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秦箏音樂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分支,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從秦箏音樂的歷史與發展、音樂元素和文化內涵等方面,詳細探討了秦箏音樂的起源、發展脈絡,不同時期的風格特點和轉變,以及音樂元素中的曲式與結構、調式與音階以及節奏與節拍。此外,還深入剖析了秦箏音樂的文化內涵,包括音樂作品的主題和情感表達、音樂形式和結構以及演奏技巧和樂器制作等方面,并對秦箏音樂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提出了展望,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秦箏音樂的特點與文化內涵、弘揚傳統音樂文化,并為未來研究提供指導。
[關? 鍵? 詞] 秦箏;音樂風格;文化內涵
一、 秦箏音樂的歷史與發展
(一)秦箏音樂的起源與發展概述
我國古代典籍《風俗通義》卷六《聲音·箏》中記載:“謹按《禮·樂記》:‘箏,五弦筑身也。今并、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昭明文選》卷十八《賦壬·音樂下·笙賦》中記載:“爾乃促中筵,攜友生。解嚴顏,擢幽情。披黃包以授甘,傾縹瓷以酌酃。光歧儼其偕列,雙鳳嘈以和鳴。晉野悚而投琴,況齊瑟與秦箏。”
以上這些文字說明秦箏音樂起源于中國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秦箏最初是從民間音樂中逐漸發展而來的。在先秦時期,箏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尤其是在宗教儀式、娛樂活動等方面。由于獨特音色和旋律,箏逐漸成為一種受歡迎的樂器。在民間音樂中,箏多是作為伴奏樂器使用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宮廷樂團開始興起,箏逐漸成為宮廷音樂中的重要樂器之一。在這個時期,箏樂開始發展出一種獨特的風格和特點,成了一種獨立的音樂形式,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和演奏風格。
秦箏音樂在中國古代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在音樂表達和藝術形式上獨具特色,還與其他地方的音樂風格有著緊密聯系。秦箏音樂受到中原音樂、南方音樂和西域音樂等不同地區音樂的影響,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韻味。
(二)不同時期秦箏音樂風格特點的轉變
在不同的時期,秦箏音樂的風格特點也在逐步發生變化。首先是在音域方面,早期的秦箏音樂以高音為主,后期逐漸發展出豐富的音域和音色變化。 其次是在節奏和曲式結構上也有著顯著的變化。早期的秦箏音樂節奏緩慢,曲式結構簡單,后期發展出更豐富的節奏變化和復雜的曲式結構。
此外,不同時期的秦箏音樂在音樂表達和情感表達上也有所變化。早期的秦箏音樂以表達淡泊、孤獨的情感為主,后期發展出豐富的情感表達和多樣化的音樂風格。不同時期的秦箏音樂作品也受到社會和歷史背景的影響。早期的作品主要以才子佳人和山水田園為題材,后期逐漸出現了更加多元化和多樣化的題材和表現方式。 總之,不同時期秦箏音樂風格特點的轉變體現了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和演變,展現了秦箏音樂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二、秦箏音樂的音樂元素
(一)曲式與結構
在秦箏音樂中,曲式與結構是音樂創作和演奏的重要依據。秦箏音樂中常見的曲式包括小令、大曲、套曲等。每種曲式都有其獨特的結構和演奏形式。例如,小令是一種短且簡單的曲式,通常由兩個或三個樂段組成,表現出快速活潑的特點。大曲是一種較長且復雜的曲式,通常由多個樂段組成,展現出莊重肅穆的氣韻。套曲則是由多個樂曲組合而成的曲式,以豐富的音樂變化和節奏轉換為特點。
而秦箏曲的結構一般由引子、慢板、快板、尾聲四個部分構成。引子部分是全曲的基調,通常來說節奏自由,能將聽者瞬間帶入曲子的意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慢板部分通常如泣如訴,柔和且動聽,似乎有訴不完的衷腸;快板部分將樂曲的氣氛帶入高潮,在這個部分常常存在快速指序、“游搖”、快速托劈等指法,以此來表達音樂中的激動情緒;尾聲部分,既有從快板上銜接下來的激動情緒進行“強收尾”的曲子,例如《姜女淚》《秦土情》,也有進行“弱收”處理從而與引子段落進行呼應的曲子,例如箏曲《金錢吊葫蘆》《掃雪》等。
曲式與結構在秦箏音樂中起著指導演奏的重要作用。演奏者根據不同曲式的要求,靈活地運用各種技巧和表現手法,以準確地再現樂曲的結構和風格。
(二)調式與音階
秦箏音樂中常用的調式與音階有很多種,如宮調、商調、角調、徵調等。每種調式與音階都有獨特的音域和音質特點,能夠帶給人們不同的音樂體驗。
這些調式與音階在秦箏音樂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樂曲的創作中,作曲家會根據所要表達的情感和主題選擇不同的調式和音階,使音樂更好地表達出所要表達的意境和情感;二是在演奏中,古箏演奏者會根據不同的樂曲選擇相應的調式和音階,以準確地再現樂曲的風格和特點。
秦箏音樂中的調式與音階也承載著豐富的情感和文化內涵。例如,宮調具有莊重、肅穆的特點,常被用于表達崇高和神圣的情感;商調則常被用于表達歡快、愉悅的情感,被視為積極向上的調式。除此之外,秦箏調式中的“fa”“si”兩個音產生了變化。秦腔中的歡音又稱花音、硬音,曲調多用“la”“mi”;苦音又稱哭音、硬音,曲調中多用“fa”“si”。而實際上歡音也并不回避“fa”“si”兩音的使用,即使使用了“fa”“si”也不會對其情緒色彩產生影響,因為“fa”“si”兩音在歡、苦兩種音腔體系中的實際音高不同,箏曲中的“微升fa”“微降si”也正是來源如此。由此可見,不同的調式與音階在秦箏音樂中傳遞著不同的情感和思想,展現了中國音樂的獨特魅力。
(三)節奏與節拍
秦箏音樂中的節奏與節拍是其獨特的音樂元素之一。在秦箏音樂中,常見的節奏類型有連續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以及間歇的半音符和全音符。這些節奏在曲譜中通常以音符和符尾的形式來表示。秦箏音樂所使用的節拍與古箏樂器的特點密切相關,通常采用較為自由靈活的節拍。值得提及的是,陜西箏曲中的一拍附點,在演奏時往往不是按照一拍附點正常的時值來進行,而是需要把附點往后推一些,也可以叫作附點后置,將附點后的音與下一個音進行緊密連接。這在秦箏曲中也是十分常見的節奏特點和節拍結構。
秦箏音樂的節奏韻律感和力度變化對音樂表達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巧妙地運用不同的節奏變化和力度變化,秦箏音樂能夠準確地表達音樂中的情感和意境。例如,在表達喜悅和歡快的音樂中,往往節奏較快、音符較密、力度較強,以展現出內心愉悅、激動歡樂的氛圍。而在表達憂愁和愁思的音樂中,節奏往往較舒緩,力度較輕柔,以強調情感的內斂和深刻。例如箏曲《五陵吟》,在慢板段落采用每拍40的速度進行演奏,就是為了表達出作曲者如泣如訴的情緒,而演奏到快板部分時,該段落以每拍120的速度來烘托內心的激動與酣暢淋漓的狀態。這都是不同節奏與節拍運用到箏曲中所表達出的不同情緒和意義。
總之,曲式與結構、調式與音階、節奏與節拍都是秦箏音樂中重要的音樂元素。這些元素通過巧妙的組合和運用,使秦箏音樂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獨特的風格。在對秦箏音樂進行研究和欣賞時,通過這些我們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美學價值和文化內涵。
三、秦箏音樂的文化內涵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此句出自唐代詩人岑參的《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描寫了秦地,也就是現在的陜西。豐富的地理環境及人文環境也使每個地方有自己獨特的方言、風俗習慣和音樂風格,因此地理條件對音樂風格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比如陜西北部地區的民歌比較粗獷豪放,聽起來讓人有一種置身于宏大氣氛中的感覺,這也是陜北民歌的獨特魅力。我國各地區音樂風格和流派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地方方言和生活習俗的影響。例如,內蒙古喜歡唱“爬山調”,四川東部地區喜歡唱“晨歌”,而陜北最著名的民歌是“信天游”,這也與當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每一種風格的歌曲都有其獨特的特點,而這些特點的形成就是要把人民群眾對生活的感情融入其中,這樣才能賦予音樂精神與靈魂。
秦箏音樂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分支,不僅具有豐富的音樂表達和演奏技巧,還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首先,秦箏音樂的文化內涵體現在其音樂作品的主題與情感表達上。秦箏音樂以其細膩、典雅的音色和獨特的演奏方式,表達了豐富多樣的情感體驗。音樂作品中常常是幸福歡快、憂心惙惙兩種主題的交匯。王正強在《秦腔音樂概論》一書中說道:“古時有一種叫作‘秦箏的按弦樂器,可以促動弦柱,變調該曲,奏出清、濁兩種不同的樂曲來。……由‘急弦促柱‘變調改曲逐漸演發而成的歡、苦兩大腔系,已成為今日秦腔音樂之一大特色。”秦箏作品通過獨特的音樂旋律、節奏和和聲,深入描繪了人類情感世界的多樣性。這些主題與情感的表達使秦箏音樂充滿了濃郁的人文情懷。
其次,秦箏音樂的文化內涵還體現在其音樂形式和結構上。秦箏音樂以其獨特的曲式和構造方式,展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審美追求和藝術風格。陜西關中一帶的戲曲音樂“迷胡戲”其實就是“眉戶戲”,也叫“曲子戲”“弦子戲”,由于它的唱腔韻調委婉細膩,唱調深沉、悲痛、凄苦,非常具有抒情的音樂魅力,因此許多秦箏作品也取材于此,例如箏曲《五陵吟》《秦桑曲》等,都十分具有當地音樂的特色。小令是一種常見的曲式,以簡短、抒情的方式表達音樂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大曲則是一種較為莊重、深刻的曲式,通過復雜的結構和悠揚的旋律,表達出人們對大自然、社會現象和人生道路的思考。這些曲式和結構的運用,不僅展示了秦箏音樂的藝術表現力,還彰顯了中國古代文化獨特的審美價值。
最后,秦箏音樂還在演奏技巧和樂器制作等方面展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特征。古箏作為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代表,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音色,與秦箏音樂的風格相得益彰。古箏的演奏技巧和樂器制作也體現了古代音樂藝術的創造力。例如,古箏的演奏技巧多樣且獨特,這些技巧的運用為秦箏音樂提供了豐富的表現手段。另外,陜西是中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省份之一。秦箏中所蘊含的人文歷史、傳統文化等都代表了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綜上所述,秦箏音樂的文化內涵體現在其音樂作品的主題和情感表達、音樂形式和結構、演奏技巧和樂器制作以及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等方面。通過對秦箏音樂的研究和欣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精神內核。同時,對秦箏音樂文化內涵的深入探討,也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音樂。
四、結語
秦箏音樂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流派,具有獨特的風格特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對秦箏音樂的歷史與發展、音樂元素以及文化內涵的探討,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在秦箏音樂的起源與發展方面,古箏作為秦箏音樂的代表樂器,貫穿了秦派音樂的發展脈絡。秦箏音樂在中國古代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僅被廣泛應用于宗教儀式、娛樂活動等方面,還對我國古代音樂和其他地方音樂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并且具有獨特的陜西地方特色。
其次,在不同時期秦箏音樂風格特點的轉變中,秦箏音樂在音域、節奏與節拍、曲式與結構、調式與音階等方面都經歷了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與不同時期的社會和歷史背景緊密相關,既有表達內心凄苦、飽經風霜的題材,也有歌頌優秀傳統文化、表達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題材,由此也反映出秦箏音樂在題材和表達方式方面的變化。
在音樂元素方面,曲式與結構、調式與音階以及節奏與節拍都是秦箏音樂獨特的音樂元素。通過對這些音樂元素所代表的曲目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秦箏音樂的特點,深入揭示其音樂表達和藝術風格的內涵。
最后,在秦箏音樂的文化內涵方面,秦箏音樂通過音樂作品的主題、情感表達、音樂形式等方面展現了豐富多樣的文化特征。秦箏音樂承載了中國古代的思想和哲學,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審美追求和藝術風格。古箏作為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代表,通過其演奏技巧和樂器制作體現了古代音樂藝術的創造力。
綜上所述,秦箏音樂作為中國傳統音樂中的重要流派,具有豐富的風格特點和獨特的文化內涵。進一步深入研究秦箏音樂的歷史、音樂元素和文化內涵,有助于推動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為秦箏音樂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探索方向和可能性。未來的研究可以從樂器制作、演奏技巧、曲目收集和保護等角度展開,進一步挖掘秦箏音樂的珍貴資源和獨特藝術魅力,為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周延甲.秦箏文譜[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劉洋洋.中國古箏傳統流派藝術研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8.
[3]張銘娟.古箏藝術的當代傳承與創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作者簡介:
孫婷毅(1999—),女,漢族,江蘇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秦箏音樂的風格特點與文化內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