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富
“兩型社會”是對“資源節約型社會”以及“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統稱。其中,“資源節約型社會”指的是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完全建立在資源節約的基礎上,同時在社會發展各個環節中,主要通過各類技術管理方法,不斷強調對資源的可再生利用效率,盡可能降低資源消耗對環境帶來的破壞。而“環境友好型社會”指的是人類的生產、消費等行為與自然生態系統實現可持續協調發展,其核心在于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近年來,我國城市化發展速度迅猛,對于環境的破壞較為嚴重,為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以“兩型社會”的概念核心為目標,發展城市低碳經濟,以此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1.有利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在“兩型社會”背景下,城市低碳經濟的發展與我國所提倡的科學發展觀、轉變國家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相一致。不僅如此,我國作為一個有擔當、負責任的大國,通過發展城市低碳經濟,能夠為環境保護貢獻一份力量。除此之外,近年來,有許多國外勢力以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過量為由,對我國設置貿易壁壘,這些舉措使我國在國際局勢的競爭中舉步維艱。為了扭轉局勢,同時讓更多國家看到我國對發展低碳經濟所做出的努力,我國也應該依托“兩型社會”提出的要求發展城市低碳經濟。而從具體的城市低碳經濟發展角度出發,我國北方諸多以工業為主要經濟支柱的城市,應該發揮好榜樣作用,率先實現低碳經濟轉型,為全國城市落實低碳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2.為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助力
隨著城市開始發展低碳經濟,必然對傳統的城市產業結構造成較大沖擊。在城市產業結構的劃分上,如果從生產要素的角度,可以將城市產業結構劃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三種;如果從國民經濟的角度,可以將城市產業結構劃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然而,在低碳經濟發展要求下,以綠色、低碳、環保為主體的新興產業隨之誕生,城市傳統的產業結構將得到調整。其中,能夠落實低碳經濟發展的產業將被保留,無法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的產業將被淘汰。在此過程中,低碳經濟產業的出現將持續帶動城市經濟增長,同時還能提高城市在全球低碳經濟競爭中的影響力。可見,城市低碳經濟發展為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助力。
3.是促進節能減排的內在要求
目前,我國北方許多工業城市之所以逐漸走向沒落,一方面在于以往過于對石油、煤炭等傳統化石能源形成依賴,如今隨著傳統化石能源的消耗,城市找不到新的發展點。另一方面則在于北方工業城市的發展,其產業結構與我國當前所提倡的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等觀念不符,由此導致北方工業城市的發展受到諸多限制。而隨著北方工業城市全部發展城市低碳經濟,則能擺脫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盡可能對城市地區的核能、風能、生物質能等“零碳”資源加以利用。可見,依托“零碳”資源重啟重化工業,是解決資源短缺、環境破壞等問題,促進產業節能減排發展的內在要求。
4.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
當前,世界各國對于環境保護、氣候變化問題愈發重視,以美歐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也相繼和中國談論環境、氣候相關的合作話題。在此背景下,中國應該抓住全球低碳經濟發展機遇,依托超前認知、超前部署、超前投資的方式,加強和國際社會各個國家之間的合作,大力發展和低碳經濟、清潔能源相關的產業及技術,此舉不僅能夠提高我國的對外開放水平,也能讓更多國家了解中國對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視,由此吸引更多國家和中國形成合作關系。
1.加強城市低碳經濟宣傳教育
為了推動城市低碳經濟發展,首先需要地方政府加強對城市低碳經濟的宣傳教育,確保城市中各環節都能實現對資源的合理利用。其次,地方政府還應該為企業或個人提供低碳經濟相關的培訓平臺,確保其能夠加強對城市低碳經濟發展的了解與重視。當前階段,一些城市中的企業以及個人對于城市低碳經濟發展缺乏重視,容易在不經意間做出環境污染或是破壞生態自然的行為,這些行為會對城市低碳經濟發展帶來一定阻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將城市低碳經濟的宣傳立足于城市中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然后才能促使企業以及個人為城市低碳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依托城市官網以及城市公眾號,對外發布城市低碳經濟相關的文章。在文章中,可以向公眾詳細介紹城市低碳經濟對城市未來發展的必要性,以此形成對公眾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召開城市低碳經濟座談會,邀請當地企業及個人參與。例如2022 年12 月,杭州市錢塘區舉辦了低碳產業促進會第一屆一次會員大會,大會的出席者均為地方企業管理者,會上與會者共同探討了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具體過程,同時也有專家為杭州市錢塘區企業低碳經濟發展建言獻策。通過這種方式,讓低碳經濟在城市企業中形成共識,能夠讓企業形成合力,共同為城市低碳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2.對當前政策機制展開創新
城市低碳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策機制的支持,然而當前我國許多城市所使用的地方政策機制和低碳經濟發展并不適配,因此需要及時對當前政策機制展開創新。首先,將低碳經濟納入城市發展戰略。隨著國家對低碳經濟、環境保護的重視,城市也應該順應國家以及時代發展要求,對傳統的“三高一低”發展模式及時摒棄,將打造低碳經濟城市作為當前主要任務,納入城市發展的戰略中,然后在城市發展戰略中逐漸找尋低碳經濟和城市發展相統一的結合點,由此推動城市低碳經濟發展。其次,將低碳理念融入未來城市規劃。為了打造城市低碳經濟,就需要在城市規劃過程中融入低碳理念。基于此,對于擁有低碳城市打造經驗的城市,可以根據以往經驗,加快對低碳設施的建設。而對于缺乏低碳城市打造經驗的城市,則可以吸取國內外低碳城市的建設經驗,做好城市產業、交通、公共建筑等領域的低碳建設。最后,完善和創新低碳經濟政策機制。城市在落實城市低碳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依托相關政策機制為低碳經濟提出具體的落實步驟。例如,地方政府可以出臺低碳經濟發展綠色政策,為從事低碳經濟發展的企業提供優惠補助。除此之外,為了激發城市各產業和企業快速轉向低碳經濟發展,地方政府還可以出臺激勵舉措,為愿意從事低碳經濟發展的企業或個人提供物質獎勵。不僅如此,從國家角度出發,中央政府也可以降低碳經濟發展作為地方政府業績評估的重要指標,以此讓更多城市主動投身低碳經濟發展建設。
3.依托低碳化發展城市經濟
首先,全力打造三大產業基地。不同地區的城市可以依托自身的產業以及資源優勢,從風電裝備制造業、光伏產業、新能源產業中選擇一項進行可持續發展,并打造與之相關的產業基地,助力城市低碳經濟發展。而對于缺乏上述三大低碳基礎性產業的城市而言,則可以依托政策優勢吸引風電、光伏、新能源相關的企業前往城市開工建廠。其次,建設低碳產業園區。對于缺乏低碳經濟建設的城市而言,通過建設低碳產業園區的方式,能夠依托園區對低碳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行試點,然后根據試點結果在城市范圍內推行。例如2022 年6 月,內蒙古烏海市開發建設了低碳產業園,產業園內所進行低碳項目涉及水、電、通信網絡等多個領域。最后,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在我國,以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為主的三大產業對城市發展影響十分深遠,短時間內難以改變。然而為了響應“兩型社會”以及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我國城市應該對以三大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進行優化,積極開發和建設與新能源、低碳汽車、低碳能源相關的低碳經濟產業,并提高上述產業在傳統產業中的占比。
4.搭建合理的城市能源結構
合理的城市能源結構搭配,能夠降低城市對環境的破壞,因此城市需要加強對能源結構的管理。首先,推進煤炭能源的高效利用。城市要想使能源結構實現合理搭配,最好的方式在于開源節流。其中,煤炭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能源,由于其對于環境影響較大,需要對其進行高效利用。一方面,城市可以依托深加工企業,實現對清潔煤炭的生產以及循環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煤炭液化、煤基醇醚、烯烴油等大型設備的開發。其次,大力開發新能源。城市應該慢慢擺脫對傳統能源的依賴,轉而開發以太陽能、風電、水能、地熱能等為主的新能源。同時,在生產過程中,應大力提倡企業及個人對太陽能、沼氣能等能源的使用。最后,加快對能源技術的研發。擁有技術優勢的城市,可以加大對可再生技術、碳排放技術、石油能源開發技術、三次采油技術的開發。而對于缺乏技術優勢的城市,則可以通過資金花費的方式,購買其他城市或企業的先進能源技術。
5.以綠色化作為城市生活發展標準
要想讓城市市民直觀了解低碳經濟發展對其帶來的影響,使其認同低碳發展理念,最好的方式就是依托綠色化開啟低碳城市生活。一方面,地方政府應該承擔起向城市民眾普及低碳經濟、節能減排、低碳生活相關的概念及知識,使低碳經濟以及環保理念在城市居民中得到樹立。除此之外,地方政府還可以制定低碳經濟環境,例如可以在餐飲、商店、娛樂、賓館等行業設立綠色消費標準,讓更多人了解低碳發展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應該要求城市的建筑企業,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應該盡量以綠色、環保材料為主。同時,由地方政府對建筑企業所應用的建造技術進行評估,對于其中不符合“兩型社會”以及低碳經濟發展的技術,應該要求建筑企業停止使用。
綜上所述,通過以“兩型社會”的發展要求為目標,實現對城市經濟的低碳發展,不僅有利于城市建設長期有效,而且還能為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而在具體的城市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可以參考以下對策:一是加強城市低碳經濟宣傳教育;二是對當前政策機制展開創新;三是依托低碳化發展城市經濟;四是搭建合理的城市能源結構;五是以綠色化作為城市生活發展標準。相信通過上述城市低碳經濟發展對策,能夠為打造“兩型社會”、提振城市低碳經濟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