麥栽培管理技術,可以提供小麥生長過程中所需的養分,降低小麥生產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實現小麥高質量生產。相關部門應給予資金與技術支持,鼓勵農業技術科研人員研發更多有益于小麥生產的科學技術;出臺相關政策助力小麥種植產業發展,推動我國小麥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實現我國農業經濟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