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榮
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成為支撐我國外貿發展的新“基石”。作為中國外貿第一大省,廣東今年前10個月,“新三樣”出口繼續保持高位增長。
11月5日,在泰國曼谷Impact?Speed?Park(沖擊競速公園),隨著廣汽埃安THANK?YOU?&?TRACK?DAY(感恩客戶暨試駕日)主題的華彩開幕,活動吸引了超過數百位的埃安車主和電動汽車愛好者齊聚一堂,現場洋溢著激動人心的氣氛。
許多參加試駕的顧客在親身體驗了AION?Y?Plus的卓越性能后,現場便做出了購買決定,現場下訂的熱潮反映了廣汽埃安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的吸引力和市場的高度認可。
廣汽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泰國作為東盟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第二大汽車市場,擁有成熟的汽車工業體系。廣汽埃安秉承中泰兩國友好合作的傳統,選擇泰國作為其全球化戰略的首站。廣汽埃安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為泰國加速成為東南亞電動汽車產業中心提供支持和助力。
以廣汽為代表的不少廣東企業,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正積極走出國門,擴大廣東擴大海外市場份額。從全省來看,今年前10個月,廣東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出口繼續保持高位增長,分別增長4倍、18.4%、29.2%。
那么,什么是“新三樣”?相比于服裝、家具、家電“老三樣”的出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被稱為外貿“新三樣”,出口表現尤為亮眼。
“新三樣”為穩外貿提供重要支撐
廣東汽車配套產業鏈完備,以廣汽埃安、比亞迪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勢頭迅猛,自主品牌在海外的認可度持續提升。今年上半年,廣東汽車出口128.8億元,增長2.7倍,其中,電動載人汽車出口增長7倍。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出口超7萬輛,同比增長了4倍。同期,深圳電動載人汽車出口額達到131.1億元,同比增長432%。
鋰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廣東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力威公司”),是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依托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技術積累及不斷成熟的加工制造體系,滿足國內外眾多客戶不同類型的鋰離子電池需求,在電動兩輪車電池、儲能電池領域均積累了一批優質客戶資源,公司的產品遠銷亞洲、歐洲、美洲等80余個國家和地區。2023年上半年,公司的外銷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約62%。

“我們不斷擴大國際市場,把綠色電池從東莞帶向世界。政府的政策支持給了我們很大助力,比如稅務部門的減稅退稅政策力度更大,辦稅更便利了,讓我們有更多資本和信心‘走出去’。”博力威董事長張志平“算了一筆賬”,2023年前三季度,博力威已享受出口退稅8000多萬元;2023年前三季度,博力威還享受了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減免企業所得稅約1300萬元,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減免所得稅60?多萬元,減稅降費政策的支持盤活了企業的資金流,給了企業更大的動力繼續研發創新,幫助進一步擴大銷售規模與市場,讓企業勇闖世界的底氣和勁頭更足。
“新三樣”出口的增長,側面反映我國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取得了較大進展,尤其相關行業在新能源領域取得明顯技術優勢,培育出旺盛的市場需求,帶動了相關產品出口的強勢增長。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認為,“新三樣”產品的出口優勢主要得益于我國在綠色低碳能源相關產業的戰略布局,為“中國制造”打開了更大的增量空間,也為穩外貿提供了重要支撐。
為助力新能源汽車加速出海,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組織省內海關開展“點對點”一企一策幫扶,打造“提前申報+抵港直裝”,實現貨到放行,大幅縮短貨物在港時間;發揮中歐班列物流優勢,降低通關成本,最大限度為新能源汽車出口提供通關便利。
隨著新能源汽車加速出海,整個產業鏈也向外延伸,鋰電池出口增速迅猛。磷酸鐵鋰電池屬于危險貨物,出口涉及政策法規及貨物包裝技術要求較多。針對鋰電池出口,廣州海關依托“關長聯系企業”“問題清零”等服務企業長效機制,“一企一策”建立幫扶臺賬,提升企業風險意識和質控水平,進一步提升出口危險貨物包裝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深圳海關則出臺了“檢查驗證+合格保證”改革措施,開展試點以來共有31家質量管理制度完善的出口鋰電池企業納入試點,整體通關時間縮短超過50%。
今年前10月廣東外貿出口增長2.5%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對外貿易就一直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作為中國外貿第一大省,廣東外貿去年受多重因素影響,面臨著供應鏈成本上升、疫情影響、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等挑戰,今年的“外貿成績”如何呢?
海關總署廣東分署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廣東外貿進出口總值6.8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0.3%。其中,出口4.5萬億元,增長2.5%;進口2.31萬億元,下降5.4%。值得注意的是,單10月進口轉降為增,扭轉了連續6個月下降的局面。
從主體看,民營企業成為廣東外貿的穩定器。前10個月,廣東民營企業進出口4.12萬億元,增長5.4%,占60.5%,帶動同期廣東外貿增長3.1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2.31萬億元,下降8.1%,占33.9%;國有企業3702.3億元,下降6.7%,占5.4%。
從地區來看,今年前10個月,廣東前五貿易伙伴中,對東盟、歐盟進出口分別增長0.5%、0.1%;對美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分別下降3.6%、0.01%、2.4%。新興市場保持較大潛力,其中,對拉美增長8.8%、中東增長8.6%、非洲增長7.4%,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增長1.5%。
第134屆廣交會成績亮眼
廣交會被譽為中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
在第133屆廣交會現場,《小康》記者看到新投入使用的廣交會展館D區,增設工業自動化及智能制造展區、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展區和智慧生活專區,現場業態豐富、科技感滿滿。
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太陽能的應用尤為受到關注。中國電子進出口珠海有限公司帶來近年最新研發的掛壁式儲能器、便攜式儲能器參展。“儲能電池通過吸收太陽能通過逆變器轉換成儲能產品,功率大儲能強,可以實現家庭用電或是外出用電,持續穩定并實現低碳環保。目前這方面產品主要銷往經濟水平落后、經常容易停電的非洲、拉美等一些國家。”珠海中電羅小姐對《小康》記者說。
11月4日,第134屆廣交會線下展在廣州落幕。廣交會新聞發言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副主任徐兵表示,截至11月3日,共有來自229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采購商線上線下參會,其中,線下參會的境外采購商197869人,比第133屆增長53.4%,比疫情前的第126屆增長6.4%。本屆廣交會線下出口成交223億美元,比第133屆增長2.8%,呈恢復性增長態勢。
本屆廣交會品牌企業出口成交63.5億美元,比第133屆增長7.8%,占出口成交總額的28.5%。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成交122.7億美元,比第133屆增長2%。參展企業表示,境外采購商的“快速回歸”推升了展會的“暖意”,采購商除現場簽單外,看工廠、看車間、看產能等后續預約不斷,未來有望達成更多合作。本屆廣交會到會境外采購商量質提升、下單積極,進一步增強了企業對明年外貿出口的信心。
值得關注的是,本屆廣交會進口展共有來自43個國家和地區的650家企業參展,其中“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參展企業占比60%。眾多行業標桿和國際知名品牌企業依托廣交會進口展平臺,集中展示智能制造、品質家居、休閑生活類等產品。重要展團收獲頗豐。日本展團首次參展的企業現場與中國企業簽下價值可觀的多個訂單。土耳其作為本屆參展規模最大的國家展團,已積極響應下屆參展邀約并認真籌備。境外參展企業表示,廣交會進口展為他們搭建了進軍中國市場的快速通道,讓他們共享廣交會的“超級流量”,同時也結識了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客戶,為拓展全球市場帶來了新機遇。
積極布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新三樣”出口亮眼的背后,透視著廣東積極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眼光,以及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動向。
廣東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長期走在全國前列。政府部門推出規劃,龍頭企業積極布局,各大城市你追我趕。
2020年5月20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官網發布了《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年,瞄準國際先進水平落實“強核”“立柱”“強鏈”“優化布局”“品質”“培土”六大工程,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打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典范,為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繪出“路線圖”。
一顆電池、一條“鋰鏈”,撬動珠三角數千億元項目投資。
在廣州,總投資109億元、廣汽埃安旗下的因湃電池項目加快建設。這是廣州目前最大的動力電池+儲能電池項目。
在佛山,一季度有4個超百億元的新能源及儲能相關項目簽約落戶。去年以來,佛山新型儲能產業鏈上下游項目簽約投資額已近1000億元。
在惠州,億緯鋰能、德賽電池、欣旺達、比亞迪電池等“明星企業”集中布局。全市新能源電池產業產值去年達866.7億元,今年預計突破1000億元。
在肇慶,依托大項目帶動,一季度新型儲能規上工業增加值實現翻一番,汽車產業投資增長近240%。
積極布局新能源相關領域,是廣東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創新發展的一個新趨勢。
隨著新能源汽車、鋰電池、新型儲能等產業發展,萬億新賽道為廣東打開了更大發展空間。珠三角多地你追我趕,競逐“新能源之都”“電池之都”。
“廣州、深圳無疑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高地,培育了廣汽埃安、比亞迪等新能源自主品牌‘銷冠’代表。佛山、東莞、中山、惠州、肇慶等則成為關鍵零部件及新材料配套項目集中區。”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樊佳惠提到,廣東由此具備了完善的鋰電池產業集群,涵蓋從上游礦產資源、正負極材料,到中游電芯制造及PACK組裝、下游電池回收利用的全產業鏈。不同產業集群差異化發展也使得珠三角及非珠地區在“新三樣”出口方面均有不錯表現。
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表示,在以實體經濟為本、堅持制造業當家的背景下,廣東各地黨委、政府很重視補齊產業鏈薄弱環節,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加快培育發展新興產業。
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廣東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推動制造強省建設邁出的新步伐。新能源汽車進一步走入千家萬戶,成為汽車及相關行業的火車頭。上半年,廣東汽車制造業同比增長10.9%,較一季度提高10.2個百分點,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量翻倍。
“全面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堅持制造業當家,落實好省委、省政府‘制造業當家22條’。”廣東省工信廳副廳長吳紅表示,將出臺更多為企業“解渴”的政策舉措,提振企業信心,堅定不移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積極布局新賽道新領域,加快推進項目建設,推進工業園區提質升級,全力促進工業穩增長,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廣東還充分發揮制造優勢,不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實體零售。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廣東體現了“制造業當家”產銷一體優勢。以“2023消費提振年”為主線,廣東相繼圍繞汽車、綠色智能家電消費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提出放寬廣深“限牌”、支持廣深等汽車大市實施購車補貼和以舊換新,提升家裝家居和電子產品消費等目標。
編輯/麥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