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卿華

國有企業公司治理長期被認為是一個世界性難題。20年來的探索實踐證明,我國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走出了一條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遵循企業發展規律,與國際慣例接軌,不斷自我革命、不斷發展進步的道路,已經成為實現中國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其中求真務實作為一條寶貴經驗,在今后進一步完善治理的改革發展中值得大力弘揚
今年是國務院國資委成立20周年。2003年4月,國務院特設機構國務院國資委掛牌,使命是探索建立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具體說來就是結束“九龍治水”,整合之前分散在不同部委的管理職能,由國務院國資委根據社會公共管理職能和所有職能分開的原則,統一行使監管國有資產的職責。“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這一定位開啟了國資監管方式由“婆婆”到“老板”的探索歷程,其中需要破解的第一難題就是改變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模式。探索意味著無現成方法,客觀上需要解放思想、努力“求真”進而務實作為。回顧這20年,求真務實作風在完善國企治理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分離決策權與經營權
“三分開、三統一、三結合”是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改革的頂層邏輯。“三分開”:政企分開,政府授權國資監管機構對企業國有資產履行出資人職責,不直接管理國有企業;政資分開,指國資監管機構不行使政府社會公共管理職能,政府其他機構、部門不履行企業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責;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指國資監管機構不得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三統一”即權利、義務和責任統一。“三結合”即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是國資監管方式由“婆婆”到“老板”的第一關,該如何實現?
2003年4月,一份來自中國誠通集團的題為《關于國有獨資公司公司治理的思考》的報告提交給國務院國資委。這份6600字的報告指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完善公司治理是當前國企改革的重點,并闡述了國有獨資公司現有治理結構存在的諸多弊病,分析了國外公司治理結構的可借鑒經驗。報告建議,國有獨資公司應該建立董事會。理由是,董事會是公司行使公司法定權力的主體,如果不設董事會,法人權力的行使將喪失主體。由出資人代行董事會權力,則違背了國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初衷。報告寫到,如果沒有董事會作為一個出資人與具體經營管理之間的隔離界面,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又將重回改革前的老路,造成政企不分、政資不分。出資人對國有獨資公司的管理可能會出現“婆婆+老板”的情況。報告還對董事會如何設置、職權如何確定、如何明確和處理董事會與公司其他機構的關系等問題做了闡述。
當時的中央企業基本未作公司制改制,在治理結構上存在兩種方式:一些企業未設董事會,實行總經理負責制;少部分企業有董事會,但不規范,中國誠通屬于后者。1992年,中國誠通正式組建,同步建立了董事會。當時的董事主要由部分集團領導、重要子公司主要領導組成,難以發揮有效的監督和決策作用。盡管如此,在后期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試點企業紛紛取消董事會的背景下,中國誠通經過調研和討論,決定保留董事會。原因是,在國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中,曾經作為計劃經濟物資分配國家渠道出生的中國誠通,一直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管理層必須時時對企業長遠發展作出思考和判斷,而完成這個任務需要有個機構超脫日常經營管理工作來考量,這就是董事會的需求所在。
中國誠通的思考和國務院國資委首任主任李榮融的想法是一致的。李榮融在《遵循規律辦企業》一書中寫道:“國資委成立之后,政府的直接干預已逐步減少,我們要下全力建立董事會,盡快形成企業自我發展的良性機制。”遵循規律辦企業顯然屬于求真務實。
2004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印發《關于中央企業建立和完善國有獨資公司董事會試點工作的通知》,選擇寶鋼集團、神華集團、中國誠通等7家企業進行建立和完善董事會試點。《通知》中明確,試點工作的第一要務就是建立董事會,董事長和總經理分設,決策權和經營權分離。
2005年10月17日,寶鋼集團董事會試點啟動,標志著中央企業建立規范的國有獨資公司董事會開始正式運作。12月1日中國誠通啟動試點,在啟動會上,時任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的王勇指出,作為此次建立和完善董事會的試點企業,有利于誠通集團實現董事會建設制度化、規范化,充分發揮董事會應有的作用,為企業持續發展奠定重要的體制基礎,也為中央企業乃至全國國有企業建立和完善董事會起到示范作用。
建立內部制衡機制
“建立董事會的更重要原因是企業自身必須要有一個好機制,形成相互制衡的機制。靠外部制衡,沒有內部制衡,這種制衡常常是事倍功半。跟別的所有制性質企業相比,如果說國有企業要輸的話,我認為主要有兩條:第一,政府管得過多,這是主要原因,也因為管得多,所以機制建立不起來;第二,企業沒有制衡機制。”
——李榮融《遵循規律辦企業》
此次中央企業董事會試點,在幾個方面作出探索。一是建立董事會。董事長和總經理分設,決策權與經營權分開,破除“一把手”說了算。二是設立外部董事制度,外部董事在董事會占多數,破除“內部人”說了算。三是董事會設立專門委員會,強化審計、提名、薪酬制衡,破除“自己對自己”說了算。這其中,外部董事制度建設是關鍵。
董事會的獨立性如何,關系到董事會是否能做到不被少數股東或內部人所操縱,關系到董事會作出的決策是否公平科學,更直接關系到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中央企業董事會試點工作把重點放在外部董事制度建設上,其積極意義就在于提高董事會的獨立性:顯著地體現了董事會建設的求真務實。由于外部董事制度剛起步,央企第一批董事會試點企業外部董事占多數沒能一步到位;隨著2006年新公司法開始施行,國務院國資委對試點企業董事會逐步增加了外部董事的派入,很快均實現了外部董事占多數。為了幫助外部董事更好履職,主管董事會試點工作的“國資委董事會試點辦公室”創造性開發了一套國內國外公司治理學習課程。從最初到新加坡淡馬錫學習提升對公司治理的認知,到后期清華大學輪訓,提升董事、董秘履職能力為試點工作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董事會》雜志長期對中央企業董事會試點工作緊密跟蹤、深度報道,曾概括了中國誠通董事會的“三要三不”:
一是指導不領導。戰略方向自上而下,董事會通過調研、研討形成“董事會意見書”,管控集團整體和所出資企業戰略方向;具體決策事項自下而上,要求更貼近市場、貼近執行的經理層提出動議、制定方案,董事會保持“一臂之距”,側重戰略方向把控和執行評估,而非領導、執行角色。
二是支持不干預。董事會重點幫助經理層解決重點、難點問題,發揮董事專長提供專業意見,但不干預經理層的日常經營。例如,根據階段性重點工作需要,利用外部董事并購和資本運作專長成立領導小組、資本運作小組,為經理層提供咨詢和專業意見。對此,有外部董事曾表示,有人反映外部董事有點神秘,平時見不到,其實這反映了我們的定位比較準確。不是說我們不聯系實際,董事們可以去調查研究,但絕非日常工作。董事會是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決策機構,不是公司日常領導機構。
三是制衡不掣肘。董事會嚴格堅守自身定位,全力支持經理層工作,充分授權,將董事會的關注點和意見明確傳遞給經理層,并幫助經理層解決問題。
培育透明治理文化
隨著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健全,國務院國資委作為出資人開始探索將更多決策權授予企業管理者,越來越多的過程審批轉為監控。在這種治理模式下,企業透明經營、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成為現代企業制度順利轉型的關鍵因素。
公司治理的發展過程是委托人與受托人、利益相關人之間持久的博弈過程,博弈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對稱。不斷提高透明度、信息披露水平是貫穿公司治理全過程的需求,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公司治理的關鍵和重點。從第一批央企董事會試點開始,國務院國資委就建立了董事會年度報告制度。
企業的價值既是企業內部努力奮斗提升經營業績的結果,也是投資者和公眾從外部對公司判斷和評估的反映。公開透明是企業塑造良好社會形象的重要標志。董事會運作透明本身可以降低企業運行成本,是公司治理的務實之舉。在這方面,中國誠通不斷調整董事會運作方式,以增加透明度。比如經營層列席董事會,就會充分了解董事會、董事對重大決策事項的意見,以加大信息共享,增進相互理解。與此同時,中國誠通還將全面完善信息披露機制列為公司治理的改造重點。2004年8月,中國誠通主動在公司網站公布2003年公司年報,報告提供了包括公司基本情況簡介、會計數據和業務數據摘要、實收資本變動及控股子公司情況、董事及高管人員與員工情況、公司治理結構、重要事項及財務報告共7個方面的數據與信息。這是自1992年中國誠通成立以來對外公布的首份年報,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家非上市國有企業主動披露的年報。公司之所以主動公開年報,就是愿意接受社會監督,贏得出資人和社會公眾對公司更好理解和信任。
落實“兩個一以貫之”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企業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從法律上厘清了政府與企業的職責邊界,使企業獨立市場主體地位從根本上得以確立。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針對部分企業出現的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弱化、虛化、淡化、邊緣化”的問題,2016年10月,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這在國有企業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重大政治原則,必須一以貫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也必須一以貫之。
國有企業全面落實“兩個一以貫之”,探索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把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之中,明確和落實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企業黨委(黨組)謀全局、議大事、抓重點,在重大決策中履行把關定向職責,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和落實國家發展戰略。董事會聚焦定戰略、作決策、防風險,全面發揮企業重大事項科學決策的作用。經理層聚焦謀經營、抓落實、強管理,全面抓好企業經營管理執行事務。各治理主體不缺位、不越位,不相互替代,不各自為政,持續推動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國有企業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治理機制加快形成,實現了把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保障企業高質量發展——這是“求真”取得了“實效”。
國有企業公司治理長期被認為是一個世界性難題。20年來的探索實踐證明,我國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走出了一條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遵循企業發展規律,與國際慣例接軌,不斷自我革命、不斷發展進步的道路,已經成為實現中國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其中求真務實作為一條寶貴經驗,在今后進一步完善治理的改革發展中值得大力弘揚。
作者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誠通集團原董事會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