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鵬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是廣東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當前,全省上下將“百千萬工程”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頭號工程來抓,組建了省市縣三級指揮機構和工作專班,由黨政“一把手”親自部署親自抓,統籌協調各類資源,形成上下聯動的工作局面。由此可見廣東的決心和力度之大。
然而,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廣東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并不斷累積起來的。這種不平衡的形成有著多種原因,包括各地區在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的巨大差異,也包括長期以來形成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在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人才、技術、資本等各類資源要素向珠三角地區集聚,這種集聚形成規模效應,提高經濟效率,反過來又進一步吸納更多的資源要素向珠三角集聚。展望未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進一步推進,各類資源要素向大灣區城市帶集中的趨勢仍然會比較明顯,這也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
既然經濟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那么是否意味著粵東西北地區在珠三角的“虹吸”之下,永無翻身之日?并不是這樣的。我們需要承認各地區之間的差異性,尊重客觀經濟規律,但也要認識到,粵東西北地區的后發劣勢也有可能變成后發優勢。例如,珠三角地區開發強度高,人口密集,人們工作和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對綠水青山和原生態文化的渴望就比較強烈,而粵東西北地區由于人口大量轉移,自然生態保育很好,一些古村落、古驛道得到保護性開發,原生態文化的價值得以凸顯,成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這就是發展的辯證法。
《小康》雜志2023年11月中旬刊聚焦廣東“百千萬工程”,深度報道了許多典型案例,這些典型案例各有特點,一個共同點就是立足自身基礎,因地制宜探索差異化發展路徑。接下來,在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進一步強化系統思維和整體觀念,以縣域為單位,根據各區域基礎條件和資源稟賦,明確各地區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通過差異化舉措推動各地區發揮自身比較優勢。
小康微博互動
@郡縣聯播:#吃火鍋曬照誤露點餐碼被人點43萬菜#11月23日,云南昆明。小王與同學聚餐時隨手將照片分享在朋友圈,無意中露出桌上的點餐碼,沒想到被人惡意下單了價值43萬元的菜。
@慧慧:信息快捷傳播時代,曬照需謹慎,避免泄露信息。點餐二維碼,像這樣涉及個人消費的關鍵信息,如果不慎在網上分享,是否有相關技術可以有效避免被人惡意利用,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