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郭鵬
用張良寶的話說,以前種地看天,現在種地看屏、看數據,坐在家里就能把地種了。
一邊熟練地在裝有北斗導航的控制板上操作,一邊坐在田埂或駕駛室里刷手機、看書,就這樣,整個種植季下來,30歲的張良寶“一滴汗沒出”,就能用無人機完成2萬畝的總干活面積。
1993年出生的張良寶,是北大荒集團紅衛農場有限公司(下稱“紅衛農場”)的種植戶,是典型的“北大荒”新農人。
眼下,黑龍江的黑土地已冰凍三尺,但“窩冬”的張良寶卻沒閑著,他在家里研究農機具自動化設備改造,還搞起了小實驗。
張良寶告訴記者,2019年他第一次在紅衛農場觀摩無人農機演示的時候,腦海里閃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么先進的設備,好操作嗎?萬一出故障咋整?”可如今,在他看來,操作無人機比玩手機還簡單。
“人‘解鎖’了智能農機,設備的智能大腦替代了人腦,種地就不再是高強度、重體力的工作。”用張良寶的話說,以前種地看天,現在種地看屏、看數據,坐在家里就能把地種了。

張良寶在研究新式無人機。
“‘智慧農業’這個概念,北大荒集團的種植戶們以前都沒聽過、沒見過。看插秧機沒人開就能往前走,都覺得不可思議!”
2019 年春播時,工業和信息化部、車載信息服務產業應用聯盟在紅衛農場舉辦了一場“跨時代”的無人農機演示,讓農場的很多干部、職工都被震撼到了。
“那邊無人收割機嘩嘩地收水稻,這邊從卸糧口噴出來的稻粒,就直接裝到無人駕駛收糧車的拖斗里……”當時,在拍手叫好的觀摩人群里,就有張良寶。
隨后,紅衛農場黨委作出決定:這技術得學,得研究,得逐漸推廣。
為了讓大型智能農機“跑得開”,首先要標準化格田改造。張良寶把家里60多個小水稻種植池子改造成12個大池子。“田埂少了,地塊平整了,更便于機械作業,質量和效率也明顯提高。”張良寶說,如今土地產量這么高,新機械效率這么好,主要得益于標準化格田改造。
土地改造完了,就需要上科技設備。
平日里敢想敢干敢嘗試的張良寶,對科技在農業中的運用充滿好奇,但真到了要掏錢的時候,他還是打起了退堂鼓。“當時興趣并不是很強烈,也就看個熱鬧……”
張良寶說:“沒人開,機器就自己走,而且插秧又勻又直,真挺新鮮,也挺好。但就怕出故障,你說工人雇來了,不干活可以不用開工資,可是機器要是壞了,錢就白扔了。”
轉眼到了2020年春播插秧時節,面對一個工人每天500元的費用,張良寶又打起了使用無人農機的“算盤”。當年4月,張良寶橫下心,購置了兩臺無人駕駛導航設備。
“當時一套就38000元,不是小錢!”家里人不支持,“我爹‘橫扒豎擋’地不讓我買,說我這就是小年輕不信邪。我說,都新時代了,種地也不能總是老一套!”
然而,“打臉”來得也快。沒幾天,無人插秧機果然“耍起了脾氣”。
“由于操作不熟悉,有時候走走就漂移了,或者是斷信號了……”張良寶說,“機器一修就是兩三天,1500元就搭進去了。我爹當時就急眼了,說卸了得了!”
張良寶反駁,“錢花都花了,必須堅持!”
于是,在張良寶的執拗下,頭一年插秧季結束,算總賬的時候,使用無人農機比往年省了三四千元,第二年省了7000元……
“省錢是一方面,關鍵是無人插秧機作業效率高、標準高,只要提前規劃好路徑,點一下‘開始’,點一下‘結束’,兩下一個來回的插秧就結束了,這一定是未來的大趨勢……”
2023年9月,已經收割完水稻的張良寶開始忙著秋整地。他應用智能整地機車,較以前的機械化作業能省出白班和夜班兩名司機,每天作業時間也比人工駕駛機車多出3個小時,200畝水田,能節省人工費用近5000元。
如今,當初阻攔張良寶的老父親,在兒子的指導下,也已經能熟練地操作智能設備了。農忙時,父子倆都可以很清閑地在黑土地上操控著大型農機具。
紅衛農場農業發展部總經理李巖告訴記者:“如今,無人農機在紅衛農場不能說家家有也差不多了,看到帶來的效益,把省下來的錢拿到手,種植戶現在對‘無人農場’的推廣都豎起大拇指!”
隨著北斗、5G、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融入農業領域,一場智慧農業建設的風暴正在北大荒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掀起。張良寶說,很幸運能成為這場變革的見證者和親歷者。
據了解,2022年,紅衛農場無人插秧機作業面積達到30萬畝,累計有639臺插秧機加裝了北斗導航輔助直行系統,算上各種補貼,插秧期間共為種植戶節省人工費200余萬元。
在紅衛農場,大多數種植戶選擇的都是國產智能設備系統,隨著操作的熟練,操作故障率已降到很低。
張良寶介紹說:“目前,智能化、無人化作業已經覆蓋整地、育秧、插秧、收獲、接糧、筑埂等14個環節。”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由“人海戰術”變成單機作業,種植戶在農忙時節不再一工難求,水稻產量也在逐年提升。
實實在在的變化,讓張良寶打算繼續在智能種植方面加大投入。
算起來,張良寶是紅衛農場第一批應用智能農機的種植戶。從應用無人駕駛插秧機開始,4年間,他陸續購買了智能攪漿機、智能收割機、智能整地車,用起來省心、省人又省錢。
張良寶說:“一部智能手機就能控制智能農機按預設路徑自主插秧、收獲;登錄智慧農業手機APP平臺,與農業生產相關的資訊就一覽無遺。干活有機械,管理有智慧平臺,現在種地越來越簡單了。今年,我家水稻畝產超過1300斤,又是一個豐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