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相金身的佛像、金碧輝煌的樓閣、富麗堂皇的宮殿……金箔從遙遠的歷史長河中走來,承載著千年文明的莊嚴厚重,歲月流逝不減其光彩,光陰荏苒愈發熠熠生輝。
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道:“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烏金紙,竭力揮椎打成。”這說的就是金箔的鍛制技藝。到了現代,受市場縮小、工匠流失、機器生產替代影響,金箔手工鍛制技藝一度瀕臨失傳。2006年,為延續中華文化血脈、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南京金箔鍛制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保護和傳承金箔鍛制技藝的踐行者,始建于1955年的南京金陵金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金陵金箔集團”)在金箔行業深耕不輟。1987年,“金陵牌”金箔獲得國家金質獎。1993年,金陵金箔集團起草了《金箔QB/1734-93》并于2008年對該版本進行修訂,目前中國所有生產金箔的企業都必須按照此標準生產。2013年,金陵金箔成為“江蘇符號”之一。此后,金陵金箔多次榮獲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江蘇省民營文化企業30強。2018年2月,金陵金箔集團獲“故宮官式古建筑材料(金箔)基地”授牌。時至今日,金陵金箔集團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金箔生產基地,年產金箔4億多張。

然而,金箔這一路的發展并非坦途。1983年年底金箔廠舉廠搬遷時,全廠固定資產只有38萬元,年產值175萬元,虧損高達197萬元。江寶全臨危受命率領新的領導班子,組建“家生班”,從研究打箔關鍵襯紙材料“烏金紙”到培養金箔絕技傳承人,從以科技改進金箔鍛制古法到推行ISO9000標準、起草金箔行業標準,召開世界金箔行業高峰論壇,進行全面改革。“金陵牌”金箔重整旗鼓,大放異彩,煥發無限生機。1992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視察并題詞“金箔之光,燦爛輝煌”,1993年,時任國家副主席榮毅仁視察并題詞“金陵金箔,中華一絕”,金箔行業走向全新發展階段。
進入21世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逐漸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金陵金箔集團深知,“活態”傳承是保護金箔鍛制技藝的命脈。為此,金陵金箔集團在生產工序上仍保留手工捶打路徑,同時堅持實行師徒制,要求從藝人員必須跟隨師傅學習手工鍛制技能,學成之后才能上機器,確保金箔鍛制古法不斷傳承。目前,公司共有非遺傳承人10名,其中省級傳承人2名,市級傳承人4名,區級傳承人4名。

為吸引更多的人關注非遺、參與金箔鍛制技藝保護傳承,金陵金箔集團多措并舉,數管齊下——開發工業旅游,籌建集金箔生產、銷售、展示、體驗為一體的金箔產業園;參加“稀捍行動”,依托該平臺國內外設計師資源推動金箔工藝創新發展;加強校企交流,與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開展非遺項目合作;創設金箔藝術館,承接研學教育,組織中小學生進行金箔DIY手工制作……公司還持續開發與優質文旅項目、文博項目的合作,如與南京牛首山、南京“總統府”、南京夫子廟、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寬窄巷子、海口三亞等多家文旅景點合作,讓人有更多機會欣賞千年金箔的厚重底蘊,尋覓六朝古都的精致奢華。


60多年的企業發展歷程中,金陵金箔集團始終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金箔的未來,堅持探索金箔產業發展新路徑。以往金箔主要用于建筑佛像貼金,用途相對單一,為順應新時代文化發展潮流、開拓新的業務領域,金陵金箔集團自我革新,主動求變,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研發“金箔+”系列產品,打造全新的金箔使用場景。如今,金箔的應用已然拓展,不僅涉及傳統的建筑牌匾貼金,還深入現代生活,跨進工藝品、文創設計領域,金箔畫、金箔春聯、金箔首飾、金箔紫砂杯、金箔手機殼等諸多產品相繼推向市場,成為金箔文創產品的一張張名片,使得金箔的古韻風采在新時代繼續綻放。
非遺薪火,代代相傳。金陵金箔集團將繼續響應黨和國家保護與傳承非遺的號召,秉承振興傳統工藝之志,堅守非遺技藝傳承與發展之路,以保護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不忘初心,奮楫篤行,賡續中華非遺血脈,傳承民族工藝基因,在弘揚非遺工藝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供稿:金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