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洲
早在2014 年,人民銀行就成立法定數字貨幣研究小組,啟動相關研究工作,2017年底開始研發,歷經開發測試、內部封閉驗證和四批次外部可控試點,截至2022 年試點地區已擴展至五個省、四個直轄市和十七個地市。
我國的央行數字貨幣采取了中心化管理、雙層運營的架構體系,中國人民銀行作為數字貨幣的第1 層和核心機構,負責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注銷、互聯互通以及生態場景管理。截至2022 年,經國務院批準,已有10 家銀行作為指定運營機構負責提供央行數字貨幣的兌換服務,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網商銀行和微眾銀行。
2022 年底以來,國家部委密集發布支持央行數字貨幣試點工作的制度文件。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嚴格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切實做好企業2022 年年報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持有央行數字貨幣的企業增設“數字貨幣—人民幣”科目進行核算,在資產負債表中將其列報在“貨幣資金”項目;國家稅務總局發布2023 年“便民辦稅春風行動”的意見,要求試點地區推動實現央行數字貨幣繳納稅費,滿足納稅人多元化稅費繳納的需求;央行網站披露:自2022 年12 月開始,央行公布“流通中貨幣(M0)”含流通中央行數字貨幣。
1.提高貨幣及支付體系效率
(1)對于C 端客戶
央行數字貨幣在“小額匿名、大額依法可溯”的總體原則下,嚴格遵循著個人信息與隱私保護要求,同時由于數字貨幣錢包與銀行賬戶松耦合,在結算最終性上可以實現“支付即結算”。上述特性有效保證了數字貨幣可以為公眾提供一種新的通用支付方式,提高零售支付領域的公平、效率和安全。目前成功試點的零售支付場景包括餐飲、旅游、酒店住宿和線上購物等,電商平臺、第三方支付機構、運營機構共同發力,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和客群特點,均深度參與到數字貨幣的創新、運營、促活等工作中。①互聯網平臺方面,美團、京東已經逐漸成為數字貨幣使用的主要渠道。根據美團介紹,2022 年以來,美團已經與深圳、成都等多地政府聯合開展過多次數幣促銷費活動,累計發放紅包和消費券超8000 萬元。數據監測發現,由美團活動引導開通錢包的用戶,其錢包活躍率在3 個月內可以達到80%以上,并由20%左右用戶在過去一年中表現出了持續使用數字貨幣進行支付的行為趨勢,說明用戶黏性開始逐步養成。京東方面,2022 年京東聯合交行、郵儲銀行、平臺銀行在23 座城市大規模發放消費紅包,有效助力了消費提振。根據統計,618 期間用戶在京東平臺使用數字貨幣消費金額達到4 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8 倍。②第三方支付機構方面,騰訊、螞蟻充分借助自身原有的平臺優勢、技術優勢,為數字貨幣的運營推廣提供了先進做法。例如騰訊在微信朋友圈向大眾推送數字貨幣的“使用指南”,累計曝光近千萬次,在搜一搜設立數字貨幣宣傳專區、在試點地區利用微信公眾號等渠道資源開展專項推廣,多維度、立體化推動提升公眾對于央行數字貨幣的認知。2022 年,螞蟻集團旗下的支付寶已經正式加入了數字人民幣受理網絡,并且作為首家支付平臺支持錢包快付功能,代表著用戶未來可以在淘寶平臺使用數字貨幣付款,將有助于數字貨幣全方位滲透至超過8000 萬商家和超過2000 家金融機構的多種支付服務場景。③運營機構方面,根據2022 年年報披露,各家銀行(運營機構)也在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和機構定位,逐步探索數字貨幣支付的創新方案。例如工商銀行提出將構建“自由平臺+三方支付+數字貨幣”支付生態,為客戶提供智能化、場景化支付結算服務;農業銀行計劃做優“三農”特色,積極推進數字貨幣應用于涉農場景,在惠農通服務點智能設備增加數字貨幣受理功能;中國銀行將繼續鞏固跨境優勢,探索運用數字貨幣改善國際支付,聚焦服務實體經濟和貿易結算;建設銀行計劃將繼續加大零售客戶轉化促活力度,豐富場景應用,改進受理環境,培養用戶使用數字貨幣的消費習慣;郵儲銀行積極探索硬件錢包創新應用場景,在北京提出了以硬件錢包為載體的“麗澤數幣一卡通”,實現一卡通行、一卡通付的應用模式,發行中石油硬件錢包加油卡,并在中石油加油站實現數字貨幣雙離線支付收款。
(2)對于非居民客戶
由于近年來我國支付寶、微信支付、云支付等電子支付的迅猛發展,目前一二線城市中商家和居民使用紙幣現鈔的頻率已經顯著降低、且有一定比例的商家不能支持VISA 等境外銀行卡支付,因此非居民需要在境內銀行開立銀行卡后綁定電子支付賬戶,才能享受到最便捷的支付服務,對于非居民群體尤其是短期來華人士來說存在一定的門檻,體驗不夠友好。然而,因為數字貨幣與銀行賬戶松耦合,客戶僅需要手機號便可開立錢包,享受數字貨幣服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非居民個人在境內獲得金融服務的門檻。未來短期來華的境外居民可以在境內機場使用國外手機號開立數字貨幣錢包,使用現鈔兌換數字貨幣,可以基本滿足在華期間的日常支付需求,極大提升了境外來華人士的支付體驗。
2.助力普惠金融戰略
我國2015 年《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大力發展普惠金融,讓所有市場主體都能分享金融服務的雨露甘霖。為推進普惠金融發展,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增強所有市場主體和廣大人民群眾對金融服務的獲得感”。
我國具有幅員遼闊、但資源分布和經濟發展不夠平衡的特點,因此導致我國金融服務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具體呈現出東部強、中西弱,城市強、農村弱的局面。農村地區由此成為了我國金融服務獲得感最欠缺的環節,農村人均可得網點數量及金融服務人員數量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經濟整體發展。央行數字貨幣作為新興貨幣形態,能夠天然滿足農村或偏遠地區金融機構網點覆蓋不足、金融服務人員配置不足、紙幣現鈔存取不便、涉農補貼資金到賬周期較長等現實問題。例如:央行數字貨幣只需要一個手機號便可開立錢包,并根據客戶身份識別強度自動賦予各類錢包不同的每筆及每日交易額度和余額限額,用戶能夠線上完成從錢包開立、支付到日常管理的全部操作,可以大幅降低社會公眾獲得金融服務的門檻,提高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覆蓋率;結合數字貨幣定向支付、支付即結算的優勢,實現助農補貼資金精準直達、實時到達農戶錢包,可以幫助農民節省大量往返于銀行網點或資金合作社的路程時間,更好地聚焦于忙耕、備耕時間窗口,實現助農助民;利用數字貨幣可編程性、不可篡改等業務特性,探索通過智能合約等手段來提高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全鏈路中的交易可信度和資金安全性,有效降低信用風險、操作風險,解決涉農小微企業、農戶個體由于抵質押物不足而無法獲得融資授信的問題;此外,由于數字貨幣具有價值特征,支持離線交易,可以為老年人、未成年人、網絡不發達地區人群提供形態各異的硬件錢包,彌合數字鴻溝。因此,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鄉村振興計劃的不斷推進,可以預見未來在技術條件、法律法規有效支撐的基礎上,數字貨幣將會成為助力普惠金融戰略、豐富金融服務的重要工具。
3.提升貨幣國際地位
隨著我國綜合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國際多邊合作的延伸,未來可以積極發揮我國在央行數字貨幣領域的先發優勢,研究數字貨幣在改善跨境支付、便利國際貿易結算等方面的正向作用,穩步提升境外市場主體使用人民幣的便捷性和主動性,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SWIFT 數據顯示,截至2022 年3 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額為2.20%,比2020 年3 月提高0.35 個百分點,在主要國際支付貨幣中保持第5 位。根據海關總署公布數據,2021 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達39.1 萬億元,同期人民銀行統計顯示,2021 年以人民幣進行的跨境貿易結算總額達7.9 萬億元;從人民幣所占份額來看,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的比例伴隨著中國貿易總額在全球占比的增長,從2020 年的18%上升到了2021 年的21%,跨境貿易的發展有力支撐了人民幣跨境結算的增長。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支付和清算的重要區域,香港金融管理局正在推進央行數字貨幣跨境支付的研究和應用工作,并與人民銀行密切合作,已在香港測試數字貨幣跨境支付工具,旨在提升跨境服務效率和用戶體驗。目前央行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領域的應用探索中,已經有階段性成果的主要是“貨幣橋(mBridge)”項目。貨幣橋屬于一種批發型的多邊央行數幣貨幣支付基礎設施,只有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參與,使用單一區塊鏈技術,主要用于跨境支付。根據BIS 發布的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報告,2022 年由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國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中央銀行合作開展的交易試點工作,組織了超過20 家商業銀行共同參與,先后開展了160 筆跨境交易,總交易金額超過2200 萬美元。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以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動,預計未來CBDC跨境基礎設施將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除了需要在技術性能方面進行迭代優化,還應更多圍繞政策、法律、監管、數據隱私等方面加強頂層設計考慮,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自主創新、自主可控的基礎平臺。
4.增強金融備份能力
央行數字貨幣作為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具備城市級容災能力和多點多活數據中心解決方案保證業務連續性,可以為社會公眾提供7×24 小時連續、穩定和安全的支付服務,為現行電子支付體系提供了有效的備份。可以確保當面臨制裁、災難等極端情況時,社會公眾的零售支付不會遭受到重大沖擊和影響,維持正常社會秩序。
數字貨幣在不妨礙貨幣政策的同時降低支付服務和交易的成本,正在逐步成為適應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時代要求、安全普惠的新型支付基礎設施。近年來各國相繼啟動的研發工作也側面表明了法定數字貨幣的到來及應用普及將是必然趨勢。在此環境下,我國更應該堅定不移、有序推進法定數字貨幣研發工作,探索具有普惠性、人民性特征的數字貨幣特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并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數字科技的快速發展,有效提升我國基礎金融服務水平和覆蓋面,進一步滿足公眾多樣化的支付需求,對于構建新發展格局乃至提高國際競爭力都有著深遠和重要的意義。