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郭鵬
讓群眾在“家門口”“樓底下”享受優質服務,可以有效解決群眾接送、跑腿之難,實現養老托育“離家不離社區”。

北京海淀區西三旗街道硅谷先鋒小區“鄰聚庭院”向居民開放,打造社區更新新模式,圖為社區衛生服務站。圖/CFP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實施方案》(下稱“方案”)。
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是指以社區(小區)為單位,通過新建或改造的方式,在社區(小區)公共空間嵌入功能性設施和適配性服務,為社區居民提供家門口服務。
“我國65%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居民主要生活在社區。能否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普惠的公共服務、在小社區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關鍵小事,更是民生大事。”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劉明說,建設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讓群眾在“家門口”“樓底下”享受優質服務,可以有效解決群眾接送、跑腿之難,實現養老托育“離家不離社區”,有效降低公共服務和社會運行成本。
方案提出,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要面向社區居民提供養老托育、社區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務、體育健身、文化休閑、兒童游憩等一種或多種服務。
方案還明確,工程覆蓋各類城市,優先在城區常住人口超過100萬人的大城市推進建設。綜合考慮人口分布、工作基礎、財力水平等因素,選擇50個左右城市開展試點,每個試點城市選擇100個左右社區作為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先行試點項目。
對于開展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的意義,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一方面是推動城市和社區更好承載人民美好生活的必要舉措。建設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有利于推動城市公共服務嵌入成千上萬社區,通過“家門口”的一站式服務,解決群眾離家、接送、跑腿難題,方便就近、價格實惠,能夠有效打通群眾可感可及“最后一公里”。
另一方面,還可以成為推動公共服務惠及群眾的有效舉措。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半徑小、距離近、復合多能、一點多用,能夠實現各類服務功能集成、業態融合,更受廣大群眾歡迎。
該負責人表示,建設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也能成為促進就業的重要舉措,讓養老托育、家政便民等各類生活服務進社區,可以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實現惠民生、促就業一舉多得。
那么,開展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有哪些具體要求?
方案對統籌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改造和服務運營,提出了7項具體明確的規范要求,即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社區服務設施、加大資源整合和集約建設力度、多渠道拓展設施建設場地空間、完善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功能配置、積極推進社會存量資源改造利用、健全可持續的建設運營模式和增加高質量社區服務供給。
作為一種創新性嘗試,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沒有經驗可循。服務設施應該建在哪里?如何建設?
“近年來,一些地方已經開展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探索。但對于不少城市來講,開展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仍是一項新生事物。”劉明表示,調研顯示,各地在建設推進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建設場地空間哪兒來、普惠服務場景如何統籌設置、怎樣保障高質量服務可持續運營等問題,需要不斷通過試點予以解決。因此,要鼓勵各地先行先試、改革探索、積累經驗。
對于試點的選擇,方案強調要因地制宜,區分不同類型城市和社區特點精準施策。我國不同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社區居民服務需求差異顯著,推進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要避免“一刀切”。
方案提出分類施策,區別不同城市類型和社區特點精準施策,以城市為單位整體謀劃推進,統籌規劃、建設、服務、管理,持續提升服務水平。同時,強調應廣泛征求居民意見,聽取群眾訴求,按照可拓展、可轉換、能兼容要求,科學配置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功能。
此外,要多渠道拓展設施建設場地空間,按照“補改一批、轉型一批、劃轉一批、配建一批”的原則,開展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要針對場地空間采取攻堅行動,多措并舉,為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騰空間,確保社區公共服務走近居民身邊。
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如何滿足居民對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需求?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張菁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建議,首先要在現有社區中補齊閑置空間建設嵌入式服務設施。針對現有住區內部的配建空間進行資源盤點,具備條件的社區可以通過拆除重建、騰退補建等方式,充分合理利用已有的低效閑置資源。從操作路徑上看,現有社區應進一步加強政府引領下的居住區既有設施更新建設申報主體的優化。同時,優化補充審批程序中針對配套設施增補的政策和程序供給,推進社區存量空間資源的嵌入式服務功能配建。
張菁表示,各地應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例如,利用簡易低風險設施建設等方式,簡化建設審批流程,消除阻礙環節,補改一批群眾急需的嵌入式服務設施。在某些地方,通過黨建引領和公眾參與,將老舊小區的部分破舊配套用房、閑置空間的雜物進行集中清理,引入社會資本對空間進行改造,為居民提供社區食堂、便民服務、文化休閑等高品質社區公共服務,實現社區嵌入式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