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幾十年改革開放中,農村出現大范圍的社區,其實也是行政社區。從社會學角度來講,社區是生活共同體,里面有很多熟悉關系,比如一個村莊、一個自然村,村民低頭不見抬頭見,天天在一起,誰家發生什么事情大家都知道。但是撤村并村之后,原來六七個行政村變成一個行政村,村的范圍變得非常大,在中西部有的行政村要管十幾平方公里,甚至20平方公里,下面有十幾個村民小組,農村從原來的熟人社會變成半熟人社會甚至陌生人社會,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再一個是人口的流動?,F在很多地方鄉村出現空心化的情況,是人口流動產生的必然結果。而且農村人也不想多生孩子了,出現老齡化和少子化。農村產業也開始多樣化,導致了生活方式的變化,比如商業化、市場化、現代化。過去農民是自己種自己吃,糧食蔬菜等很少去市場上購買,現在則是大多數生活所需都要去市場上購買。
國家對鄉村治理越來越重視,基礎設施向農村推進,公共服務也要向農村推進。但不要認為居民有什么需求,社區就能滿足他。實際上村民的期望提高了以后,社區治理也會出問題。所以該是社區、居委會提供的服務,就應該提供服務,好好提供服務。不該是社區能提供的服務,應該說清楚,明確權利和責任,不要讓權利無限,責任也無限。
國家賦予村莊的目標,包括安全目標,如糧食安全、社會穩定;鄉村振興目標;共同富裕目標;中華文明建設目標,如優秀傳統文化等。村民的需求則包括和諧、公平、富裕、保障等。但這里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一方面要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另外一方面又要增加村民的收入。這是個問題,要各級黨委、政府提供更多的制度保障給農民。
我們一方面要保證農村百姓生活高質量、幸福感,同時我們也要完成國家對農村的要求,這需要制度保障、政策保障、人力保障。我們要解決一些效率與公平、目標與需求、條件與行動的矛盾問題,化解這些矛盾的基本原則是確立村民為主體、民主為機制、激發村民活力為手段。
這次發布的2023全國城鄉社區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實際上是一些階段性的、有效果的經驗,未來還需要持續摸索?;鶎又卫砗同F代化是一個過程,不能一步到位,不存在一個萬能的模式,需要各地去探索、不斷實踐。我們的政策、制度應該給這種探索提供更多的空間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