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棟 王威
摘 要:創辦高品質科技期刊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廣大出版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中國出版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緊跟國家戰略部署,深入踐行“走出去的大戰略”、積極探索“書刊大融合路徑”、大力搭建“大營銷的宣傳矩陣”,成功實現了高品質科技期刊的創辦和系列化精品科技圖書的出版。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 科技期刊 書刊融合 走出去
創辦高品質科技期刊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廣大出版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中國出版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也將推動出版業高水平走出去和精品科技期刊建設工程放在重要位置。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以下簡稱上海交大社)緊跟國家戰略部署,深入踐行“走出去的大戰略”、積極探索“書刊大融合路徑”、大力搭建“大營銷的宣傳矩陣”,成功實現了高品質科技期刊的創辦和系列化精品科技圖書的出版,助推中國學術研究成果更好走向世界,提升中國學術成果的世界影響力。
一、深入踐行“走出去”的大戰略
2013年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大命題。幾年來,黨中央一直圍繞如何更好地向國際傳播好中國聲音進行了系列重大部署。2023年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會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文獻和數據平臺,發起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鼓勵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率先在我國期刊、平臺上發表和開發利用”。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推動中國學術科技成果走出去,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聚焦加強基礎研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戰略安排。
上海交大社起源于1898年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出版機構南洋公學譯書院,也是最早的中西方文化傳播陣地之一。經過多年的歲月變遷,于1983年正式成立上海交大社。積極響應中央對新聞出版業走出去的戰略部署,上海交大社將“走出去”戰略確立為出版社“十四五”時期的四大發展主戰略之一,旨在打造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的橋頭堡,近年來在國際合作和對外交流方面持續取得佳績。
一是推動中國精品學術圖書走出去,上海交大社與施普林格·自然、愛思唯爾、劍橋大學出版社等國際主流出版商達成戰略合作,近三年來共有近 300 種圖書版權輸出到海外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已逐漸成長為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的橋頭堡。
二是助力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化發展,創辦了Chip、Superconductivity等高檔次英文版期刊,這些期刊相繼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上海交大社也因此連續十年被評為“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獲得“中國出版政府獎先進出版單位獎”“中國版權最具影響力企業”等榮譽。
三是積極布局海外平臺建設,實現出版品牌走出去。上海交大社成立若干海外聯合編輯部和專業出版中心,已建成六大國際合作出版機構:在印度成立中國-南亞科技出版中心、與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社共建海上絲綢之路出版中心、與施普林格共建轉化醫學聯合編輯部、與越南河內國立大學出版社共建中國-越南文化出版中心、與中華新聞社共建交大社東京事務所、與愛思唯爾共建聯合醫學出版中心。
二、積極探索“大融合”的書刊聯動路徑
在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大背景下,上海交大社倡導“以書為媒、以刊為帶”,構建圖書和期刊的學術共同體,將兩者的資源深入交叉,實現書刊大融合的新格局。
(一)有序實現書刊的選題融合
書刊圍繞全球熱點領域,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圍繞“四個面向”的選題領域進行互相融合,相互促進。一方面,是以書的選題來促動刊的創辦。上海交大社早在2010年,就開始進行集成電路與光電芯片、人工智能等全球熱點科技前沿領域的選題策劃,陸續實現了《光物理研究前沿系列》《類腦計算與類腦智能研究前沿系列》等多期入選國家出版基金的精品圖書的出版。在此基礎上,創辦了Chip(《芯片》)英文期刊。Chip期刊是上海交大與愛思唯爾合作聯合海外發行的一本聚焦芯片類研究的綜合性國際期刊,關注集成電路、微納光子學、凝聚態物理學、量子物理學、人工智能、數據科學等領域芯片化集成化的科學研究以及它們在工程、醫學和社會科學等方面的應用實現,形成交叉聚集效應。該期刊已獲得2020年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2022年度上海交通大學期刊發展研究基金和上海交通大學期刊攀登計劃培育項目。
另一方面,是以刊的創辦來豐富書的選題。近年來,圍繞帶來巨大產業變革的前沿科技領域——超導,上海交大社與愛思唯爾合作聯合海外發行的一本完全開放獲取的,專注超導領域的跨學科、國產、國際一流的英文學術期刊——Superconductivity(《超導》)英文刊。該期刊關注超導電工、超導電子、超導材料、超導理論,將加強超導高水平研究的聚集效應,增強中國科學家的國際學術話語權,引領國際超導技術的發展。該期刊已獲得2021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2022年度上海交通大學期刊攀登計劃培育項目。以此為契機,上海交大社借助期刊的學術積累,成功策劃《中國應用超導技術叢書(中英文版)》,社會反響較好。
(二)大力推動書刊的作者資源融合
好的作者是出好書的前提基礎,也是辦高水平期刊的關鍵保障。一方面,在建設國際化的作者和編委團隊上,上海交大社依托書刊的不同作者資源,通過行業學術圈向海內外學術圈擴展作者和編委團隊。其中Chip期刊編委會匯集了來自14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70名芯片前沿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編委國際化程度從初創刊的不足25%提升到近60%,2023年擴增了4位國際編委;Superconductivity期刊編委會匯集了來自17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39名超導前沿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包括中國編委20人,海外編委19人,其中有中國兩院院士10人,澳大利亞院士1人。通過高層次國際化的作者和編委團隊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充分發揮不同發展階段編委的學術影響力。
另一方面,在書刊作者資源共享,上海交大社探索形成了較有成效的多輪互促機制。比如,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一級學科在歷屆全國學科評估中均列全國第一,學科軟科排名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上海交大社依托學校船舶與海洋學科優勢實現書刊資源共享,從早期多次獲得國家出版基金和圖書獎的大型叢書“海洋強國出版工程”,到2016年創辦的Journal of Ocea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海洋工程與科學》)英文期刊,再到2023年最新啟動的大型出版項目“大海洋出版工程”,均體現了書刊作者資源共享共同發展,Journal of Ocea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期刊2023年影響因子也達到了7.1。再比如,面臨新一輪社會變革與產業革命,上海交大較早布局大健康學科發展,全面啟動醫工交叉研究。上海交大社率先推出由眾多海內外院士專家參與的《智能醫療器械前沿叢書》,以此為基礎推進Med-X《生醫工交叉與探索(英文)》期刊的創辦,共凝聚了全球一百多位頂尖科學家,包括二十多位海內外院士組成的編委團隊,實現書刊作者資源的充分共通共享,不斷提升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在全球的學術影響力和領導力。
三、全面構建“大營銷”的宣傳矩陣
好刊要辦好,既需要依托質量,也需要做好宣傳。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構建好對科技期刊進行宣傳的矩陣,也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工作。
(一)積極借助海內外會議,精準推廣專業科技期刊
上海交大社依托海內外專業學術品牌會議,對期刊進行宣傳推廣,例如,參加2023年在捷克·布拉格光子學與電磁學研究座談會組織特別專場Quantum Chip,精準地對Chip期刊進行宣傳推廣;爭取作為2023年第二十四屆全國半導體物理學術會的合作期刊,進一步對Chip期刊進行宣傳推廣;借勢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會議中心召開的2023年第29屆國際護理大會,通過護理行業權威國際會議,宣傳推廣《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期刊。
(二)依托交大平臺資源,對科技期刊進行全方位推廣
除了依托各種權威學術會議對期刊進行宣傳推廣外,上海交大社還依托母體上海交通大學的各種宣傳平臺和各方資源,對期刊進行全方位多視角推廣,例如通過中英文科普視頻、微信公眾號、微博、海內外編委、海外出版社多渠道推廣,以及Twitter、Facebook等海外社交工具等多元化手段,在向國際全面宣傳學校辦學成就和學術成果的同時,同步快速提升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三)形成科技期刊的立體化宣傳格局
新媒體時代給科技期刊發展帶來機遇與挑戰,利用新媒體進行學術推廣是科技期刊進一步快速發展的內在要求。上海交大社通過完善官網、微信公眾號、期刊App、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讀者作者私域群,建設宣傳推廣的新媒體矩陣,形成立體化宣傳推廣格局,為期刊的高影響力創建多通道、國際化信息端口,為期刊的作者提供學術成果的宣傳與推廣平臺。
通過多年的持續努力和不斷實踐,在創辦高品質科技期刊的工作中,上海交大社已初步搭建起了走出去的國際合作通道,實現了從“產品走出去”到“品牌走出去”。當前正處在構建綜合出版服務和學術提升服務的國際化平臺階段。面向未來,上海交大社將進一步通過實施多元化、精細化的學術推廣策略,建立完善的學術推廣體系,拓寬學術論文的傳播渠道,夯實國際傳播通道,力爭盡快盡好地培育起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集群,為文化強國、教育強國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作者單位系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