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姣
聚焦育人理念、模式和途徑,創新實施“3+4+5”軟件人才培養改革工程,培育了大批高素質應用型軟件人才。
進行軟件項目需求建模、設計算法、編碼測試、參與項目推進……在青軟創新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東莞基地,149名來自吉首大學軟件工程專業Web軟件系統設計方向的2020級學生正在接受17周的“沉浸式5R專業綜合實訓”和企業指導實習。
“剛開始我有些不知所措,經過工程師的指導,現在也能獨立解決一些問題。參與企業項目開發過程后,才真正了解對口企業對各個崗位的要求,能更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學生宋鴻敏說,在企業開展實訓和頂崗實習,能把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變成企業崗位上的實際操作,還有學校和企業雙導師的指導,更明確了自己的職業規劃,對于畢業設計和以后就業都有很大幫助。

吉首大學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在青軟創新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東莞基地實訓。
宋鴻敏的成長,是吉首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產教深度融合的成果之一。自2010年經教育部批準開始招生以來,該專業積極探索“堅持面向現代產業培養創新型人才,積極搭建校企協同育人創新平臺,促進產教融合深度發展”之路,聚焦育人理念、模式和途徑,創新實施“3+4+5”軟件人才培養改革工程,培育了大批高素質應用型軟件人才。2020年,該專業成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成立伊始,吉首大學軟件工程專業便定下“高素質培養,高質量就業”的教育目標。
圍繞“雙高”目標,該專業從頂層設計入手,形成了立人教育、專業教育、創新教育并舉的“三育人”理念,并在教學實踐中探索“三律并循”(教育教學規律、工程實踐規律、個性成長規律)的培養規律,在教學質量持續改進中達成“三觀并行”(社會觀、科學觀、工程觀)的培養目標,厚植畢業生的家國情懷和工匠精神。
近年來,該專業學生開發軟件項目600余個,獲軟件著作權300余項,參加學科競賽獲省級以上獎勵500多個,其中國家級60多個。
“學生既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又有足夠的工程實踐經歷,就能更好適應軟件產業個性化多樣性的人才需求。”軟件工程專業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I T相關專業“產銷”不對路的問題,學校開出了一劑良藥——“四融合”育人模式。
吉首大學軟件工程專業將專業教育與立人教育融合、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融合、教育教學方法改革與“三育人”理念融合、教育教學與產業發展融合,并在融合過程中創新實施“三階段三分流”專業培養模式、“四位一體”立人教育模式、“項目+團隊”雙創教育模式,多管齊下培育“軟件精英”。
吉首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覃遵躍說:“‘四融合’讓學校把學生培育成市場需要的人才,能最大程度為他們畢業后上手快、后勁足賦能。”
產教融合做得好不好,關鍵在于專業教育與產業發展是否形成良性互動。
在吉首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產教深度融合過程中,“產業發展”是“牽引繩”。該專業把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教學過程和質量評價”,分別與軟件產業的“人才需求、崗位能力、技術團隊、生產過程和職業標準”對接,著力推動專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的無縫銜接,在產學研協同育人上走出“五對接”的新路子。
“將專業基礎理論、專業技術、工程實踐三大課程模塊與IT產業崗位能力要求對接融合,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努力培育和建設一批高質量的金課。”覃遵躍介紹,該專業創新開發產教融通的課程體系,開拓創建“5R”沉浸式教學情境,科學設立“四標合一”的培養質量評價標準,將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情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核心要素分別與軟件企業生產過程中的開發環境、開發項目與開發方式深入融合,著力打造一流課程、一流課堂。
目前,該專業出版了產教融合教材11部,所在學院擁有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一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5門。
校企雙向賦能,畢業生才能“適銷對路”。“五共建”機制是推動產教融合的核心,也是助力學生就業的關鍵一招。該專業積極創建校企“五共建”機制,通過引企入校、引學入企,將企業項目資源、項目經理帶進課堂,共建“雙師雙能”師資隊伍,共建研發教學平臺等,為“五對接”實施提供制度保障。
目前,該專業開設校企合作課程16門,企業教師每年給本科生線下現場授課40余班次、超1200課時。與企業共建5個兼具生產、教學、研發、創新創業功能的大型實習實訓基地,在第七學期將學生按專業技術方向與興趣分流至基地進行實訓。
近年來,吉首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的教學成果先后獲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國家民委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綜合改革成果推廣應用到15所高校,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受到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學生平均就業率達95%以上。
30 多名畢業生進入百度、阿里、騰訊等知名IT企業就業,2015屆畢業生段子明被團中央授予“全國大學生創業英雄十強”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