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偉,丁俊洋,鮑 婷
(萍鄉市人民醫院,江西 萍鄉 337000)
腦卒中被認為是當前世界上致殘率最高的疾病,近年來發病率呈現年輕化趨勢,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1-2]。足下垂是腦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礙的主要表現之一,患者足尖向下,延長了患側下肢的長度,行走時重心無法前移,呈現畫圈或跨越步態,引發步行功能障礙,影響日常生活質量[3-5]。康復治療是當前國內治療腦卒中后足下垂的主要手段,但整體療效并不理想[6]。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進展,越來越多的治療手段應用到腦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治療中。本研究對腦卒中足下垂患者在常規藥物治療和康復治療的基礎上予以低頻脈沖電刺激聯合針刺治療,在觀察臨床療效的同時,對作用機制進行分析,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多新的思路和方向,報告如下。
選取2021年10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腦卒中后足下垂患者104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2 例。觀察組男28 例,女24 例;年齡(63.79±6.22) 歲;卒中類型:缺血性卒中31 例,出血性卒中21 例;病程(1.23±0.29) 年;病變位置:左側29例,右側23例。對照組男29例,女23例;年齡(63.05±6.03) 歲;卒中類型:缺血性卒中30 例,出血性卒中22 例;病程(1.19±0.27) 年;病變位置:左側28 例,右側24 例。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腦卒中的診斷標準,經CT或MRI證實;病情處于穩定期,意識狀態無異常,對動作性指令具有良好的接受能力;患側下肢痙攣狀態控制在改良阿什沃思(Ashworth)2級或以下;患側下肢布倫斯特倫(Brunnstrom)分期為Ⅱ級或以上;應用低頻電刺激能誘發出明顯的足背伸動作,年齡18~75 歲。
排除標準:病情處于急性期患者;伴有意識障礙、認知障礙或精神障礙者;非腦卒中所致的足下垂;踝背伸肌力0 級;伴有關節攣縮、畸形等影響行走者;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病變等所致的康復訓練不能正常進行者;皮膚極度敏感者;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控制不達標者。本研究方案、目的、預期結果等情況送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獲得批準后開展。
1.3.1 對照組行常規藥物聯合康復治療
常規藥物治療:包括營養腦神經、維持電解質平衡、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等。康復治療:第一,偏癱肢體運動訓練,包括實施對抗痙攣體位,針對性踝關節主動背伸和外翻、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第二,神經肌肉電刺激,每次20 min,每日1次。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低頻脈沖電刺激聯合針刺治療
第一,低頻脈沖電刺激:治療前告知患者及家屬低頻脈沖電刺激的作用、使用目的和方法,并說明對患者無不良影響,取得患者和家屬的理解。通過神經肌肉定位儀找到患側腿部神經肌肉的敏感刺激點。協助患者取臥位或坐位,醫用酒精消毒局部皮膚,將低頻脈沖電刺激治療儀(河南翔宇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規格型號KD—2A)的電極片放置在敏感刺激點。開啟電源后調整治療參數:脈沖寬度設置為200~500 μsec,電流10 mA,頻率40~80 Hz。持續治療3~15 s,靜息時間為6~75 s,每次15~20 min,每日1 次,每周治療5 d,休息2 d,治療總時間為6 周。第二,針刺治療:設備由我院中醫科提供。以辨證施治為主,常用穴位包括氣沖、沖陽、足三里、水溝、內關、三陰交等。穴位常規消毒,針刺深度控制在1~1.5 寸,以局部呈現酸脹感為度。每日1次,每次留針20 min,每周治療5 d,休息2 d,治療總時間為6 周。
第一,治療效果:參照王玉良等[7]報道的判定標準。顯效:患者治療后主動踝背屈角度提高>4°;有效:患者治療后主動踝背屈角度提高2°~4°;無效:患者治療后主動踝背屈角度提高<2°。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第二,下肢運動功能:采用簡化Fugl-Meyer量表(FMA)[8]對患者患側下肢運動功能進行評價,0 分表示不能完成某一動作,1 分表示某一動作能部分完成,2 分表示能充分完成,總分34 分,得分越高代表下肢功能越好。
第三,步行能力:對患者10 m步行能力(10 mWT)進行測試[9]。選擇安靜、筆直的走廊進行,在地面劃定15 m的距離,并在3 m,13 m處做好標記,記錄從第3米至13米所用的時間,共測量3 次取平均值,速度越快代表步行能力越好。
第四,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MBI)[10]評定量表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代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單位:例(%)
治療前兩組的FMA評分、10 m步行速度及M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FMA評分、10 m步行速度及MBI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下肢運動功能和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腦卒中是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堵塞所致的腦部組織損傷,約有70%~80%的患者會遺留不同類型以及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其中以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最為常見,給患者的臨床恢復和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11-14]。患者發病后因運動神經元損傷導致肌肉失去神經控制而發生力量失衡、無力或痙攣。病變早期,受損神經元所支配的肌群肌力和肌張力下降,此時患者通常表現為軟癱。隨著病情好轉,患者運動功能也逐漸恢復,受損神經元所支配的肌群肌力和肌張力逐漸增高,此時患者上肢通常表現為屈肌痙攣,下肢則表現為伸肌痙攣,小腿后部的三頭肌呈現痙攣性癱瘓,即表現為足下垂。痙攣持續時間延長,小腿后部肌群和肌張力進一步增高,超過前側拮抗肌的牽拉力,加上治療過程中的被動體位和因治療需要所采取的制動措施而導致的相應肌肉、肌腱和結締組織的主動和被動改變,患者表現為持續性足下垂。小腿三頭肌長時間處于痙攣狀態,又未得到有效的牽伸,易致跟腱攣縮,形成不可逆性足下垂。
腦卒中后足下垂最大的危害在于髖上提和畫圈步態等異常步態的形成,不僅影響患者的步行速度,還造成平衡功能的失調,增加運動過程中跌倒的風險,嚴重時還會導致關節損傷[15-16],加重患者及其家庭的精神及經濟壓力。目前,臨床針對腦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治療仍以康復治療為主。因患者下肢處于痙攣性背伸狀態,故協調主動肌和拮抗肌的張力,抑制踝關節痙攣也成為康復治療的主要目的。常用的手段包括佩戴踝足矯形器、主被動康復訓練等,雖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如康復訓練時間較長,患者自身能動性較差,照護者能力參差不齊等,故整體療效存在較大的差異。
針刺是腦卒中以及足下垂患者較為常用的治療手段,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經絡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缺血和損傷部位的糖代謝,刺激受損細胞重生,從而恢復相應的神經和組織功能[17]。本研究所選取的穴位中,氣沖有助于腿部血液循環的恢復;沖陽通絡,主足痿無力;足三里可潤宗筋;水溝解痙通脈,行氣通經;內關理氣止痛,調暢氣機;三陰交活血化瘀。針刺上述穴位可達到調和氣血、通絡解痙、行氣舒筋的作用。現代研究表明[18],針刺對腦細胞具有良好的重塑作用,可有效改善大腦缺血區的血液供應以及促進中樞神經細胞的增殖,使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得以重組。
低頻脈沖電刺激是腦卒中患者中使用極為廣泛的康復治療技術,通過低頻的電流刺激,可較好地模仿神經沖動,使失去張力的肌肉組織出現被動收縮和舒張,從而保持肌肉組織的正常功能,防止肌肉萎縮,同時還可有效促進局部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胃腸蠕動,常被應用到吞咽功能障礙以及神經功能的恢復治療中,具有操作簡單、無痛無創、安全性高等多重優點[19-20]。臨床應用時多根據主治醫生經驗決定電極片的放置位置,但關于該技術治療足下垂的報道較少,能夠借鑒的資料并不多。本研究特采用神經肌肉定位儀進行輔助,以使電極片放置位置更加精準。
分析發現,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前FMA評分、10 m步行速度及M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FMA評分、10 m步行速度及MBI評分均有明顯升高(P<0.05),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低頻脈沖電刺激與針刺聯合起到了較好的互補作用,兩者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在促進大腦重塑的同時,防止肌肉的失用性萎縮,改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綜上所述,低頻脈沖電刺激聯合針刺可有效提高腦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治療效果,并改善肢體功能,提升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