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鄭智維 □ 張建霞
過去的7年里,魏巧夫婦在農田里搭建了一張“天地空一體化”的智慧農業技術網。
“作為新農人的代表,為國家探索出一條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既是使命更是責任。”談及投身農業的初衷,江蘇潤果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巧說。
魏巧是全國人大代表、農業專家、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鎮江市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當然,她還是一名新農人。
7年前,她和愛人孫振中辭職返鄉。返鄉之前,魏巧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微生物農業研究;丈夫則在北京大學工作,從事自然地理學方面的研究。
回憶起當年的選擇,魏巧坦言,是緣于父親魏云烽深夜打的那一通電話。
那是2014年12月13日。當天,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鎮江調研時,與鎮江市農科所原所長趙亞夫親切交談,贊揚他“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
電話中,魏云烽希望女兒和女婿也能像趙亞夫那樣在農業方面有所成就,像趙亞夫一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魏巧在稻田里研究病蟲害防治。
“在鎮江、蘇州兩地流轉的25000畝(其中有近3000畝為托管——記者注)水稻于一個月前已收割完畢。如今,冬小麥已經出苗。”談及地里的情況,魏巧說。
12月4日,魏巧去石家莊參加活動,旅途中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如今,她的管理團隊已有100多人,且以年輕人為主,“地里的事基本不用操心,只需在核心決策方面拍板即可”。
過去的7年里,魏巧夫婦在農田里搭建了一張“天地空一體化”的智慧農業技術網。
通過與中國科學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安徽中科感知團隊合作,他們摸索出數字農業管理系統。和傳統的種田方式不同,這套管理系統將遙感信息、無人駕駛技術、人工智能等科技運用到農業生產,可實現從水源、土壤、氣象到病蟲害等方面的數字化監控和管理。
在機械化、數字化的基礎上,他們建立起集耕、種、管、收、烘干、倉儲、加工和銷售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科技成果的運用,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小田變大田,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如今,在農田管理方面,已從過去的一個人管幾十畝上升到300至500畝。”魏巧說。
科技種田的明顯優勢,從魏巧提供的一組數據可見一斑:和以前相比,勞動強度減少40%,肥料利用率提高15%,農藥使用量減少20%,畝產提升9%,畝均效益增加28%。
用科技推動農業生產,讓魏巧收獲了多個“第一”:2018年,她的企業成為江蘇省唯一大田種植領域的國家級數字化農業試點;2019年,企業入選全國第一批農業農村部“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典型案例;2020年,3D打印水稻播種技術在她的基地落地應用;鎮江市稻麥生產數字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這里成立。
如今,魏巧創辦的“潤果農業”年產水稻1萬噸、小麥8000噸,還帶動1萬多農戶通過技術升級實現增收。
從年輕時起,魏巧的父親魏云烽就一直從事農業相關工作,后來直接從事糧食生產。不過,和現在的規模相比,當時的面積較小。
2011年,魏云烽響應政府萬頃良田農業招商引資政策,到鎮江新區成立江蘇潤果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鎮江新區永興農機機械化專業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他種植了2萬多畝的高標準農田。
正是受父親影響,魏巧和愛人從科研人員轉型為“新農人”。
作為家中獨女,魏巧想到父親在2萬多畝的農場里奔波,開拖拉機都得跑上半天,就很心疼,“我回來之后,他將更多時間花在思考農業產業化的問題上,給年輕人發展現代農業提出寶貴經驗和建議,此外也有一半時間可用于養老了”。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高素質農業人才的重要性也越發凸顯。和魏巧一樣,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在增加,整體往好的方向發展。不過,據魏巧觀察,年輕人返鄉主要從事抖音、經濟作物種植、電商貿易等業態,從事糧食生產的還很少。
如何把農業發展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從業者獲得體面的收入,讓消費者吃到健康的農產品,讓越來越多有能力有知識的年輕人投身農業現代化建設?這些都是魏巧在思考的問題,解決了這些,也就能切實解決“誰來種田、如何種好田”的問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談及未來,魏巧和團隊將目光瞄向探索農業高質量發展,為未來農業探索一種模式。
按照設想,她將著力打造立足江蘇、輻射長三角、引領全國的“新農人培養支撐農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抓住耕地、種子兩個關鍵,以水稻、小麥、肉牛、種業為重點,加快育、繁、推一體化發展步伐,并著力破解教學、科研、生產脫節,產業鏈與創新鏈銜接不緊密的問題。
“一方面更加注重耕地的保護與質量提升,另一方面推進生態循環種養方式可實現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談及該模式的優勢,她解釋說。
在魏巧看來,未來農業要從根本上解決藏糧于地、食物安全、面源污染等問題。農業是一個系統,恢復其良性健康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生態循環農業。
考慮到未來農業的集約化、科技化、現代化、智慧化特點,魏巧建議,要建設田頭培訓學校,解決農業生產一線人才培養問題。圍繞糧食生產全鏈條,通過在農場實訓培養產業端應用人才。在學校中,也應該加強農業科學、農耕文化和綠色農業知識等科普實踐教育,使學生更加深入了解和熱愛鄉村文化,培養他們對農業事業的熱情和責任感。
“強國必先強農,強農必先育才,其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培養大量‘有文化、愛農村、懂農業、精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魏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