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童聲 王卓婷
[摘要]? 擬從類型定位、敘事策略、美學表達和制作流程四個方面,分析《封神第一部》是如何突破中國“神話史詩”電影的創作困境,實現從題材選擇到美學呈現再到制作組織的系統創新,使之成為中國電影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標志和跨越。通過個案研究,反思中國電影產業化的進程、問題與展望。
[關? 鍵? 詞] 神話史詩;類型定位;工業化生產;文化表達
一、導言
2023年上映的電影“封神三部曲”首部《封神第一部》,是中國電影史上題材廣泛、工業規模巨大的神話史詩片。影片從2014年開始醞釀,前期制作歷時4年,正式開拍至殺青用時18個月。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個規模宏大、制作精良的神話世界。《封神第一部》的成功推出,標志著中國電影在“神話史詩”這一全新類型上的成功嘗試,也反映了中國電影產業的整體成熟與進步。
二、類型定位:新的視野下的文化資源再發掘
中國電影產業在過去幾十年里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在某些類型和題材上仍存在一些挑戰,其中之一就是“神話史詩”類型的電影。這一類型在國際電影舞臺上曾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希臘神話的“特洛伊”、北歐神話的“雷神”等,但在中國,這一類型的電影一直以來都處于相對空白的狀態,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中國傳統神話文學資源相對較少且破碎。與希臘神話、北歐神話等擁有連貫完整的敘事體系的外國文明相比,中國的傳統神話因為歷史的多民族融合背景,沒有形成完整的敘事結構。中國有著豐富多樣的神話傳說,如《山海經》《封神演義》等,但它們并沒有像外國神話一樣融為一體,形成統一的敘事世界。這就使中國電影創作者在選材和敘事上相對困難,很難構建出一個連貫的神話世界。
中國文人傳統對神怪題材存在避諱。中國古代文人通常強調理性和現實,對于神怪題材持保留態度。這就導致在中國文化中,神話往往沒有被高度奉承或者被深入探討,而更多地被視為幻想和虛構。這種文人傳統的影響使中國電影界很難將神話提升為史詩級的題材,往往停留在奇幻和動作的層面,無法呈現出深厚的文化內涵。
《封神三部曲》回到文化資源的歷史內核,以“家國同構”為敘事主線,通過英雄成長帶出道德供養,與觀眾心理需求和價值認同取得了有效連接。影片以《封神演義》作為創作依據,并從中發掘其中所蘊含的史詩性內核。《封神演義》講述了殷商被推翻的故事,這一歷史事件標志著中華文化從野蠻向文明的轉變,與中國儒家傳統價值觀高度契合。影片在歷史學研究的基礎上,從“神話史詩”的視角重新發掘了這一富有歷史內涵的文化資源,將神魔小說的外在形式轉化為內在精神。
在類型認知方面,“封神三部曲”也進行了深入的梳理和定位。與奇幻和動作片常見的娛樂性內容不同,“神話史詩”更注重歷史故事的敘事,其承載著高度的文化屬性和道德價值。影片以“家國同構”為敘事主線,將英雄成長與道德供養相結合,有效地連接了觀眾的情感需求與價值認同。這種創新性的類型定位不僅使影片在商業層面上能夠吸引觀眾,更將“神話史詩”這一類型推向了新的高度。
“封神三部曲”的成功探索為中國電影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它不僅在創作上進行了新的嘗試,還在類型定位、文化內涵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思考。這種努力不僅為中國電影創作者提供了新的創作思路,還為中國電影產業的多元化和工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深入探索中國文化傳統,挖掘中國的歷史內涵和價值觀,中國電影可以在國際舞臺上找到獨特的聲音,講好屬于自己的故事。
三、敘事策略:英雄成長引出道德主題
在中國電影發展的進程中,《封神第一部》以其獨特的敘事策略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成功地呈現了一個典型的“英雄成長”故事,將個人成長與家國興衰緊密聯系在一起,深刻地探討了倫理和道德的選擇。這種敘事策略不僅為電影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還為中國電影產業在國際舞臺上找到自己的獨特聲音和表達方式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封神第一部》選擇姬發作為主人公,通過他的成長經歷展現了一個普遍卻深刻的主題:英雄的成長。姬發從一個迷茫的少年逐漸成長為拯救民族的英雄,這個成長的過程不僅是一個個體的變化,更是一個民族的命運。在這一成長敘事的背后,隱藏著家國興衰與個人道德選擇的緊密聯系。影片將姬發的成長嵌套在“家國同構”的背景下,強調了君王治國與父親教子之間的直接關聯。商紂王的暴政與不義同樣體現在他的君王與父親的雙重身份上,而姬發通過親歷的成長過程,逐漸認識到家國與個人的關系,最終選擇了倫理與血緣的正義,與紂王的邪惡對抗。這種敘事手法使影片更加貼近觀眾的情感需求,激發了情感共鳴,讓觀眾對英雄的成長與家國的命運產生了更加深刻的共鳴。
“家國同構”在影片中貫穿始終,不僅體現在君王治國與父親教子之間的關系上,還體現在其他角色的倫理選擇中。殷郊、伯邑考等角色也面臨著類似的道德抉擇,他們的個人命運與家國的命運緊密相連。影片通過揭示這些倫理選擇,成功地喚起了觀眾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影片中的兩大高潮——“殷壽弒父”和“伯邑考之死”都以家庭倫理為情感核心,引發了觀眾情感的共鳴,使觀眾不僅關注英雄的個人成長,還深刻思考了倫理和家國之間的紐帶關系。
這種以中國文化價值觀為內核的敘事方式,為中國電影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中國電影要真正講好中國故事,就不能簡單地模仿好萊塢的模式,而應該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傳統,尋找與中國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的點。《封神第一部》的嘗試體現了中國電影產業在講述中國故事方面的自信和決心,它不僅是為了滿足商業考量和觀眾取向,更是為了在國際電影舞臺上樹立起中國電影的獨特聲音。
《封神第一部》通過巧妙的敘事策略和深入的文化內涵,成功地將英雄成長故事與家國命運緊密融合,以倫理和道德為主題,引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這種類型的創新嘗試不僅豐富了中國電影的題材,還為未來中國電影的創作提供了借鑒和啟示。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更多的電影創作者將能夠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將其融入創作中,創造出更加富有深度和獨特性的作品。
四、美學表達:虛實結合的中國意象
在中國電影的美學表達領域,《封神第一部》以其獨特的虛實結合的美學手法和深刻的中國意象,成功地創造了獨特的視覺風格。這部電影在視覺呈現上融合了大量的中國古代藝術元素,形成了獨特的美學風格,從而為觀眾呈現出一個富有文化內涵和情感共鳴的世界。
影片中的“朝歌”和“西岐”兩個城市場景直接指向中原文明的起源,這些地名不僅是地理名稱,更是歷史文化的象征。這些場景吸收了古代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為觀眾呈現出具有歷史感和文化象征的場景。特別是商王的昆侖山描繪,借鑒了道教仙山意象,通過水墨山水的意境,營造出一種深沉的藝術氛圍。這些意象不僅喚起觀眾的集體記憶,還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神話世界之中。
同時,電影并不是簡單地將中國元素進行堆砌,而是將之有機地嵌入虛構的神話敘事之中,實現了虛實的跨界整合。例如,“質子戰舞”這一虛構場景巧妙地融合了商周文化因素,通過考究的文物細節呈現出歷史的真實性。神話人物的造型也融合了傳統形象與現代創新,兼具古典和現代感。這種虛實結合的美學手法既豐富了“神話史詩”的表達,展現了中國獨特的審美情懷,同時也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和認同感。這樣的表現方式使觀眾能夠更好地投入電影的情節之中,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張力。
影片試圖通過視覺呈現構建一個中國觀眾熟悉和認同的意象體系,為未來電影創作進一步挖掘中國視覺資源提供了有益的啟發。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不斷發展,中國電影也需要在國際舞臺上找到自己獨特的視覺風格和認同感。《封神第一部》的成功經驗表明,具有中國審美元素和文化內核的視覺呈現方式,可以在產業化的背景下為中國電影講好自己的故事,使中國電影走向國際市場,獲得更廣泛的認可。正如之前的《流浪地球》《獨行月球》等成功類型片所展示的那樣,融入中國審美元素和文化內涵的視覺呈現方式,是在產業化條件下實現中國電影全球傳播的重要一環。
《封神第一部》通過虛實結合的美學表達,巧妙地融合了中國古代藝術元素和虛構的神話敘事,創造出了獨特的視覺風格,充分展現了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這種美學表達不僅為電影創作注入了新的創意和活力,還為中國電影產業在國際舞臺上找到自己的獨特聲音和視覺認同提供了有益的啟示。通過將中國意象融入史詩敘事中,《封神第一部》成功地避開了華而不實的問題,為中國電影產業在全球傳播中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五、制作流程:工業化的組織實踐
在制作過程中,“封神三部曲”展現了工業化的組織實踐,這為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帶來了顯著的進步。影片采用前期制作充分、分工明確、過程規范化的工業化做法,充分體現了現代電影制作的科學性和效率。
前期準備是制作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封神三部曲”在這方面表現出高度的認真和投入。影片的醞釀始于2014年,歷時4年之久。在這段時間里,主創團隊對原著進行了深入研讀,廣泛參考了歷史文獻,深入調研了中國古代藝術,以確立影片的類型屬性和整體美學風格。這種廣泛的前期準備為后續的制作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使影片在各個方面都具備清晰的定位和設計。
在影片正式開機之前,主創人員領導著龐大的團隊進行了詳盡的分鏡設計和分鏡預覽。這一步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為整個制作流程提供了明確的藍圖。分鏡預覽通過圖像化呈現每個鏡頭,測試各種解決方案,以檢驗設計方案的可行性,為后續的拍攝和制作提供了參考標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封神三部曲”通過分鏡頭預覽基本實現了分鏡與成片的一致,這種制作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制作效率和質量。
影片的拍攝階段展示了現代科技手段在電影制作中的重要作用。采用動捕、虛擬制作、數字化管理等先進技術,實現了“海陸空”式的多視角高效拍攝。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拍攝效果,還使影片的視覺效果更加逼真和震撼。后期數字化特技的廣泛應用也為虛構的神話世界的再現提供了可能,整個影片的制作周期長達18個月,涉及的人員規模高達萬人,可與好萊塢大片相媲美。
“封神三部曲”的制作過程可視為中國電影產業實現管理流程化和制作工業化的一次成功嘗試。在這個項目中,電影制作被視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來對待,每個環節的輸入和輸出都會經過嚴格的設計,不同部門之間信息暢通,且配合高效。這種制作模式不僅保證了電影質量,還提高了效率,有助于電影產業從小作坊式的經營模式向標準化管理邁進,具有歷史性的里程碑意義。
與此前中國電影工業化探索如《流浪地球》《長津湖》相比,“封神三部曲”的制作規模更大、難度更高。特別是在內容上需要重建一個虛構的神話世界,在美術、特效等方面的創新難度都非常大。然而,“封神三部曲”的成功證明了中國電影產業在組織管理方面的能力已與國際接軌,為更多類型電影的工業化提供了寶貴經驗。
“封神三部曲”的制作流程充分展現了工業化的組織實踐。從前期準備到拍攝和制作,影片展現了科學性、效率性和規范性。這不僅為影片本身的成功奠定了基礎,還為中國電影產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通過這一項目的實踐經驗,中國電影產業有望進一步提高制作水平,在全球電影市場中取得更大的聲譽和影響力。
六、結語
《封神第一部》的成功充分彰顯了中國電影產業在多個層面已達到了能夠創作宏大史詩作品的高水平。從技術裝備到管理水平,再到創作理念,影片系統性地改進了“神話史詩”電影的每一個環節,為中國電影產業樹立了新的標桿,也為更多類型和題材的電影創作帶來了積極的啟發。
首先,影片在技術裝備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通過動捕、虛擬制作、數字化管理等先進技術,影片實現了高效的多視角拍攝,數字化特技也為虛構的神話世界注入了生動的力量。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拍攝效率,還使影片的視覺效果更加真實、震撼。同時,在后期制作中,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也為影片的世界觀再現提供了可能,從而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鳴。
其次,影片在管理水平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影片從前期準備到拍攝制作,都采取工業化的組織實踐,將電影制作視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每個環節的輸入和輸出都經過嚴格的設計,這種制作模式不僅保證了電影質量,還大幅提高了效率。
而影片的創作理念也是其成功的關鍵。《封神第一部》通過深入的研究和創新性的思考,選擇《封神演義》作為創作依據,并從中發掘出史詩性內核。將英雄成長敘事融入中國傳統倫理主題中,使影片在符合史詩片規律的基礎上又帶有濃郁的中國文化意蘊。影片的美學表達也是一大亮點,將大量中國古代藝術元素融合在視覺呈現中,形成獨特的美學風格。這種虛實結合的美學手法既豐富了“神話史詩”的表達,也展現了中國獨特的審美情懷。
總之,通過《封神第一部》的成功,中國電影產業在技術裝備、管理水平和創作理念各方面均已取得顯著進步,達到足以塑造宏大史詩的高度。影片的整體創新,從題材到美學再到制作,為中國電影的未來發展樹立了新的標桿。盡管中國電影想要講述自己的史詩,道路還很長,但《封神第一部》的成功為這一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期待影片的成功經驗能夠持續夯實中國電影的工業基礎,推動中國電影文化迎來新的發展。在中國電影持續前行的道路上,這部作品將永遠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